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護膚”的風還會刮多久?華熙生物旗下「Bio-MESO」認為迴歸效果和品牌是本質

近兩三年來,“成分黨”興起於國產護膚行業,一方面,護膚成分被越來越多消費者熟知和關注,成為影響其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鏈條上的品牌、KOL、工廠等玩家,敏銳捕捉到風向,紛紛加快佈局,出現了像「HFP」這樣銷售額超10億的品牌。同時,這樣的風潮未免會給人“凡新品牌必成分黨”的感覺。很多人在思考,成分護膚的風還會刮多久?

“市場的趨勢很難去做預判,我們曾經比較樂觀的估計,成分黨的風潮還能再持續兩三年。結果發現,到今年(2019年)下半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疲軟。”華熙生物Bio-MESO(BM)品牌總經理溫喜明表示,“我們應該回歸效果,因為成分不等於有效。消費者再次迴歸迷茫的時候,也許就會有新的機會點。”

36氪近期接觸的Bio-MESO(以下簡稱BM),是華熙生物旗下的護膚品牌。華熙生物是佔據全球重要市場份額的透明質酸原料供應商,去年11月登陸科創板。除了原料產品、藥品、保健食品等業務品類,華熙生物針對不同人群,佈局了八個功能性護膚品牌,包括潤百顏、米蓓爾、BM等。

BM以18-35歲的一、二線城市女性為主要消費群體,她們有較好的教育背景、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追求理性護膚。不流於表面,不跟風,不盲從,是BM希望和消費者一起去構建的價值體系。

護膚品行業,很多人在試圖講成分護膚的故事。隨著品牌的增加,消費者可能會迷茫:如果煙酰胺有效,同樣是主打煙酰胺成分的產品,有什麼區別,哪個效果更好?在這樣的背景下,BM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 研發能力,專利技術。

背靠華熙生物的研發團隊,和在醫美護膚領域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團隊相信,BM對中國女性 的皮膚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品牌想為消費者提供一套可以進入皮膚裡的解決方案,而非某個單一成分。

品牌總經理溫喜明用蝦青素舉例,蝦青素的功效之一是抗氧化。但解決抗氧化或皮膚修復問題,需要從病因和病理出發,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配方。除了蝦青素,還需要把很多其他成分綜合起來,效果會更好。

基於核心玻尿酸技術,團隊研發出了透皮專利技術,使成分更好被皮膚吸收。在原料方面,也可以更快獲得新的優質成分,先一步添加到配方中。

  • 作為華熙生物旗下品牌,BM擁有整合上游供應鏈的能力。

從原料和配方的研發、生產供應鏈,到銷售環節,都是自有運營。在團隊看來,如果要長跑的話,這將是BM的核心競爭力。

“成分护肤”的风还会刮多久?华熙生物旗下「Bio-MESO」认为回归效果和品牌是本质

下一步,如何把品牌價值傳遞給消費者,並獲得信任,是BM面臨的考驗,也是工作重點。

BM主推品類是肌底液,團隊想通過這類鉤子產品,佔領消費者心智。對於鉤子產品的選擇,品牌總經理溫喜明解釋說:“肌底液是成分的科學復配,能代表我們的品牌理念,還有華熙生物作為原料大廠的背書;同時,我們的專利透皮技術,可以助力產品透皮吸收率。我們希望消費者想到肌底液,能想到BM的產品最有品質。”

除了肌底液,品牌也推出了其他周邊產品,如“不額外添加一滴水的精華水”,希望用看似矛盾的廣告語給消費者帶來驚喜,引發購買慾。

考慮到流量的分散性,團隊一直在拓寬銷售渠道。目前,線上渠道包括天貓、京東、唯品會、聚美優品等。除了線上,團隊會有選擇的鋪設線下渠道。用品牌總經理溫喜明的話說:“入駐線下新零售店鋪,給我們帶來的品牌效益更大。以體驗和展示為主的,我覺得可能會更好,我們現在也進入了「一條」的線下店,會做一些展示。”

在營銷推廣方面,能產出長文、用戶閱讀時間更長的平臺,如小紅書、公眾號等,是BM的主要陣地。品牌去年搭建了自己的內容團隊,做紅人篩選評估、Brief策劃、與紅人共創內容,並形成互動;直播形式也是正在嘗試的方向之一,團隊認為直播會和消費者產生“面對面交流”。

品牌2018年成立,目前約有15款SKU,2019年GMV接近1億元,在雙十一期間,回購金額佔比40%。

拉新,或者說增長,是護膚品牌一直以來面對的難題。越來越多國貨品牌加入到競爭中,國際巨頭也加緊了在國內的營銷佈局。

對此,品牌總經理溫喜明和36氪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進口護膚品牌開始亮出底牌,雅詩蘭黛、歐萊雅在大促的時候,為了銷售額開始買一送一。明年(2020年),這種策略會越來越多,國貨品牌的替代效應和增長空間被削弱。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如何提高投放效率是關鍵。我個人感覺,明年(2020年)可能是國貨的一個歷練期,或者說一個大浪淘沙的時期。經過明年,如果你還是一個站著的品牌,你可能真的是一個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