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看了新一期的《我家那闺女》,王鸥讨论起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她说着小时候父母因为吵架而让整个家庭在鸡飞狗跳中不得安宁,后来每个人都不愿意带她,她一个人住在小房子里,在孤独中一瞬间长大。

一份像烙印一样刻在她童年的悲哀,成了她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阴影,尽管后来学会和原生家庭和解的她,可以变得平静的讲出那段往事,却尤让人心疼这个只能被动长大的姑娘。

大张伟问父母婚姻的失败是不是让她对男性不信任,她说:“我只是对自己不信任,强大的自我否定感和自卑感让我羡慕爱情的美好,却觉得那一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是一份定义自己不配被喜欢的胆怯,也是每一个在不完美的成长环境中被塑造孩子的缩影。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更可怕的是这份不自信,是任何成就都无法动摇的,如同刻在骨子里的卑微,缺爱的环境,会在遇到一个人的开始就陷入不对等的付出,一边觉得自己配不上呵护,一边害怕失去。

想起嫁给陈思诚的佟丽娅,面对外界的一次次封口浪尖的丑闻,她好像从来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为自己讨回一份公平,印象深刻在一次节目中,她的父亲认为她要成为陈家的好媳妇,以为是女儿在高攀,甚至在很长时间里,她也以为自己是配不上他的。

还有每次谈恋爱都让人心疼的郑爽,其实也只是渴望一个真心待她的人,却每次都只会在隐忍的委屈中以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美好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不相同”,比起幸运而被爱意包裹长大的女孩,属于被原生家庭放逐的这一群人,她们是什么都没有的。

很多时候人们好像更愿意看到一份与原生家庭握手言和的结局,但作为当事人而言,不是每一个对不起都能让一切烟消云散,越长大只会越发现,失去的那一部分是多么的重要,因为那完全影响着一个人能否自信优雅的去拥抱幸福。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一份亲密关系里的缺陷,会让这一群人在爱情里或是在每一次面对选择的时候不知所措,你不知道如何变得坦然,只能以悲观的心态去轻视自己,如同《被嫌弃的松子一生》里,在无限压缩与讨好中一次次遇到渣男的女主,直到短短一生的尽头都从来没有收获想要的幸福。

不会爱自己的人一定更不会爱别人,变得强大成了唯一摆脱上一辈对她们影响的途径,但亲情的羁绊是无法放大一份责怪的,在不堪重负的高压下依然无法狠心“抛弃”父母的樊胜美,在出人头地后依然放不下家庭的苏明玉,或许都曾强调自己变得冷漠,可那份枢纽就是无法改变,也无法让她们真的“狠心”。

她们被困在了原地,越是以为不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越是在潜移默化中越来越摆脱不了。王鸥讲述她的故事,其实是希望通过一份共情,让更多子女明白到底该如何与父母相处。

我很喜欢詹青云曾说过的一句话“环境的塑造是一个人成长的捷径”,那些在原生家庭中被影响的孩子,不一定只能去论述一份不公平,因为所有的挫折也好,所谓的原不原谅也罢,它的目的都只是如何过好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那一生。

为人父母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也是第一次,我们都会有不正确的那一面,想要实现的“逃离”或是“断绝”,都只是让遗憾无限放大,因为站在对立层面,我们都有太多看不见的另外一面。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和解可以不代表原谅,也不代表归零,只是让一切在更平和的角度如何最大程度的去弥补幸福。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小时候母亲对我家教甚严,在其他同龄的小孩嬉戏打闹的时候,我只能待在家里做那些永远做不完的任务,后来长大了还被很多人开玩笑,“你的童年也太悲催了吧”。

确实,在还不懂事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被好好照顾,但真正独当一面的那一瞬间,却发现那些独立自强的生活能力,或是为人处世的坦然,是她带给我最好的教养。后来也才明白,不会再有一个人,会如此周全的为我的未来规划。

我们很容易把一份以爱为名的干预刻画成伤害,以为那是父母的私心里想要一个“理想”中的孩子,或是把一份“抛弃”定义为不负责任,但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伴侣彼此的辜负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终究只是少数,上一辈的恩恩怨怨,不该影响到下一代,这是更多人潜移默化里都认可的标准。

我们更不应该只看到鸡飞狗跳下的慌乱,当我们陷入某一个情绪的死胡同里,其实也是蒙蔽了看见美好的眼睛。

想起台剧《想见你》里活得很痛苦的陈韵如,她一直以为她是整个家庭的附属品,每天喝的烂醉如泥的母亲,叛逆的弟弟,永远不会回家的父亲,她以为没有一个人曾在乎她,也没有一个人关心她。

她眼睛里看到的,是一个丝毫不值得她留恋的世界,但事实却是,母亲的奔波是为了养活他们姐弟,父亲不回家是因为婚姻裂隙让他们无法再走到一起,而弟弟的所有不懂事,也是在用他的方式呵护姐姐。

我们曾以为的不爱,或许只是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爱,时代的差异,他们那一辈,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才好不容易探出一点头,那些观念,那些表达,或是那些“伤害”,也只是从他们的那个时代里被放逐的后续。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你有想过父母也曾是受害者吗?决定以一个家庭的方式结合,一定是想要好好过日子,不得不分开的结局,每一次吵架也好,每一次互相侮辱也罢,都是非常不体面的在曾经的美好上撒盐,痛彻心扉的不只是孩子,更是每一个恶语相向的父母。

激情褪去,婚姻归于平淡,爱没有了,曾经的恋人变成了如今的仇人,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有的对峙,都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整个家庭的悲剧。

另一方面,所有的约束也是为了不让你重蹈覆辙,他们曾走过一条很难走的路,哪怕显得残忍,显得不通情理,他们不希望你以后受苦,所以竭尽全力也要帮你绕开。

小说《霸王别姬》里曾有这样一段:

关师父无端一怔,他想起小癞子的死。想起自己没做错过什么呀,他也是这样苦打成招似的练出来的。

“想要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当年坐科时,打得更厉害呢,要吃戏饭,一颗汗珠落地摔八瓣……


父母经历过孩子所经历的一切,所有的付出与干预,也不过是想要孩子出人头地。当然不能排除极少数“不配为人父母”的人,很多逃离的孩子也很坚决的表示一定不会原谅那份一辈子无法愈合的伤口。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但我想要表达的主旨,从来不是“和”,而是“解”,王鸥说当她终于结到片酬,可以给父亲买一双好鞋,买一件好外套的时候,他却因为疾病离开再也等不到了,那一瞬间父女之间的羁绊没有了,她很难过。

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终于能够放下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连一份和解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这或许才是更残忍的一方面。出人头地了,达到他们想要看到的标准了,赚到可以让整个家庭过得更好的物质基础,却发现连向他们展示的机会都没有,只留下一份再无法弥补的遗憾。

马天宇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也曾写过和父母缘浅的表达,他的原生家庭,如同小说才能写出来的情节,却是实实在在他的亲身经历。

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他们姐弟独自生活,父亲是个酒鬼加赌鬼,从来没有给他们带来关心,但真的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是会有太多不舍,其实就是因为即使从来没有原谅,但那份血缘上的连接,可以化解过去,童年的不完整,是他们内心的创伤,哪怕能有一丝弥补的机会,也渴望能感受一个拥抱的温度。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所谓的“解”,它代表着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也意味着放下,那个不完美的曾经,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环境的阴暗,它没有让我们变成一个糟糕的大人,但它让我们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大人。

我们揪住的“恨意”,无法愈合原生家庭的伤,也无法放过我们自己,甚至在亲密关系中也永远无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带有伪装的笑和真情实感的开心是不一样的,《都挺好》里最后姚晨那一场酣畅淋漓的哭戏,让我特别动容。

成为了人上人的她如何,挣得家财万贯又如何,她最想要在母亲面前抬起头,最想要分得那一点关心与认可,在需要的都没有的时候,她依然只是会在噩梦里害怕的大叫的“女孩”,她依然有一份非常强硬的分寸感,遇到爱情,当对方越想要进入自己的世界的时候,她也只是下意识的后退,时刻锋芒毕露,竖起高墙保护自己,却无法治愈自己。

而当得了老年痴呆的父亲还想着给她买习题集的时候,她终于流露出软弱了,她可以不用假装坚强,因为她感受到,家人是爱她的,她也是值得被爱的。

“不敢爱”的王鸥: 环境的塑造,或许是一个人的重生


我们被成长环境塑造,会被父母长辈影响,会因为各种因果关系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大人,那是一份悲哀给我们带来的阴影,我们当然不必感谢生活中的暴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让一份“错误”成为我们涅槃重生的起点,化解那份隔阂,是为了让自己重生。

一个大层面的问题,确实很难一概而论,唯有一句话是对每个人都受用的,“终其一生,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原生家庭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束缚,当一份影响成了我们摆脱不了的阴影时,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吧,化解那份矛盾,放下所有不美好,是放过过去,也放过自己。

加油啊,变得强大,就不会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