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儲們同是“階下囚

秦朝到清朝的這段歷史上,皇儲被廢甚至淪為“階下囚”的事時有發生,而且其過程也經常如出一轍,這種巧合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皇儲們同是“階下囚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天下的王朝。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雖然沒有皇太子的名分,但一直是秦始皇心裡認定的皇位繼承人。直到他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政策,才惹怒了秦始皇,被貶到上郡做蒙恬的監軍,最後因為胡亥和趙高等人篡改遺詔而被逼自殺。

西漢王朝是漢高祖劉邦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而建立起來的。漢高祖的第五代子孫劉據是漢武帝與衛子夫皇后之子,7歲被立為太子,35歲時又被廢,因為漢武帝又喜得幼子劉弗陵,漢武帝想立劉弗陵為太子。

皇儲們同是“階下囚

自從大將軍衛青病逝之後,劉據和其母衛皇后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再加上衛皇后年老色衰,漢武帝已經移情別戀,並開始親信一些佞臣。最後,劉據母子想見漢武帝一面都非常困難。

由於劉據長期缺少與漢武帝交流思想和溝通情感的機會,因此父子間的疑心越來越大,而且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看法都不一致。比如,漢武帝堅持以武力征四夷,因此他任命的官吏大多都是比較苛責的;而劉據則主張採取懷柔政策。長此以往,致使佞臣有機會以巫蠱案大興冤獄來誣陷太子,最終致使劉據自殺。

後來,漢武帝對劉據的死感到愧疚和後悔,他因此頒佈了“罪己詔”,並及時改變了用武力治理天下的國策。

北魏時期,太子元詢因為反對孝文帝遷都洛陽、倡行漢族文化而被廢為庶人。後來,孝文帝又聽信謠言,誤以為元詢與手下密謀造反,結果賜了元詢死罪。

皇儲們同是“階下囚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隋朝的第一位太子楊勇,是隋文帝的長子,他為人寬厚而率真,對臣子以禮相待,而且對軍國大事非常有見地。不過,他有些好色,而且喜歡鋪張浪費,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所以其母獨孤皇后非常不喜歡他。再加上他的弟弟晉王楊廣覬覦太子之位,製造出一個他不堪擔任太子重任的假象來矇蔽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終致他在做了20年的太子之後被廢為庶人。

讓我們再翻開唐朝的歷史:太子李承乾驕奢淫逸而又不知體恤民力。唐太宗就特派直言敢諫的于志寧等人出任東宮幕僚,規勸李承乾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個太子該做的事。可是,李承乾不但聽不進這些逆耳忠言,還派人行刺勸諫者。後來,李承乾又舉兵造反,結果他們的計劃還沒有實行就被告發,李承乾因此被廢為庶人,兩年後死在了黔州。

我們再看看清朝:努爾哈赤在開國之初就準備立長子褚英為皇儲,可是由於褚英心胸狹窄,得不到“四貝勒”和“開國五大臣”的認可,因此努爾哈赤不得不放棄立其為皇儲。接著,“開國五大臣”以及褚英的一些兄弟又向努爾哈赤告發褚英,說他有一些惡劣行徑,褚英因此被努爾哈赤軟禁。兩年之後,諸英以巫術詛咒告發他的五大臣和兄弟,並揚言要在掌權之後處死他們,再一次被告發。努爾哈赤氣得大發雷霆,這才下定了處置褚英的決心,最終於1615年秘密地處死了褚英。

皇儲們同是“階下囚

除了秦朝至清朝有皇儲淪為“階下囚”的情況之外,其他王朝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就像一種疾病一樣,會不定期地發作。但是,它也許只是一種現在的人們無法解釋的歷史巧合。

皇儲們同是“階下囚

政治人物往往是歷史主導者,但他們的結局各有不同。有的有著豐功偉績,有的平庸一生;他們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遺臭萬年。但巧合的是,在歷史場合中居然能找到一個與其相似的身影。如果說這些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那麼,為什麼竟有如此相似的規則出現?我們是否曾從歷史的字裡行間考證出其中真相,我們是否從離奇的巧合中悟出其中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