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除了對蘇聯第2任元首忌憚外,為何也害怕蘇聯第5任元首?

張菲紅


列寧逝世後,鐵腕強硬的斯大林繼任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內推行軍事統一,對外實行擴張政策。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蘇聯,咄咄逼人的軍事大國。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聯合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聯盟陣線,與美國及北約對抗。斯大林以後,蘇聯的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到第五任曾任克格勃領導人的安德羅波夫,接任以後蘇聯經濟稍微有點起色,也能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團結起來對抗美國。但天不假年,僅過兩年,安德羅波夫撒手人寰。從那以後到蘇聯解體,再未出現強有力的領導人。


夏天有雨89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安德羅波夫差點就成為蘇聯的小平叔。

安德羅波夫執政只有1年多時間,試圖進行社會的改革,可惜死得太早。

因為他上臺時候已經年齡很大,患有嚴重的慢性病,所以1982年上臺,1984年就死了。

安德羅波夫是克格勃出身,是個很有能力、經驗豐富的老官僚。

早在1937年,安德羅波夫升任蘇聯共青團雅羅斯拉夫州委書記,開始進入中高級官僚的行列。

到了50年代,他已經擔任蘇聯駐匈牙利特命全權大使,獨當一面了。

這40年的官場歷練,安德羅波夫對蘇聯和國外形式非常瞭解。

他認為80年代的蘇聯有很多問題,必須改革。

他執政雖然只有1年多時間,做了很多大事。

安德羅波夫強調高層的集體領導,防止出現斯大林時代獨斷專行的錯誤。

他強調淨化官僚機構,建立有高度組織性的社會。

對於當時普遍的官僚腐敗現象,安德羅波夫發起了反對貪汙腐化和低效率的運動,狠狠打擊貪汙受賄(處理了17名高級官員和31名第一書記)。

對於國有企業的很多問題,他強調狠抓公司廠礦的勞動紀律,整頓社會秩序。 經濟方面進行體制改革試驗,下放給工廠管理人員更多權力,放鬆中央經濟機構的管制,努力提高質量、提高效率。

在外交上,他強調緩和,同美國和中國都搞好關係,也不要強迫華約國家聽命於蘇聯。

他認為各國的國情不同,不見得蘇聯模式適合所有的華約國家。

這些觀點,與勃列日涅夫強調各國必須遵循“共同規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主權有限論相比,是個重大變化。

一般認為,安德羅波夫的這些行為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可能在蘇聯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改革。

遺憾的是,安德羅波夫死得太早,所以第二步也就沒有實現。

到了繼任者戈爾巴喬夫上臺,認為蘇聯積重難返,乾脆徹底將基本制度改革了,沒有按照安德羅波夫的思路做下去。


薩沙


說來可能有點扣字眼兒,其實當年蘇聯領導人並不叫元首的,元首這個詞兒總覺得和某個小鬍子有點關聯。蘇聯領導人準確的職務應該叫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千萬不要弄錯,否則就要小心布爾什維克鐵拳了。

前三大領袖

蘇聯的第二任領導人是鋼鐵慈父斯大林,那是頂著第三帝國打反擊的狠茬,美國對他何止是忌憚,羅斯福去世以後,這老兄都快成了滅世魔王級的BOSS,其兇殘程度直追希特勒,甚至猶有過之。

斯大林見馬克思後接手的是玉米大帝赫魯曉夫,這個光頭雖然不太靠譜,還可能是修正主義分子。好歹相對重視經濟,也比較喜歡交流,被西方都黑出翔了依舊痴心不改的到處訪問,也算給蘇聯攢了不少家底兒。

第四個接棒的就是勳章大帝勃列日涅夫,這貨的逗逼指數尤勝赫魯曉夫幾分,仗著運氣好石油漲價大搞飛機。但對內貪腐成風,對外粗暴干涉,一條有限主權論把朋友弄的越來越少,幾次入侵別國把敵人搞得越來越多。而且死不放權,戴著半噸重的勳章進棺材還是沒培養接班人。

短命第五棒

勳章大帝掛後接手就是安德羅波夫,他是克格勃出身的官僚,長期從事國家安全工作。上臺以後也頗有英主氣象,一邊利用警察大搞反腐,整頓國內工作風氣;另一邊著手經濟改革,制定了不少鬆綁政策。

對外他加強了與同陣營的聯繫,尤其是和中國的關係緩和了不少,他主動提出“改善蘇中關係”,“恢復蘇中兩國人民的友誼”。這些釋放善意的舉動讓兩個國家的關係從對抗轉向相對平穩,當然其實並沒有恢復友好。

遺憾的是這位大哥接任時候就已經67歲,而且長期身體不好,僅僅當了15個月最高領導人就去世了。後來很多人覺得他的經濟改革方式和我們實踐的很像,於是得出結論,此公若多活10年,大抵蘇聯應該不會原地自爆。

最後的問題——美國怕他嗎?

雖然安德羅波夫在陣營內頗有人望,在與美國的對抗中也表現的很強硬,當吐槽機還是得說,美國一點都不怕他。和他對線的里根是對蘇最強硬一任總統,沒有之一。

里根上臺後不止沒有像查德·尼克松、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等前任一樣對蘇聯採取緩和態度,反而直接把圍堵的政策變成全面對抗。甚至直接給蘇聯扣了一頂“邪惡帝國”的帽子,話說這是當年納粹的待遇來著。

而且在種種對抗中幾乎一直壓著蘇聯一頭,從勳章大帝到安德羅波夫都沒啥破局的辦法,被認為是最終拖垮蘇聯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在安德羅波夫任上提出來的,我實在看不出美國哪點怕他了......


歷史吐槽機


看到此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懵逼樹上懵逼果,懵逼樹下有個我!

先捋一捋蘇聯歷任最高領導人。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也就是列寧)(任期: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 ;

蘇共中央總書記: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任期: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任期: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任期: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任期: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蘇共中央總書記: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任期: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

蘇共中央總書記: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任期: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題中所說蘇聯第二任領導是斯大林,第五任領導是安德羅波夫。要說美國忌憚斯大林也說得過去,但是害怕安德羅波夫的原因何在呢?

關於斯大林這裡不多說了,他活著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拿他有辦法,重點說說比較不為人所知的安德羅波夫。

安德羅波夫(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13歲時父母雙亡,這造成了了他為人低調隱忍的性格。1936年安德羅波夫參加共青團工作進入仕途,1939年入黨,1951年進入蘇共中央工作。1954年,安德羅波夫任蘇聯駐匈牙利特命全權大使。



1956年,匈牙利爆發反政府武裝行動(匈牙利事件)。安德羅波夫以鐵血手段處理了匈牙利事件,得到了蘇共領導的賞識。

1961年,安德羅波夫當選蘇共中央委員。

1967年,安德羅波夫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主席,併兼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68年,安德羅波夫成功處置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


1979年,安德羅波夫在蘇聯制定入侵阿富汗的決策時起了關鍵性作用。

1982年11月10日,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去世。兩天後,安德羅波夫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成為第一個克格勃領導人出身的書記。

安德羅波夫雖然登上了蘇聯政治最高峰,但是他的身體並不好,從七十年代末期就飽受疾病困擾,於1984年2月9日因病去世,在位僅僅16個月。

安德羅波夫出身克格勃,這和普京有著相似的經歷。普京大帝大家熟悉,面對西方政客張弛有度、收放自如,是個很不好打交道的對手。同樣,克格勃掌門人出身的安德羅波夫更加圓滑。


雖然安德羅波夫在位時間極短,但是他當政期間進行了適度的改革,獲得了前蘇聯人民的擁護。如果按照他的設想一直執行下去的話,蘇聯不一定會解體。

安德羅波夫改革包括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政治方面

安德羅波夫上臺後首先將整頓紀律、改進黨風作為突破口,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反腐運動。

安德羅波夫摒棄個人集權統治,主張“集體領導”,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要有“有條不紊的國家機器”。

在此基礎上,安德羅波夫對蘇共體制進行了改革,提出了“蘇聯正處在發達社會主義漫長曆史階段的起點”的觀點,一改以往脫離現實的綱領。

經濟方面

安德羅波夫在經濟體制上進行了改革,提出了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推行農業集體和家庭承包制、在工業和建築業中推廣和完善承包作業隊、工業部門給予工廠管理人員更多的權力,放鬆中央政府機構的控制。

這些舉措促進了蘇聯工業增長,提高了人民收入,受到熱烈歡迎。

如果安德羅波夫僅僅進行了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也不至於讓西方人忌憚。讓西方人真正忌憚的是安德羅波夫鐵血性格和能力。

上面說了安德羅波夫和普京有著相似的經歷,今天西方國家如何看待普京,當時他們就怎麼看待安德羅波夫的。

1969年,中蘇發生了珍寶島戰役。可能大家都會有疑問,當時蘇聯已經大兵壓境了,為什麼衝突沒有擴大?這其中就是安德羅波夫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時蘇共內部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擴大沖突規模,只有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伕力主控制衝突,最終勃列日涅夫採納了安德羅波夫的意見。

從這件事上看,安德羅波夫對於國際形勢有著清晰的認知,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1979年,在安德羅波夫的主導下,蘇軍入侵阿富汗。當時中國在南方發動了自衛反擊戰,蘇軍入侵阿富汗不得不令中國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西部地區。

雖然後來蘇軍失敗了,但是當時安德羅波夫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對於蘇聯來說)。

1981年,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震驚了世界。關於此次演習,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當時給世界的震撼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它直接促成了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華北大演習,也讓美國看清了單純靠西方是無法和蘇聯進行軍事對抗的。而這次演習,安德羅波夫的作用巨大,其中的藍軍部隊就是安德羅波夫秘密組建的克格勃內衛軍。

這樣一個能屈能伸、審時度勢的人領導強大的蘇聯,西方不害怕才怪呢。


別酒流年


說美國忌憚蘇聯第二任和第五任領導人,有些道理。

第二任領導人斯大林,大家看到許多介紹了,我不再贅述。斯大林是個載入史冊的厲害人物。

第五任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也許有的人知道甚少。為什麼西方和美國有些忌憚安德羅波夫呢?主要是安德羅波夫的經歷和獨到經略。

安德羅波夫這位大國元首,畢竟來自令人生畏的克格勃。除契卡第二任緬仁斯基外,安德羅波夫是克格勃最有修養的人了。他知識淵博,由於英文很好,喜歡閱讀原文版,喜歡聽爵士樂,還擅長寫愛情詩(這點與緬仁斯基相似)。安德羅波夫還有超強的記憶,能夠準確複述剛閱讀書籍的百頁內容。

安德羅波夫的仕途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從共青團到蘇共卡累利阿芬蘭自治共和國第二書記,調入中央後做過外事工作,後因主掌克格勃十五年,可能是安德羅波夫這個經歷,是西方關注並忌憚他的一個因素。畢竟蘇聯歷史上還沒有克格勃頭目擔任總書記。

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安德羅波夫的執政思路和鐵腕吏治。他的一系列舉措試圖扭轉蘇聯頹勢,開啟蘇聯強國路徑,尤為西方擔憂。

1982年安德羅波夫接任時,蘇聯已經是千瘡百孔,社會經濟發展停擺,此謂“停滯時期”,安德羅波夫決定對蘇聯這個龐大機體施行“手術”。

與所有前任不同,安德羅波夫對事物有著極睿智的認知。他不相信自欺欺人的鶯歌燕語,對蘇聯現狀提出實事求是的看法。

在上臺後的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他強調蘇聯當前最大的危險不是資本主義,而是老百姓的困苦,這番話對與會者無不震耳發聵。

在政治組織舉措上,安德羅波夫撤換了三分之一州級領導,不稱職不作為無能力的下。把影響很壞的勃列日涅夫女婿撤職;大力整肅吏治整頓工作紀律,並賦予警察干預的權利,向貪腐等一切不良現象開戰。

在經濟上實施改革,推行農業家庭承包制,工礦企業集體承包制,給企業放權,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引入市場經濟。

安德羅波夫認為東歐國家走應該符合國情的道路,不能整齊劃一一個模式,他這番話實際上否定了勃列日涅夫“主權有限論”的霸權主義(與現今美國長臂管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認為,安德羅波夫對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事件,應該有著痛切的反思。

安德羅波夫的舉措深受歡迎,贏得了民心。這有個關鍵點,他不僅本人清廉,也反對自己親屬謀取利益。他還將自己每月工資1200盧布捐出一部分給兒童福利院。

安德羅波夫執政一年多因病去世,繼任契爾年科也延續了其政策,可是幾個月也去世了。

1985年戈爾巴喬夫接任,也同樣繼續改革,與安德羅波夫不同,他意圖在上層建築來個徹底革新,畢其功於一役,放棄經濟改革,搬掉了蘇共這個中流砥柱,雖然熱鬧風光還可取悅於西方政治家的讚美,但亂像叢生,自由多了麵包少了,大廈將傾。但戈爾巴喬夫不具備安德羅波夫那樣的駕馭能力,眼睜睜的看著大廈倒下。

執政時間短暫的安德羅波夫,被俄羅斯人廣泛認為比戈爾巴喬夫更加贊成漸進而富有建設性的改革。被當時的蘇聯人民看作“彼得大帝、斯大林那樣的“明君英主”。(俄羅斯格·阿·阿爾巴托夫著《蘇聯政治內幕: 知情者的見證》)。

蘇聯歷任領導人身後多備受詬病,唯有安德羅波夫例外,2004年在他工作過的地方卡累利阿芬蘭自治共和國,還為他樹立一座雕像,可見安德羅波夫的口碑。


掌上三言兩語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先後有七位領導人,分別是列寧(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此)、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第五任)、契爾年科和戈爾巴喬夫。

那麼美國為何會害怕這位安德羅波夫呢?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安德羅波夫的不同罷了,這不同之處給美國帶來了極大的危機。

畏懼斯大林者,不單其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有蔓延

整個蘇聯的進程之中,列寧肯定是舉世聞名,接下來就是斯大林了,因為斯大林實在是太有威嚴了,當年一度還是“正義”的代名詞。

畏懼斯大林的原因大概是“華約的建立”和“冷戰的爆發”,這個盤踞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作出了一種驚人的姿態,斯大林也表現出了玉石俱焚的決心。

因為二戰原因,蘇聯得到了大量英美的援助,導致蘇聯復刻了大量的先進裝備武器,這個時候的蘇聯已經有了跟美國叫板的資格,冷戰拉開之後,蘇聯跟美國寸步不讓,蘇聯的姿態像是隨時準備傾盡全國之力橫掃西方,這讓美國以及諸多西方國家感到驚人的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首當其衝就是美國,美國就像是活在風口浪尖上,隨時可能被斯大林一聲令下給打沉了,美國自然會畏懼斯大林。

畏懼斯大林很好解釋,但是美國畏懼第五任領導者安德羅波夫又是因為什麼呢?

安德羅波夫的不同之處,廢棄獨權而形成的集體主義

蘇聯崇拜英雄以及個人主義是世界聞名的,比如上面所說的斯大林,蘇聯人甚至將斯大林給神話了,在斯大林執政期間,他在蘇聯百姓的眼中就是“無所不能的神”。


俄羅斯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和救世主,這就像是一個過於神化的信念,給了蘇聯對抗所有困難的資本,沒有人會覺得這個不好,但實際上,安德羅波夫覺得這非常不好,甚至覺得這是畸形的。

安德羅波夫認為崇拜會讓人糊塗,會讓最高領導人失去集體感,從而獨斷專言,聽不進任何勸說和建議,會把一個正常行駛的列車開進萬丈深淵。

安德羅波夫知道這是蘇聯的最大弱點,很容易讓蘇聯走向不歸路,所以上臺之後,先是廢除個人主義,提倡集體領導制度,主張蘇聯是一個集體,不是一個人的專制體。

為了國家更加強盛而削權的領導人,怎麼不讓人害怕,美國如何會不害怕這個沒有弱點的領導人。

全新外交政策,新的蘇聯正在世界注視之下崛起

面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國家,安德羅波夫沒有像以前一樣去指手畫腳,反而自己降低了身份,開始尊重每個社會主義國家,奉行每個國家自己的意願,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每個國家的國情並不一樣,在面對不一樣的情況就不能用老辦法,一刀切是要不得,社會主義道路應該是多樣化的,不是單一性的。”--安德羅波夫

安德羅波夫執政期間,打破了中蘇的堅冰,積極推動中蘇關係的正常化和親密化;作為走相同道路的國家,安德羅波夫主張中蘇團結,一同制約美國霸權主義。

中蘇團結,對於美國來說那真的是坐如針氈,美國始終認為安德羅波夫是自己的大敵,這個國家要起來自己就真的吃不了兜著走,所以美國對於安德羅波夫可以說是異常的畏懼。

安德羅波夫的所有改動,直接讓蘇聯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目光之下,並且因為各方關係開始緩和,國內越發的強勢,如果就這麼下去,或許蘇聯真的能夠一改往日,成為另一個崛起的大國,屹立在世界之巔。

結語:

安德羅波夫可惜就幹了兩年的總書記,然後就以身殉職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卻真的令人嘆息。

當時的美國對於安德羅波夫的改革,感到非常的恐懼,聲稱如果任其下去,蘇聯就要與中國一起在全世界崛起,美國和西方的末日將會出現。

但很多事情沒有如果,安德羅波夫的死亡,之後契爾年科接任不到一年,後頻繁的更換領導人,使得蒸蒸日上的蘇聯逐漸走下坡路,美國開始放下了擔憂。


筆下點史


美國為什麼忌憚前蘇聯的第二任和第五任最高領導人?

我就照直了說了。

列寧逝世以後,斯大林作為列寧所謂的親密戰友(年輕了許多的戰友),繼任布爾什維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二代領導人。客觀地說,他是讓蘇聯強大多了!

他對國內的鐵腕統治我一個字都不想多說,因為小編不欣賞用大清洗來維護自己領袖地位的鐵血手段。

讓美國人忌憚的主要有二點。

一,大肆擴張領土,二戰後控制中東歐國家輸出紅色革命思想,雖然涉嫌強橫,但是畢竟威脅到了歐美的意識形態,有東風壓倒西風的可能。

二,研製核武,發展軍備,形成了二極稱霸的均衡局勢。這雖然無法造成二次大戰,對世界人民是好事,但是針對的主要對象是老美,美國能不忌憚嗎?

安德羅波夫在赫魯曉夫(三),勃烈日涅夫(四)之後,是蘇聯第五任最高領袖。之前是克格勃頭子,相當於蓬佩奧以前幹過的中央情報局頭子一樣職務。

對於此人,小編的感情很矛盾,如果他不是才任職二年不到,他的改革的確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使蘇聯解體延遲。但是如果這樣,我們的邊防就沒有現在這樣放鬆,太累了。蘇聯我是希望解體的,對我們的領土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安德羅波夫的改革主要是在三個方面。

一,肅貪。部長級官員關了90多個,州長級幹部處理了三分之一,還不算更小的中下級的幹部。

二,經濟上,推進了農業承包到家庭,提高了糧食產量。在工業上,擴大放大給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在工程,企業的某些車間,推行承包責任制。一下子提高了經濟活力。

三,外交實行關係緩和。如緩如與西歐的緊張關係,解凍中蘇,美蘇關係,使之緩如並趨於正常。並放權給中東歐國家一些經濟發展的自主經營權。

如果給此人多活三十年,世界直到現在仍然還是二極稱霸,我們的經濟可能不會受到多少的影響,非但不會和美國貿易戰,特朗普還不得不拉攏我們,因為蘇聯暫時解體不了。

但是弊端是中蘇,中越邊境仍然吃緊,國防安全逞緊張態勢!




南雷霆峰


美國忌憚蘇聯第五任元首,主要還是其實力是得到認可。

根據1977年蘇聯頒佈的《蘇聯憲法》中規定,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是蘇聯政府首腦,相當於西方國家的總理,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為國家元首,相當於總統。也就是說其實在此之前的70年時間裡,蘇聯並沒有一位所謂的蘇聯元首,通常蘇共中央總書記是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而且在蘇聯初期屬於集體領導制。

斯大林在列寧去世後,在20世紀20年代成功鞏固權力。蘇共中央總書記在此後正式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代名詞,因該職務同時掌控蘇共和蘇聯政府。在赫魯曉夫期間,總書記以第一書記的名稱重建,而勃列日涅夫在1966年又重新改回原來的名稱。這一局面直到蘇聯解體前夕,才用蘇聯總統取代其權力象徵。

列寧去世後接任的李可夫,其實並不掌握實權,實際上是斯大林的橡皮圖章,實權還是在斯大林手中。而斯大林去世後,至赫魯曉夫掌權前,以及赫魯曉夫下臺後至勃列日涅夫鞏固領導權前,蘇聯由一個被稱為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共同治理。在此期間沒有其中任何一位可以單獨擁有領導權。馬林科夫實際上也只是在三駕馬車時期,能夠獲得最多支持的蘇聯領導人。因此,蘇聯的元首公認的前5任順序依次是列寧,斯大林,馬林科夫,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

蘇聯第二任元首斯大林被美國忌憚,不用再過多贅述。在斯大林任內,用丘吉爾的話評價,他接手的是一個用木犁耕作的俄國,而留下的卻是擁有原子彈的俄國。在二戰期間,如果沒有蘇聯在東線頂住納粹的進攻,那麼二戰史也將改寫。或者說如果蘇聯和納粹的同盟關係能夠一直維繫下去,盟國就很難戰勝蘇德,西方國家也就能和被打殘的二線德軍比劃兩下。

而蘇聯的第五任元首勃列日涅夫,是蘇聯時期獲得蘇聯英雄稱號最多的二人之一,另外一人是朱可夫,可見其對蘇聯的貢獻不亞於以軍功著稱的朱可夫。

改革富有成效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終止了前任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比較客觀地肯定了斯大林的歷史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斯大林的錯誤。這不僅讓蘇聯重拾了信仰,而且把蘇聯人民從政治運動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進行國家經濟建設。

勃列日涅夫在蘇聯對市場經濟掀起批判浪潮的情況下,只能強調蘇聯的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對其進行小程度的改革。改革重心由擴大企業自主權到加強對企業的控制,由調整蘇聯與企業的關係轉移到合併企業,建立聯合公司。但改革在蘇聯的東歐衛星國還有進一步放寬,比如在其控制的東歐,允許把虧損的國營小型工商企業承包給職工或者私人經營,並且把私營企業的合法僱員放寬到30人,政府只負責收稅,不干預企業的經營,允許企業自主在社會招聘。

這些舉措儘管放到現在不合時宜,但是在當時卻收到了成效,將蘇聯的國力推向了鼎盛。在勃列日涅夫卸任後,1983年蘇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710美元,是美國同時期的三分之一,而其衛星國東德則達到了5670美元,東方陣營擁有了與美國掰手腕的經濟基礎。然而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改革卻沒有突破固有僵化的模式,不過這在他執政的時期,輕重工業失衡的問題並沒有暴發出來。

美蘇攻守轉換

蘇聯從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進行對外擴張。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推行主權有限論,聲稱華沙的社會主義陣營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干預。這也成為了蘇聯開始實行霸權主義,干預別國事務的開端,成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義。


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派蘇軍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接連鎮壓了匈牙利,波蘭的改革,至少從表面上穩定住了東歐的局勢,不至於出現類似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後院起火的境地。

蘇聯在此時還極力在中東地區擴張,蘇聯的勢力開始延伸到了中東。然而中東的複雜局勢讓蘇聯並沒有在中東站穩腳跟。蘇聯支持的埃及和敘利亞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再次敗北。務實的老阿薩德在美蘇之間兩邊討好,並沒有一邊倒地靠向蘇聯。而埃及的薩達特與蘇聯徹底鬧翻後,埃及徹底倒向了美國。美國與蘇聯在中東的角逐中還是有優勢,勃列日涅夫手裡沒有一個像以色列的中東橋頭堡,特別是石油美元體系形成後,無法再繼續與美國抗衡。

1979年,由於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政策,蘇聯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勃列日涅夫的對外擴張政策只能給其帶來短暫的利好,而從長遠來看卻埋下了隱患。

美國的衰落

在赫魯曉夫時期,美國還能在古巴危機中逼退蘇聯的勢力。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就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首先就是蘇聯在古巴危機中知恥而後勇,大力發展核戰略武器,到了1978年,在核彈頭的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擁有了與美國及其盟國同歸於盡的核震懾力。

而且美國捲入越戰之後,其國內的經濟開始衰落,就業率降低,通貨膨脹加大。當時的美國大街小巷出現了許多搖滾青年,朋克青年,社會的頹廢氣氛蔓延美國,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甚至出現了反社會和反政府份子。越戰的殘酷把美國人對國家的信仰都拖垮了,這個局面直到美軍從越南撤軍才得到改善。此時的美國已經是內傷,而且是精神層面的創傷。

美國此時已經無力在全球範圍內保有影響力,由攻勢轉為守勢,已經無法單扛蘇聯的威脅。美國的全球戰略也不得不進行調整,開始尋找新的盟友以抑制蘇聯的擴張。而當時東方大國與蘇聯已經徹底翻臉,而且與蘇聯在珍寶島,鐵列克提等地爆發了邊界衝突。東方大國與美國出於共同對付同一個敵人而走到了一起。隨著雙方關係的破冰,美國在亞太地區擁有了可以牽制蘇聯的力量,暫時緩解了蘇聯對美國在第一島鏈的軍事威脅。

勃列日涅夫作為蘇聯的第五任元首,執政時期將蘇聯推向了世界的頂峰,這個時期也是蘇聯在冷戰時期少有的高光時刻。然而好景不長,其對外擴張的步伐太大,最後扯著了蛋,造成嚴重的內傷。在其對外擴張時,蘇聯也錯過了經濟發展的第二波紅利產業,當西方國家在70年代大力發展信息,電子,生物等產業時,蘇聯還在忙著軍工產業的生產,最終蘇聯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停滯時代。


梓蕤


蘇聯的第二任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執政時官方稱其生日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學界考證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維利,格魯吉亞人,蘇聯主要創始人之一、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他的政治功後績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斯大林在1924年接替列寧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藉助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全力引進外國資金、技術、設備,硬性驅動蘇聯從農業國轉為工業國——為蘇聯打下堅實、雄厚的工業基礎,從而使蘇聯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在他的領導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歐洲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紅色東歐聯盟!在這個紅色聯盟的支援下,全球各地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展開了民族獨立鬥爭!

作為世界最強大的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與蘇聯緊密合作打擊希特勒德國!戰後,出於爭霸全球控制權的目的,美國與蘇聯進入激烈競爭狀態:歐洲的冷戰、全球各國的熱戰都擺脫不了蘇美兩國的影響——斯大林強硬而靈活的外交手腕結合強大的軍事力量,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盟一度處於戰略防禦的被動狀態!



西方對斯大林的評價很高:“他接手的是一個用木犁耕作的俄羅斯,而留下的卻是擁有原子彈的俄國。”英國首相丘吉爾代表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態度——美蘇的"核恐怖和平"讓世界大戰沒有再發生——斯大林的功績不可抹滅!

蘇聯的第五任領導人: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他生於1914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在1982年安德羅波夫68歲的時就任蘇聯最高統治者。他上臺伊始,認真懲治蘇聯的官僚腐敗、加強工業企業的勞動紀律、制訂合理的工人工資制度、改革蘇聯的農業體系、加強政治思想宣傳、重新啟動經濟改革……從1982年11月到1983年年底的這一年時間裡,蘇聯的部長級幹部處理了90多人,150多個州級領導人中處理了47個(還不包括那些中低級官員);當時,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但是卻一直進口糧食!



為了擴大農業的產量,安德羅波夫開始推行農業家庭承包制。在工業建設方面,由於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太多,造成企業的發展嚴重滯後。安德羅波夫經過認真分析之後,建議擴大、放權給工業企業自主權、在工業和建築業中推廣和完善承包作業隊。一系列改革讓蘇聯經濟有了很大的轉機:1983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均超過了1982年——蘇聯國內的民眾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也獲得了蘇聯人民的高度讚譽!



在對外關係方面,安德羅波夫主張緩和美蘇關係、蘇中關係解凍、逐步撤出阿富汗的軍隊、給予東歐衛星國更多的經濟自主權……確實對改善蘇聯的國際形象加分不少!



客觀的說,如果蘇聯能夠沿著安德羅波夫的改革道路走下去,蘇聯肯定不會出現後來的解體!美國的全球獨大肯定也不會出現!美國著名的外交學者——布熱津斯基認為:如果安德羅波夫能夠多活幾年的時間,其政治、經濟改革措施能夠持續進行下去,前蘇聯和世界的歷史走向很可能會改寫。


熊style


美國對蘇聯第二任元首斯大林忌憚是肯定的,蘇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下,二戰後一舉把東歐全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形成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團體,美國不害怕才怪!其繼任者也不是省油的燈,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都對美國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其中美國人最忌憚的是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0日,統治蘇聯長達十八年的勃列日涅夫去世,年已69歲的安德羅列夫被推選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此時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統治下,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軍備競賽,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衡,官員貪汙腐敗,百姓生活困苦,蘇聯經濟陷入癱瘓倒退狀態,社會經濟結構矛盾重重,可以說現在的蘇聯就是一個爛攤子。



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克格勃出身的安德羅列夫最知道國家需要什麼,百姓需要什麼,於是上臺第三天開始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把火:反腐肅貪。經過多年的官僚作風統治,國家社會矛盾突出,他認為蘇聯現在已經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所以第一把火便燒在了反貪上。他甚至將勃列日涅夫的好友內務部長索科洛夫和工業出口局局長斯米利亞科夫都執行了槍決。他還將自己的女婿判了終身監禁,可見其反腐的決心。最後,蘇聯的部長級幹部處理了九十多人,州級幹部處理了將近五十個。大規模的反腐給安德羅列夫帶來了巨大的聲望,對於他個人而言,這也是集權的一種表現形態,一朝天子一朝臣,藉著反腐清洗勃列日涅夫擁護者,同時又能得到民眾的支持,還可以提拔自己的親信上位,一箭三雕,絕對是政治上的老狐狸。



第二把火:經濟改革。穩定政局後,安德羅列夫嘗試進行經濟制度改革。他大力推行農業集體承包和家庭承包制,調動勞動積極性。擴大蘇聯國企的自主權,讓其在市場經濟下運行。在工業和建築業上也推行承包制,成為一種新的勞動合作模式。從生產力發展來看,安德羅列夫這幾項很適合當下蘇聯現狀,如果緩緩推進,以後深化改革,一步步解放生產力,蘇聯是完全有機會再次崛起跟美國對抗一二的。


第三把火:政治體制。

安德羅列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其上臺燒的第三把火,主要中心思想是圍繞“加速民主化進程”來展開的。勃列日涅夫培養出的特權階層已經嚴重威脅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已經脫離了原本共產黨成立的宗旨。鑑於此,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人民自治,打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過,政治體制改革剛開了個頭他就病重去世了。


他上任以後改善蘇中關係,蘇美關係等,緩解蘇聯在國際上的壓力也起到一定作用。

安德羅列夫本質上還是一個鐵血領導人,他跟中美等大國緩和關係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溫和的人,他上臺後並沒有撤回之前入侵阿富汗的軍隊,甚至增添更多的部隊投入到戰場中,這讓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他大為警惕。

經過一年多的改革,東歐政局穩定了許多,華沙條約聯盟國家也具有比之前更強的向心力,也許這才是美國真正忌憚他的地方。



像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間諜頭子出身的蘇聯領導人是可怕的,美國不知道安德羅列夫什麼時候要打什麼樣的牌,他能屈能伸,關鍵時刻還能亮肌肉,把搖搖欲墜的華沙諸多國家又團結起來,比起之前的勃列日涅夫的只會蠻幹厲害多了。可惜,他僅僅執政一年半,否則的話,蘇聯情形會更好一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