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臨刑時慘叫,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是真的嗎?

ww13142010


1898年9月21日,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佈徹底失敗。就這樣,梁啟超、康有為等一大批思想先進的維新派的改革成果都付諸東流,百日維新也最終栽倒在以慈禧太后為核心的地主階級頑固派發動的政變之下。與此同時,譚嗣同、康廣仁等一批仁人志士被慈禧太后捉拿,變法官員慘遭罷黜。

但是,僅此這樣慈禧太后還是覺得不夠解氣。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慘遭殺害。

後人將這英勇就義的六人稱作為"戊戌六君子"。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是譚嗣同在臨死前所作詩句。其一腔熱血今日讀來仍讓人感慨萬千,譚嗣同當屬這六人中最有骨氣,最值得敬佩的。譚嗣同在被抓之前本來有機會逃走,但是為了喚醒當時還沉醉在腐朽思想之中的國人,他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慷慨赴死英勇就義。他誓死要做一個救國志士。

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維新派其實已經預感到危機即將來臨,譚嗣同的許多朋友一直從旁相勸,勸他東渡日本保住個人性命。可惜,那時的譚嗣同大義凜然,一心求死,告訴朋友說:"世界各國的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的,現在中國沒有聽說有因為變法而犧牲的人,那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

如此,他被捕入獄,在獄中牆壁上題詩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多麼慷慨激昂的絕命詩句,正如他那顆一心救國於水火之中的心。這一系列行為是徹底惹惱了當時的慈禧太后,太后心狠手辣便命人將譚嗣同等人當眾斬首。

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本想凌遲了他們才解恨,但今時不同往日了,酷刑已不是潮流,國外通訊社正愁沒有勁爆新聞來埋汰大清朝的愚昧落後呢,慈禧太后強壓下心頭怒火,只能判個斬首。

這不僅僅是斬首,簡直是在鋸頭,在洩恨。譚嗣同不畏生死,但歸根結底是肉體凡身,慈禧別出心裁地讓劊子手用鈍刀斬殺他們,一連下去30刀,刀刀見血,他怎能不痛?臨死前的慘叫,聲聲刺人心扉。但是在當時的現場甚至有人拍手叫好,愚昧無知的墮落者們,甚至不知道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是在付出自己的生命拯救國家。

總而言之,當時的場景是異常慘烈的。因為一般的情況下,砍頭是要用快刀的,一刀斃命才能減少人的痛苦。但是慈禧太后提前的安排,所導致了譚嗣同被砍了30刀。

譚嗣同並不是被大刀王五親自斬殺的,坊間傳說(後來這個情節也被一個影視劇採納)王五執行了此次斬首任務,他為了讓譚嗣同死得痛快,偷偷把刀磨快。

從當時的歷史來看,王五無論如何是不會親手去結束譚嗣同的性命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與黃飛鴻、霍元甲、葉問等著名清代武術人物一樣。他屬於京師武學世家,因為早年跟隨師父學藝在眾多師兄弟中排行老五,而且其善使一把大刀,故被江湖人稱為大刀王五。他的職業是鏢師,不是一名劊子手。

而且,從另外一種關係上來看,大刀王五也不會去做這事。那是因為他和譚嗣同是好兄弟,譚嗣同不光是文采非凡,而且會使劍術,不久便於王五初識江湖,兩人一刀一劍,相見恨晚就結成了兄弟。

後來譚嗣同思想進步投身於救國救民之道路,被委以重任的譚嗣同身兼要職,此時敏銳的王五知道兄弟身陷險境,出於兄弟情義就一直在身邊保護他。如此重情重義之人怎麼可能去做那個送削兄弟腦袋的劊子手呢?相反,在譚嗣同變法失敗被困獄中之時,大刀王五猶念兄弟之情,拿出自己開鏢局的錢財想讓獄卒通融一二。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刀王五為了救譚嗣同,動用自己的社會關係,以自己在京城的名氣,向江湖義士們發出求助令,欲謀劃一次劫法場。

可是無奈,獄中的譚嗣同堅持不讓他如此去做。當時的譚嗣同自知是變法失敗,他一心求死,想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這個國家。他自然不可能答應王五的劫獄之事,而毀了王五的前程與性命。

面對王五的苦言相勸,譚嗣同寫下:"去留肝膽兩崑崙"這一千古名句。

這兩崑崙是誰?有人說就是指的王五還有康有為。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傳說中的大刀王五使用畢生絕學,一刀砍下了譚嗣同的腦袋,這一情節都太過虛假。事實上,行刑的另有其人,而且,被砍的也不止一刀。但有一點是沒錯,當日大刀王五確實實在刑場。親眼見到自己昔日的兄弟在冰冷的大刀之下身首異處。王五悲痛欲絕,此後王五咽不下這口氣,便召集義士們一同踏上了反清之路。


歷來現實


慘叫是真的,譚嗣同也是普通人,對疼痛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據說當時因慈禧十分痛恨維新派,特意下令用鈍刀斬首,以至於譚嗣同苦苦煎熬了數十刀後才人頭落地,能不慘叫嗎?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恐慌,甚至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政變太突然,措手不及,計劃均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像有些人一樣一走了之,反而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所有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犧牲的維新人士還有並稱“戊戌六君子”的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

王五,京師武林名俠。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王五一生行俠仗義,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是當時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


譚嗣同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對王五非常敬佩,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跟著王五學習武藝刀劍之法,

後來相互欣賞的兩個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手刃譚嗣同的劊子手並不是王五,譚嗣同被抓以後,王五心急如焚,買通獄吏,多方打探消息,還廣泛聯絡武林俠義志士,密謀救譚,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行刑的時候王五就在法場外圍,他是來營救譚嗣同的,只不過到最後也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後來是王五冒著生命危險為譚嗣同收屍,又想方設法把譚嗣同的棺木送往瀏陽安葬。


歷史小貓咪


譚嗣同本來可以從容離去,但他認為自己要用犧牲的方式,讓國人意識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至於臨行前的慘叫,此事極有可能,因為慈禧非常恨他,竟讓行刑的人用鈍刀,砍了他十幾下,這種情況下,痛叫出聲,也是正常之事了。

但大刀王五殺譚嗣同之事,絕無可能,譚嗣同和王五之間可是以兄弟相稱,兩人的情感情同手足,王五甚至於還打算劫法場。

1、王五和譚嗣同的感情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他是源順鏢局的鏢師,以擅長使雙刀而出名。

王五和譚嗣同的相識,源自於譚嗣同年輕時,喜歡結交江湖大俠,他和王五認識後便結為兄弟,王五還向譚嗣同傳授武藝,這在當時還是一樁美談。

後來,光緒為了變法,將譚嗣同召入京城,王五便給譚嗣同當起了保鏢,並且照顧起了他的起居,王五和譚嗣同的交往也多了起來。

兩人之間互相交流思想,王五受譚嗣同影響,也逐漸意識到要救國家,必須要進行改變,這也導致他後來幫助義和團,最終犧牲了性命。

當然,這是後事,發生在譚嗣同死去之後。

2、王五為何放棄救譚嗣同

既然王五和譚嗣同,兩人情同手足,為何王五會放棄救譚嗣同呢?

原因其實就是譚嗣同說的那句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當時王五在武林中威望極高,由他出面,本可以招來一堆助力,譚嗣同拒絕了,他告訴王五,不要這樣做,救了自己就等同於破壞了自己的計劃,阻止了自己用流血喚醒國人的佈置。

王五見此,心中很痛,卻也知道,兄弟心意已決,自己不能給兄弟添堵。

於是,就在那個菜市口,王五親眼見證了譚嗣同的犧牲,他的心很痛,那一刻,他明白了,或許這就是譚嗣同想要留給國人的種子:革命的信念。

1900年,王五參加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作戰,終因清政府的背叛,不敵被捕,最後壯烈犧牲。

但他知道,他的兄弟譚嗣同並沒有白白犧牲,他也不會,他們已經將革命的種子撒下,終有一天,會有人起來推翻這個舊社會,帶領中國走向新的輝煌。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古代統治者的嚴刑酷吏,從來懲罰都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

教育誰呢?

敲山震虎,殺雞儆猴。誰心懷叵測,誰膽寒。

風聞慈禧為了虐殺六君子,特意命監斬大臣剛毅用鈍刀砍。

何謂鈍刀?

就是那種一刀下去,豁個口子,鮮血直噴,血肉模糊,還砍不死人的那種刀。

顯然,我們以慈禧的性格來看,這事她是極有可能乾的。

原因我們剛剛已經說了。

一、殺雞儆猴,敲山震虎。六君子死得愈慘烈,則其震懾效果愈佳。

二、洩私憤。

因此,皮肉之苦,切膚之痛,乃人情所不能忍者。譚嗣同在被鈍刀一刀一刀磨鋸的時候,本能反應發出哀嚎聲卻也是人之常情。


但據梁啟超《譚嗣同傳》回憶,譚嗣同被砍頭後,其身軀跪姿仍巍巍然有千鈞之勢,脊樑剛直。梁啟超不禁自慚形愧,感嘆萬難追先生風骨高義之一二。

至於說到大刀王五親自砍殺了譚嗣同則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亂點譜了。

譚嗣同與王五(王正誼)非但不是殺身仇人,反而是一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更是那個替譚嗣同馬革裹屍的真兄弟。

譚嗣同12歲左右就在北京結識了王五。一個骨骼驚奇,一個大技壓身。兩人一拍即合,也不講究什麼師徒名分,譚嗣同就跟著王五耍起大刀來。


其實有一點不為外人所知。譚嗣同是當時少有人敵的武術高手,師承胡七,形意拳、太極拳、拳拳生風,拎起大刀來刀風威凜,氣壯如山河。考究地說,譚嗣同該是王五一輩子教出的最傑出徒弟也不為過。別的且不說,之前從後來王五的所作所為便得以體現。

在戊戌變法以慈禧軟禁光緒帝后宣告失敗。

譚嗣同想就曾主動去找王五,二人商量準備一支俠義高手隊伍入宮救出被軟禁的光緒。奈何天時地利人和均不與之,無奈放棄。

然後,王五曾極力要求譚嗣同和他一起離京躲避官府追殺。

然而譚嗣同不肯,並意味深長地發出了以下振聾發聵的話語:“自古以來,變法總是要流血死人的。我還沒有聽到過說不流血死人就成功的呢!現在我們國家變法還沒有流血死人,這是變法之所以不順暢的原因。那麼便從我譚嗣同開始吧!若以我譚嗣同一腔熱血真能灑醒萬萬同胞,則我譚嗣同死不足惜。


(譚嗣同)

王五聽後,內心十分振動。他很明白,譚嗣同以作壯士一去的決心,便不再勸阻。

據梁啟超回憶錄介紹,譚嗣同與王五的感情遠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深厚。

譚嗣同被行刑那天,菜市口,唯獨不見王五。

梁啟超回憶道,其實王五是完全沒有想要劫法場的心的,因為他不能妨礙自己兄弟盡民族大義。他當時不在場,是不忍看。行刑完畢,有人來通告,才默默無語地去給譚嗣同收屍,拼首,入棺,一路送回譚嗣同老家湖南瀏陽安葬。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這樣解釋譚嗣同獄中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中兩崑崙一指康有為,一指王正誼。

在當時形勢如此險惡的情況下,竟還敢冒著被連帶的危險出來替譚嗣同收屍。他們的友誼,比天高海深!

王正誼,王正誼,字如其名,這個人的友誼很正,了不得。


不書


譚嗣同臨刑之前,妻子抱著他說:我們還沒有一個孩子呢,譚嗣同平靜的推開妻子,輕輕的說:“我們的孩子如果生下來,他們看不到這個世界上的光明,那還不如不過來。”

不知道是誰造的謠,譚嗣同如果怕死,他早就和鐵骨錚錚的康有為一樣跑路了。

31898年9月21日,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決定用自己的血喚醒國人。

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譚嗣同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一起在北京遇害。

臨死前手書“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十六個大字,從容就義。


王五一直是譚嗣同的好友,在譚嗣同被捕後一直謀劃營救,他怎麼可能去當殺死譚嗣同的劊子手?

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源於1875年,那年經名拳師胡致廷介紹,王五收譚嗣同為徒。

   據譚嗣同寫的《吳鐵樵傳》中記載,他和王五志同道合,王五非常支持他的變法,並打算去關外放牧,用所得的收入資助變法事業。

   王五常對譚嗣同說:“維新變法是富國強民之路,也是王五所願,能與復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分。”   在變法期間,王五承包照顧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同時也負責保護譚嗣同的安全。


(大刀王五)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去見躲藏在外國使館的梁啟超。梁啟超勸他與自己一起去日本,被譚嗣同拒絕了。

   當天晚上,王五趕到瀏陽會館,勸譚嗣同轉移到自己的鏢局去,由他想辦法送出城,譚嗣同對王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王五無奈,只得離開。 “戊戌六君子”被殺後,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譚收屍,又想方設法把譚嗣同的棺木送往瀏陽安葬。


 (王五)

  處理完這些後,王五計劃秘密刺殺榮祿等人,為譚嗣同報仇,可惜沒有得手。

   王五後來參加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浴血奮戰,刀劈了許多洋鬼子。

在被洋槍擊中倒下之前, 王五緊握著手上的刀,說:“我王五殺了這麼多洋鬼子,對得起大刀王五這個稱號,對得起譚復生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剛日讀史


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顯然是對大刀王五與譚嗣同之間的關係不甚瞭解。譚嗣同與大刀王五亦師亦友,交往甚密,譚嗣同在臨刑時,由於行刑地點的改變,導致大刀王五都沒有送好友譚嗣同最後一程。

譚嗣同不僅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一位行俠仗義的俠士。革命派一向對主張改良的人士頗有成見,但對譚嗣同卻稱讚其為“大豪俠”。

譚嗣同十二歲便師從通臂猿胡七,練習太極拳、形意拳和雙刀等武藝。後來,師傅胡七又給譚嗣同引見了俠士大刀王五,王五也曾教授他單刀武藝。譚嗣同與大刀王五的友誼是人盡皆知的,兩人達到了每日必見的程度。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誼,師從大鏢師雙刀李鳳崗,因在師門排行第五且刀法純熟,故江湖人稱“大刀王五”。王五以保鏢為生,他為人慷慨大度,好行俠仗義。譚嗣同很敬佩其為人,遂拜為知己,並學其刀法。

1897年,戊戌變法開始,譚嗣同被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維新變法。但變法遭到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派勢力的反對,他們密謀發動政變。光緒讓康有為等人設法挽救形勢,譚嗣同便秘密拜見北洋新軍首領袁世凱。

袁世凱表面答應幫助維新派,背地裡卻向慈禧告密。慈禧派兵軟禁了光緒,宣佈自己垂簾聽政。政變發生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向國外,譚嗣同卻不肯走,他與王五等人四處活動,想用流血來救出光緒皇帝。

王五力勸譚嗣同逃離京城,但被譚嗣同謝絕了。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決心,以期喚醒後來有志圖強的人。

後來,譚嗣同在家中被捕。王五在譚嗣同入獄後,仍設法打點獄卒,好讓譚嗣同少受點苦。在獄中,譚嗣同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命詩。包括譚嗣同在內的戊戌六君子,皆被判斬首之刑。

九月二十八日,古老的京城籠罩在一片陰沉昏暗的風沙裡。在京城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刑場上,豎立起了六根木柱,木柱上分別綁著六位維新變法的愛國志士,他們分別是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康廣仁、楊深秀。

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害怕夜長夢多,決定當日下午四時行刑。行刑前,六君子面無懼色,個個橫眉冷對。悲痛難已的鶴年堂老闆從店裡取出“鶴頂血”,捧到譚嗣同等六人面前,請他們服下以減輕痛苦,但被六君子予以拒絕。

譚嗣同在刑場高聲喊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聲呼罷,接著是哈哈大笑。面對此情此景,圍觀的百姓無不潸然淚下。六君子中第一個受刑的是康廣仁,因慈禧對六君子恨之入骨,特囑咐劊子手使用“大將軍”刀。

這種“大將軍”刀沒有開刃,刀口非常遲鈍,基本上把頭往下剁。一刀下去,鮮血便從康廣仁的脖子上噴湧而出,而腦袋卻沒有掉下,接著又是幾刀,圍觀的百姓心有不忍的說:“這哪是砍頭,這分明是鋸頭。”

康廣仁因痛苦掙扎,全身的衣褲完全裂開。面對著如此慘狀,譚嗣同等人神色極其的平靜。等到年齡最小的楊銳被砍死後,年齡最大的劉光第將他的頭揀回來,擦掉上面的血跡,放回到楊銳的脖頸處,然後向斷頭臺伏下了身去。

譚嗣同是第五個被斬首的,行刑之前,譚嗣同情緒激昂,對著監斬官軍機大臣剛毅大聲喊道:“大人請上前一步,嗣同有話要說。”但剛毅卻是充耳不聞,立即走開。他便昂首闊步走到已經被鮮血浸紅的木墩,仰天大笑。

據譚嗣同的師傅胡七的《譚嗣同就義目擊記》記載,譚嗣同在行刑之時,毫無畏懼,他是第五個被砍頭的,由於使用的是鈍刀,直到幾十刀後譚嗣同才斷氣。但在此文中,並沒有記載譚嗣同臨刑時大聲慘叫。

譚嗣同死後,他的頭顱滾在一旁,血肉模糊。幾位老家人前來幫忙料理後事,鶴年堂老闆端來一盆溫水,將譚嗣同頭顱上的泥土與血跡洗去。譚嗣同當時是兩眼圓睜,嘴巴張開,像是死不瞑目、又或者是大聲疾呼。

請來的師傅把譚嗣同頭顱端正的接在頸腔上,在脖子正面左右各連一針,又在背面補上一針,就算完成了歸位的程序。最後眾人將譚嗣同的屍體抬進棺材,釘上棺材蓋。隨後棺材被運回原籍湖南瀏陽,葬於城外石山下。

康有為辭世的前一年,在梁啟超等人的陪同下尋訪六君子的就義故地。一行人來到鶴年堂門前,康有為放聲痛哭,哭完說道:“終於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難地!”他想起了譚嗣同,也想起了自己半生顛沛,之後長嘆不已。

綜上,譚嗣同臨刑時慘叫之說沒有出處,或許也是人在重擊之下的本能反應。當時六君子的行刑地點,對外宣稱是宣武門外,實際卻在菜市口。大刀王五得到消息後,六君子已行刑完畢。大刀王五怎麼會斬譚嗣同呢?


野史也是史


問題本身就是矛盾的,據傳,王五行刑是為了減輕譚嗣同的痛苦,而現實根本不是這樣,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劊子手用的是鈍刀,以至於受刑幾十刀後才人頭落地,慘叫是必然的,譚嗣同也是人,對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宜過分解讀,這也絕稱不上汙點。

大刀王五,自然善於用刀,脾氣耿直,嫉惡如仇,耿直到什麼程度呢?

光緒年間,在僅僅一年時間內,北京城附近發生時數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為當時的王五聲名遠揚,功夫了得,也確實沾上點嫌疑,所以成為官方的重點追捕目標,參與人數高達數百人。而王五看這態勢卻主動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脈,完全有能力遁走他鄉,但是他卻自投羅網只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責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鍋。有感於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責打20從輕發落。

譚嗣同和王五最初的關係是師徒,譚嗣同的劍法是王五所傳,自十歲開始拜師學藝,一直沒有放下劍法的磨練,文武雙修,而且中國歷史上堪稱“佛學彗星”的只有兩個人,一是僧肇,第二個就是譚嗣同。

網絡上很多人都喜歡用的網名“劍膽琴心”就是他人對譚嗣同文韜武略的誇讚之詞,而在後來的交往中,譚嗣同慢慢長大,二人變為亦師亦友的關係,而且王五深受譚嗣同先進思想的薰陶,無論思想還是行動都是傾向於革新派,譚嗣同通過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著王五的俠義精神。

以三件事為例,光緒帝被軟禁瀛臺,譚嗣同想武力營救,第一個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雖好,但僅憑一己之力從瀛臺背個大活人回來,而且還是皇帝,這個目標實在難以實現,所以只能作罷。

鐵骨錚錚康有為躲在使館中伺機脫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勸譚嗣同離開北京,暫避風頭,王五願意沿途護送,而譚嗣同不為所動,甘心赴死。

王五並不是行刑的劊子手,因為他當時就在法場外圍,只不過最後沒有找到機會力劫法場

,雖捶胸頓足也無濟於事,只能看著自己的好友被殺,眾人都怕被牽連,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諱,給譚嗣同收屍。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曾經解釋過譚嗣同的遺作:

兩崑崙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說是康梁,還有人說是譚嗣同和王五,我個人覺得,去留肝膽兩崑崙是指譚嗣同自己捨身取義、慷慨赴死的磅礴氣勢,與他人無關。

而王五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勤王討賊(為譚嗣同報仇),後因參與義和拳被清兵所圍,為了鏢局眾人不受牽連,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氣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給了外國侵略者,王五被德國人槍決於北京前門,這時候,清廷又適時的冒了出來,將王五梟首掛於城門,因為害怕被牽連沒人敢收殮,最終還是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夜將王五頭顱取下縫好,並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謠傳,譚嗣同的慘叫應該是真的,因為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慘劇,大多與行刑者的專業水平有關,脖子被砍斷一半,受刑者慘叫連連生不如死,還要自己主動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這還只是兩刀,幾十刀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即便換成王五這種漢子也一樣承受不住。


古今通史


有真有假,譚嗣同臨刑慘叫是真,因為慈禧老婆子痛恨支持戊戌變法的眾人,所以故意把斬譚嗣同的刀換成鈍刀,連砍了數十下才把譚嗣同的頭顱砍斷。

大刀王五主斬是假。此說法應該是出自於民國文學小說以及電影《一刀傾城》的渲染,不可能是真的。因為譚嗣同死得極慘是記錄在案的,如果真的是王五操刀的話,那就應該是手起刀落,不讓譚嗣同忍受太多痛苦才對。

再者,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行刑是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眾目睽睽之下,王五縱然武藝高強也瞞不過如此多的眼睛。何況要譚嗣同受極痛而死的是清廷的最高掌權者慈禧,監斬官剛毅又是慈禧的心腹,肯定要一一詳查行刑人的身份,保證太后懿旨的順利執行,不可能會把王五給漏了的。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王五本名王正誼,河北滄州人,年幼家貧投身滄州大武師李鳳崗學習刀法,後入了鏢行為鏢師,光緒三年(1877年),王五於北京半壁街開設源順鏢局。在此期間,王五結識了遊歷各地、尋求救國之路的譚嗣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公車上書事件後,光緒皇帝謀求變法圖強,譚嗣同等人應召入京,執掌中樞,由於維新派動了頑固派人士的蛋糕,這期間針對維新派人的暗殺時有發生。譚嗣同在京期間,王五擔任起譚嗣同的保衛工作。


可惜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不滿於維新派的慈禧太后發動兵變,囚禁了光緒皇帝,並派人捉捕維新黨人,譚嗣同就是其中之一。

譚嗣同被捉後,王五緊急聯繫各方武林好手,並買通了獄卒,想要劫獄。早在被捉之前,朋友們都勸譚嗣同出逃日本,但譚嗣同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希望以自己的血來驚醒沉睡國人,拒絕出逃,也拒絕了王五等人的援救。譚嗣同在監獄時,寫下了著名的《獄中壁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被處斬,人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死後,王五投入反清、反洋的洪潮之中,加入義和團,大力打擊洋人。可八國聯軍於光緒二十六年八月攻入北京,清廷把責任全部推到義和團和支持義和團的大臣身上。

十月二十五日,清軍圍攻源順鏢局,王五寡不敵眾而被俘,後被八國聯軍軍隊槍殺於鏢局前門,斬下頭顱懸掛於城門之上,下令不準收殮。最後身處天津的霍元甲在聽說此事後,連夜趕到北京,取下王五頭顱就地埋葬。

一代英雄,這才算是入土為安,而譚嗣同的遺體,也已經在光緒二十九年(1899年)運回了家鄉——湖南瀏陽城安葬了。


一貳一橙


現今大多傳言,在戊戌六君子被捕後,於慈禧交代之下,劊子手們統一使用“鈍刀”,以至於受刑者需要砍上十數刀乃至數十刀才有可能人頭落地,人對疼痛的忍耐性也有一個極限,所以行刑之時現在慘叫不已,極其血腥。而傳言大刀王五斬譚嗣同則是為了快速了結他的性命,降低譚嗣同所受的折磨。



但像素可以肯定的說,臨刑慘叫應該是真的,但是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應該並不是事實


因為譚嗣同與大刀王五原本就是師徒,譚嗣同劍法便是王五所授,譚嗣同自十歲起便拜師學藝,文武雙修,不過隨著譚嗣同慢慢長大,王五與譚嗣同也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且王五再與譚嗣同的交往過程中受到譚嗣同的薰陶,所以大刀王五在思想上還是更加偏向革新派的,當然譚嗣同通也深深佩服亦師亦友的王五孫具備的俠義精神。

所以,在當初光緒帝被慈禧軟禁在瀛臺之時,譚嗣同第一時間便是找大刀王五前去營救。雖說大刀王五的功夫不用多說,但要營救皇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也就作罷了。


此外,譚嗣同臨刑之時,王五便在法場外圍尋找找機會劫法場,只是清廷早就想到有人會來劫法場,於是布的嚴嚴實實根本不留一點機會給王五,因此王五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譚嗣同被殺。

並且,在行刑後只有王五不怕牽連給譚嗣同收屍。由此可見一個要劫法場的人、一個不避諱的收屍人又怎麼可能是行刑者呢

此外,王五還先後參與了刺殺載漪、榮祿等人,亦為譚嗣同報仇。再到後來王五參加了義和團,為了保住鏢局眾人不受自己牽連,獨自一人前去自首,最終王五被清廷移交給德國人,後被槍決於北京前門。隨後被梟首掛於城門之上,還是當時在天津的霍元甲聞訊趕來趁著夜色取下王五頭顱並妥善安葬。

所以綜上所述,譚嗣同臨刑時慘叫應該是真的,不過至於王五斬譚嗣同是不存在的,多為傳言!


像素說


閏妻如面: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惟念此身雖去、此情不渝,小我雖滅、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蓮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鳥,比翼雙飛,亦可互嘲。願君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我與殤兒,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團圓。殤兒與我,靈魂不遠、與君魂夢相依,望君遣懷。

1911年4月24日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給妻子陳意映寫下了一封絕筆信。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深情和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深沉的愛。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聯繫在一起;把對妻子親人的愛和對國家人民的愛連為一體,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筆調委婉動人,讀後令人蕩氣迴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事實上在林覺民犧牲前13年也有一個人給自己的妻子寫下了上文開頭那段話——這個人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五歲那年患重病昏死三日,卻又奇蹟般復活。譚嗣同十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譚嗣同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不過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以致於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有尚武任俠之風。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譚嗣同在瀏陽與唐才常訂交,又師從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傳統典籍,同時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他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光緒十年(1884年年)譚嗣同離家遊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光緒十四年(1888年)譚嗣同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同時又廣為蒐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時年30歲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痛定思痛後譚嗣同努力提倡新學、呼籲變法:他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他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2月譚嗣同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和等人。任俠尚義的譚嗣同在京城多方結交朋友,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得以結識晚清時期著名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故有王五之稱。王五祖籍河北滄州。這裡是中國有名的武術之鄉,其習武之風興於明、盛於清,至於清末已形成八極、劈掛、六合、燕青(迷蹤)、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種拳法,佔中國拳種的40%。儘管王五誕生在武術之鄉,可他家並不是習武之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五生於一戶貧寒人家,家裡還有一個弟弟。王五三歲時父親又疾去世,他和弟弟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他很小就開始幹各類雜活。12歲時王五到燒餅鋪當學徒。少年時代的王五隻是一個為生計而奔波的窮小子,也許是受滄州民間盛行的習武之風的薰陶,也是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那時的王五渴望成為一名鏢師。

王五15歲的時候開始到滄州成興鏢局偷藝自學,成興鏢局的掌櫃李鳳崗是當時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雙刀大師,後來李鳳崗得知王五在偷學自家武功後見王五精壯有力骨骼寬大,價值練功極為刻苦,覺得王五是個可造之材。然而李鳳崗是回民,而王五是漢人,當時回民的功夫都是不傳教外之人的,后王五經人說合改為回族並拜李鳳崗為師,由於在師兄弟中排行第五,於是師兄弟們稱本名王正誼的他為王五。王五拜在李鳳崗門下後屢屢跟隨師傅李鳳崗出居庸關、越八達嶺,足跡遍及熱合、張家口、綏遠、包頭等地,在跟隨李鳳崗的十幾年走鏢生涯中王五的武藝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也結識了不少江湖豪傑,形成了一個交際廣泛的人脈圈子。王五30歲時前往京師打拼,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綽號山西董的高手並跟隨他學習了一套單刀的刀法。由於王五臂力驚人,所以特意命人效法關帝爺的青龍偃月刀打造了一把大刀,據說重達100斤左右,是世間上乘兵器,時人將其譽美為青龍偃月大刀。從此大刀王五的名號不僅享譽京師,也威震塞外。

也是在這一時期王五在京師創辦了源順鏢局,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在鏢局創辦之時他和弟弟王子亮一起拍攝了他生平唯一的一張照片。關於王五走鏢的事蹟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是這樣記載的:“王五為幽燕大俠,以保鏢為業,其勢力範圍,北及山海關,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鋤強扶弱為事。”王五不僅是一名武林高手,同時也是源順鏢局的管理者,對他而言:江湖上的人脈圈子和鏢局的管理制度同武功一樣重要。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他親自為源順鏢局定下了四條規矩:重要的鏢車要親自押送;凡是來訪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都要熱情款待,走的時候還要給予盤纏;嚴冬要為貧困的人施捨寒衣,酷暑則施捨單衣;春節期間鏢局的車馬裝上東西去接濟窮人。王五這樣做一方面也許是出於自己早年的貧寒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業界樹立良好的口碑、培育人脈。王五的行為使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日漸提升,大家都樂於買他的面子。有一次南橫街的漢人和牛街的回民之間發生了械鬥事件。王五本是漢人,後因習武拜在回民李鳳崗門下而改為回族,所以他實際上和兩邊都有交情。王五自己也覺得調解此事責無旁貸,最終這一事件因王五的調解而告平息。事後大家為感謝他的調解之功就贈給他“德容感化”的匾額。除了這塊”德容感化“的匾額外王五的鏢局還有一塊“義重解驂”的匾額。這塊匾額同樣是有來歷的:王五在內蒙古一個叫托克托的地方碰見幾輛大車讓土匪劫了,連騾子、馬都被搶走了。冰天雪地裡王五把自己車上拉套的馬解下來,給這幾輛車駕轅一塊兒回了北京。人家感謝王五說:“要不是您出手相救,我們非得凍死”。於是這些人送了匾——“重義解驂”,可王五自己吃盡了苦頭,沒有拉套的馬,只能人幫著推車。

甲午戰敗後御史安維峻上書彈劾李鴻章,結果被削職為民發配邊關。像安維峻這種貶官很是落魄,行走江湖不免危險——不僅沿途的盜匪可能會對他構成威脅,朝中的政敵也難保不會趁機落井下石。王五得知此事後主動找到找到安維峻,不僅一路護送,還親自照料安維峻沿途的飲食起居。此事傳開后王五又多了一個京師大俠的外號。也是在和安維峻的交流過程中王五從一個為生計奔波的武林高手、鏢局管理者向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者轉變:回到京城後他就開辦了文武義學,免費招有志青年入學。在王五創辦的學校中他親自教授學生們武功,同時特聘專人教授文化課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王五創辦的學校中學生們學習的文化課程並不侷限於傳統的四書五經,同樣也包括當時的新學。譚嗣同就是王五這些學生中極為特殊的一個。為什麼說他極為特殊呢?因為他隨王五學習過單刀和七星劍,二人有師徒之實,但對外不以師徒相稱。之所以如此還是由於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結構決定的:譚嗣同是官宦世家出身,相比之下王五是個出身寒微的大老粗,儘管我們今天說英雄不問出處,可身處其中的王五又怎能不顧及到兩人巨大的身份落差而以譚嗣同的師傅自居呢?也許譚嗣同一開始向王五學藝的確是出於對武學的興趣,不過隨著他日後維新變法理唸的日漸形成之後他和王五之間已不單純只是武學上的切磋了,說得直白一些:王五走鏢需要自己的人脈圈子,而譚嗣同變法也需要自己的團隊,而王五正是譚嗣同希望收納到自己的團隊之中的人物。平時二人見面譚嗣同稱王五為五爺,這令出身寒微的王五深感知遇,於是年長的王五也投桃報李地尊稱譚嗣同為三哥,兩人就這樣結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變法維新運動進入高潮,譚嗣同被任命為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在變法的緊急關頭譚嗣同和王五甚至策劃過控制慈禧以瓦解朝中守舊派勢力的方案,未及付諸實施慈禧先下手為強發動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位維新志士被押赴菜市口開刀問斬。我們知道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都成功逃過一劫,本來譚嗣同也是有機會逃生的。在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第一冊中的《戊戌政變記• 譚嗣同傳》中就清楚記載道:譚嗣同的許多日本朋友苦苦勸說譚嗣同東渡日本,以躲避慈禧太后的搜捕,但譚嗣同不為所動。大刀王五也曾力勸譚嗣同遠遁他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而譚嗣同婉言謝絕了所有朋友為他提供的逃生幫助,只是平靜地留下一句“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也是在這時他給妻子李閏寫下了文字開頭那段文字。

慈禧出於對維新派的極端仇視特意下令以酷刑處死戊戌六君子。當時凌遲之刑已廢除,六君子皆判斬刑,於是慈禧就授意用鈍刀將六君子斬首,以致於一顆人頭需要連砍十多刀才能使受刑人斷氣。此種痛苦可謂令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果譚嗣同受刑時大聲慘叫,那麼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的記載——梁啟超在《譚嗣同之死》記載: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於被斬於市,春秋三十有三。就義之日,觀者萬人,君慷慨神氣不少變。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君呼剛前曰:“吾有一言!”剛去不聽,乃從容就戮,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嗚呼,烈矣!譚嗣同就義在梁啟超筆下是一副壯烈的畫面,不過並未身臨其境的梁啟超恐怕不可能知道這麼多詳情,之所以如此記載恐怕更多是為起到政治上的宣傳作用,至於譚嗣同受刑時的真實情況其實已是我們今天所不得而知的。可即使譚嗣同受刑時真因忍受不了痛苦而慘叫也絲毫不影響他的英雄形象——難道一個大義凜然從容赴死之人叫了幾聲就有損其英雄形象了?譚嗣同被捕后王五並沒坐視不管,事實上王五曾試圖組織人馬劫法場,然而監斬官剛毅改變了囚車前往菜市口的預定路線,使王五撲了一個空。王五因此錯失了見譚嗣同最後一面的機會,此後王五為給譚嗣同報仇多次犯險隻身刺殺監斬譚嗣同的剛毅,由於對方守衛嚴密而始終未能得手。

所謂大刀王五斬譚嗣同是人們出於不忍烈士臨死前多受折磨而編織的一種說法:行刑當日慈禧特意指定王五當劊子手去親自砍掉譚嗣同的腦袋,而詭計多端的慈禧還專門指定只能使用鈍刀。由於刀口不鋒利,所以需要在受刑囚犯頸部狂砍數十刀才能把腦袋砍斷,所砍之人則是慘叫震天,受盡痛苦而死。王五是用刀的高手,刀法如神,為了讓好兄弟死得痛快點,他使出了畢生武學在三刀內儘快解決的譚嗣同,可譚嗣同還是在短暫的時間裡發出慘叫聲。這種說法儘管出於善意,不過並不屬實:王五是鏢師而不是劊子手,況且他和譚嗣同均為維新派,朝廷不可能指定由他當劊子手。事實上王五不僅不是斬殺譚嗣同的劊子手,他還因監斬官剛毅臨時改變路線而錯失了見好兄弟最後一面的機會。清廷在斬殺戊戌六君子後將屍體放在菜市口露天暴曬,王五強忍悲憤趁夜為好友收屍。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奧、意八國組成的聯軍侵入京津地區,王五帶著鏢局的弟兄們加入義和團,參與到打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中。個人武藝終究抵擋不住訓練有素、裝備先進的正規軍,在和洋人的戰鬥中王五的源順鏢局損失慘重,被迫退回鏢局內暫避。由於當時社會秩序混亂,一時間京城百姓蜂擁湧入源順鏢局尋求庇護。王五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和鏢局內避難的百姓主動承擔了組織義和團殺洋人的事,後來清政府為換取八國聯軍的撤走就將王五移交給德國軍營,德軍隨即將其槍殺於前門。王五死後其頭顱被砍下懸掛於城門示眾,無人敢出面收屍。當年譚嗣同死後也面臨同樣的局面,最終是王五出面料理後事。這次身在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連夜進京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譚嗣同和王五都犧牲了,可他們的家人仍小心翼翼設法傳遞英雄的信念精神:王五死後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被他的夫人和孩子小心翼翼保存到1958年,此後在大連鋼鐵的過程中被投入鍊鋼爐,一同投入的還有譚嗣同生前用過的劍。譚嗣同的妻子李閏在譚嗣同死後自號“臾生”,以示自己含悲忍辱暫且苟活之意。她曾寫詩悼念譚嗣同道:“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 。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另一首七律《悼亡》詩的後四句更是摧折心肝:“已無壯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後塵。慘淡深閨悲夜永,燈前愁煞未亡人。”1912年熱心社會公益的李閏捐出一部分家產用於創辦瀏陽第一所女子師範學校,給女孩們學習的機會,造就了許多女性師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