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兵東雷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仔細看了本題已有的熱門答案,感觸良多。

總的來說,大多數人基本上不了解什麼是殖民,殖民與領土佔有有什麼區別,單純用中國傳統政治邏輯解讀國際關係,嚴重缺乏國際視野,自說自話,對英國海外擴張的動機和行為邏輯茫然不知,而且將中印兩國放在一個平臺比較,主觀地認為中國比印度優勢的部分令英國望而生畏,所以英國才不敢佔領中國。

其實大為不然。英國之所以殖民了印度,沒有北上繼續殖民中國,主要是地緣的因素。後來在鴉片戰爭逼迫中國割讓香港是英國國策發生重大改變所致。

什麼是殖民,什麼是英國式殖民

殖民與領土的軍事佔領不太一樣,領土的軍事佔領如果有經濟目的就是搶掠,財帛、女子為佔有者所有,就像成吉思汗橫掃歐亞那樣。中國人熟悉的是領土佔領,尤其是以國土擴張為主的佔領。

而殖民不同,它不以佔有領土為目的,而是要通過貿易等方式賺錢。就像西班牙,雖然率先發現了美洲大陸,但也沒有全部佔有,而是有選擇的,只挑有金礦銀礦的地方,據為己有。然後剩下的精力就是挖礦,順便搞一下地方治理。

大航海以後,歐洲的老牌帝國主義者紛紛到海外殖民,這些殖民活動大約分三種類型。

西班牙、葡萄牙屬於資源佔有型的,它們佔據了大航海以後最有利的位置,在英法還沒有起步時就依照教皇子午線瓜分了世界。

其中西班牙以黃金白銀為主,成為十五世紀的世界霸主。葡萄牙以東方香料為主,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它們也被稱為是中了黃金詛咒的國家,因為太有錢了,反而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一敗塗地。

法德等後起之秀緊隨英國,但它們在海外殖民中過於呆板,習慣於大一統的高壓控制,習慣於將殖民地的資源搬回國內,習慣於將自己國家的一切複製到殖民地裡。所以,它們的海外殖民地無一例外地受制於國內的皇權和議會,無論大小事,都要宗主國做主。中國的青島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市政建設等與德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沒有區別。

英國與它們都不同。

首先,英國對待海外殖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貿易來賺錢。因此,英國所有的海外殖民活動都是經濟活動,都要進行成本核算,賠錢的殖民活動是不被容許的。

其次,英國是通過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進行海外殖民,全民參與,國王只是股東之一,不像其它國家,海外殖民的受益者是國王或者是政府。

第三,英國對海外殖民地採取不同政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且,放權給各殖民地,讓它們自主決策,除了提供外交、軍事支持外,國家只保持宗主國地位。

所以,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有五花八門的發展和管理模式,比如,美國乾脆獨立成一個國家了,加拿大和澳洲實行自治領制度,非洲等地則實行附屬地等政策,對開普敦和香港等地則實行海外省等政策。

具體到印度,則在兩百多年中一直由東印度公司所屬,實行完全的公司化管理。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個案,直至1858年英國宣佈英女王是印度女王為止。

印度殖民之旅是怎樣開始的

英國人剛開始海外殖民時,遇到一個與西班牙等老牌殖民者完全不同的問題,那就是由誰出錢。英國國王當時很窮,沒有能力負擔昂貴的海外探索費用,而且風險巨大,他有錢也賠不起。

英國人是天生的制度創造者,遇到任何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通過創造一個制度來解決。

於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誕生了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印度公司。在此之前,英國已經有過兩家公司,莫斯科公司和利凡特公司,不過那都是項目公司,為一次單獨的冒險成立一個公司。

這次不是了,大家入股以後,不允許退股,只能轉讓。每年分紅,但不一次性分光,而是首先滿足公司未來發展所需。

現在大家都知道東印度公司統治了印度兩百多年,會誤以為東印度公司就是為印度成立的。

其實不是。東印度公司的全稱是“倫敦商人為東印度群島而貿易的公司”,東印度群島是當時歐洲人對今天印尼群島的稱呼,所以東印度公司的目標是到印尼去做香料生意的。

東印度公司最大的股東是英女王,但她的出資也不足以控股。而其他股東來自全英,幾乎一小半的英國人都參與了,那時英鎊是很大的貨幣單位,出資一英鎊的人差不多就是大股東了。

東印度公司一共募集了6萬英鎊的資本,這是一筆鉅款,因為當時東印度公司最能打仗的高級軍官、中國歷史書裡臭名昭著的殖民強盜克萊武的年薪才區區五英鎊。

二十年後,東印度公司的資產翻了二十倍,達到驚人的120萬英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會賺錢的公司,惹得荷蘭、比利時、美利堅紛紛效仿。這些國家都有個東印度公司,美國甚至成立了一個東印度艦隊,艦隊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馬修佩裡,曾經不費一槍一彈拿下了日本,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導火線。

1601年2月,東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船滿載著英國當時最先進的精紡毛呢出發去印尼,可是到了才知道,東南亞那潮溼炎熱的氣候裡,精紡毛呢根本賣不出去。

賣不出去怎麼辦?總不能白來一趟吧,他們把船開到馬六甲海峽,搶,搶葡萄牙的商船。因為當時英葡之間是戰爭狀態,搶了也是白搶。

東印度公司當時搶了一艘滿載著棉布的葡萄牙商船,馬上在馬六甲開賣,賣了以後再去買香料,東印度公司的第一筆生意就這樣開張了。

如此,東印度公司的東方香料之旅變成了日後固定的常態:與葡萄牙死磕,這才發現,葡萄牙的主要基地在印度,於是東印度公司的興趣轉向了印度。

殖民印度的過程

有人武斷地下結論,說英國人征服印度花費了兩百多年,費了好大的勁兒,拿莫臥兒王朝和各地土邦王公沒有辦法。

可現實與許多人的想象不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與莫臥兒王朝和印度近千個土邦統治者是高度合作的,幾乎沒有主動發生過武裝衝突。

東印度公司對莫臥兒帝國和土邦的主權是充分尊重的,是完全以合法的方式,即向莫臥兒帝國和土邦王公申請許可的方式擴張的。這是因為東印度公司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它要對全體股東負責,不能亂花錢,殖民活動必須採用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方式。

當然,戰爭免不了,但戰爭的對象是葡萄牙、荷蘭和法國,尤其是法國。當時葡萄牙開始式微,法國很強勢。直到1754年到1763年的七年戰爭英國獲勝以後,東印在度公司終於把其它國家趕走,變成了南亞次大陸的主人。

莫臥兒王朝,尤其是各地的土邦,開始時對英國人是將信將疑的,因此也曾百般刁難過他們。

當時東印度公司想在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建立一個商館,作為印度以西通往紅海、波斯灣、阿拉伯地區的據點,可是當地統治者遲遲不批准他們的申請,英國人磨了好久也沒有奏效。

於是,英國在蘇拉特海上與葡萄牙大戰一場,當時有幾千名當地土著,包括土邦王公都在岸上觀戰,結果英國人大獲全勝,於是當地土邦統治者立即就批准了他們建商館的請求。

這是東印度公司獨創的一種殖民模式,就是與當地統治者高度合作,東印度公司把自己擺在一個被服務者的位置上,以謙恭和馴良的姿態,爭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最小的投入,完全是按照商業原則進行的。

關於領土佔領

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對於印度的土地完全沒有興趣,也不知道應該怎樣經營。

1661年,英國軍隊在與葡萄牙的一次小規模戰役中獲得了一個特殊的戰利品,就是後來的孟買。那時孟買是個比村莊大不了多少的一個小鎮,英國國王覺得它是個雞肋,沒什麼價值,就順手把它送給了東印度公司。

既然成了公司的資產,東印度公司不能不認真對待,他們用現代城市的管理經驗對孟買進行開發,修了道路和市政設施,設立了警察等管理機構,並開始收稅。沒想到,一年的稅收竟能收1600英鎊,比作生意還來錢。

於是,東印度公司的另一種賺錢的模式開啟了,他們開始對土地感興趣了。可是當時的土地都是有主的,不能隨便去搶來。

東印度公司的方法是幫助當地的土邦首領打仗,打勝了,讓土邦首領分給它一塊地作為報酬。當然,這也是有前提的,這個時候印度已經陷入混亂,莫臥兒帝國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對各地管控了。

東印度公司取得了這些土地以後,採用的是多種開發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農業種植,這也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作物的版圖。中國的茶葉被移植到大吉嶺和斯里蘭卡,南美的橡膠被移植到南亞,摩卡咖啡也誕生在那個時代。

南亞次大陸印度所在區域,歷史上共出現過五個大的王朝,包括巨無霸的孔雀王朝和貴霜王朝等,但這五個王朝基本上都是名義上統一印度,沒有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東印度公司最終完成了南亞次大陸的統一,面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伊朗、阿富汗等國,幾乎與英國在西亞的殖民地連成了一片,人口也達到了四億人。

但這並不是英國的初衷,也不是既定的戰略選擇,而是順勢而為,自然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莫臥兒王朝失去了控制能力,東印度公司找不到合適的代理人,又無法忍受混亂的社會秩序,不得已而為之。

東印度公司為什麼選擇鴉片戰爭時才到中國來

坦率地說,英國沒有在來亞洲之初就找上中國,主要是中國的地理位置不如印度優越。英國、葡萄牙等國是海洋大國,他們眼裡只有大海,凡是與航海至關重要的,他們就非常感興趣,比如,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等。

印度次大陸對於航海很重要,居於戰略要地。而中國的東南沿海對於歐洲來說是個終點,不是中轉補給的好位置。清政府在亞洲是個巨無霸存在,它早就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超強的組織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雖然它很自大,但在歐洲的對華貿易上不設任何障礙,沒有妨礙到殖民者的核心利益。

更重要的是,英國那時的產品很有限,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自給自足,對英國的產品需求不大,英國也無法滿足中國所需。作為一個潛在的市場,中國那時還在沉睡。

1601年2月東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船來亞洲時,正是中國明萬曆二十九年,那個時候張居正雖然早就辭世了,但他主持的隆萬大改革正是收穫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昌盛,作為貨幣本位的銀子正源源不斷流入中國。

那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尤其是清朝的乾隆朝,除了明末清初的動亂,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沒有發生什麼問題,英國人和歐洲商人一起先用在別的地方賺的銀子在中國套利,再從中國買走絲綢、瓷器等工藝品,中國的茶葉被英國人大量消費,甚至成了南亞次大陸的主要經濟作物。

這段時間中國與歐洲各國的貿易沒有什麼障礙,只有葡萄牙在澳門和臺灣建了貿易點,由於太不重要,也沒有引起東印度公司的注意,畢竟東印度公司的所有行為都是要成本核算的。

那個時候因為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英國人對中國的印象特別好,他們覺得中國是東方大國,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又異常富庶,社會安詳而靜好,直至馬噶爾尼率團來訪碰了大釘子。

那以後就有些問題了。進入十九世紀,西班牙被拿破崙佔領,西班牙革命爆發,它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導致全世界白銀供應偏緊,出現貨幣危機。東印度公司也不例外,不得不單純追求貿易順差,最終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鴉片戰爭的爆發有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英國的大轉型,開始放棄傳統的重商主義國策,迎來自由帝國主義時代。

英國的自由帝國主義

英國在十五世紀後一直堅持重商主義國策,即在對外貿易中,特別注重貿易順差,為此以國家立法的形式保護本國工商業,其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法律是標誌,一個是《穀物法》,一個是《航海法》。

《穀物法》就是糧食價格保護法,保護國內農民的,當糧價低到某個標準時,禁止糧食進口,當價格高到某個標準時,禁止糧食出口。《航海法》是禁止外國運輸英國進口的貨物,確保英國在對外貿易中保持排他性優勢。

這些法律的制定其實是基於某種弱者心態,當國家弱小時保持一種警惕和戒備,不容別人佔自己的便宜,但到英國強大以後它就不那麼想了。

18世紀末,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GDP,鋼產量和紡織業以及許多行業都是世界第一,英國變成了世界工廠。這個時候如果還拘泥於原來的貿易保護措施,無異於自縛手腳。因為英國擁有了全世界最強大的製造能力,它的產品需要全世界無障礙的市場,它如果繼續奉行貿易保護政策,其它國家就有理由拒絕它的產品進入。

於是英國在1830-1840年間,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抗爭,終於迫使議會接受了自由經濟和自由帝國主義理念,全面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並將之作為國策。而這個時候,恰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前夜。

在新的自由貿易國策中,東印度公司差不多是個受害者,因為政府取消了壟斷權。從那以後,反壟斷成了西方政府對市場的主要兼管內容。

1833年以前,東印度公司每年賣鴉片給中國基本上是有固定數量的,很穩定。現在壟斷權被取消,英國國內湧來了一大批散商,搞亂了鴉片貿易平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上躥下跳的顛地和麥贊臣,他們倆是當時最大的鴉片販子。

英國當時給自由貿易國策的定位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堅定不移地推進自由貿易政策,如遇阻力,不惜兵戎相見,這就是英國的自由帝國主義主張,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已經是英國的既定方針,沒有任何異議了。

當時英國對中國的要求就是開放國門,你只要與我貿易即可,對中國沒有領土要求,也不想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因為那樣做完全沒有必要。英國當年就連莫臥兒那麼糟糕的政權都願意採取合作的態度,更不要說比莫臥兒強大很多的大清王朝了。

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理念直接影響了美國,隨著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經濟的異軍突起,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美國也開始奉行門戶開放的自由主義政策,從而成為影響中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國史館


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將印度吞併,1840年進入“大一統”的中國時,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欲殖民對象和新的國際環境。

(1)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徹底吞併“一盤散沙”的印度

英國在1600年代逐步入侵印度。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臥兒王朝也正式結束。

在250年的歷史中,英國通過與部分土邦合作打倒另外一批的方式,逐漸控制印度。印度歷史統一時間較短,更多的只是文化統一,歷史共同記憶不多。

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桎梏導致精英階層臣服國家也就臣服了。印度相對更容易佔領。

(2)中國則具有“儒家思想下的大一統思想”基礎,對於外敵有著天然地抗拒

與印度不同,中國則因為有儒家思想兩千年的統一流傳,使得民眾對清廷的認同感要比印度強得多。雖然,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政權,但自康熙中後期,清廷就繼承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傳統統治方式——漢人聚居地採用儒家、各少數民族採用原有宗教的思想統治。在乾隆朝開始就已經對清廷具備認同感。

義和團運動就是典型代表,還有如“捻軍”也僅是傳統的反官府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受到眾多人的認同,但在曾國藩等人看來“民族是沒有儒家思想”重要的。

(3)中國人的反抗,各列強間難以達成統一意見,使得我國免於印度的悲劇

1840年進入中國之後,各列強相繼而入,英國已經沒有時間在殖民中國了。加上英俄法德美日等國令人眼花繚亂地權力合作與戰爭,其各方矛盾正可以成為我方利用。

美日兩國在當時都屬於新興帝國,其實力都還不行。例如美國主要實力放在拉美地區,日本更是在打贏了沙俄才真正成為只有區域地位的世界級列強。因此,在殖民問題上兩國都是以英國馬首是瞻。

中國的統治階層雖然以妥協投降苟安為主,但底層民間的反抗卻有思想領導者。還要說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雖然他們的問題不少,但在反對外敵侵略上卻高度統一。由此,使西方侵略者認為:與其自身殖民倒不如清政府“以夷制夷”。

由此,英法等既得利益國家願意維持清廷的一定統治。特別是英國,在經濟上,獲得了最大的蛋糕因此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而“平衡”是英國維持“國際秩序主導權”的主要方法,而這使其與德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坐古談今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
法蘭西,佔廣州,窺視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哪一點,還有我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

——摘自陳天華《猛回頭》

我國被侵略,和印度是不一樣的。

印度是直接被英國殖民,而我國在當時,基本上算是各大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瓜分博弈。

就像一戰結束後,我國作為戰勝國,居然不是收復日本的土地,而是轉讓給別的國家,同時還要給戰敗國賠錢!

但是即便這樣,我們國家相對於印度,還是好了一點,雖然是傀儡政權,但是能夠在多國博弈下,夾在縫裡生存,也是可以的了,起碼還保留著一絲尊嚴,沒有被滅國。



而印度則不同,直接被殖民,其實就相當於滅國,印度人根本不被英國人當人看。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世界是英國獨霸的,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全世界大約4~5億人都是英國的國民,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佔了世界的五分之一。
而到了通商中國的時候,那時候西方工業革命國家已經都起來了,英國雖然還披著日不落帝國的外衣,但是也不敢說就能幹掉其他西方強國。

再加上世界局勢緊張,英國也無暇顧及中國,雖然清政府比較好打,但是別的國家也想來分杯羹。

英國是趁著獨霸、雄起的時候侵佔了印度,到了清政府的時候,其他工業國家也起來了,它想獨佔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而清政府為什麼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國家?主要是因為那些國家分贓不均,如果他們都統一了戰線,清政府還是會淪為完全殖民地國家的。


魏青衣


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於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麼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麼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屬關係,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並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什麼波瀾壯闊的戰爭,始終處於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並不反感,因為對於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麼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於誰見誰打的狀態,對於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於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的基本觀念,統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於統一,讓中國擁有了統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麼孱弱,多麼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於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於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鬥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隻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爭之後,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佔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


小約翰




如今這個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鄰居印度,兩個國家在世界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在一百多年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大清則是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都是亞洲大國,命運卻為何不同?

大清及以前,基本上是統一的國家,不好直接控制。而印度,以前不是國家,只是地理概念,所以容易完全控制



華夏五千年曆史,自秦以後,大部分時間處於大一統時間,雖說也有五胡亂華南北朝,也有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時間相對較短。二千年左右的統一,讓國人對國家概念,統一概念理解更深。對於外族入侵,很多中國人都有本能地反對和抵抗。所以反抗意識更強烈。

八國聯軍入侵後,曾經有國家提出瓜分大清土地,但被另外一些國家持以反對態度,理由是:瓜分容易,控制和改造很難。因此,對於大清,間接控制,帝國列強選擇了半殖民地方式。

而印度,在英國侵入之前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區域概念,並不算是一個整體。印度的古代歷史,就是一部分裂的歷史,小王國到處都是,各地區長時間依靠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至於語言,則是多達幾十種,而宗教更是遍地林立,數目眾多。

有人說了,那麼印度的各個統治王朝是怎麼回事?其實,這並不複雜,所謂侵入的各帝國王朝,非常表面,佔了幾個城市,幾條商道,就開始稱王稱霸了。實際上,帝國在印度就是孤島。



從十八世紀開始後,大英帝國侵入印度地區,戰勝莫臥兒帝國,開始逐漸滲入。英國人很有耐心,一個州一個州慢慢吞併,花了整整二百多年,終於統一了印度,叫“英屬印度”。

對於英國,早期的印度人並不排斥,因為這個“來客”,幫助建立經濟秩序,幫助建立政治體制,幫助軍事建設,而所謂的暴力行為卻不多,於是印度各地先後就“從”了英國。

英國統一印度,其實就是“溫水煮青蛙”,直到二十世紀,印度的民族主義精神的民族自尊感才提升。

正是因為,早期印度對於英國排斥度很低,因此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印度沒有統一的文化,好統一。中國文化太深厚,難控制



印度阿三們,各小王國之間,各自為政,各過各的。語言是互相獨立的,文化也是互相獨立的,曾經的印度區域沒有統一的文化,這就導致了面對外來入侵,互不干涉,互不幫忙,因此印度這片大地,先後被雅利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英國人等控制。

沒有統一的文化,就很難有整體凝聚力,就很難形成戰鬥力,所以眼睜睜看著外族人一遍遍地侵入。

隨著被不同的帝國侵入,印度人早就見慣不怪了,誰當政都不要緊,只要有飯吃就可以。



而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慢慢的就有了統一的文化,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雖說後面也有蒙古、滿族的入侵,但兩者很快就被淹沒在了中華浩瀚的文化當中。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元朝、清朝採取和使用了漢族文化,採取了儒家思想。

這是戰爭失敗的民族影響了戰爭勝利的民族,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同化。

即使這樣,元朝統治不足百年,而清朝統治雖然有二百多年,但康乾盛世時,基本全盤漢化了。到今天為止,實在看不出,滿族和漢族有何大的區別。

外國人無疑是會研究的,對於早期印度,英國採取了逐步蠶食,慢慢控制,讓其成為了殖民地。而對於中國,外國列強很清楚,中國文化深厚,打敗容易,控制卻難,因此外國列強採取了間接控制,讓大清成為了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



綜合來看,印度曾經不是統一的國家,所以成為了純粹的殖民地,而中國不管如何,是個統一國家,所以成了半殖民地;印度的文化曾經不統一,所以統一更容易,因為抵抗少,而中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導致想整體控制,難上加難。


藍風破曉


西方列強並不是不想將清國變為殖民地,而是不能,我認為恰恰是有了英國殖民印度極不順利的前車之鑑,才保全了近代中國的半獨立狀態。

首先,中國幅員遼闊,西方人無法施行有效的軍事控制。


清朝疆域有1300萬平方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歐洲幾十個國家面積加起來才剛過一千萬平方公里,而清王朝比幾十個西方國家加起來面積還要大很多,這也就意味著想要殖民清帝國,西方各國就必須要派出大量的武裝力量來駐軍中國控制局面。而西方列強雖然裝備精良,但是各國人口卻很少,軍隊規模更是偏小,再加上西方列強本國需要相當的軍力保持穩定,還在全球搞軍事擴張,並在很多國家都有駐軍殖民,而且各殖民地動亂頻頻,所以他們派遣不出足夠能控制住中國局勢的武裝力量,這是由西方各國國力所限制的客觀原因。

而此時的清王朝雖然腐朽,但財政尚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權,利用傳統的農業稅和進出口關稅這筆財富,晚清時期統治階級內部也大搞新政改革試圖自救。雖然清末新政以失敗而草草告終,但在軍事、教育方面也確確實實有所建樹,比如在軍事領域,清軍的陸軍與水師武裝更加現代化,北洋艦隊和北洋新軍甚至在國際上也小有威名,並且晚清有了自成體系的兵工廠可自產自供簡單的軍需用品,這也是西方列強所忌憚的,而印度則不具備這些硬件條件,所以殖民清國比印度的難度要大的多。

其次,中國有人口有優勢,列強強行殖民政治阻力很大,財政也吃不消。


晚清人口約有四億之眾,雖然裝備落後,但可謂全民皆兵。西方人除了要面對擁兵上百萬的清軍武裝外,還有不少的民間組織自發抗擊外來侵略,如義和團,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還是會不遺餘力的團結清政府驅逐外來侵略,這是傳統中國統一的文化使然。而西方若是強力殖民,不僅會在中國戰場上損重兵折大將,還將會深陷財政危機的泥潭,這和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賺取利潤的資本化初衷背道而馳,而且列強也不願更無力供養如此規模的戰俘。

印度與中國國情恰恰相反,國內上下分崩離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政府凝聚人心,導致了各地武裝心懷鬼胎都想著搞分裂,給了英國人可乘之機一舉擊破,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


納蘭談史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亞洲的大國:印度是南亞最大國家,而中國則是東亞的巨無霸。

在近代,印度和中國一樣,都遭遇了列強的入侵,但是結局卻差異很大:印度最終被英國滅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則在鴉片戰爭以後,一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為止。


事實上,在遭遇西方殖民者最初,印度莫臥兒王朝在軍事上並非不堪一擊,甚至武器配置上,要領先於同時期的大清帝國——因為莫臥兒王朝連年和波斯打仗,為了滿足戰爭需要,莫臥兒皇帝專門從西洋請來火器設計專家——換而言之,莫臥兒王朝在武器上,實際上和歐洲差距不大。而當大清帝國遭遇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朝由於幾十年不和西洋各國打交道,武器上已經出現代溝了。

這就蹊蹺了:怎麼武器先進的莫臥兒王朝滅亡了,武器落後的清朝卻得以保持半獨立狀態?是殖民者大發善心了?

其實還真不是。甲午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並且打算按照勢力範圍瓜分中國,如果殖民者這個計劃得逞,那麼,中國也會滅亡。

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近代史上,中印兩國命運差異那麼大呢?

個人感覺原因如下:

政治制度方面。

中國在古代,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那就是從秦朝以後,幾乎每個王朝都追求大一統,並且實現大一統以後,皇帝也可以統治幾乎和整個歐洲大陸大小差不多的土地,而且是有效統治(和神聖羅馬帝國不同)那種。

這種大一統在近年被許多網友詬病,但是,不能否認,這種大一統可以有效整合古代中華帝國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

莫臥兒王朝統治印度時期,莫臥兒皇帝事實上不過是印度各土邦公認的共主,其號令在各個土邦很難得到貫徹,而這種情況下,莫臥兒王朝遭遇英國殖民入侵,也無法真正有效把人力物力資源動員起來,因此最終是被英國逐個擊破,最終瓦解、吞併。

而巨無霸的中國,讓任何一個列強都沒有那麼好的實力來吞併。


文化方面。

中國自古以來奉行儒家文化。而漢族先民對於外來入侵者的態度很簡單:奉行華夷之辨。

比如說血統是漢人的,如果不奉行儒家思想、華夏文化,那麼就沒資格在中國建立統治,反之,如果是少數民族血統,但如果奉行儒家思想、華夏文化,那麼,就可以做中華天子——因此,歷代能夠在中原建立長期統治的少數民族王朝,都是建立在尊孔基礎上的。

而印度則不然。

印度主體民族是什麼?

相信很難有人會說清楚。實際上印度有十多個大民族,規模都是相等的。而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人的信仰也五花八門無法整合,這種情況下,印度人對外來入侵者的文化認同,也是採取無所謂的態度。

而在中國,西方殖民者推行的西方文化,很快遭到了民眾抵制,並引發了義和團運動。而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也讓西方殖民者認清一個事實:任何一個列強打算在中國直接建立統治,都要和四億多中國百姓打持久戰,而這個戰爭成本,是任何一個列強都無法承擔的。



民族性方面。

印度人的民族性,總的來說是逆來順受——比如說種姓制度存在幾千年了,印度人壓根沒誰想過去推翻。

而這在我們中國是難以想象的:知識分子裡面,有黃巢這類對朝廷科舉不滿,而做出武裝反抗;而勞動者裡面,則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驚天一呼。


而從這不難看出,其實中國人溫良恭儉讓的背後,還隱藏著剛烈。

這種剛烈也讓殖民者深感忌憚,殖民者也意識到,中國不同於其他被征服國家,因此不能直接吞併中國。


藤樹先生


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受西方侵略與蠶食,殖民化程度逐步加深,但卻一直沒有向印度一樣淪為某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等待被處決的印度殖民地起義者

其一,前近代的中國與印度有本質的不同,傳統中國雖然並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但延續兩千年的王朝政治基礎,使得中國“統一國家”的概念自上而下均根深蒂固(清王朝的認同),同時文化的傳承使得中國有一批以國士自居的知識分子不僅僅關注自身前途更心繫國家命運,其突出代表即自明季以來顧炎武等宿儒“亡國、亡天下”之辯。而這些卻是印度所不具備的,殖民前的印度卻長期處於待統一的狀態,無論是德里蘇丹國倒臺後的很長一段權力真空還是莫臥兒王朝短暫而戰亂頻繁的統治,都使得印度無法有效的整合它的文化,印度內部的離心傾向很強,國家意識則相對淡薄。

西人畫中的晚清權貴

其二,資本主義侵略隨著時代的推移方式發生了變化。早期的殖民擴張更加直接和血腥,佔據殖民地,擄掠和奴役人口,掠奪原材料,這些就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擴張時期的所作所為。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市場的需要越來越強烈,資本輸出的要求也不斷增加,而殖民地統治成本亦不斷上升(印度殖民地的屢次起義就是顯例),這些都不得不使西方列強改變策略,扶持當地政權,進行軟性侵略。

西人照片中的晚清社會一瞥

其三,殖民印度與打開中國不同。殖民印度時,英國戰勝荷蘭,一家獨大。而入侵中國時,則英、美、法、俄、德、日諸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沒有一個西方國家願意看到對方獨佔中國的權益,而晚清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府則有了在各懷鬼胎的西方列強之間施展外交技巧的餘地。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和朋友們批評指正。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參考文獻: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蕭一山:《清代通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這個其實要從國家的實力說起,有傳英國剛跨入工業革命的時候,大清帝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世界第一,甚至佔世界的40%,雖然說這些GDP來自輕工業,而非重工業,底子虛,但是那時候清朝還是個龐然大物,政治體系雖然說差了點,但是還算穩固。

而此時的印度則早已被英國用槍炮砸開了大門,畢竟當時印度無論從體制,還是政治、軍事等等都不及大清帝國,國內宗教衝突嚴重,再加上英國的奴化,甚至連自己的國語都已忘記,包括現在的印度,官方語言都是蹩腳的英語。

返回再看我們當時的國家,雖然說太平天國運動等等,將大清帝國給拖的有點慘,後來八國聯軍殺入了北京城,但是那時候的八國聯軍除了互相制約之外,誰都不敢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直到第一次、的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國家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發動全面戰爭去控制中國?只有一片一片的佔,美名其曰租界,直到歐洲戰場將其餘國家徹底拖住,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逐漸強大起來,才開始對已經脆弱不堪的我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北派說書人


開頭先更正一下,古典中國並不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特點是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利,中央不得干涉地方的自治,如果古典中國真是封建社會就好了,那麼中國近代化改革就不會如此費勁了。

準確點說,古典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簡單點說就是朕即國家,馬克思稱之為亞細亞生產方式。

中國在近代之所以沒像印度那樣徹底淪為殖民地,原因也很簡單:第一是君主專制帶來的大一統;第二是清朝打下的江山地盤足夠大。

這兩點原因不能分開說,得合起來說。

為什麼君主專制會帶來大一統?這個大一統說直白點就是一體化,即全國一盤棋,也就是一個領袖(君主)、一個價值取向(儒教)、一個思想(忠君)。所以整個古典時代雖然坐江山的總在變換,但是這個江山卻從來沒有因為改朝換代變過色。

相反印度則不同。印度境內土邦林立,而且各個邦國的領主再領地沒完全是各自為政,莫臥兒王朝不過是這些土邦裡的老大而已,各個土邦只是承認莫臥兒王朝的蘇丹是他們的共主罷了。在莫臥兒王朝鼎盛時期尚不能完成對印度的一體化,那麼在其衰落之後就根本無法控制各個土邦。

所以英國採取了兩條線路來殖民印度:第一,通過建設殖民據點來維持其在印度次大陸的影響力,並扶植利益代言人。這是歐洲列強經常玩的套路,而且每次都能取得成功,畢竟只要一塊土地上存在著多個政治中心,就難免會存在矛盾,只要存在矛盾,就會被第三方勢力所利用。英國就利用這種方法,通過設立殖民據點來施加影響力,並爭取一部分土邦的支持,打擊那些不服從的土邦。

第二,通過對各個土邦,包括莫臥兒王朝進行政治滲透,讓英國人或者是英國利益代言人來掌握政治話語權,進而達到對印度的控制。其結果也很明顯,就是印度逐步被英國分化瓦解,最終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的殖民有多成功?即便是印度爆發反英民族大起義,也依然有大量的印度土邦以及貴族、平民效忠於英國,鎮壓起義的英印軍隊大部分都是印度本土部隊。

那麼英國為什麼一定要控制印度?印度的地理位置是印度洋航路的中轉站,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一定要吞併印度的原因,因為通過控制印度英國可以控制印度洋航路,可以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同時,英國佬也是講究盜亦有道的,在控制印度洋航路抽取商業利益的同時,又給印度上層貴族帶來了不小的紅利,因此印度貴族也願意和英國合作,畢竟利益是忠誠的有利保障。

所以,由於古典中國的大一統,外力很難對中國進行分化瓦解。而且,古典中國由於長期實行小農經濟,基層基本都採取宗族自治的管理方式,宗族自治不同於社區自治,具有相當大的封閉性,因此使得洋人很難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滲透。

再者,由於清朝鼎盛時期對於財政的調整以及放寬對商品經濟的限制,為清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紅利,憑藉巨大的經濟優勢,清朝在進入近代之前大規模開疆拓土,打下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江山並對內地和邊疆區進行整合,實現了對邊疆區的實際控制,使之成為內地的緩衝區。與此同時,清朝由於放鬆了對民間的管制,再加上合理的稅收以及發達的商品經濟,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口也大幅增加,到了鴉片戰爭以前清朝人口在三億以上,在生產力有限的古典時代,如此龐大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巔峰。

這就增加了洋人殖民中國的難度,如此龐大的國土和人口讓洋人短時間內無法消化,同時殖民地巨大的改造成本也讓洋人負擔不起。對於英國人來說,改造一個印度都讓英國付出了巨大的財政,而且還沒改造徹底。如果再來一個比印度還大的中國,英國豈不是得大出血。

所以,洋人很明智的把中國作為傾銷商品的市場來攫取商業利益,並且通過殖民據點來作為傾銷商品的橋頭堡,以及培植利益代言人,並沒有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打算。而清朝也適時在列強之間玩起了平衡,通過引入外部勢力使列強在華利益達到平衡,從而使列強之間相互牽制,來維持中國的主權獨立。

所以還是要感謝清朝打下了如此龐大的國土,讓中國在近代有更多戰略轉圜的餘地。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