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1971年九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陪同外賓訪問中國西北地區,儘管日程安排的相當緊,但是對歷史文化頗為感興趣的郭老,還是擠出一點時間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去看看,就這一看,郭老居然在眾多的文物當中發現了一件尚未被人注意的鎮國之寶。但是國寶破損嚴重,這怎麼辦呢?故宮準備在12月舉辦文物展覽,郭沫若從甘肅返回北京後,立刻將他心心念唸的“馬踏飛燕”銅奔馬補充到了展覽之中,然而此時的銅奔馬不僅身上傷痕累累,而且頭上的鬃毛也掉了,甚至連尾巴也沒有了,就這個樣子怎麼能拿出去展覽呢?現在距離展覽只有短短2個月,是否能及時修好趕上男的的文物展覽嗎?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趙振茂,青銅器修復專家,從事青銅器修復工作十三載,1952年任故宮博物院修復廠技術員、技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修復青銅器技藝精湛並有較高的鑑定能力。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在接到任務後趙振茂立刻趕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報道,而此刻銅奔馬才第一次出現了趙振茂的面前。他在仔細觀察銅馬後發現,光在銅馬的頸部上就有好幾個一釐米大小的孔洞,馬頭和尾巴的幾縷鬃毛也掉了下來,三個馬蹄的芯也空著。趙振茂先清洗銅馬,然後用錫焊方法鏈接焊實,對於奔馬頸部的殘缺洞孔,他採用了銅和錫焊補,把縫隙填實、磨平,部分紋飾略有間斷,趙振茂就用刻刀修飾順暢,但凡修補處趙振茂都採用傳統的做舊方法,作出底色徹銅鏽,看不出一點修復痕跡。後來看到馬的三個馬蹄空著,趙振茂覺得這樣展出不太雅觀,但是若是填補的不好,整件銅器的靈氣又會大打折扣,趙振茂用膠調合土對上些章丹紅,像鑄模泥土一樣填滿,經修飾後馬蹄與原件的鑄模泥子一樣,就這樣趙振茂修復的馬踏飛燕,當馬踏飛燕再次出現在郭沫若面前時已煥然一新無可挑剔。馬的飛馳動態表現的淋漓盡致,體現了駿馬和飛鳥爭先動人巡檢,而且巧妙的烘托出馬蹄的輕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怎寫下這樣的詩句“匹馬西從天外歸,揚鞭只共鳥爭飛。”似乎為馬踏飛燕的靈動做了最好的詮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故宮博物院慈寧宮舉行的展出馬踏飛燕沒有讓郭沫若失望,大家又把焦點放在了這件銅奔馬的造型構造上,這匹駿馬的每一個部分,都異常的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但是三足騰空,一足踏鳥,要如何保持平衡呢?顯然,工匠在鑄造之前經過了非常周密的計算,設計師嫻熟的技巧把奔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動的氣韻,並渾然一體的貫注在昂揚的馬首,流線型的身軀和四條剛勁的馬腿上,雖然他全身的在著力點集中在一足,但卻完全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可見工匠想象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銅奔馬吸引了廣大中外觀眾並引起強烈的反響,在中國展出後,馬踏飛燕有道法國、英國、日本等12個國家巡迴展出,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不僅被中國東漢時期工匠精湛的鑄造技藝所折服,而且也看到了在馬踏飛燕身上折射出的中國偉大的古代文明。

銅奔馬奔上了世界的舞臺,得到了認可,隨之而來對它的研究也就更加深入了,研究越深,對馬踏飛燕的爭議也就越多。而人們最想知道的當然是這匹極具速度和力量的矯健駿馬究竟石一匹什麼樣的馬呢?相傳在西漢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遠征匈奴、開拓疆土,不惜代價派人到西部去求好馬。從西域回來的使者告訴漢武帝,在遙遠的大宛國有純種的好馬,愛馬的漢武帝立刻就派出使者,想用同等價格的金馬來交換大宛國的駿馬。但是大宛國的人殺害了使者搶走了金馬,被激怒的漢武帝立刻下令復仇,在強大的漢軍面前,大宛國不得不採取議和的策略,送給了漢武帝幾十匹汗血馬和幾千匹良種馬。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汗血寶馬是經過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汗血寶馬的皮膚較薄,奔跑的時候血液在血管當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的時候往往先潮後溼,對於棗紅色或者是栗色毛的馬出汗以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豔,給人以“流血”的錯覺,因此稱之為汗血馬。在古代文學著作當中,汗血寶馬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隨著西域號碼不斷東來,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要衝的武威成為了重要的馬匹繁育基地。東漢初年還在武威特別設置了主管馬匹牧養的官吏,正因為武威有太多的好馬,為鑄造師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藝術原型。

馬踏飛燕就是在這裡出土,那怎麼判斷這個銅奔馬就是汗血寶馬呢?銅奔馬一足踏鳥背,另外三條腿都騰空躍在空中,它同一側的兩條腿同時向一個方向騰起,按通俗的話說就是順拐,這在一般馬的奔跑當中是看不到的,這種姿態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對側步”也叫“走馬”,一匹好的走馬行進時的速度不亞於一般的跑馬,而據說大宛國的汗血寶馬是走對側步的高手,因此馬踏飛燕的這匹寶馬應該就是汗血寶馬。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當年大宛國的汗血寶馬到來使鍾愛良馬的漢武帝興奮不已,他親自把汗血寶馬命名為天馬,而《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當中曽經這樣寫道“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天馬”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奔馬踏著飛燕正式翱翔空中的“天馬”,在2015年改版後小學語文課本當中,這篇介紹價值連城的銅奔馬課文,也被命名為《天馬》。由此可見,這匹足踏飛燕的駿馬就是汗血寶馬。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弄清楚了馬,那被踏在天馬足下的飛鳥也成了專家的焦點,有人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燕子,而像是龍雀,這個龍雀是傳說中的一種生物,鳳凰的一種,幼年時期像普通的水鳥,成年以後展開鋪天蓋地的黑翼,日月星辰都被它所遮蔽,一旦起飛再也不落下,是一種極其兇猛又孤獨的鳥。對於天馬而言腳下所踏之鳥應該是這種神鳥才對,因此認為應該是“馬踏龍雀”或者“馬超龍雀”。也有專家提出“飛燕騮”這個名字,“騮”的意思就是駿馬,歷朝多有以燕來比喻良馬的詩文,梁朝簡文帝曾經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起空;”這兩句當中赤兔說的就是良馬,紫燕也是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的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就知其意,所以銅馬應該直截了當的取名為“飛燕騮”,此名恰和古意,最為雅緻貼切。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中國就因為他,千瘡百孔的破銅爛鐵,變成稀世國寶

關於這座銅馬還有人叫他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等,儘管各種爭論還在繼續,但這座銅奔馬,人們跟多還是叫他更加富有親切感和浪漫氣息的“馬踏飛燕”,應該說以上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得通,但是迄今始終沒有一個公認的結論。不管最終結果是什麼,這具銅馬將是中國五代藝術作品的高峰。


喜歡的朋友點個贊,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方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