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假期,媽媽帶著孩子去動物園看老虎。在面對老虎時,一個孩子寒怕的躲在媽媽身後,不敢看老虎,還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快回家吧!”另一個孩子則面色發白,膽戰心驚的站在老虎面前說:“我不怕它。”還有一個孩子則躍躍欲試的對媽媽說:“媽媽,我能向她吐唾沫嗎?”

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為什麼面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孩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呢?

有的人可能說是因為性格,因為後天教育的緣故,不能說不對,但是卻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

實際上,人的任何行為都是自戀、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戀

在很多人眼中,自戀是個貶義詞,覺得自戀了不好,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嘲笑某某人太自戀了。這種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在我看來,自戀的優點要大於缺點。

任何人都會自戀,缺乏自戀的人是無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

試想,如果沒有了自戀,我們看待自己就跟看待路人甲、路人乙一樣。我們怎麼看待旁人的:無論好壞,關我屁事。而同樣的,我們也會這樣看待自己,對自己就不會有特別的感情,也就不會特別在意。

別人要罵就隨便他們罵,別人看不起就隨便看不起,自己就是爛泥一坨扶不上牆。

有沒有飯吃,吃好吃壞都無所謂,餓死就餓死,反正自己也不珍惜自己。

暴飲暴食,也不鍛鍊身體,渾身疾病也不治療,也無所謂

學習好壞無所謂,工作好壞無所謂,賺不賺錢也不重要,

……

這樣的人生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甚至連活著都很困難。

正是因為自戀,我們才會愛護自己,珍惜自己,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生活的更好,我們才會不斷的去努力學習,去努力奮鬥,讓別人尊敬我們、崇拜我們。

可以說,自戀是人們一切行為的原動力。

認知協調

認知協調是指人的認知和行為協調統一,有什麼樣的思想認知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喜歡自己的孩子,我們會在日常生活中疼愛他,關心他。相反,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我們就會對他關注比較少,嚴重的甚至會打罵他。我們不可能說喜歡孩子的話,還天天揍他;不喜歡他的話,還處處表現的關心疼愛他。你可能說人會說謊,但是再好的謊言,你在具體的行為表情上都會表現出你真實的想法,這也是現在流行的“微表情”觀察的基礎。

這就是認知協調,我們的行為和動作是相統一的。

如果說自戀是人的行為原動力的話,那麼認知協調就是人的行為準則,它指揮我們採用什麼樣的行為達成目標。

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認知協調

心理補償

現在動力有了,達到目標的方式也確定了,當我們有了目標時,我們便開始努力,開始奮鬥。

我們努力奮鬥有兩種結果:

1、目標達成

我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目標,自戀得到了滿足,又一次充分的證明了自己,自信心進一步提高。這時候沒毛病,理想的人生就是這樣的。奧利給,下一次繼續努力奮鬥。

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我們會看到那些領導、企業家無一不是自信心十足,沒有一個是唯唯諾諾的。

2、目標沒達成

但不幸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目標達不到。

比如自戀感比較強的人,覺得自己老牛逼了,人家一年考上了清華北大,他覺得自己厲害,非要一個月考上。顯然這個目標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最終會以失敗結束。

那失敗會怎樣?

如果這次失敗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他接受了自己失敗,那麼他會降低自己的自戀標準,警告自己:你沒那麼厲害,下一次注意,不要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誰都不如自己。這是正常的反饋機制。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人們自戀感太強,他的自戀感讓他無法接受失敗。但現實在那明擺著,自己就是失敗了,那怎麼解釋這種情況呢?於是人們內心產生了一套心理機制——心理補償,來解釋這種現象。

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心理補償是指認知產生了不平衡,出現了認知失調,為了重新回到認知協調狀態,人們就會啟動心理補償機制,使得人們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就拿學習來說。

孩子們一開始都覺得自己很厲害,因此都想考好,都想得第一,所以他們剛開始時都努力學習。但是經過一陣努力後,努力的程度、智商的差距、學習的習慣等就使得他們出現了三六九等。但是那些自戀感強的孩子無法接受自己學習不行這個現實,這就產生了認知失調,為了重新回到自己很厲害的認知狀態,他們於是對自己進行心理補償:他們貶低學習價值,認為學習沒用,那些每天都努力學習的都是書呆子。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成績不好,維護了自己“厲害”認知:不是我不厲害,只是學習沒用,所以我沒有努力,當然成績也就不會好了。在這種認知下,我們會發現孩子更加不努力了,因為他的行為要符合他的認知。

這種心理補償現象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再比如說一些早年學習好的孩子,但是成年後卻宅在家裡,沉迷遊戲、小說,一事無成。因為他們早年的求學經歷給他們營造了一種高度的自戀:他們覺得自己很強、很厲害。但是當走入社會中時,他們取得的成績遠遠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標,高度自戀的心態嚴重受到了打擊。他們無法接受這種現實,於是轉而開始逃避,不用面對這些失敗,他們的高度自戀心態也就自然不會受到危險,他們就可以繼續假裝自己還是很牛逼。

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那是不是說心理補償不好,我們應該摒棄心理補償呢?

不能這麼說,心理補償也是存在其正面價值。

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時改變自己的認知,從而避免心態崩潰。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阿Q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如果阿Q偷了東西,又無法說服自己,他是不是就陷入了“書生不能偷東西,他是書生,但是他卻偷了東西”的矛盾中。這種心理如果得不到疏解,最後就會把自己折麼瘋了。而通過心理補償,他卻讓心理回到了平衡狀態,避免了這種矛盾。

再比如說你失戀了,心理肯定痛苦,那怎麼辦?這時候心理補償就可以發揮作用了。你可以通過吃吃吃、買買買等方式獲得快感,來安慰自己:沒有他我過的更好。於是便不在那麼痛苦了。

另一方面,正確的心理補償可以激發人們的潛能。

我們會發現,很多名人小的時候往往有很多先天不足,比如拿破崙比較矮、貝多芬耳聾、張海迪聾啞等,他們取得的成就比那些正常人都要高,為什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於心理補償作用。

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是他們高度的自戀不允許自己不如別人,於是他們轉而訓練其它技能,通過其它方面的高成就來補償自己的不足,證明自己,從而維護自己了自己的高度自戀。

這正是心理補償的積極作用。

自戀 、認知協調和心理補償共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所以說心理補償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關鍵是人們如何使用。

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人

自戀+認知協調+心理補償,這3個因素共同決定了人的行為。

在這3個因素中,認知協調是人的本能,不用教,任何人都會遵從這種行為模式。但是自戀強度和心理補償的方式卻會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

對於心理補償來說,肯定是正面的心理補償更好。但是對於自戀來說,雖然較高的自戀容易帶來較高的動力,更容易去追求卓越,但是過高的自戀也存在很大麻煩。因為相對的,他們也比較容易受到打擊。

自戀度高的人必然會設定較高的目標,因此達成難度也就比較高,容易失敗,所以會比較容易遭受打擊。一旦他們設定的目標總是完不成,失敗過多,他們就容易趨向於負面的心理補償。

就拿一個班裡的學生來說,通常班裡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都屬於自戀度比較高的孩子。

優秀的我就不說了,我說下為什麼最差的那部分孩子也是自戀度比較高的。

因為對這些差生來說,他們的高度自戀使得他們有強烈的追求卓越的心,但是他們努力後,卻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為了維護自己的高度自戀,他們轉而進行心理補償:我沒努力,當然考不好,我要努力了,肯定考第一。通過這種負面的心理補償,他們獲得了心理平衡,滿足了自己的高度自戀。特別是那些學習不行,但是別的地方卻很突出的,他們大概率的都是屬於自戀度比較高的孩子。

所以,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孩子較高的自戀,必須相對應的要培養孩子的心理補償方式,引導孩子用積極的心理補償維護自己的高自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