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書法真的就能超越王羲之嗎?

用心書藝


關於是否超過這個話題,是永遠沒有固定答案的,都是每個人自己的理解之中,這個人說超過了,那個人說沒有超過,而且標準無法固定化。

所以 還是不要對比的好,只會給自己增加煩惱,王鐸和王羲之都是書法大家,都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大師,我們學習書法能夠從二位大師中都獲得書法藝術營養,為自己所用這是最大的收穫。

這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小楊愛書法


王羲之是後世筆法的永遠的典範!


雖然王鐸的書法在結構與章法,墨法上有所發展,可是在筆法上依然沒有到達王羲之的十之六七。


王鐸的筆力雄強,線條淋漓剛健遒勁,而且王鐸也是書法歷史上有數的幾個把方筆演繹成功的書法大家之一。然則,筆力方面與王羲之比起來還是有明顯差距的,因為沒有真跡流傳,我們不能看出王羲之真跡的筆力,所以只能從書寫的角度看筆力,而王羲之又是擅於把筆力隱藏起來的人,所以,評王羲之的書法的筆力都會用不急不厲這個詞彙,這是是其從容不迫,力不顯與外而著於內的表現!但是,真正的說到筆力的強,王鐸還是輸於王羲之的,這個問題只有你自己能有所理解王羲之,學習過王羲之並有所心得的人才能體會到。至於方筆的比較王鐸顯得粗糙多了,王羲之卻能在精緻的基礎上做到筆力強悍,真的不是王鐸能比的。


字的結構上,王鐸似乎有的更遠,然而王羲之在結構上的獨特處理是巔峰級的,而王鐸只是發展級別的,究其原因是王鐸在基本功的方面輸的太多了。

我們不能否認王鐸章法與墨法的進步意義,這是王鐸獨特的地方,就像顏真卿的獨特意義一樣,都是對書法的發現有著積極的意義,也開拓出了一片新的方向,但是,綜合王羲之與王鐸的成就來看,王鐸雖然成就斐然,但比王羲之還是差挺多!


一笑貫長天


問題:王鐸的書法真的能勝過王羲之嗎?為什麼有“后王勝先王”之說?

先來看看這個說法的出處吧。這一說法來自於日本,日本書法家們更喜歡王鐸,書法比賽上也大量充斥著王鐸風格的作品。

他們認為“后王勝先王”,這一說法其實也影響了中國書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王鐸熱”,他的源頭就是日本,好在現在中國書法正逐漸擺脫日本影響,走出自己的路子。

注意,是日本書法家認為“后王勝先王”,他們喜歡王鐸風格和他們的見識以及性格有關係,但是,中國書法家肯定不會認為王鐸比王羲之厲害。

王鐸自己也不會認為自己比王羲之厲害,他知道這事,估計能氣活過來。他連米芾都未能超過。

當然,王鐸作為一代大師,在行草書上的用筆和用墨的創新,對於書法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

1、章法上,大尺幅豎軸的使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影響,一直到現在。


2、筆法上,草書裡多用頓筆,快速而有停頓,開創了另一種節奏的草書。

3、用墨上大膽創新,使用漲墨法,增強了書法作品的塊面感,和視覺衝擊力。


不二齋


應該說王鐸的書法在技藝層面超越了王羲之,但在書法史的地位和影響力永遠超不了王羲之。

一、王鐸的筆墨技巧比王羲之更豐富。王鐸的漲墨、濃墨、淡墨、枯墨等運用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漲墨的運用獨樹一幟。王鐸的結字造形方法手段更勝一籌,字形更靈活,更具動感和力量感。王鐸的章法佈局的節奏感更加強烈,濃區、淡區,重區、輕區,密區、疏區等錯落有致,呈現出明顯的音樂節奏感。

二、王鐸開拓了中國書法的審美新境界。王鐸之前的書法只有點和線的概念,沒有面的概念。王鐸把面的概念和手法運用到書法中,用漲墨等手段在章法佈局中製造墨團、墨塊,打破點、線的單調構成,使書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有人說,王鐸的書法審美領先了他的時代500年。

雖然無法考證王鐸是不是首先使用漲墨製造“面",但王鐸是真正成功運用的大書家,按照國際上科學發明歸屬的慣例,發明權可以歸王鐸。

三、對書法家評價要事實求是,要把歷史地位和技藝水平相對分開來評價。王義之是書聖,歷史地位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但不併意味著他的技藝也是至高無上,不可超越。從書法技藝層面講,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人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向前推進,不斷有新發現、新理念、新技法。

所以說,書聖的歷史貢獻、歷史地位很難超越,甚至不可能超越,但書聖的書法技藝水平完全可以超越。單從技藝層面講,顏真卿、王繹、米芾、黃庭堅等都不亞於王羲之,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內都認為王鐸的書法技藝已超越王羲之。日本書壇也有“后王勝先王"的說法。其實,歷史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對王獻之的評價也高過其父王羲之。

中國書法要再創造輝煌,首先要破除祖宗崇拜和迷信,敢於創新,敢於超越前人。如果我們審美和技藝永停留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水平,甚至葡匐在古人跟前,不敢抬頭,又何談發展。








洣水閒情


把千多年前的原創跟千多年後的繼承者作品比劃。真的,這個事已沒什麼意義!

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已經定論,是藝術殿堂裡坐正殿大堂的人物,其它人都是坐偏殿的!

驚世駭俗的《蘭亭序》,文思蹁躚,書法流美,是文學書法的最強組合,作者王羲之從一件簡單的踏春行修禊之禮的盛況,抒發其“放浪形骸”的人格高妙境界,再聯想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以道玄的學領悟人生,將“天人合一”的至臻妙境抒發得痛快淋漓。

再看其書法,外行看“點橫豎撇捺”,內行看他對藝術的理解把控,首次將文字從實用功能轉問書法藝術的把玩欣賞,這是一次“革命性”的進步,改變了書法表達的空間,縮小了藝術的欣賞距離。

把隸書、魏碑、章草幾種風格的字體糅和成為更有表現力的行書,使行書成了千萬年來影響書壇的主打字體,其書寫的筆勢更加流暢,表現的姿態也是千變萬化,這又是一“革命性”的進步!

王鐸的書法老實說在王羲之的基礎上有發揚和突破,其筆法的純熟、墨法的把控以及章法的更新都有很好的體現,特別是其肆意縱橫的筆墨,使其書法具有無限天機,在感觀刺激上超過了王羲之!

很多人老是糾結這些無意義的爭議,很難爭出結果,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我們當今用“LED”跟人家比劃啥?技法或者說技藝上的進步,只能就事論事,“超越”一詞慎用,因為沒有可比性!








瀟湘彩虹


王鐸勝過王羲之,這個說法最早是日本人提出來的,從書法演進與書法時代性這個角度,這種說法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在現代書法學習者的眼裡,如果單以王羲之書法為藍本,無論怎麼學習都無法以王字風格獲得書法比賽的大獎,而學習王鐸的,卻比較容易在大賽中取得名次。

這一現象的確值得深思。

明朝中後期,書法已經從案頭走上牆頭,裝飾,懸掛書法成為時尚,當時大尺幅作品成為常態,書法藝術也從規規矩矩的貼學進入到了轟轟烈烈的創新變革時期。

而處於明末清初的王鐸趕上了書法變革創新的好時代。他在精習二王法貼的基礎上,將魏碑筆法融入其間,還大膽創造漲墨法,充分運用濃淡枯溼的墨色變化,豐富視覺感官,章法上又大膽運用雨夾雪,亂石鋪路的形式,給人動感十足,視覺衝擊力極強,而自成風格。

正因為王鐸的這些大膽創新,所以,當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時,就把日本書法界給震撼了,他們將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並聲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事實上,這種認識一直在不少書法研習者中間廣泛流傳。他們還認識到,如果要想在當下的書法展覽中脫穎而出,學習王鐸的書法更容易獲獎,王鐸風格更適合發展成展覽體。

究其原因竟是,王羲之的字體更適合寫尺犢,信箋,一經放大就缺失了力度和視覺衝擊。

而王鐸書法相反,更適合當前流行的展覽體,這種現象孫過庭在書譜中也有過論述,意思是,書法的審美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說王鐸勝過王羲之,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的,但並不能因此而認定,王鐸超越了王羲之!


布穀公社


我們首先肯定王鐸的書法水平,這一點要實事求是的說,王鐸的精於,楷,行,草,尤善行草,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快,戴明皋在《王鐸 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 米芾) 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但話又說回來,你要說超越王羲之

這就有點過了,先不論藝術水平的高與低,這一點說不清楚,學王鐸一路的,當然說王鐸高於王羲之

那學二王一路的呢?又說王鐸不如王羲之,這裡我們不做爭論

我今天只說兩個字

書聖

從唐大宗李世民開始就確定了王羲之,書聖,的稱號

後世追隨者有多少,別的不說就一個趙孟頫就夠我等書法從業者學上幾輩子的

而反觀王鐸的追隨者又有幾多?得享大名的又有幾位?

當然現在由於想參展,獲獎,有學的,但獲了獎出了名,他自已嘴上把王鐸吹上天,躲到書齋裡沒人的時候還不是偷偷的翻開二王法帖,認真研習


醉墨軒主人李文龍


王鐸的書法,近十來年風頭甚勁。一股“小王勝大王”的議論如潮水般席捲書法界。

書法的認識,感性會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觀。當認定了一種風格後,往往會對其它風格產生不公正的觀點。甚至把他的優點看作缺陷。昨天我還遇到一個朋友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完全是在賣弄筆法。缺乏恢宏磅礴的氣勢。



書法風格,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可能所有的優勢都佔盡。王羲之書法不激不厲,中和的風格,使觀者恬淡安寧。符合傳統文化謙讓的君子之風。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厲千年而不衰。在傳統的禮樂文化氛圍中,沒有人會認為王鐸的書法能與王羲之較高下。


現在興起了王鐸的書風,這也符合當代人的思想。認為王鋒書法勝過王羲之。這也很正常。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多元的社會,如果全部人都喜歡王羲之書法風格,這才不正常。就像有人喜歡牡丹的雍容華貴,有人喜歡蘭花幽雅素潔,有人喜歡桂花的濃郁芳香……何必要分高下優劣呢!


子衿書法


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生於魏晉,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在長期書寫過程中,其風格逐漸形成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之氣。

曾有人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從流傳碑帖來說,王羲之楷書有《孝女曹娥碑》《黃庭經》《坲遺教經》等;其行書有《蘭亭序》《聖教序》(集字)《洛神賦》(有人認為是趙孟頫臨摹)等;草書有《十七帖》等。儘管他留世真跡少之又少,但僅從被大家認可的碑帖來看,足以證明王羲之諸體兼善,被稱為“書聖”當之無愧。

網友提出王鐸書法真的超越王羲之嗎?

其實,這個問題跟前幾年社會上流傳的“后王勝前王”異曲同工。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真跡很少,而王鐸恰巧可以用來進行商業炒作,恐怕這才是一些人的目的。

歷史已經證實,王鐸推重“二王”,在學習“二王”書法上下了極大的工夫,王鐸和“二王”是書法前賢和繼承者之間的關係,王鐸書法裡就有王羲之的影子,王羲之的書法裡,卻不必有王鐸的影子。

崇禎十三年,王鐸被派往南京,任命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清兵威逼南京,福王逃命,王鐸與禮部尚書錢謙益率文武大臣數百人,冒雨跪迎降清軍。從此,背上了“貳臣”的恥辱罪名,並在恥辱、空虛、悲哀、頹喪心靈的折磨中苟活,直至病逝。

作為政治家的王鐸在政治上是失敗的,然而,政治的失意恰恰成就了他詩書畫藝術的成功。正如他自己早已預料的“我無他望,所期後日史上好書數行也。”

王鐸的行草書帖凝重沉鬱、酣暢淋漓、縱橫豪邁的氣勢所形成的書法風格,一掃趙孟煩、董其昌清秀典雅的甜美書風,在徐渭獨抒性靈、蕭散脫俗的行草書基礎上,以恢弘雄強、擲騰跳躍、跌宕起伏的草書將晚明書法推向了歷史的新高潮。

在王鐸學習的過程中,他自己都承認,其書法上“獨宗羲獻”。他認為“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王鐸一生雖然真、行、隸、草皆能,然而他最擅長的還是行草,成就最大的也是行草。他的書風以“二王”筆法為主,“參用顏真卿、米芾、李邕諸家法,不止入山陰之室也”。從此可以看出,王鐸書法風格以“二王”為核心,糅以米芾及唐人諸家法。所以王鐸的行草既有“二王”的晉韻,索靖的高古,米芾的險絕痛快,又有唐人的開闊寬博。

從這裡可以看出,王鐸在書法造詣最深者當屬行草書,與王羲之的“諸體兼善”還是有一定差別,倘若王鐸在世,有人稱其書法超越了王羲之,恐怕王鐸也不會認可。

我是頭條號“豫碑記”,說的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也歡迎朋友們關注我,一起學習書法,傳承經典。


點墨堂主




王鐸的書法雖然超越不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但王鐸把王羲之的書法中的部分內涵發揮到了極致,實際上後來的書法大家大多如此,能夠得王羲之書法的一部分精髓,就具有揚名立萬了。王鐸,可以說是較突出的取法王羲之最成功的書法家之一。我們將王羲之的"帶"字和王鐸書法作品中的"帶"字試作比較即可看出,王鐸是如何繼承王羲之書法的家法的。

顯然無論氣韻和筆法可以說直接背臨與王羲之的,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揮。主若說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整個字形的字勢,和王羲之的"帶"字鏡像而發,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王鐸取法的不拘一格和深刻善化,非凡庸之輩所能駕馭。



我們知道,王鐸對《集王聖教序》和《淳化閣帖》下過不是一般的苦功。這種功夫幾乎在王鐸的每一件作品中都有所體現。這正是王鐸高人一籌的地方。

王鐸的書法之所以精彩,就在於對王羲之的書法精髓的深入的汲取,同時也在於王鐸非常善於對經典書法的消化吸收或融會貫通,藉助經典家法,輕巧的一變,就形成了自己面貌,甚至被冠以神筆王鐸。

實際上,王鐸的神筆,不是什麼天生,而靠刻苦學習臨摹學習獲得的,也是池水盡墨的功夫。王鐸對書法的學習,實際上並不是唯王羲之一家,也是在專精一家,遍閱書史書家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的。

雖然不能說超越王羲之,但毫無疑義,是學習王羲之最有成就的書法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