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別讓醫院成為病毒擴散路徑的關鍵樞紐

​連日來關注疫情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特點之一就是傳染性極強。隨著各地紛紛迎來返程高峰,不少專家表示,現在防控疫情的當務之急,是避免其第二輪大爆發。

小心,別讓醫院成為病毒擴散路徑的關鍵樞紐

在沒有針對病毒治療特效藥的情況下,阻隔疫情發生新一輪擴散成為當務之急。為此,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的專家們建議,除了疫區加大醫療資源投入,比如在集中的重疫區根據需要立即統一建設傳染病醫院,把患者集中到這些新建的醫院和指定的原有醫院外,全國各城市可採取“分佈式接診,集中式治療”的策略,立刻把散佈在各個社區的醫療資源動員起來,將其改造成為應對大量求診病人的第一道防波堤。

醫學史上著名的於1918 年爆發的西班牙感冒大流行一共有三輪,真正造成最高死亡率的不是上半年第一輪爆發,而是10月到12月的第二輪大爆發。有人總結西班牙流感大爆發的教訓時發現,醫院實際上成為病毒擴散路徑的關鍵樞紐。

專家表示,根據近期披露的相關醫學信息,新型冠狀病毒具有高傳染性、相對低的死亡率、初期症狀與普通感冒或肺炎區分度不高等特點,大規模100%完全“收治”如果不是短期內難以實現的目標,也會是成本極其巨大的。因此,有限的資源應當首先投入“隔離”,而不僅僅是“收治”。延長假期、停止公共集會、停駛公交、強調少出門和戴口罩、甚至“封城”等,都屬於切斷病毒攜帶者有意或無意擴散病毒的具體舉措,屬於“隔離”。

如何切斷傳染路徑必須抓主要矛盾。在病毒傳播路徑上,眼下最大的匯聚點就在“醫院”,醫院門診是短期內人流最為彙集、病毒攜帶者密度最高的地方。由於符合高水平防病毒條件並有能力甄別新型冠狀病毒的醫院數量有限,瞬時集聚的疑似感染者、普通肺炎與感冒患者,以及大量基礎疾病患者會短時間內消耗掉這些醫院接診能力,導致大量潛在感染者“堰塞”在候診環節。

小心,別讓醫院成為病毒擴散路徑的關鍵樞紐

就診人數遠超確診人數,背後其實是易感人群、高風險人群。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傳播率,按照密度呈指數增長的傳染機會,使醫院無形中為病毒的傳播創造了絕佳平臺。因此,在“隔離”環節上,如公交、地鐵、商場、飛機、高鐵……都不如醫院來得重要和緊迫。

02阻隔病毒,該怎麼做?

建議:一、提升社區基層醫療點的防護標準,並將大醫院急診程序分解,將候診-取樣這一交叉感染風險最大的環節下放到社區衛生點。同時立即開通地圖查詢功能,所有居民通過手機可以查詢到最近的“首診-取樣”點,這樣將大幅度降低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其他就診人員彙集到少數幾個大醫院的情況,從而降低交叉傳染的概率。

二、社區醫療點將貼有二維碼的樣品,直接轉送有檢測能力的大醫院,檢測結果第一時間以短信或網絡方式通知就醫者本人和疾控中心。檢驗結果為陽性的病人,通過手機定位,由指定的急救車就近直接送往隔離醫院,集中收治。對於檢驗結果為陰性的病人,通知其居家觀察。

三、統一調配全市的急救車,通過流動急救車在各個片區醫療點之間流動,隨時應對新的病情。

03希望解決哪些問題?

專家組成員,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趙燕菁認為,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大幅降低大醫院集中就診過程中的交叉傳染風險。

小心,別讓醫院成為病毒擴散路徑的關鍵樞紐

二是可減輕大醫院醫護人員、醫療設施超負荷運轉的壓力,使其有限的醫療資源集中到診療真正的重症患者身上。

三是可減輕“封城”、交通管制等特殊環境下,病人移動的困難,縮短病人候診時間。

四是可節省新建集中診治傳染病的臨時醫院的成本。

五是在社區層次篩查發病案例,有利於城市規劃大數據系統在更細的“顆粒”上分析病毒的空間分佈,實時監控其動態遷移。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建議專家組表示,任何公共衛生規劃設防標準都不可能對小概率的超常未知事件進行配置,這就決定了這一道大壩往往難以完全阻遏突發的高傳染病毒爆發。

假設100平方米門診每天接診100人,和一天突然湧入1000個就診者相比,密度增加10倍,算術級數增加的背後隱含著被傳染概率可能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把首診分散到10個50平米的社區門診,每個門診的就診密度就只增加2倍,就診者之間傳染的機率隨之下降。如果算上社區醫院醫生的加入,抵禦第一波衝擊的大壩“厚度”就可以大大增強。

“分佈式”首診和“集中式”收治的規劃原理,就在於用“空間換時間”——在“瞬時”加厚“首診”這一大壩最薄弱的環節,為後續的“集中式”診療贏得時間。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出品

記者:郭靜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