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文

2月2日 正月初九 星期日 天气晴朗


多难兴文

罗胖子反问:“难道没灾难就兴不了邦吗?”多难是不是兴邦,我不考证,但多难兴文,我是肯定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哪一篇、哪一句不是危急存亡的关头涌现出来的?就连这几天被反复引用的《纪念刘和珍君》里的著名片段,不也是鲁迅有感于民族危亡而创作的么?

当前的局势不仅是百年未遇,可以说有史书记载起就从未出现过。在这个很难有冷兵器战争的社会里,此时就是最容易出英雄的。当不了靠真本事的医生,又不能在庙堂运筹帷幄,同时还没有雄厚的财力,用文字来战斗就成了最低的进入门槛了。一如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我,将文字列为了自己抗击疫情的武器一样。

所以,这几天增长的数字,不仅仅有死亡的、治愈的、确诊的、疑似的病例,还有那些满怀战斗激情的正规军、野战军们创造的各路作品。其速度、其数量、其热情足让“火线入党”退避三舍。后果就是,“不信谣、不传谣”的“承诺书“火遍了全网——因为消息源太多不知道真相了。消息源究竟有好多?反正漫天飞舞的各路消息大军足以让“十八路反王、六十四道烟尘”羞愧地躲进被窝。


多难兴文

另一个现象是,这么难得的创作契机以及广为激发的创作欲之下,涌现出来的10W+却并不多,甚至跑不赢王者荣耀这些游戏,也造就了出来一篇,群体转发一篇,彷佛可读文章非常少,一个朋友圈刷下来,翻来覆去就那几篇。那么这些爆款文章都是凭借什么赢来“霸屏”的呢?

  1. 真实的哀情虐文

《在人间》、《三联》、《财新》的不少文章都是走这个路线。把一个个悲情普通人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了,尤其注重对心理活动的煽情,让读者忍不住为这一幕幕人间悲剧而流泪痛心。如《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在看10W+)、《为给高烧8天的父亲找一个床位,她拨通了自我举报电话》《统计数字之外的人》。“我没有妈妈了”“父亲到死也没有确诊,连统计数字都不是”,直白的文字却力透纸背。甚至于《女孩追殡葬车恸哭》没有文字,数秒的一截视频都成为了霸屏文,被疯转。

总结:这类文章将人心底的那份善是彻底激发了,为故事主人翁深深的鸣不平,也为社会居然出现了这么残酷的事实而悲愤。

写作指导:反映重大事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普通人的悲情故事、反面教材一直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用白描故事手法效果是最好的。不过在揭露苦难之时,不能让陷入悲情和愤怒成为唯一的读后感。把悲伤和愤慨转化为反思或者其他更有现实意义的事件,那文章就更加立体了,但切记硬邦邦的讲理想、展道德。这样才能让那些连数字都没有“贡献”的人灵魂上天堂,因为他们用命买来了他人的岁月静好。

  1. 激发人心弘扬正能量

就像钟南山所说:“劲头上来了,很多事就解决了。”尤其是人间悲剧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正面的鼓舞。所以《武汉85家酒店支援医护》(在看4.6w)、《滞留海外的湖北公民,祖国派包机接你回家》(在看4.2W)、《我连命都交上去了》(在看1.5W)、《解放军防化团开进武汉城区》(在看1.2W)等等文章虽短,但足以振奋人心。另外,各种捐赠信息(免房租接力)成为封城后头几天的刷屏消息,出稿相对容易外,也是因为其传递的是正能量,表现的人性关怀和企业责任。河南硬核防护在武汉刚封城后被疯转,其实也是一种弘扬正能量,只是方法有问题,所以被一部分人诟病,后来甚至造就了另一类文章的火爆。

总结:人心向善,尤其是苦难面前,中国人意识深处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心。越是危急、越是慌乱、越是悲伤的时候,我们越需要鼓舞。我们需要安稳内心,寻求精神的力量。所以军队有文工团,打仗前要有战斗檄文。

写作指导:客观来说,这类文章最容易完成,文字简短、口号响亮、主题明确就容易成为爆款,但通常而言存活的时效性也是最短的。

  1. 与自身息息相关的

《面对疫情,任何侥幸都可能夺人性命》、《房东,可以免租一个月吗》等都是转发率非常高的文章。只因为其内容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符合读者利益。至于《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回形针》(在看36.4万)这类制作精良的精品文更是成为了必读范文。双黄连被抢购事件的教训就是对于自身安危绝对是每个人最关注的,而权威平台会让这种影响力无限增强。

总结:人都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就像这次疫情关注度如此高,因为已经深入影响到大家的生活了。像《免房租》等文,因为可以为一部分人带来直观的利益。

写作指导:这类文章,就是牢牢抓住一类人的需求,或者做一类人的代言人。这类文章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因为代言而丧失客观、丢掉正义。如极个别的企业捐献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就要强行出一篇深度文章来吸眼球、表存在。所以,天天爆款、条条10W+,是我们的梦想,但即使到成为骨灰那一天还没有创造出10w+,也不用沮丧,因为没有为了追求10W+而丧失人格。即使有些选题可能成为100W+、100y+,也不要去碰。从长远看,不划算。

  1. 热点事件的客观评论

《请保持理性,不要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在看8.5W)、《四川红会实力6 吊打湖北红会》(在看6.2W)、《我最担心的是武汉人的心理创伤》(在看3.2W)、《500万人离开武汉不用惊慌》(在看2.5W)、《双黄连能否抑制肺炎先不提,显然能抑制智商》(在看1.0)、《愿武汉人民早日坐在街头吃碗热干面》

等文章,无一不是言之有物、句句在理的深度好文,涌现的金句更是让无数人摘抄:“这不是武汉一个地方的事,也不是湖北的事,而是全国的事”“因为鲁迅那时候不知道互联网可以批量制造脑残”“这座已经无力哀嚎的城市,它不曾被洪水冲垮,却溺于爱它的人民的泪”等语句言简意赅力透纸背,将正义的呼声、普通人的情感和事件的真相融于一体。当然,能完成这一类稿件的人,以大V居多。

总结:大v用他们敏于世人的目光和高超的文字,为我们创造了深入灵魂的呐喊。


多难兴文

写作指导:首先,立意要准要高,选题要瞄准最热点,这是基石。其次,用笔要辛辣而客观,所以论据最好用大家熟知的、有共鸣的东西,大眼的文章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当前发生的热点事件为推手突出论点,在事件的挑选上最好是选用大家都耳熟能详,一说就懂的事。再次,与主流或者大众观点要有异,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如《500万人离开武汉不用惊慌》明显是针对热传的500万人离开武汉引发的恐惧;《我最担心的是武汉人的心理创伤》则将靶子描向了各地排斥武汉人的错误做法。此外,语句不用赤裸裸、不用战斗文,而是据理讲事。除了大眼的笔调过于讽刺外,好几篇都是娓娓而谈,显得非常理性。最后,既要防止太过敏感,也要提防观点太偏激,当然对于某些在案名人,无论怎样都改不了被删的下场。

  1. 对正义的呐喊

《曾光回应武汉8人被约谈》、《黄冈一问三不知卫健委主任被免职》等文都咋爱网上赢来了一片叫好声。就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正义。不管多么黑暗,相信正义是人性的本能。越是悲情时刻,人们对正义的呼声就越大。这类文章就极大了满足了人类的情感。还有一些文章如《扒一扒武汉病毒所所长的成功史》(在看10W+)这一类文章,本质上是人们愤怒之后的一个疏散口,是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平的另一种反应。

总结:对于正义,永远不过时,哪怕正义暂时被浮云遮住了眼。媒体记者、社会贤达最应该做的,就是去挖掘真相,还社会公义。其实所有的正面文章,终极目标都是伸张正义。写作指导:注意不要以个人情绪代替社会公义。保持客观、调查公正全面,要规避出现新时期袁从焕,尤其不要以偏概全、以局部概括整体,如被删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惊天黑幕》(四川红会、杭州红会近期还被称硬核)、批判社区不作为的可以去读读《领导干部亲自搬遗体》(此文标题导向不严谨)。归根到底,那些值得奔走相告的好消息,是最值得抓取的。

写作指导:出于善意,确保自己的调查真实可信,全文无漏洞,并保留证据以供查询。保护好自己。

  1. 一线调查,真相揭露

事件发生了,了解事件的真相、发生的过程和变化,是人之常情。所以,《名古屋机场上海乘客与武汉乘客的抗争》(在看7.4W)、《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在看3.9W)、《武汉封城7天,我的真实经历》(在看3.3W)、《进入武汉,中国记者冒死记录珍贵画面》(在看2.0W)、《从发现大奥封城,武汉一线医护复盘疫情为何爆发》等来自一线的报道都成为抢手货。所以,明知现场危险,但各个报社都依旧不断派遣记者前往,只为带回第一手的纪实性报道。

总结: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前往新闻现场的路上,做这一类选题最具优势。这个时代,真正的记者永远不能缺席。前方危险、报道的难度越大,内容就越让人爱不释手。当然,内容双方的产生的争议性又让话题感更加引人入胜。战地记者、战争评论家也由此成为最受尊敬的人。

写作指导:走到一线去,多聊天,多了解,把看到的、听到的如实记录下来就是。而找到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人,那么稿件的质量将直线上升,当然,平时多交朋友,多增加一些信息源就是功夫在平时了。

结论一下:一篇好报道的第一步:发现关注点最高的。通常越是群体性事件、关注人群越多的、越出乎常理的就是关注点最高的。第二步第一时间切入。最短时间简讯第一,时间间隔长了,就选择深度。深度可以是纪实体(有一线走访,用故事打动),可以是评论体(无法走访,可以选用已被公开报道的事件)。第三步:立意。渲染情绪方面,虐文和战斗文效果最佳,但不能将所有读者一网打尽,那就只代言某一部分人群。

第四步:文字。多一些金句,很多文章之所以被流传,就在于其中的一些句子打动了读者。第五步:发布平台。双黄连的故事说明了一切。

也特别梳理了几篇酒业文章,因为一时之间的惯性。

多难兴文

酒行业媒体报道统计

总结:《重》这是目前酒业媒体中唯一的一篇10W+。所以,在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好利益、不好利益)面前,理性、时效、正义、理智统统可以走开。或许,除了能力,这也是我和团队出不了10W+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原谅我的酸葡萄心理吧。还有一个遗憾是1月26日之前都没有对疫情跟进,虽然大家在朋友圈刷的不少。也许跟放假无法及时安排,一时之间也不晓得挺进有关吧。所以时不时的还会发一些跟疫情无关的消息。从这个角度看,几个第一篇难能可贵。1月26日首发的《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因为用图片形式已经先期转发,在公众号不是首发,数据有失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