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喜歡發脾氣,怎麼解決?

張曉家


我來說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孩子特別愛發脾氣,我們家長應該找到什麼原因,再去解決。



孩子喜歡發脾氣的原因,如果是因為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嗯,那只是她發脾氣的一個理由和條件,因為自己發脾氣了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就會這樣做,那如果我們作為父母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多關心一下孩子,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應該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個去理解和輔導。

或者說,孩子是由於在生活當中,比如說看手機或者說動畫片,對心理造成了一個不正常或不健康的影響的話,那麼我們慢慢的要去對孩子進行一個疏導,幫助孩子調節好或調整過來。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心態。

在我們現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環境,或者說孩子說交往的同學或者說所在的家庭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在學校的話,看看他的老師或者說同學是什麼樣的秉性。我們要找到原因之後,再去對孩子對症下藥。

並且我們也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有跡可循。而且也要循循善誘的告訴孩子,他總是發脾氣是不對的,讓孩子慢慢的改正過來。


說文寫作


孩子喜歡發脾氣,我覺得你當下不是要研究怎麼解決讓孩子不發脾氣,而是要找到孩子為什麼喜歡發脾氣。解決事情要從跟上面去著手去尋找問題,孩子的問題更應該去找原因。這個問題我前兩天剛好碰到,我是這樣解決的請看下面。

孩子發脾氣?找出來原因。

首先你要明白的一點是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孩子哪裡來的勇氣在你面前發脾氣?據我從事育兒領域多年經驗來看,孩子喜歡發脾氣,最最最最嘴主要原因就是要麼是老人慣得,要麼是母親慣得。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家裡人寶貝的很。特別是老人,本來老人退休之後閒來無事養養花溜溜鳥,現在突然給他多了一個寶貝孩子帶不要太開心。所以老人最容易把小孩子寵得無法無天。

原因有了,怎麼去改變?

我們就假設這裡孩子是被老人寵壞了的才會喜歡發脾氣,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改變呢?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和老人說明,孩子的性格以後照這樣發展下去不得了,得改。怎麼改呢?你們不能再寵了,再寵下去孩子就廢了。

老人其實一般也不會聽你的,還是會繼續寵,那麼這個時候就不要再讓老人帶孩子了,自己帶吧。我見過很多老人寵愛自己的孫子外孫的到最後孫子外孫對他們整天呵斥來呵斥去的,何必呢?

如果孩子當時發脾氣,你該怎麼去解決?

如果孩子當著你面發脾氣,OK,不要去理他,你就等他哭累了,自己平靜下來了,讓他覺得自己的哭鬧和脾氣並不在受到你們的關注的。之前我孩子在公共場合和我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我當即把他帶離了商場,我說你現在如果不在哭叫,那我們就再回去商場、如果你在繼續哭叫

那我們就等你哭叫完了再回商場。於是女兒很快就停止了。

孩子發脾氣,一方面你要樹立你平時的一個不太好說話的形象、首先得讓他有點忌諱的人。之後才能慢慢的去改變孩子的性格,這邊不是讓大家去打孩子罵孩子,請大家分清楚。

我是小孫爸爸說育兒,是育兒領域的創作者,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可以點贊轉發評論關注幫助更多的人,謝謝大家。

小孫爸爸說育兒


我女兒脾氣也非常不好,記得有一次,那時還小大概3,4歲的時候,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哭了,開始是站著地板上苦,過一會然後我看見她,很吃力的爬到椅子上,然後站著椅子上使勁苦,聲音還超響,看著又好氣,又好笑。



開始一直認為孩子這脾氣是天生的,隨我。直到我看到了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關於家庭教育的一個講座,大家也可以看我發佈的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視頻,有很多借鑑意義,李教授分析認為:孩子的暴脾氣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早期撫養是虧欠的,比如沒有及時換尿布啦,哭了沒有及時抱起來哄等等……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感覺撫養過程也還好啊,只不過女兒是我們家族的這一代的第一個孩子,撫養過程沒有經驗,不排除有疏忽的可能。



倘若真是這樣,那估計這暴脾氣是不太好改了。


菁田微課堂


不得不說特別喜歡發脾氣的孩子還不是少數,我家的曾經就是,是曾經啊,現在好多了,真的很欣慰!

我寶寶在三歲的時候是最難帶的,也是最喜歡發脾氣的,每天都要來幾次,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她的小脾氣就來了,而且還是特別掘強的那種,要哄好久,要麼就是自己蹲在角落裡,委屈的小表情,隨你怎麼哄,我就是不理!

對於這種狀況,家長真的不能操之過急,想一下改變孩子的脾性那是不可能的。我那時每逢這樣的事情會先哄哄,哄不好了,就隨她去,讓她自己冷靜冷靜。其實那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沒有多大氣性的,不開心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第一家長不要硬壓,第二也不要一堆的家長圍著哄,那樣會給她形成慣性思維,發脾氣會愈演愈烈。這兩點真的是我的經驗總結,很好用很重要。

在她的這個階段我們也會盡量避免她和別的孩子衝突,因為那樣她同樣會發脾氣,而且公共場合或者是她和小夥伴一起時我們從沒有刻意的批評教育孩子,就算有些不合適的行為,我也是隻制止,不批評教育,也沒有硬性要求必須按對的來。但回到家後我們能就這些事情給她談一個小時的話,是談話,不是批評教育。有些道理是在潛移默化中懂的。

如今孩子年齡大些了,經常發脾氣的狀況已經基本沒有了,這是一個過程,不能速成。


流光溢彩有天使


我女兒發脾氣的時候,我會把她抱懷裡問她為什麼,要不我就給說你這樣媽媽不開心,這個方法一般還挺有效,要是她無理取鬧的話,我就不理她了,有時她會哭,我就說,你哭吧,我會幫她把衣服敞開,等她哭好了我才會理她,然後再問她為什麼哭,所以剛送去上學的時候,老師都說我女兒她哭只會哭一會兒


MT蛇麗紫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80後90後,自己年紀都不大,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更是不知所措。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就突然來了情緒,哭鬧不聽話發脾氣。家長經常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孩子鬧得急了甚至會打罵孩子。

全能寶爸劉勇赫在巴小象課堂分享育兒經驗的時候說到這個問題,不管什麼時候,打罵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早就過去了。現在的孩子生長環境,從小接觸的教育已經不適合打罵了,粗暴的打罵孩子只能讓孩子負面情緒的積累。

比如孩子一鬧,有的家長就習慣威脅孩子:你再鬧,不許哭,再哭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怎麼樣,大部分家長都這麼幹過吧?

長期的錯誤親子溝通造成孩子負面情緒過大,你覺得孩子以後還會聽話?孩子發脾氣苦惱的時候,作為成年人,家長,是不是想過孩子也有發脾氣的權利?

孩子生氣多半是父母的責任,你做到位了嗎?

1.父母脾氣不好耳濡目染: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完全就是有樣學樣,父母脾氣暴躁老發火,孩子的脾氣一般也不會太好。

2.溝通不暢,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父母和孩子不要用成年人的方式溝通,兩三歲的孩子你給他講大道理他聽得懂嗎?作為家長,要放下姿態,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其實孩子都還是挺懂事的。

3.過分重視父母權威:有的家長還是太重視父母的權威,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是要求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說法去做。但是兩三歲之後孩子已經開始有獨立的想法了,為什麼就不能給孩子一點空間呢?

不知道大家在育兒方面還有什麼問題,我們巴小象課堂邀請了多位育兒老師,可以添加公眾號巴小象課堂解答育兒疑問哦。


巴小象劉老師


針對小孩子的發脾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首先,家長要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緒,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情緒管理,都會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如果家長脾氣火爆,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可能會同樣脾氣暴躁、易怒,或者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我。

二、家長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1.冷處理法

當孩子鬧脾氣,大吵大鬧時,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冷靜下。冷靜後再和孩子溝通。

2.說理法

根據具體問題,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道理、辨是非。

3.轉移注意力

孩子哭鬧不止時,可以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先暫緩孩子的情緒,待情緒穩定後,再交流溝通。

家長要引導孩子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引導孩子掌握管理情緒的方法。


囧呀兔2018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對於孩子的憤怒、悲傷等消極情緒,懂心理學的家長,一定是“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引導消極情緒的河流到正確的表達的渠道,從而慢慢減少“怒火沖天”的洪水氾濫。


前些天朋友就跟我說,兒子遇見事情總是用發脾氣、爭搶、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自然總來告狀,令她非常頭疼——她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有些晚了,兒子直接衝上來,非常生氣地打了媽媽好幾下。媽媽本來覺得理虧,沒有太在意。但老師又緊接著找到了她,說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特別自我中心,總是容易和別人發生衝突齟齬。比如戳戳碰碰其他小朋友想要一起玩,把人惹火了,兩人互不相讓,還會打一架。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回到家裡,孩子情緒剛平復下來,就看到弟弟吃芒果乾,衝上去跟弟弟搶了起來,還推搡弟弟。媽媽趕緊上去勸說,讓作為哥哥的大兒子先停止爭奪,從而分開二人。這時候奶奶過來說兒子:“難怪足球隊的小朋友都不喜歡你。”

這時候,媽媽的心裡真的十分崩潰。但她忍著心裡的焦躁,抱過大兒子說:“我知道你只是想多吃一點,大家並不會不喜歡你。”兒子立刻委屈地哭了起來……


男孩來自火星,女孩來自金星——父母心態要擺正

有一本轟動世界的流行心理學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是約翰·格雷的代表作之一。從生理差異、社會分工上,講述了男女的種種不同。

金星人(女性)難過或感受壓力時,紓解方式是找她信任的人,然後談論她這天的問題細節。當金星人與他人分享憤怒、沮喪的感覺後,她能馬上感到舒服。這就是金星人解決壓力的主要方式。

火星人(男人)承受壓力時,會到他心裡的洞穴把自己孤立起來,專心解決問題,他常挑選最急迫或最困難的問題,專心一意地戰鬥(比如打架),直到勝利,而不是去用溝通的方式去戰勝外界的危險。


而在嬰幼兒時期就很明顯——這就解釋了男孩為什麼好動、好鬥又叛逆?


1、睪丸激素對男孩的影響:在《養育男孩》這本書中,史蒂夫提到:睪丸激素會讓男孩情緒高昂、不怕失敗、敢於競爭,但也會淘氣、好動、破壞力強,他們更希望明確的組織秩序,以獲得安全感。

因此,有些睪丸激素過高的男孩,常常多動、衝動易怒。應該積極培養他的社交力和領導力,並將過剩的精力引導到積極的方面。


2、從大腦發育水平的時間規律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教授通過國際研究表明:男孩早期大腦語言區的發育水平的確會比女生晚,5歲男孩的大腦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

。一般而言,甚至一直到小學中低年級,同齡的男孩的心智發育也比女孩慢1歲左右。


3、男孩大腦結構與女孩的差異:男孩左右大腦之間的連接比女孩弱,他們常常用半腦思考考。這種男女大腦結構的差異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改善,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說男孩後勁足。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多給男孩鼓勵和幫助,幫助他們學會正確地表達情感的方式。多陪他們說話、給他們解釋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遲早開始給他們閱讀。當然,對於女孩,同樣適用,且由於女孩的生理、腦發育的相對早熟,更加容易達成。


情緒ABC法則,讓孩子告別“衝動的魔鬼”

■ “打、跑、呆”是人在焦慮、恐懼下的本能反映

媽媽不來接我、小朋友拒絕和我一起玩還罵我……對於這些引發孩子焦慮、恐懼的事件,我們的邏輯腦(理性腦)已經被情緒腦(焦慮、憤怒)踢到九霄雲外,失去理智的小朋友會採取動物本能去行動:

打(正面作戰)

跑(逃跑逃避)

呆(麻木、呆若木雞)

如果說“發脾氣甚至打人”的衝動是魔鬼,是爬行腦的本能的反映,但僅僅是“不打人”、“不亂髮火”,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夠的。

因為我們要給孩子梳理出勤思考、愛溝通、樂觀向上的童年交流的路徑和方法。而叔本華說:“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到自己對事物看法的影響。”而看法,表面是因為一件事情而引發,但歸根結底是受情緒和大腦的自我信念的加工:

這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情緒ABC法則”:

——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

——而自我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才是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即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情緒困擾,大腦的情緒腦“嘭”地彈開理智腦,放出了“打人、逃跑、驚呆”的魔鬼。是因為不合理的自我信念(B)的作祟——比如“別人不喜歡我,我就要罵人”。如果長此以往,不僅會讓孩子亂髮脾氣、打人、還有可能會逃避、會不知所措,甚至會引發自我懷疑等認知行為障礙,影響孩子的個性和人格發展。因此,想要孩子不亂髮脾氣,家人要從三個方面自身作則的引導:


1、與孩子共情,讓TA學會與消極情緒和諧共處

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憤怒、悲傷等消極情緒表達出來,對於父母來說特別不容易——孩子連綿不絕的大哭、攻擊性的發脾氣都讓人煩躁,很多老人甚至媽媽就會說:

“就知道哭,真是嬌氣。”
“壞脾氣的寶寶,沒有人喜歡跟你玩。”
“這就是你的不對,你還打媽媽。我真想打死你。”

但實際上憤怒維護公平;悲傷引起共鳴。如果我們在孩子一開始表達悲傷、生氣的時候,就把壞標籤貼在寶貝身上,孩子一次兩次子把怒氣都別在心裡。但“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等憤怒再次因為類似事件被激發,那麼,激烈的程度就是之前的數倍……一直積累,甚至變成了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的“壞的憤怒”……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和正確地表達疏導自己的消極情感,日常生活中,常常閱讀、和討論生活中種種事情帶給Ta的情緒和感受,比如用《正面管教》的情緒臉譜,也是在幫助他樹立自我邊界,建立自我概念和認知:


2、在認識情緒信號燈後,刻意練習憤怒時應該如何行動

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比如積木被其他小朋友推翻,有的孩子選擇揍人;有的孩子則是表達自己很生氣,然後兩個人合作把積木在搭好。因此,當消極情緒來臨,我們要帶領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把大腦被“憤怒”頂開的理智腦蓋子,主動合起來。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憤怒選擇輪,

和孩子一起討論,如果生氣了,我們除了打人、罵人,還可以怎樣做:

(圖片來自《正面管教》:憤怒選擇輪)


3、察覺消極情緒背後的不合理信念,讓孩子樂觀向上

諸如發脾氣、耍賴、大哭的消極情緒,實際上是我們認知模式的作祟——表面看是事情(C)引發了孩子的憤怒(A)。但如果分析原因,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則是自我認知(B)。以期末考試為例:

  • 考試考了99分

——媽媽說我太粗心了,我這麼努力,媽媽為什麼看不到。(引發憤怒)

——媽媽說我比上次進步了十分,是努力的結果,我太開心了!

  • 考了65分

——媽媽說我不努力就知道玩,又衝我發脾氣,我再也不學習了!(引發憤怒)

——就像媽媽說的,我真笨,我還是不學了。(引發沮喪、傷心)

——媽媽說我認真學習,進步好多,現在開始開竅了,我下次一定考得更好。


其實,人生總有那麼多衝突和失敗,讓孩子火冒三丈,被消極情緒淹沒。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像遊戲一樣的無數關卡,那就讓我們勇敢地陪伴孩子迎難而上,而不是和問題在一起,打敗孩子:


你也在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些坑爹媽的時刻而發愁嗎?歡迎留言與關注,我們一起開啟會心育兒之旅。@會心育兒成長


會心育兒成長


當孩子不能有效地將自己遇到的衝突把控時,就難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表現。而情緒失控的背後,很可能是情商力缺失。


研究表明,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四個情商力啟蒙的關鍵期:

2-3歲:克服怯生、情緒認識、規則意識

3-4歲:自信、共情、獨立

4-5歲:抗挫、憤怒管理、自控力

5-6歲:衝突解決、親社會力(分享、合作)

錯過任何一段,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中,嚴重時都極有可能會出現某種性格缺陷。


學校是知識教育,家庭是人格教育。但你有沒有發現,本來這個時間段需要被著重培養人格的孩子,卻被父母本末倒置地安排去上了一些興趣班,比如:

兩歲開始就要識拼音、

三歲就要會寫幾千個字、

四歲就開始舒筋動骨練舞蹈、

五歲就被送入雙語學校接觸外語……

也許這樣的孩子在起跑線上會有不少優勢,但如果忽略孩子背後的人格和性格成長,問題也會隨著年齡逐步浮現:

自控力低,需要父母強制安排、膽小羞怯,害怕見到生人、經常情緒化哭鬧,亂髮脾氣、甚至打架,在學校不懂得和同學朋友們愉快相處……


情商,即運用情緒的能力。

高情商的孩子,不是懂得去討好他人,也不是在人情世故面前混得八面玲瓏,一個小大人的模樣。

高情商的孩子是更懂得察覺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能理性、正確地解決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煩惱與挫折。


最常見的是,情商不高的孩子,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他更傾向於動手解決(比如打架、肢體冒犯),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情緒;

相反,高情商孩子,則更懂得如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比如會跟爸爸媽媽這些親密關係的人傾訴),他們更懂得用同理心去冷靜處理事情。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

如何有意識、科學正確地培養孩子的情商,將直接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成長。


當然,身為家長,關於如何開始注重孩子的情商力培養問題,難免會有以下這幾種擔憂:

擔心自己平時習慣了愛說教、講大道理,孩子聽不進去;

擔心自己不知道怎麼與孩子有效溝通互動,被孩子排斥;

自己平時工作忙,同時又對怎麼養育好一個孩子感到困惑與焦慮……

以上這些,都將不再是家長最大的阻礙。


一、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

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孩子真可憐!

“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這是我們常常用來責備孩子的理由。

但對孩子來說什麼是大事,什麼又是小事呢?

在炎炎夏日,孩子萬般渴望卻得不到自己想吃的雪糕,對她來說,這就是一件大事。

如果媽媽能夠這樣和她的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吃雪糕,這麼熱的天吃根雪糕,冰冰涼涼的一定很舒服,可是你現在有點咳嗽,我們改天再買好嗎?

在第一時間得到媽媽愛和接納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媽媽的“拒絕”。

如果接納沒有發生,媽媽講的所有道理都會被孩子的情緒屏蔽。

因此,對正哭得昏天黑地的孩子講道理,實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兒。

腦科學研究發現:情緒系統先於理智系統發育併成熟。

也就是說人類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優先發育。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他弱小的“理智腦”完全管不住強大的“情緒腦”

幼兒教育專家李群鋒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

兒童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

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

作為成年人,我們常常將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判斷強加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世界和我們的並不一樣。


二、不會接納情緒的父母,常常將孩子逼向崩潰

《少年說》中有位名叫袁璟頤的孩子,鼓起勇氣向自己的母親吶喊:

不要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孩子拼盡全力只是想告訴媽媽:你看看我的優點吧,看看我的努力吧,我很痛苦啊!

然而面對孩子發心的吶喊,媽媽完美地避開了重點,她給孩子的回應是:我知道你很棒,但是第一、第二、第三……

“我知道”很短很敷衍;

“但是”很長很具體!

孩子長期被壓抑的情緒,在即將崩潰的一刻依舊沒有被接納和認同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暫且不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能夠在第一時間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結果可能會很不一樣。

當孩子被負面情緒包裹時,父母所有咄咄逼人的說教,都會成為壓在孩子瀕臨崩潰神經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情緒看不見,但不表示不存在。父母與孩子的“作戰”,其實多數時候都是與孩子情緒的較量。

這些情緒,很幼稚卻充滿力量,父母若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它便會沖垮你的防線;父母若能開渠疏導,它便會成為灌溉親子關係的養料。


三、永遠保持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姿態

作為父母,我們有一項挑戰就是: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幫助孩子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飆時,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經歷一種怎樣的情緒,而家長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我知道你沒有考好,你也很生氣……

我知道你的朋友離開了,你有點難過……

老師今天的評價並不準確,你很委屈吧……

孩子首先要學會認識到情緒,然後才能正確地表達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排解時,父母要充當孩子的“情緒管理師”,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看場電影,聽聽孩子喜歡的音樂,和孩子一起找找適合他的宣洩方式。

所有不傷人傷已的宣洩方式都是可行的,在引導和陪伴的過程中,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

當然,在安撫和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別忘了一個詞:溫柔的堅持。

這裡的溫柔,指的是面對孩子的情緒和動機要溫柔以待,無條件接納,但對孩子的冒犯行為本身,必須堅持原則,不能妥協。

為人父母,我們都曾對身邊的小天使許下過“永遠愛你”的誓言。

永遠有多遠?

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跨度,更重要的考驗是,當你的小天使轉身就化為小惡魔時,你還能不能控制好情緒,接納那個“不可愛”的他?

會發脾氣,才是孩子真實的表現。

當他發脾氣時,讓我們蹲下來,以接納的姿態,耐心地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並告訴他:孩子,在爸媽這裡你是可以犯錯的,你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你的感受我們正在嘗試體會,你的內心我們能懂,我們始終是站在一起的。


佑媽育兒經


1.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堅持兩條原則,一 不要在別人面前責怪或者體罰孩子。二 不要讓孩子在地上撒潑或者毀壞東西。

2.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先了解事情原委,等孩子發完脾氣後,與孩子談心。

3. 對孩子發脾氣問題的解決的態度上,父母要保持一致。不要讓孩子找到漏洞,對大人進行牽制。

4. 避免溺愛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一旦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發脾氣。

5. 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及時滿足。總是拒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孩子又不善於表達,只能發脾氣了。

6. 不要讓孩子嚐到發脾氣的甜頭,如果孩子一發脾氣,就可以得到滿足。孩子就會以此來要挾父母。

7. 拒絕孩子也要做到有理有據。讓孩子做飯心服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