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白酒“冠名熱”,像不像九十年代的“標王”之爭,像

酒水行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講究不違天時,古法釀造,傳承數百年傳統釀造技藝的酒企有的是故事,但是在講故事、把故事講好、講給更多人聽等方面,向來比快消品、手機數碼等行業慢一些。

不論是在媒體資源稀缺的昨天,還是在移動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在全國知名酒企心中,央視、省級衛視等平臺依舊擁有強大的權威背書,是品牌打造的主陣地,新媒體則被看作品牌傳播的主戰場。因而對於酒企來說,大平臺做廣告成了每年品牌宣傳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電視廣告,白酒企業一直都有在做。尤其是央視新聞聯播前的廣告,除去各個省市的旅遊宣傳片,就是白酒廣告,“天價數字”的報時也是茅臺或者習酒等酒類品牌的天下。

冠名節目,酒企也沒有落下。青花汾酒冠名央視《朗讀者》,洋河冠名《夢想合唱團》,小郎酒冠名《中國新歌聲2》等,連視頻網站自制的節目也有酒企的身影。

而頻頻冠名文化類節目,成為央視、衛視甚至視頻網站文化類節目最大金主,酒水行業颳起一股“冠名熱”,這陣風要從2017年11月水井坊拿下央視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的獨家冠名權說起。

這一輪白酒“冠名熱”,像不像九十年代的“標王”之爭,像

(水井坊冠名《國家寶藏》)

時值水井坊升級品牌戰略,聚焦“600年活著的傳承”,大背景下社會呼喚傳統文化迴歸,央視推出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讓“國寶”活起來,水井坊冠名《國家寶藏》,成為首個攜手央視開創傳統文化和傳承先河的高端白酒品牌,二者的合作可謂十分契合。第一季節目中也出現了不少酒器文化的展示,對水井坊來說更是神來之筆。伴隨著節目的大火,藉助央視的傳播能力,水井坊的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冠名之舉也極大的提升了水井坊品牌的文化內涵,讓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種種因素的助力下,當年水井坊業績大幅提升,首次登上了胡潤酒水榜,該榜在衡量品牌價值方面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登榜的其他酒企則是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古井貢。水井坊與《國家寶藏》合作與共贏也成為品牌植入教科書式的案例,拿下多個廣告營銷界有分量的大獎,獲得業內外權威媒體的點贊和好評。

文化營銷,本來便是目標受眾為中年人士的白酒品牌十分注重的方向,酒類背後的歷史故事、傳統釀造工藝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欄目結合一起,更是一種場景營銷。

文化類節目的火熱讓酒企找到了品牌價值提升的新方式、產品消費的新場景,並且酒企方面也認為二者的受眾有較大的重合,冠名文化類的節目可以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加深觀眾心智中品牌的文化屬性。

水井坊冠名央視《國家寶藏》的成功,也成功的在酒水行業樹立了榜樣的力量。眾多酒企找到了文化營銷的方向,紛紛入局,一時之間,文化類的節目彷彿都被酒企所佔領。

這一輪白酒“冠名熱”,像不像九十年代的“標王”之爭,像

(部分酒企冠名的文化類節目)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各大電視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近60檔,酒類冠名佔比達到39%。茅臺冠名《信中國》、五糧液冠名《上新了故宮》、國窖1573冠名《故事裡的中國》、洋河夢之藍冠名《經典詠流傳》、習酒冠名《一路書香2》、金六福一罈好酒冠名《一本好書》、仰韶冠名《百家講壇》、十八酒坊冠名《中華好詩詞5》、內參冠名《對話》、西鳳冠名《武林風》……

2019年上半年,酒類冠名佔比33%,《國家寶藏2》《上新了故宮》《經典詠流傳》等7檔節目的冠名商均為國產白酒品牌。

斥巨資冠名的酒企都想著通過節目的播出,獲得品牌、傳播、知名度、美譽度等方面的提升,以此帶來銷售額的增長,這種景象頗有些上世紀90年代廣告營銷中爭奪“標王”的味道。

當時瘋狂爭奪“標王”的酒企大手筆斥資,甚至一度讓央視頭疼,廣電部、中央電視臺、國家工商局等有關方面負責人開會決定,在1998年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間競標驅逐白酒廣告。

節目的火熱少不了資本的助推,冠名的背後也少不了資本的博弈。如在節目製作方式上,有的節目是先有創意再招商,有的節目是根據招商者想創意,有的節目甚至可以為招商者定製。

這一輪白酒“冠名熱”,像不像九十年代的“標王”之爭,像

(數據來源於“近三年文化類節目盤點:冠名率首破50%,白酒成最大金主”)

這一輪的“冠名熱”使得文化類節目的數量迅速增多遍地開花,製作方多角度去挖掘文化的呈現形式,如歷史故事、文學、詩詞、文物等,但同時也出現了題材同質化、扎堆呈現的問題。

“冠名熱”同樣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去年11月廣電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個節目製作和傳播機構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當二者發生衝突時,經濟效益要無條件服從社會效益。”

風口來了,大家都想當那頭豬。但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冷靜下來看這輪所謂的“冠名熱”。央視背書、大IP的影響力,真的會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嗎?

舉個例子,《舌尖上的中國》吸引了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甚至讓更多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以致於這部充滿溫情的美食紀錄片成為家喻戶曉的神級綜藝,也成為一個影響力強大的超級IP。

《舌尖3》第三季的總冠名商還記得嗎?法國柏閣葡萄酒。當初花了1.18億元從九家競標企業中脫穎而出,搶得《舌尖3》的獨家冠名權,彼時是2015年,水井坊成功的兩年前。但因種種原因,原計劃2016年春節開播的《舌尖3》一直跳票拖到了2018年,導致本來打算2016年大舉發力的柏閣,整體市場推廣戰略受到了嚴重的阻滯,但出於對《舌尖》這個大IP的信任和執著,柏閣並沒有向央視索賠違約金,默默承受了三年帶來的損失,寄期於品牌可以伴隨節目播出而大火特火。

這一輪白酒“冠名熱”,像不像九十年代的“標王”之爭,像

(柏閣葡萄酒的官方旗艦店截圖)

然而這份信任,卻沒有收穫期望中的效果。哪怕在播出時,在央視多個頻道的黃金時間平行開播,甚至連視頻網站上的前兩季都重新打上了柏閣的冠名,柏閣的銷量也是冷清到個位數。是平臺的原因,還是節目的緣故,亦或是品牌自身的問題,這個鍋要給誰?

斥巨資冠名節目,到底為了啥?

在冠名節目之初,如果只是看到了平臺、欄目強大的傳播力,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當然,相信企業品牌部肯定也會考慮品牌和欄目的受眾是否重合的問題,但是往往會陷入誤區,盲目的看好節目,看好受眾,甚至看好自己。

廣告業有句話叫做“有一半的廣告費都是浪費的”,但往往不知道是哪一半,浪費在哪兒。酒企通過傳統的營銷方式,已經看不到更好的效果,做和不做體現在銷售額上差異不大。如今在大平臺文化類的綜藝節目上投錢,一方面預期欄目的受眾和品牌的用戶有重合,可以進一步加深用戶對品牌的認同,另一方面期望可以影響節目的受眾,把節目的受眾轉化為自己的用戶,哪怕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最起碼也是一種品牌傳播揚名的方式,再退一步至少也是知道廣告費用到底浪費在哪兒了。對酒企來說,倒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冠名這些節目的酒企本身便是行業的佼佼者,通過冠名是否取得了最初預期的效果,不得而知,畢竟平臺的影響力、流量明星的帶動總歸是有些效果的。只不過在投入產出比上,有大有小而已。這一點,想必酒企心裡很清楚。

除了冠名文化類節目互借東風互相成就,品牌塑造文化形象還有一種方式:定製IP。

這一方面不得不提捨得,其打造的大型IP——《捨得智慧講堂》,以“名人+名言+名酒”組成自有IP標籤,旗下包含與鳳凰網聯合打造時代名人思想對話節目、與喜馬拉雅FM聯合打造名人脫口秀節目,以“捨得+中國智慧”為切入點,與袁隆平、龍永圖、郎朗等名人面對面展開對話,通過挖掘人物背後的故事,透過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交聯,探尋一個集體、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抉擇背後所蘊含的中國智慧。

這一輪白酒“冠名熱”,像不像九十年代的“標王”之爭,像

(袁隆平做客舍得智慧講堂)

捨得算是另闢蹊徑,通過自制IP節目的傳播,成功的把“智慧的背後是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捨得”這句話深深的烙在人心。雖然沒有獲得央視頂級資源的曝光,但相較於央視而言的“小投入”卻獲得了品牌塑造的“大成功”,把“捨得”品牌的文化佔位穩穩的立住了。

打造一個真正的品牌是漫長的過程,營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需要反覆通過廣告宣傳來設定市場的期待,再用產品滿足或超越這個期待,這不是單方面的工作,這也不是一時的潮流。

(作者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