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投降後,李鴻章為什麼要食言殺俘虜呢?

貓眼觀史


歷史上對於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而李鴻章為人也算八面玲瓏,他還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所以李鴻章在朝堂上的地位很高。按理說李鴻章的人品應該是數一數二的,說出的話不應該食言,可是在太平天國投降之後,李鴻章卻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將投降的太平天國俘虜都殺死了,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來給自己抹黑呢?

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已經嚴重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所以慈禧太后下令太平天國必須要徹底剷除,太平天國從1851年開始崛起,到1864年,已經從鼎盛時期漸漸步入了衰亡階段。在1863年,清朝當時瞅準了這個時機,打算將太平天國徹底消滅。這個時候的太平天國確實無法和清軍抗衡,因為此時的天國已經不復往日的榮光,洪秀全不想要再為政治煩惱,只剩下李秀成和陳玉成在維繫著天國的命脈。但是此時已經有很多人歸順了清朝,李鴻章感覺勝券在握,只要將蘇州拿下,太平天國就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

當時李秀成的忠王府腹背受敵,他從跟隨天平天國開始,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悲涼的境況,他也隱隱預感到不好的結局,所以李秀成不想要再戰。這個時候譚紹光上前來勸說,希望李秀成可以繼續堅持下去,李秀成雖然聽了他的意見,但是卻選擇離開,讓譚紹光繼續堅持。李秀成一離開,瞬間軍心大亂,很多人都離開了軍隊要給自己找一條生路,而此時在譚紹光的帶領下,軍隊中也出現了內訌,所以忠王府很快就被李鴻章攻破了。

這次大獲全勝後,李鴻章開心地宴請了曾經歸順於他的八王,起初還承諾他們,絕對不會對他們下手。可是在宴席過程中,李鴻章卻突然翻臉,稱八王都是背信棄義的小人,小人絕對不能留,後來直接下令將他們都處死。雖然李鴻章的這一做法看似違背了自己的承諾,但實際上李鴻章是不會留下這些俘虜的,因為八王背叛過太平天國,保不準哪天會背叛清朝,而且他們將來聯合起來重新造反,清朝還要花費力氣去鎮壓,所以不如將這種隱患徹底消除。所以李鴻章是無論如何都要將八王除掉的,無論他們表現得如何小心謹慎,如何討好李鴻章,這都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歷史課課代表


眾所周知,李鴻章並非一個心狠手辣到極點的主,比起他的恩師曾國藩來說,李鴻章對待太平軍的方式就顯得比較溫和了。

但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末期,李鴻章不顧天下人的輿論,出爾反爾,剛剛進入蘇州城就對開關獻城的太平軍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雖說與太平軍積怨太深,但殺降總歸不是一件多麼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損陰德,城內的太平軍究竟做了什麼,讓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這“屠殺俘虜”的罪名?

李鴻章殺降的背景

時間還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雖然鼎盛時期能夠與清朝分庭抗禮,劃江而治,然而在不斷的內訌中,太平天國已經失去了與清廷一決雌雄的機會。從天京事變之後,沒有了楊秀清的領導,天國就再也沒有打起過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宮不問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陳玉成還在苦苦支撐外,太平軍可以說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國之音已在天國的上空奏響。

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立即把攻擊的目標選在了蘇南重鎮蘇州,蘇州對於天國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一旦丟失了蘇州,則整個蘇南都要拱手讓人,天京城隨時都能夠受到清軍在江南江北的兩面夾擊。

我們都知道,蘇州有個著名的景點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國後期的重要將領李秀成,面對城外黑壓壓的清軍,從軍征戰的十幾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絕望,因為此時的蘇州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周圍的崑山、太倉都已經是李鴻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漸漸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棄蘇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干將慕王譚紹光,結果譚紹光堅決反對,他認為如果放棄了蘇州,無異於使得天京門戶大來,一旦棄守,再想奪回無異於痴人說夢,在他的堅持下,李秀成決定讓他試一試,而自己則帶著隊伍另闢根據地。

雖說李秀成把蘇州的軍政大權交給了譚紹光,但如果沒有李秀成坐鎮,蘇州幾乎與群龍無首沒什麼區別。譚紹光血氣方剛,心直口快,平時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國末日的恐懼,使得蘇州城內無心戀戰,每個人都想為自己留一條退路。

素來與譚紹光不和的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懷有二心,只不過迫於李秀成的權勢而不敢輕舉妄動,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覺得機會來了,他們派出密使通過原來的“戰友”程學啟搭上了李鴻章這條線,中間還聯絡過清朝“僱傭軍”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鴻章很痛苦的答應了八王的投降條件,表示事後一定奏報朝廷對他們封官加爵。

其實,當時郜永寬變節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譚紹光還被矇在鼓裡,因為他每天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頭爛額,卻沒有發現此時蘇州的堡壘已經從內部攻破。在召開戰前動員會議的時候,汪安鈞從背後突然襲擊,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譚紹光的心臟,他們把譚紹光的頭顱砍下後,隨即打開城門,李鴻章的淮軍就這樣兵不血刃的開進了蘇州城。

這八個反王的下場如何?

李鴻章進入忠王府後,不禁感慨,太平天國還沒有取得勝利就建造如此奢華的王府,如果不滅亡那真是天理難容。跟在李鴻章屁股後面的八個反王連連稱是,一頓馬屁給李鴻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鴻章一邊安慰郜永寬等人放寬心,敕封的詔書馬上就會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軍則立馬換防投降的太平軍,並且在當天晚上,李鴻章設宴招待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慶功”晚會。

在酒席上,李鴻章高度評價了八王的“棄暗投明”,一開始晚會的氣氛十分融洽,待到酒過三巡,李鴻章話鋒一轉,開始痛斥他們背主求榮的惡行,此時郜永寬等人突然酒醒,趕緊跪在地上磕頭,李鴻章則不屑的說道:“如果你們現在大罵我李鴻章背信棄義,也許我會考慮放了你們,看到你們如此卑躬屈膝,就一個也不能饒,左右何在,推出門外立即斬首!”

就這樣,這八個反王在譚紹光死的當天就被李鴻章殺死,同時在城內早已準備好的淮軍對太平軍展開了瘋狂的屠殺,一時間蘇州城血流成河,僅被殺的降卒就有兩萬人,死於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李鴻章為何孤注一擲堅決殺降?李鴻章殺降的消息傳到北京,一時之間讓京內對他不滿的言官找到了口實,他們不斷給慈禧上書,要求嚴懲李鴻章的行為,而慈禧並沒有作出任何批示,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為當時人的李鴻章雖然知道這是慈禧在保護他,但他覺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陳述自己這樣做的目的,他在給慈禧的密摺中大致這樣解釋道:

一、當時蘇州城內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後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個反王仗著投降的功勞便獅子大開口,朝廷現在舉步維艱,臣擔心滿足不了他們的請求,他們會降而復叛。

三、太平軍身在曹營心在漢,已經投降大清,卻不同意剃髮,祖宗家法不可廢,不能開這個先河。

其實,李鴻章在進城之前就已經打定了殺降的主意,不論八個反王求饒與否,都不會影響最後的結果,其實在我看來,李鴻章還有一個難言之隱。

太平天國的隊伍中充斥著許多投機分子,他們不是迫於生計而造反,而是覺得能在亂世中能大撈一筆,因此這些人毫無氣節與忠義一說,為了利益他們什麼事都能做的出來。

前不久,在攻打太倉的時候,太平軍也曾經提出過投降,等到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前去受降的時候,太平軍突然反叛,李鶴章差點死在了亂軍之中,這讓李鴻章心裡極為記恨。而且從起義到現在,太平軍詐降的場面不勝枚舉,實在讓李鴻章太過於頭大。

另外,李鴻章想著力打造的淮軍,他希望手下的人對自己忠誠,像這種背主求榮的人,李鴻章實在不敢信任,也許哪天自己失勢了,他們也會像對待譚紹光一樣的對付自己,雖說對朝廷有利,但對自己而言,無疑是在自己的身邊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在蘇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況下,李鴻章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150多年,蘇州的殺降案一直讓後人詬病李鴻章,並非為八個反王鳴冤,實在是為蘇州城的百姓遭到滅頂之災而感到痛惜,無論如何,李鴻章在蘇州終將會留下一個“死神”的惡號。


小小嬴政


其實,李鴻章答應不殺俘虜只是權宜之計,根本沒有稟報慈禧。只是偏得敵人投降而已。他在慈禧面前,對於這件事根本沒有辯駁的餘地,而慈禧是要將太平天國斬盡殺絕的。


浩浩和湯湯


李鴻章蘇州殺降的具體經過。

李鴻章殺降最有名的便是太平天國末期的蘇州殺降事件。1863年11月中旬,李鴻章帶著淮軍和常勝軍,開始進攻蘇州。當時蘇州在慕王譚紹光的帶領下,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不過由於當時蘇州太平軍內部存在矛盾,因而清軍抓住機會,招降了四王和四天將,成功的拿下了蘇州城。不過這八人並沒有加官進爵,而是被李鴻章殺害。據說蘇州太平天國餘部整整有三萬人被殺,以至於清軍需要專門僱船伕運送屍體,在當時可以說震動天下。

李鴻章為什麼要食言殺降?

1.蘇州八王提出的過分要求,李鴻章沒有辦法滿足,只能先下手為強。當時李鴻章、程學啟等人為了讓受降能夠順利達成,對於八王的條件,都是在拿下蘇州城之後再談。

等到事成之後,八王就希望清軍能夠兌現諾言了。八王希望他們管轄半個蘇州城,並且能夠統率兩萬人。這種條件,清廷是不可能接受的,因為清軍並不信任他們。

按照清廷的規矩,八王是不可能得到優厚的待遇的,因為清廷往往需要對降將進行考驗。比如程學啟也同樣是降將,在多次戰鬥中苦戰立功才真正被重用。對於八王來說,他們需要歸順以後替清軍奮勇作戰,才有可能被授予重要官職。

可是八王卻不這麼想,由於八王手底下有大量士兵,加上他們投降立下大功,所以他們是有底氣和李鴻章談判的。可是對於李鴻章而言,看到傲慢的太平軍降將,哪怕真的滿足這些降將的條件,日後必定後患無窮,這才使得他們動了殺機。

2.為清軍洩憤。清軍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地方,就特別喜歡挾私報復,完全不像朝廷的做法。比如1861年,曾國荃攻下安慶後,太平軍以免死為條件投降。可是清軍入城以後,依然屠殺了這些士兵,甚至還在城中肆意屠殺平民百姓。

所以曾國藩才有了曾剃頭的惡名。對於蘇州殺降,曾國藩認為這是最快人意的事情,而李鴻章則認為程學啟殺得還不夠多。

不過當時的朝廷下有諭旨,洋人盯得緊,所以他們殺戮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外人知道,以免遭到外國干涉。

3.關鍵時候程學啟的意見。根據李鴻章當時的書信,可以看到程學啟力主殺太平天國降將。前面提到過程學啟也是降將,他害怕太平天國的人投降以後和他爭功,動搖他的地位,所以他積極慫恿李鴻章進行屠殺。程學啟臨終之時,對馬格里承認,的確是他下令殺死諸王的,不過主謀卻是李鴻章。


歷史是什麼




1863.2月開始,李鴻章的淮軍夥同外國僱傭軍“常勝軍”,以上海為基地,聯合對太平軍據守的蘇州外圍發動猛攻。蘇州城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首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城中還有富麗堂皇的忠王府。中外聯軍接連攻佔了常熟、太倉、崑山、吳江、江陰等處戰略據點,逼近蘇州。11月,蘇州城與外界的聯繫基本中斷,城中糧草、給養匱乏。但是太平軍頑強地抵抗五六萬中外反動聯軍,給他們以重大殺傷。特別是擊斃了常勝軍中的很多英國軍官,其中包括常勝軍頭子戈登的副官。幾輪攻防下來,雙方損失慘重。在此情況下,戈登建議李鴻章利用太平軍目前的困境,加緊誘降策反太平軍的活動。



除了慕王之外,蘇州城內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四天王”以及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範啟發“四天將”,他們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他們參加太平軍的動機本來就很複雜,立場不夠堅定。如今,蘇州城四面被圍得水洩不通,這些投機分子開始動搖,只有“寧可拼掉最後一滴血,也絕不投降”的慕王譚紹光主張堅決抵抗。

李鴻章利用淮軍將領,原太平軍的叛徒鄭國魁伺機對太平軍實施策反。11.28日,康王汪安均潛入淮軍大營,接洽談判事宜。經過一番穿針引線後,納王郜永寬與淮軍將領程學啟(原太平軍降將)、常勝軍頭子戈登達成招安條件。降將納王郜永寬答應刺殺慕王譚紹光並取其首級,獻出蘇州城。程學啟答應保證八降將性命,賞郜本人二品武職(總兵),其餘幾人賞副將以上官職。戈登作為見證人,雙方折箭為誓。11.30日,由於天京危急,在天王洪秀全一再嚴令催促下,忠王李秀成趁夜帶領一萬多人及部分輜重匆匆離開蘇州回救天京。蘇州城的防務交由慕王譚紹光主持。





12月2日,納王郜永寬私自潛出齊門與程學啟、戈登會面,這些幕後活動引起了慕王的警覺。12月4日上午大約11左右,慕王召集四王、四將在慕王府聚餐。午餐後九人舉行祈禱,然後在大殿議事。譚紹光坐在首席位置,四王、四將分坐兩旁。在議事過程中,慕王嘉獎兩廣籍老弟兄的忠勇,對其他軍隊的離心離德的行動提出責備,於是激烈的爭吵發生了。早有預謀的汪安均突然跳起來,脫下長袍,猛地抽出身上攜帶的一柄短劍,沒有防備的慕王被刺中脖頸動脈倒下,血流迸射四濺,八位叛將一擁而上,殺了慕王譚紹光,割下他的首級。第二天郜永寬等八人提著慕王譚紹光的首級來到淮軍大營,並大開齊門投降。程學啟率大隊人馬入城,屠殺了慕王部下一千多人。




儘管程學啟的淮軍已經入城,但淮軍總共才有2萬多人,而投降的太平軍擁有十萬之眾。同時,郜永寬堅持要求保留二十營兵力以及控制蘇州城的閶、胥、盤、齊四個城門,實際上就是控制大半個蘇州城,只剩東門留給李鴻章;並且保證總兵、副將實職。

李鴻章擔心八位叛將保留實力“叛而不降”,為防以後生變,遂起殺意。次日,李鴻章召集八位叛將,假意代表朝廷對其嘉獎,後藉故抽身離開。程學啟便傳喚八位武士,每人手捧一套清軍官服,請八位降將更衣。八位武弁趁機拔出腰刀,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結果了八位降將的性命。八位叛將竟落得如此下場!



12月6日,日過晌午,炮聲過後,定慧寺巷羅漢院內,五萬多太平軍將士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集體屠殺。正是由於這次慘不忍睹的殺降事件,使得在後來攻克天京等地的一系列戰鬥中,湘軍、淮軍、常勝軍遇到的抵抗異常頑強、慘烈。太平軍很少再有人投降,他們大都義無反顧地戰鬥到最後一人。為了太平天國革命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郜永寬這夥叛徒殘害慕王譚紹光,賣身投靠李鴻章,終致自取其辱,自尋死路,罪不可恕,死有餘辜。大量殺戮俘虜從人道上來講都是泯滅人性的行為。李鴻章言而無信,背信棄義,不但以卑鄙的手段誘殺太平軍八位降將,而且枉殺五萬餘無辜的生靈,充分反映了以他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對農民革命的極端仇視以及其人性的殘忍和醜陋。更是其一生“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生動寫照。

中國的近代史,就在這內憂外患中,在同胞相互的殺戮中,翻過了沉重的一頁又一頁。


夕顏129783522


題主說的大概是蘇州殺降,我可以解答一下。這事件從頭到尾都比較血腥,血腥的開頭是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守將的一場內亂,主將譚紹光被部將郜永寬等人殺害,結尾的是李鴻章、程學啟殘忍地將降將全部殺死,太平軍普遍認為被殺兩萬人。

大家都知道李鴻章,但很多人不知道程學啟這個人。程學啟原是天平天國將領,後來投降湘軍,隨曾國荃立了很多戰功。李鴻章創立淮軍後,就把程學啟的兩營人馬給調了過來。

程學啟雖然出身太平天國,但在蘇州這次殺降事件裡卻是起決定作用的人。當淮軍攻太倉時,守軍曾發生過詐降事件,差點把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給陷進去,所以說殺降也是有原因的。

當淮軍進攻蘇州時,蘇州城內的郜永寬等人知道大勢已去,已經有投降的打算,於是就派人與清軍聯絡,最後由程學啟、常勝軍首領戈登、郜永寬等達成初步協議。

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忠王李秀成就帶著1萬8千人進了蘇州城!

於是程學啟與郜永寬的部下談判,要求郜永寬生擒李秀成和慕王譚紹光。

但是李秀成絕對是敏感、能預知危險的人,他預感到城中將有變,就帶兵走了。我估計他也是無奈,火併不起了,只能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第三次談判,規格就大了,程學啟、戈登、郜永寬、鄭國魁4人在城外陽澄湖附近達成協議,郜永寬殺譚紹光獻城,戈登保證太平軍的生命安全。

郜永寬相信了戈登。

慕王譚紹光不是瞎子,自然覺察到郜永寬的舉動,12月4日,譚紹光宴請眾將,但話不投機,譚被殺死,首級被送到清軍大營,譚的部下被殺了一千多人。

現在看到李秀成的厲害了吧,如果他不走,要麼是火併,要麼是被殺被抓,哪個結果都是不能承受的。

據說郜永寬等人投降後要價很高,一點也不低調,李鴻章心裡很不爽,蘇州城內還有異常,太平軍隨時可能有反覆。程學啟堅決主張殺掉這八個降將,李鴻章默許了。

於是四王、四天將出城,在酒宴上被程學啟安排的武士所殺,城內兩萬餘人被清軍殺害,極其慘烈。程學啟放縱軍紀,大肆屠殺搶掠,蘇州城內一時成了人間地獄。

李鴻章心裡有些不忍,曾國藩卻對他大加讚賞,於是心裡也就平復了。但是戈登卻不幹了,這件事造成了國際影響,戈登感覺自己受了奇恥大辱,提槍要找李鴻章決鬥。洋人哪裡知道中國的國情,李鴻章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

最後經過反覆解釋,清廷賞給戈登一件黃馬褂,還有一萬元的銀元獎勵,這事就過去了。但是戈登對清軍再也不敢相信了。

殺降不祥,這話說的沒錯。在隨後的進攻嘉興的戰役中,程學啟被洋槍擊中頭部,雖經救治,最後還是身亡了。


龍濤的海闊天空


對於李鴻章殺俘,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和當時的實際環境有關,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下其中的緣由,大家有什麼好的見解可以討論。



首先我們簡單的先了解下事情的來龍去脈。1862年李鴻章的淮軍在蘇州城殺了獻城投降的天平軍八王,這件事是揹著當時清軍的盟友洋槍隊乾的,英國人戈爾對此意見特別大。那李鴻章當時主要考慮點再哪兒?再戈爾作擔保的情況下還是要殺掉降將。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決定了這八人的下場悽慘

1.天平天國已成強弩之末

此刻的天平天國運動失敗已是時間問題,八人投降的實際意義並不是太大了,朝廷沒有給其他叛軍作示範的必要了。

2.歷史上的叛軍首領多是反覆無常之輩 安史之亂中的史思明,黃巢起義的大將朱溫,大西政權的張獻忠等,無不對後來朝廷反叛且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八王今日叛天平天國,明天很有可能反叛清廷。



3.

封建社會造反乃十惡不赦大罪,殺之討好統治者 對於這些朝廷所謂的“逆賊”,殺掉可以討好以慈禧為首的滿族權貴,對自己仕途的發展有好處,於己立功也要殺他們。

4.防止洋人搶掠蘇州 洋人當時駐紮在蘇州城外,如果八人有異動,洋人必進城干涉,到時蘇州城就和圓明園一個下場了,所以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殺掉八人。



所以李鴻章殺降是當時環境決定的,既有自己立功升官的私慾,也有為清廷剷除後患的考慮,同時防止洋人進城搶劫,對人民生命財產也算一點保護。


小樂故事會


昨天,縱橫和大家探討了一下宋哲元在陝西殺降的事,以近代史上的殺降事件來說,無疑還是李鴻章在蘇州殺降更令人矚目。

其實,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將領都有一定的擅殺大權,殺降並不算什麼大事,為何李鴻章的這次殺降卻充滿疑點呢?

那就是因為,李鴻章在之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幾乎就沒有殺降的先例,對待太平軍降將也都是收為己用,可以說,蘇州將士投降李鴻章,看中的就是李鴻章對太平軍降將的政策。

然而,李鴻章在答應蘇州太平軍投降後,卻意外將投降的將領和士兵全部剿殺。

回顧一下案件,當時蘇州有八個將領,還有一個慕王,慕王不同意投降,但是八將想要投降,在英國人戈登作保的情況下,李鴻章同意他們投降,但是前提是必須殺掉慕王,於是這幫降將就殺了慕王,開城投降。

當時八降將以為自己幫了李鴻章的大忙,李鴻章作為新晉的江蘇巡撫不費吹灰之力打下蘇州,一定會加官進爵,因此對李鴻章獅子大開口,要求蘇州半城給其駐守,還要給他們加官進爵,享盡榮華富貴,李鴻章當時不過是江蘇巡撫,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權力。

八降將此舉也讓李鴻章生疑,擔心八降將是詐降,權宜之計,一待時機成熟就再次反叛,李鴻章的手下程學啟(太平軍降將)當時就勸李鴻章要痛下殺手,一旦後來造反,對李鴻章的處境十分不好“今賊眾尚廿餘萬,多吾軍數倍,徒以戰敗畏死乞降,其心未服也,今釋首惡不殺,使各將數萬人,靡軍餉大萬百餘,與吾軍分城而處,變在肘腋,吾屬無遺類矣!”

另一方面,前不久李鴻章的弟弟在平叛中就差點死於太平軍的詐降,為此,李鴻章最後下定決心“臥榻之前豈容他人郭睡, 致有尾大不掉之虞。”

在八降將到淮軍拜見李鴻章的時候,雙方還在一起把酒言歡,等喝到一半的時候,李鴻章退出,八降將被預先埋伏的刀斧手給剁了,隨後就展開對蘇州城降兵的屠殺。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為財,太平天國都有聖庫制度,裡面存放著大量太平天國的共產,李鴻章進駐蘇州後,八降將未將蘇州聖庫的財寶奉獻出來,使得李鴻章大開殺戒,此種說法還有待論證。

實際上,李鴻章殺降很可能是為了獲得上層更多的關注,只有殺更多的造反者,朝廷才能給予更多的重視。

一向以儒家大師而聞名的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更是大開殺戒,當時人稱曾剃頭,攻入天京後,更是把洪秀全的骨灰都用大炮轟上天。

曾國藩得知李鴻章殺降後,當即拍手稱快, “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都深知自己是漢人,想要獲得清廷的認可,必須賣力氣幹活,太平天國並不單單是農民起義,他還是一場反清起義,帶有強烈的民族性,這才讓清朝統治者極為痛恨。

李鴻章蘇州殺降原因很複雜,綜合還說還是各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下完成的,究竟哪一方面佔據主導,還是要問李鴻章了。


史論縱橫


在蘇州殺降的事件中,前後過程各種手段李鴻章玩得都非常的溜!

為了能夠收買蘇州城的主要將領,李鴻章動用自己的心腹,前太平天國軍官程學啟從中說和,更動用洋槍隊隊長英國人戈登從中做擔保,看見自己原來的戰友現在平步青雲,又看見為了這次和平解放對方竟然罕見地引進了“國際信譽”,這樣的舉動讓郜永寬等叛徒認為這次投降的安全性十拿八穩。



為了更加提升對方的信任度,程學啟更是把什麼都豁了出去,在秘密談判的現場以折箭的方式詛咒發誓,聲稱清軍開出的談判價碼絕對不會食言,更絕對保證所有蘇州降將的安全,若違反誓言將不得好死,看見外國友人和自己昔日的同事紛紛用自己的性命做擔保,更讓郜永寬等人深信不疑,此次談判已經達到了十拿九穩的地步。

可偏偏最後,一切都壞到了那最後一穩上,那就是李鴻章自己!

當郜永寬等人發動政變刺殺慕王譚紹光,得意洋洋地提著他的首級來到李鴻章的淮軍大營時,李鴻章也喜笑顏開的接納了譚紹光的首級和蘇州剩餘守軍的投降,並在自己的軍帳內宴請這些客人,酒過三巡李鴻章以去接軍報為由離開帳篷,早就埋伏在帳篷外的100多名刀斧手紛紛衝入對郜永寬等八名太平軍降將進行砍殺,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郜永寬等人的腦海中都蹦出了那最不甘心的一句話:你們清妖太不守信用了,詛咒發誓鬧著玩呢?



而帳篷外面的李鴻章也暗自竊笑:擔保的是英國人戈登,而我代表的是清政府,他擔不擔保關我啥事?詛咒發誓那個是程學啟又不是我,他未來遭不遭到報應又跟我有什麼關係?簡簡單單一句話,蘇州殺降之前的一系列談判中,貌似我李鴻章根本就沒有直接參與吧?他們擔保他的,我執行我的!別怪我不守信用,你們本來就沒讓我守信用!

可李鴻章在明知道對方投降的情況下,為何要選擇大開殺戒,原因非常簡單,最早的談判價碼本來就存在問題!

蘇州之戰爆發前,太平天國雖然在整個局勢上處於被動,但在蘇州這個局部地區,蘇州守軍仍然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城內守軍至少在十萬以上,雖然太平天國的後期長期使用擄人為兵的戰略造成集成官兵素質下降,例如一年前1862年的南京雨花臺之戰,李秀成率領太平軍十幾萬軍隊進攻南京雨花臺兩萬湘軍,結果激戰48天毫無進展,除湘軍以逸待勞且擅長防守之外,太平軍大部分參戰官兵大多數皆為老幼並非青壯年不具備戰鬥力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蘇州城超過十萬以上的太平軍守軍也是如此,但畢竟總體基數實在太大,七處八扣之後太平軍的核心力量仍然不容小視。



例如慕王譚紹光遇刺後,叛變的武裝迅速在慕王府誅殺譚紹光手下親兵1000餘人,可見被屠殺的這部分力量不但拒絕投降思想意志堅定,自然也具備著十足的戰鬥力,因此蘇州城叛變的八個太平天國將軍,每個人的手中所掌握的嫡系力量不會比譚紹光差多少,隨後李鴻章在消滅郜永寬等人之後,又進城將2到3萬太平軍屠殺,對比一年前從安徽趕往上海的李鴻章手中只有6500淮軍,一年後的蘇州之戰經過迅速擴軍和洋槍隊的助戰總兵力也不過三萬左右,可見蘇州城之內的軍事力量讓李鴻章的淮軍頗為顧忌,否則不至於提前採用勸降瓦解的套路。

而除了在軍事力量方面的顧忌,談判條件上的分歧則更大!

保證八個降將二品總兵、二品副將的加官進爵;每人手中共計數萬人的嫡系武裝力量進行保留;甚至事後繼續統領蘇州。郜永寬開出的投降價碼完全是建立國中之國的條件,為了能夠不費一槍一彈消滅主戰的首腦譚紹光並且佔領蘇州,李鴻章可以暫時同意這個條件,而現如今譚紹光已死,郜永寬仍然想保留割據局面的想法又怎麼可能會被李鴻章接受?一場鴻門宴的招待必然要隨之而來!



除了消除異己之外,李鴻章也同樣有著另一個無奈,一年之內自己不斷擴軍但糧餉卻得不到解決,不四處劫掠又拿什麼來維護自己的軍隊?好不容易得到了江蘇最富裕的城市蘇州,卻眼看著讓別人把守的人口和財富,投降的人拿著封賞佔據著財富,勸降的人卻在城外喝西北風,哪有這樣的道理,先搶了再說!伴隨著蘇州殺降,更大規模的蘇州搶劫隨之開始,武器、財寶、婦女甚至連城內的桑樹都砍伐一空。

諷刺的是幾個月後,那個詛咒發誓的程學啟就在一次戰鬥中被太平軍擊斃;另一個同樣發誓做擔保的英國人戈登,在20多年後的蘇丹被馬赫迪武裝殺死,唯獨沒有直接作任何保證的李鴻章,反而得到了善終!


遼寧資深球迷


有關清末軍事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所謂“太平天國投降後,李鴻章食言殺俘虜”一事,應該說的是著名的“蘇州殺降”事件,這件事的本末經過,以及李鴻章為何要這麼進行處理,其實當時李鴻章都向清政府進行過彙報。下面簡單敘述一下:

蘇州殺降事件

蘇州殺降事件發生於1863年歲末。1863年12月,淮軍程學啟、鄭國魁部,湘軍水師黃翼升、李朝斌部,以及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圍逼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盤踞的江蘇省城蘇州。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納王郜雲官等見大勢已去,有投降之意,與程學啟秘密在蘇州附近的陽澄湖會見談判,最終達成了獻城的密約。

1863年12月4日,當時忠王李秀成已經從蘇州出逃,蘇州城內的軍務由忠王李秀成的部將慕王譚紹洸統領。當天正值清軍圍城吃緊,慕王召集各王、將上蘇州城頭會議,結果在郜雲官的佈置下,天將汪有為拔出腰刀,將慕王譚紹洸殺死,郜雲官等部在蘇州城內屠殺慕王所部數千人,遂獻城投降。而後清軍入城,又和降軍一起殺戮城中剩餘的慕王所部千餘人,將蘇州城予以控制。

不過出爾反爾的是,隨後不久,李鴻章在大營召見蘇州投降的太平軍8名首領,即納王郜雲官、比王伍貴文、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以及天將範啟發、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當這8名降將到達後,立即被李鴻章下令誅殺,史稱蘇州殺降。


李鴻章殺降的考慮

蘇州殺降發生後,在清政府一方並沒有引起特別的動靜,但是常勝軍統領戈登對此怒不可遏,認為這種出爾反爾的舉動太不道德,甚至到了要和李鴻章決裂的地步,受此影響,當時一些西方輿論也多持批評態度,現代一些著作,也把此事當成是李鴻章的汙點來誇大。

但是較少被人注意的是,李鴻章在事後其實做過詳細的說明。

太平天國納王郜雲官等投降時,蘇州城內的太平軍部眾總數約為20萬人上下,大大超過了圍城的清政府軍隊。而且在投降之後,城中的太平軍並沒有出城投降、聽取改編,而是在納王等的佈置下,控制了蘇州城的閶門、胥門、盤門、齊門等要隘,“隱然樹敵”。同時郜雲官等提出要求,不允許裁減其所部,要求清政府批准給其20餘營的部隊編制,以便安頓部隊,同時諸降將必須繼續掌握自己的原部隊,清政府還必須授予實缺官銜。

綜合這些情況,李鴻章認為郜雲官等名為投降,實則是繼續盤踞蘇州,藉以要挾。而且李鴻章更擔憂的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部隊當時距離蘇州並不遠,倘若蘇州城內這20餘萬太平軍出爾反爾,情況將不堪設想。最終李鴻章才想出了斬殺偽王,遣散部眾,化解隱患的辦法。

太平天國的4名王和4名天將被殺後,李鴻章對城中的20餘萬原太平軍進行挑揀,選取2000餘精銳編入淮軍,餘眾則繳械、資遣。

對李鴻章的這一處置方法,清王朝後來做過肯定性的諭示,認為“所辦並無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