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嗎?為什麼?

美的視界一一書畫賞析


行書是行書,楷書是楷書,筆法、結構、章法都不一樣,並不是簡單的快些慢寫之分。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常人只需要把字寫好就可以,在寫好的基礎上再追求美感,這一點只要稍加練習,大部分人都能做到。想要盡善盡美,就交給書法家們去寫吧。



何勝美


行書只是楷書的快寫嗎?沒那麼簡單。不少喜歡書法的朋友楷書寫的不錯,到了寫行書的時候,總認為只要把楷書寫得快一點,筆畫連貫一點,自然就會寫好行書。其實,並不是想的那麼簡單,行書和楷書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不同。

楷書和行書最大的區別,除了字型上的差別外,還在於筆法上的差別。

我們中國文字,從倉頡造字開始,現在有據可考的文字大致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這樣一個演化的過程。

楷書屬於靜態書體,講究的是一絲不苟,合乎法度,我們學習楷書主要是取法古人的用筆技巧和結體規律。以唐楷為例書寫的時候要求筆畫精到,結體嚴謹,法度要求森嚴,給我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小。

而行書呢,他的筆畫從寫法上就和楷書有很大的區別。從上圖的示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行書筆畫的起筆更加直接多變,露鋒為主,雖然也要求含蓄內斂,但在藏頭護尾上並不過多強調。收筆處的變化更加明顯,為了體現行書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很多行書的筆畫都做了折筆出鋒的處理,並且出鋒方向不固定,主要依據下一筆畫的起筆位置而定。

不光是基本筆法的寫法有區別,在行筆速度上也有的差異。楷書書寫要求工整,再加上筆畫之間的引帶不明顯,所以書寫速度相對行書慢一些,以工整為主。行書由於筆勢的要求,所謂緩則失勢,所以行筆速度相對快一些。不過大家不要誤會,楷書雖然書寫速度慢,但同樣講究果斷乾脆,不可拖泥帶水。行書要求快,但也要在可控範圍之內,筆力要控制住,一味的強調速度是不可取的。

最後來說一下結體上的區別。在這一點上,楷書和行書的區別就很明顯了。同楷書相比,行書的結體更多變,沒有太多的法則限制,可以更多的凸顯書家的個性,如果和楷書一樣,寫的過於平正,則會有一種呆板無趣的感覺。


瘦金體花間書


初入行書,楷書功底越好可能上手會越快,各書體之間雖形態各異技法有別,但義理大致相通。有楷書的底子,入行書不是很難辦的事情,而且一上手就不會寫得很難看。但是,這只是在行書的初級階段,行書的藝術深層十分繁雜宏闊,它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書體,因此,說楷書是行書的基礎,或者楷書好行書必然好,或者行書好必然楷書過硬等等,都是不準確的。

行書的“快”,一是因為部分點畫被簡寫,二是用筆結字技法不同,三是節奏感更強更快。這是由行書本身的書寫特點決定的,並非只是“楷書快寫”這麼簡單。行書入手不難,要想寫好並不易,中國只有一個書聖,而王義之的最硬招牌是行書。隔行如隔山,書法各體式之間亦如此,書法畢竟是長期的修行,術業有專功,毫末之差往往就是數十年的修行。

很多朋友把楷書水平與行書水平簡單畫等號,這是不客觀不準確的。楷書水平高,一般寫行書不會太差,但也決非一定很好。田英章盧中南的楷書都很知名,他們的行書也不錯,但並不算拔尖的,甚至在行書圈根本排不上號。我們熟悉的蘇黃米蔡宋四家,都是行書,但他們的楷書並不十分出眾。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1. 傳統的毛筆書法. 如果從書法史來看,楷、行書體在東漢後期己萌芽並發展起來,魏晉南北朝直至唐代,楷書往往與隸書混稱為隸書,未加區別,同時又把漢末,魏晉時期規範工整、裝飾化的碑刻隸書專稱為“八分書”。

曹魏時期的鐘繇是最早專注於這兩種新書體的代表性書家,歷來都認為他是楷書之祖,從鐘的傳世《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存古拙方扁之氣,尚存隸意,但點畫圓潤,楷法規範。鐘的行書千字文用筆以縱勢為主,取消波挑。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行書是楷書的快寫,但不同書體之間對書家的影響是存在的,包括鐘的楷、行風格對魏晉時期的日常官方文書手寫書體也產生了影響。

2. 硬筆書法. 今人對蘇軾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有個錯誤的理解,認為學好楷書是基礎,然後在楷書上牽絲映帶,便寫出行書,所以從今人的硬筆書法角度來看,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更準確,尤其是在以實用性為目的培訓上,體現更為明顯。

附上作者隨機在白紙上寫的楷、行書,望方家指正。


寸耕文藝


準確說,行書是楷書的"連續流動"書寫。古人說過"楷如立,行如行",就是說行書如同人步行。

說楷書的快寫也有道理。有些一很繁瑣的筆畫,經過行書簡化,就寫得較快了。比如下面的"法,朝"字,行書的簡化書寫,就能讓它比楷書更塊一點。


再從書法藝術角度看,行書是書法更高難度的書寫。寫過行書的人都能體會,行書入門容易,提高難。

正因為入手容易,看著寫得快,有些寫行書的人,認為行書就是連筆字,像平時寫鋼筆字一樣,龍飛鳳舞的瀟灑寫一回,結果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習氣,出現病筆,諸如"竹結筆,丁字頭,掃把尾"等等紕漏,甚至被稱為"江湖氣,硬筆體"。

所以要正確認識行書的書寫,紮紮實實先臨帖,按照傳統的經典法帖如《聖教序》《祭侄稿》《蘭亭序》,認真學習行書筆法,先按照筆順,象臨摹楷書那樣,一筆一劃臨習,熟練了,再提高書寫速度,

這一點上,書法術語叫行書是"積點成畫,連畫成字"。要筆筆能立住,開始反而要"慢,穩,準"的書寫,才能寫出中鋒運筆的要求,達到"錐畫沙,屋漏痕"的極深功力。


張勁逸


這個說並不全面。我們都知道,初上學時,我們都是一筆一劃寫字的,到高年級時,就寫起了連筆字。等到接觸了“行書”這一概念時,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寫的就是行書。後來發現自己寫的字跟字帖裡的行書,相差甚遠,不但字不好看,而且好多字的寫法都不一樣。這才正視起行書的書寫來。等你的行書寫得較順眼時,再試試寫楷書,你會發現,你的楷書其實還很蹩腳。如果真把行書當成楷書的快寫,充其量也只能是“行楷",快也快不了,也沒那麼飄逸靈動。


閒雲244462405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嗎?這個問題本來答案似乎是很明確的,但是所謂的歷史記載顯示卻又讓我們不能下定論。

劉德升,生卒年月不詳。傳言為行書的創立者,而鍾繇作為楷書的創立者曾經師從劉德升學書三年,到底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燒腦不?不過既然是傳言,也許不靠譜,然而從歷史出土的文字文物資料及相關資料來看也無法斷言行書一定在楷書之後出現或者說行書就是楷書的快寫形式。

但是,從隸書到章草的前車之鑑以及文字發展的正常規律分析,必然是形成統一的正體字樣之後才會形成該整體的快寫形式。所以,疑罪從無,行書就是楷書的快寫,不糾結了!


老陳聊書法


從一般的情況來講,行書是可以看作是楷書的快寫。但是,行書包括行楷和行草這兩種字體。而楷書的快寫只能把行楷當做是楷書的快寫,而行草已經擺脫了楷書快寫的這一範疇,行草是草書筆法多於楷書筆法的,它是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因此把行草也當做楷書的快寫是需要按照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分析的。

為什麼說行書是楷書的一種快寫,要從字體的演變這個角度來進行加以分析。

我們知道中國的書法藝術迄今為止一般默認其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五種字體。而在隸書字體之後,字體是朝著草書和楷書這兩個方向同步演變。

草書可以分為章草、大草或者叫狂草以及今草或者叫小草這三種字體。

而演變成楷書字體之後,在其基礎上又演變出行書和小草或者叫今草這兩種字體。

行書中的行楷字體,特別是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準。而行草字體若是結合著狂草或者叫大草的筆法來書寫,那就偏離了楷書的快寫這一個層次。但是它若是結合著今草或者叫小草的筆法來書寫,還是可以認為其是楷書的快寫字體。

因此,

從大的方面來講,行書是可以看作是楷書的快寫字體,但是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我們是需要對行草這個字體加以細分,如果它是結合著大草或者叫狂草的筆法來進行書寫,那就不能當做是楷書的快寫字體,若結合著小草或者叫今草的筆法來進行書寫,我們還是可以把它當做楷書的快寫字體。


書法有云


從習慣來看,先有筆法嚴謹的楷書,然後再有隨意的行書,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先且不說先有行,還是先有楷,畢竟每一種字體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繼承,和借鑑。所以行書與楷書之間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也很正常。所以我不完全認為行書就是楷書的快寫,只是楷書比行書變得更規矩而已。


翰墨江南


應該說行書還是區別於楷書,行書不講究筆筆到位,行書與楷書筆畫之間都是筆斷意連,但行書的意可以說在字體的筆畫間體現的非常明顯,而楷書則體現在空筆中。二者相同的是架構,重心,我想這也是如有字體的共同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