借十萬不借,拿出5千告訴你這錢你不用還了,是什麼心理?

用戶傳遞63376174054


不要了,他在施捨,同情,認為你還不起。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不想借你錢,又不好拒絕。


一朵春天的雲


背景描述下吧,人物關係是朋友,親戚還是其他關係呢?

以下我只舉一個例子做闡述:

借款十萬,這個數字對於普通工薪階層而言,絕對比較多的。

例如,

我月薪5000元,一年不吃不喝除去五險一金,可能一年攢下來54000元。

實際上我需要養家餬口,吃喝拉撒,按照30%消費,實際我一年可以有38000元。

那麼向我借款10萬相當於我3年的財富積累。

然後,我們普遍的觀念是借錢的是孫子。

今天不是,明天不是,但早晚會是。

借出去的錢無法保障100%回收,更不用去考慮2.5%的利息了。

所以,不如送出10萬元2年固定利息作為讓步。

也就是5000元實際是2年的利息錢。

這表明,

我不想借錢給你,因為我怕要不回來。

但是我也想幫你,你就收了2年的利息吧。

可是你如果收了,不好意思,以後咱們就沒關係了。


歸根結底,我們就是想維繫個關係。

如果沒啥關係,為什麼要給呢?更別提借咯。





咖啡和番茄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借錢這事我最近正好碰到,不過我沒那麼好結果,錢沒借到,對方也沒白給我五千-.-!


先回答是什麼心理。如果碰到“借十萬不借,拿出5千告訴你這錢你不用還了“的人,那我覺得他已經很厚道了,雖然他沒解決你的實際問題,但人品和關係也值得你好好惠存了,

畢竟不借是人之常情,借則不是必須的。你在他心中值不值?值多少?心裡有一杆秤,出於各種原因沒有借出這筆錢,他一定經過一番內心的考量,能拿出5000塊白給你,至少你在他心裡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進一步深入剖析對方的心理:


我們出於什麼目的去借錢?誰都知道借錢容易還錢難的道理,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誰都不想去開口借錢,銀行不好借,平臺水太深,唯有在親朋好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上碰碰運氣,好處是可能不用支付高昂的利息或者可以厚著臉皮把借款期限延長等,出於這些目的查看朋友圈、親友圈,覺得關係都挺好的,可一旦張口借錢,竟然舉目四望心茫然,好像有種都不好借的感覺。


我們開了借錢的口,對方想的也不簡單:

借。選擇借錢也只能救急不救窮不能填無底洞,借多借少量力而行,對方有無償還能力,期限又是多少,我急需用錢的時候能不能討回來,收不收利息,因為錢撕破臉皮怎麼辦等等。


不借。是因為我沒那麼多錢,有錢我也不想借因為你不值,我怕要不回來或者不按期還錢,即便要回來也經歷一番曲折、勞心傷神,不想因為錢做不成親戚朋友,沒有利息不想借錢等等。


考慮以上這些這是人之常情。對於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對方不借這十萬是因為不能或者不想,但出於本心不想關係就此破裂,選擇半借半送這五千塊,畢竟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給雙方之間留有餘地,如果有朝一日翻身,你有情有義還了五千塊當然好,關係依然能維繫,假如你沒有還,那雙方到此為止。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原本我以為關係如此親密的人,開口借錢不存在任何問題,何況只是數目不大的短期拆借,甚至寫借條卻依然不借,現實給了我一顆深刻的釘子,我發現當用感情去衡量金錢的時候就已經錯了,把人心和人性想的太膚淺,有時候感情經不起試探,認為對方把自己很看重的時候,其實自己根本不值。


逐夢大力神


借十萬不借,拿出5千元告訴你不用還了,你問什麼心理?告訴你,他知道借十萬元給你,你是不會還的,也是還不起的,因為你沒有本事,借錢給你,簡直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或者你平時是個不誠信的人,他已經吃過你的虧,但是礙於情面不好說你,因此送五千元錢打發你,不要你還了,這叫封口費,讓你,你如果還有一點點自尊心的話,再也不會去找他麻煩了,不會在他面前提借錢的事情了,因為他怕你!

你問我怎麼知道,因為我曾經遇到過幾次這種人,借錢不還,雖然金額不是很多,但是讓我生氣啦,我碰到了他,讓他還,他說沒有,一拖再拖,後來我想通了,不找他還了,就當是封口費吧!從此以後再也不好意思開口找我借錢了,這也算是件好事吧!哈哈哈😄封口費,你明白了吧?


初夏思夏愛華夏


借十萬對這個人來說風險太大,但如果對方一分錢都不給,他自己又覺得傷了情分

,所以拿出五千塊直接給了,讓不用還。在他心裡他會覺得:仁至義盡。

這種做法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在去年,我的上司就對我說過:你借給別人錢的時候就應該做好別人不還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借多少就應該自己衡量了。題主說的這個人就是這種心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誠信變得越來越弱,就身邊而言,隨便找十個人,裡面都會出現有過朋友借錢不還的例子,這類受過傷害的人在以後借錢出去的時候都會三思再三思,既要考慮關係又要考慮到曾經吃過虧。而另一部分由於這種事情層出不窮,光只是聽說,也容易起防備心理。所以,現在是借錢很難,人與人的信任消失殆盡。

題主所提到的這個人,應該就是吃過類似的虧,但於情於理,這個人的做法是沒有錯誤的,因為借錢,借給你是情分,不借給你是本分,如果一味的去拿親戚感情、兄弟感情、姐妹情誼去“綁架”一個人,這才是最不可取的,我們在尋求幫助的時候,千萬不能覺得理所應當,自古以來,都應該秉承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理念。

講個故事:有一戶人家樂善好施,有個乞丐每天在此乞討,每次主人都會給他一枚硬幣,有一天,主人出門沒有帶硬幣,於是就不能施捨這個乞丐了,未曾想,乞丐非但沒有表示理解,反而大發雷霆對他說:你以前都給我,今天不給我?

這就是很典型的將別人的幫助視作理所當然人,如果別人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成了別人的錯。借錢也是一樣,借給你無論多少,都是別人的權利,你沒有任何理由去“規定”別人必須給你多少。如果題主正遇到問題當中的事,擺正心態,別人沒有任何錯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感到滿意的朋友可以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誠信為立人之根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穩固的友情。


海苔飯糰


這種情況在農村的確發生過,是什麼心理我說來聽聽,前幾年小額融資利息到一分五釐,什麼概念,存錢四年一萬變二萬,太多的套路使部分人工於心計賺了錢,但坑害了許多善良又貪心的人,所以產生了一種理財之道,借十萬元者一定是非常好的朋友或親戚,一年利息就兩萬多,並什麼時候償還還不知道,不如拿出五千做個人情,杜絕借錢者因借不到錢的不滿,說白了就是擔心錢不知幾時回來,富人無德不是屈說的,有錢人會算經濟帳罷了!


大帥642


目前,這個社會信用普遍不高。我認識一個老闆,借出去100多萬,借條拿了一堆,沒有一個人還錢。你這個朋友非常明智,寧願扔掉5000元,也不要借條。如果朋友過來借錢,你給,過段時間你們是仇人;你不給,現在馬上就是仇人。。還不如你送給他5000元,愛還不還呢。至少,你們不會成為仇人。


勝哥講道理


借十萬不借,拿出5千告訴你這錢你不用還了,是什麼心理?

首先是借錢的人心態要正確。從來就沒有必須借或應當借的道理,借錢是情分,不借也不存在任何問題。有的借款人容易因對方不肯借錢而抱怨對方,甚至是斷絕來往。再是,想想對方不肯借錢的原因。若對方有錢而不肯借,那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不值得對方信任,借款的風險太高等等。若對方沒有錢,那沒有借更是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若從問題的情況來看。對方不肯借錢,最後拿出5000元給你,並告訴你不用還。我覺得基本上是有可能借給你的錢收不回來的風險極高,但作為朋友,對方還是要予以幫助,所以對方就送了你5000元。


葉律師


好好!我是老頭子字呼嘯。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你的問題借十萬不借,拿出5千告訴你這錢不用還了,這是什麼心理?

我的回答是:從心理學角度講您這叫“應該效應”意思是:我們怎麼對待別人,我們應該從對方哪裡得到“等價對待”,既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應該如此對待我。如果我沒有受到至少同等的對待,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這是不應該的事。

如果你在某個人急需用錢的時候,雖然自己手上也不寬裕,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把錢借給了他,那麼,當你向他借錢的時候,你也希望他不假思索地就把錢借給你。一旦他的行為和你對待他的方式有偏差,讓你心裡產生“不平衡感”,隨之而來的是矛盾的產生。

如果是這樣的話,在他確實沒有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他心裡多半是想遠離裡,不想跟你產生任何交集了,這樣的人還是不交為好。

如果沒有以上情況,1.他可能是為你好,不讓你誤入歧途。2.他知道你如果虧損,會沒有經濟能力償還,他也不好意思要,免得到時候朋友都沒得做,這種人可以交。3.要看你自己是什麼人、什麼情況,比如你遊手好閒、嗜堵、不講誠信,多半認識你的人都不會借。4.他想激發你自力更生的能力,改掉你以前的壞習慣,讓你覺得錢來之不易。具體還是看你們的關係和發生了那些事情。

我也於到過這種情況,我是借的三十萬,對方沒借,我還生了一段時間的氣。現在虧得血本無歸,非常慶幸當時沒借給我,不然虧得更慘,我還很感謝他,而且他看我的現狀還給我找事做讓我爬起來,我是非常感謝上天能讓我有這麼一個朋友!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老頭子字虎嘯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心理防衛機制。心理防衛機制屬於一種心理適應性反應,這種反應典型地採用習慣性和潛在意識的方式,以消除或保持一個人的內心焦慮、罪惡感以及失去的自尊心。這種心理防衛機制,大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也就是說,是在不知不覺中使用的。

一個人在其行為發展過程中,均會逐漸學會種種防禦性反應,以便在自我受到侵襲時,隨時採取自動的防衛行為,保護自我心理的健康。

心理防衛機制具有以下功能:

1.減低情緒衝突;

2.從自身內在具有危險的衝動中保衛自己;

3.緩和傷感經驗和情緒的感受;

4.減輕失望或失望的感受;

5.消除個人內在態度與外在現實的衝突;

6.協助個體保持其充實感和價值觀。

心理防衛機制幾乎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地使用,是一種正常而健康的心理現象。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慾望和本能,保護自我心理健康,也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

就像這個借錢的現象一樣,實際上被借錢的人內心深處是不想借錢的,因為10萬元錢對一般人而言,也不是小數目,借出去畢竟風險也比較大,但是不借又覺得會傷害與借錢人之間的感情,自己良心上會過不去,心理上會受折磨,故採用折中的辦法,送5000給借錢人,並說不需要償還藉以表明自己是真心實意想幫助借錢人,以此來求得心理安慰,減輕自己內心深處不想借出10萬元的心理壓力,減輕自己的心理的罪惡感,負疚感,保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