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部電影你看過五遍以上?

阿東57519918


綠皮書

《綠皮書》所講述的故事非常簡單,一個頂級的黑人鋼琴演奏家唐納德,需要找到一個靠譜的司機負責他南方巡演的接待工作,而白人託尼成功了獲得了這個工作。影片所處的時間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個時候的美國南部存在非常嚴重的種族隔離和歧視,因此這個南方巡演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生許多故事,電影裡的大部分戲劇衝突均來自於此,並且我覺得是正好分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這三部分,簡單但是很有力度。

電影裡的第一次衝突的地方,是唐納德想帶託尼去演奏現場,擔心他說話用詞不夠禮貌,於是想給他提出建議,顯然,在雙方都還不瞭解的情況下,託尼斷然拒絕了唐納德的請求。但當他在窗口聽著主持人的介紹,才發現原來唐納德是這麼有名的人,不僅僅是擁有心理學、音樂學、禮儀學三重博士的身份,而且還曾經在白宮演出兩次,而反觀託尼自己呢,長期在酒吧裡摸爬滾打的社會老油條,隨口髒話,隨地小便,言行舉止十分粗鄙。唐納德沒有因為他的經歷瞧不起他,反而對他十分有禮貌並給他接觸上流社會的機會,時刻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言談及形象,我覺得這裡就讓託尼的內心產生了觸動,畢竟誰不想活的更有尊嚴一點呢,這次的衝突就是人生觀的衝突,唐納德在上車前讓託尼撣掉自己膝蓋上的灰產,在我看來,這也是讓他撣掉心靈上的灰產,給人的感覺又多了一點禪意。

第二次衝突,則是在一家商店門口,託尼看到商店門口的地上掉了一塊玉石,於是將它偷偷的放進自己的口袋裡,但是唐納德知道後,強烈要求他把玉石還回去,如果不還也必須付錢給商店,託尼覺得掉在地上的東西是無主之物,自己發現了佔為己有是天經地義的事,這種市儈心理我覺得在中國也是比比皆是。唐納德覺得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更不能去偷去搶,這點瞬間讓我想起了周星馳的那部《長江七號》,也是反覆的強調這種觀點。託尼面對唐納德的要求,表示非常不理解也很生氣,但仍然將玉石還回去了,這裡的衝突是兩人價值觀的衝突。

接下里就是第三次衝突了,託尼因為襲警導致他和唐納德都被關進了監獄,在牢房裡,唐納德對託尼說,“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持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能讓人佔理”,而他兩被釋放後在車裡吵架,唐納德憤怒的在雨裡對著託尼咆哮,“我不被白人接受,也不被自己人接受,我甚至不夠男人,那麼我是誰?”這一段是非常震撼的,託尼總是覺得唐納德高高在上不能理解底層生活,但唐納德真的不理解嗎?他是一個兩邊都不給接受的人,不為賺更多的金錢只想用音樂巡演的方式去改變人們對黑人的看法,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唐納德看世界更大,並不侷限於自身,而託尼只看到自己生活的苦,自顧自的掙扎,但是經過這次以後,我覺得唐納德已經徹底讓他改變了他內心的想法,而這種改變甚至從託尼擴散到看過這部電影的我們。

衝突過後,影片的結尾就溫馨多了,託尼最後在唐納德的幫助下順利回家,跟自己的親人們一起過聖誕節,但回家後的託尼並沒有那麼的開心,總是若有所思的樣子,直到唐納德拿著香檳出現在他家門口,他才喜笑顏開,並且在驚詫的家人面前非常開心介紹唐納德,此時再聯想影片一開始,除了他妻子外,其他人包括他自己都流露出對黑人的厭惡神情,這個首尾呼應真的並不高明,但是讓人感覺非常美好。






可誰又真的關心誰


五遍以上的電影,真的可以說是特別喜歡!而且看自己熟悉的電影,有一種和老朋友喝茶的感覺,靜靜的享受裡面的音樂,氛圍,演技!

1、本傑明巴頓奇事,10遍!

2、肖申克的救贖,10遍!

3、教父1,2,3,10遍!

4、辛德勒的名單,6遍!

5、入殮師,5遍!








建康心理


我真的不喜歡一遍又一遍地看電影。再次看同一個故事真的很無聊,但是有兩種電影我會一遍又一遍地看。

第一類。這部電影的質量真不錯。電影的創作,無論是從主題思想、拍攝技巧、演員選擇、後期剪輯,都能真正做到每一個細節的認真策劃和實踐。整個團隊都在努力創作這部電影,不會缺少觀眾,也不會隨意埋在電影的長河中。即使與他人長時間談論這部電影的情節,它仍然讓人覺得生動而難忘。

第二類喜劇電影,真正優秀的喜劇電影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和普通的喜劇電影一樣多。他們不僅需要創造出好的故事情節,還需要仔細考慮。使觀眾發笑不能使影片變薄,也會使場面尷尬。他們還需要演員的高性能和場景佈局,所以真正優秀的喜劇電影實際上是值得的。在空餘時間裡再次出來品嚐。

我想我看過很多次的第一部電影是《天堂電影院》、《哈利波特系列》、《肖申克的救贖》、《無法觸摸》、《幸福敲門》、《幸福終點站》。

第二類喜劇電影我想每個人都喜歡看。周星馳年輕時的電影,如《大談西遊記》、《逃學威龍》、《喜劇之王》、阿米爾汗的《三傻寶萊塢》、沈騰的《最富有的西紅柿》、東北方言配音的法國電影《閉嘴你丫》。


家裝小黃蓉


《洛奇》這部從70年代拍到21世紀的勵志電影我幾乎每年看一次,故事很慢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太複雜的故事但我卻能看十次以上。

《海上鋼琴師》這部剛開始不溫不火的電影這兩年也被很多人認知,一個天才鋼琴師一個從沒有登過大陸的奇才,當年如果他真的登陸了出唱片了我想他會火遍全世界。

《肖申克的救贖》《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美國勵志三部曲大部分人都看過不再贅述。

《夏洛特煩惱》沈騰的經典之作已經無法自我超越。

《三傻大鬧寶萊塢》阿三的神作也看了幾遍也是不錯的喜劇勵志電影。

《小鞋子》伊朗電影純淨的不能再純淨,一雙鞋子能讓人感動的流下眼淚。

《天堂回信》想哭的時候會看看,一部不錯的國產老電影,乖巧懂事的孫子,和藹和親的爺爺。





回頭無岸


實事求是,大明王朝看過七遍。永久保存硬盤裡。大明王朝1566老戲骨大腕雲集,群星璀璨,高格局,高演技,高水平。是中國古裝劇登峰造極之作,富含哲理,收益良多。至今無法超越。不接受反駁。

看大明王朝就如同品陳年佳釀,越品越香甜。回味無窮。

我在反思,為何十幾年前能夠拍出如此經典,現在反而退步了?

一句話,資本滲透影視業除了追名逐利,已經失去靈魂。必須徹底糾偏頂層設計。否則中國影視業不可能崛起。

通俗的說就是現在的影視劇絕大多數已經沒有品味。看著熱鬧,缺乏靈魂,味同嚼蠟,沒有以前經典原創的滋味,快捷鍵按的最多,這非常可怕。

大家呼喚工匠精神回歸。


麥克胡梅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我看了8遍,非常值得觀看!

該片描寫的是二戰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該片的主演約瑟·費恩斯我們也許不熟悉,但它的導演尚積葵·安諾(Jean-Jacques Annaud)中國觀眾應該不陌生。1991年,由他執導、梁家輝和法國少女明星珍·阿琦主演的《情人》曾引起轟動。但我想談的不是他,不是影片中血腥的戰爭場面,也不是西方影片中一貫的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習慣性的醜化,甚至不是想談那個打獵出生的讓德軍聞風喪膽的英雄——紅軍狙擊手瓦西里。

影片的主要配角英雄的製造者鄧寧。一個徘徊在道德邊緣的人。他是一個忠誠的紅軍軍官,他發現了年輕的神槍手瓦西里。在紅軍失利,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時,在所有的軍官面對將軍的自殺、面對赫魯曉夫的暴怒都不敢出聲時,他大膽地提出了“我們需要英雄”的觀點。於是,瓦西里,這個鼓舞了整個紅軍隊伍,甚至鼓舞了全蘇維埃人民的英雄誕生了。

他放大了瓦西里的每一天的勝利,神化了他的體能和智能,讓他成了全國人民心中的神。他的道德在此時,是為戰爭服務,為國家服務,對瓦西里,則不存在,甚至是殘忍。當德國狙擊手華少校,一個戰功卓著的老狐狸,來到斯大林格勒專門捕殺瓦西里時,他不理睬瓦西里“我不是他的對手”、“我的槍法沒他好”、“我會被他殺了的”這樣的叫喊,堅定地發佈著“瓦西里是不會死的”、“瓦西里戰無不勝”等消息。

他甚至不惜利用房東的兒子,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小西,讓他接近想刺探消息的華少校,天真爛漫地為華提供“情報”,再讓瓦西里早於華一步埋伏在華準備捕殺他的地方。瓦西里,這個大山裡走出來,連信都不太會寫的年輕人,對此極端憤慨。瓦西里兩次失手後,華少校終於醒悟到這個對他提供的巧克力口水直流的孩子騙了他,他把小西吊死在瓦西里會出現的地方。在這件事上,鄧寧是劊子手,他把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當手榴彈扔向了敵人。但在他的心中,他絕不懷疑自己的道德,他在為祖國而戰。

年輕美貌的女紅軍妲雅的出現打破了鄧寧和瓦西里之間主導與服從的關係。他們同時愛上了妲雅,但妲雅愛的是一眼能看到底的瓦西里。鄧寧用革命需要受過教育的高素質的人為由阻止妲雅去兩個狙擊手的獵場,妲雅不理這一套,她陪伴在瓦西里身邊,與他共同捕殺華少校,與他在埋伏著的地方做愛。鄧寧由妒生恨,向總部發出了“瓦西里故意延誤戰機,他的意志已經喪失,我很擔心他對革命的忠誠”之類的消息。這時候,他的道德匍匐在愛情的腳下,成了愛的俘虜。

妲雅中流彈,身負重傷,被送上了開往後方的輪船。目睹這一切的鄧寧受到了重創。此時的鄧寧,還可以有許多種選擇。但這一次,他選擇了對祖國、對人民、對瓦西里都很道德,唯獨對自己不道德的行為。尼采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惟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這話未必對,很多人經歷了極度的痛苦後,仍然不能大徹大悟。但是,鄧寧確實是大徹大悟了。他來到兩個狙擊手對峙的獵場,對瓦西里說:我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然後,突然閃動,讓華少校將他擊斃,從而使得瓦西里發現了華的位置,並將其槍殺。

當影片看到這裡,我已經無力感慨。在每一個環節上,我都在猜測接下來鄧寧會如何做。但是,都錯了。因為我一開始把他想成一個高大全的紅軍軍官,沒想到他會有利用小西和誣陷瓦西里的行為,而且做的那麼理直氣壯。後來,我對他很失望,我甚至料定瓦西里是要死在他手裡的了,沒想到他又會用生命去幫助他完成任務。也就是說,我把一個人的道德看成了一條死河,沒有波瀾,永遠也不會改變航道。這和我們一直所接受的“三歲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有位名人曾說過,道德是行動的對象,而不是思考的對象。當人要思考道德的時候,他實際已經失去了道德的方向。鄧寧這個角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他一直在行動,他的道德一直就存在於他的行動中。

而我們在思考,在積極思考什麼是道德,在積極評判他人的道德,因為我們集體喪失了道德的方向。


萌娃爸


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幾部看過之後難以忘卻的電影,有些好電影甚至反覆能看上好幾遍也不嫌煩。雖說,這幾部電影被稱為百看不膩的電影,其實百看不厭的電影肯定不只這些。有些電影會百看不厭也是因人而異。

1、魔戒

主要講述了中土世界第三紀元末年魔戒聖戰時期,各種族人民為追求自由而聯合起來,反抗黑暗魔君索倫的故事。2001年至2003年,由彼得·傑克遜執導的《指環王》系列電影上映,該系列電影共榮獲17項奧斯卡金像獎,其中《指環王3:王者歸來》榮獲11項奧斯卡金像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

2、初戀那件小事

最開始知道這個電影,是同學介紹的,那個時候泰劇超級火,也 帶火了馬里奧,光聽這個名字,我就沒什麼興趣,只感覺是那種打架鬥毆墮胎的狗血青春電影,後來又有好多人推薦,閒來無聊,就看了一下。“小水”醜小鴨變天鵝,真的是越變越好看,之後以男主視角看他對女主的感情,真的是感動辛酸到哭,好在最後,算是happy ending啦。女主,生活中也是美美的,入坑還看了她一部泰劇叫《火之迷戀》。

3、殺人回憶

一部找不到缺點的電影,2003年在韓國票房冠軍的寶座上停留了三個月之久的最佳韓國犯罪電影,堪稱經典。影片講述了韓國的一個小鎮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連環殺人案,小鎮警察和從漢城調來的蘇警察共同辦案的故事......

4、大話西遊

他的電影真的是百看不厭!當你不開心的時候,看一下吧,忘掉煩惱的良藥!最感動的一句話影評:如果上天能給我一次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哪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能就是對那些最美好的錯過的真實寫照吧!

5、末代皇帝

想不到中國成色最高的片子是意大利人拍出來的,作為一名作者,實在既嚮往,又遺憾。這部影片最大的價值我覺得在於導演用一種近乎嚴苛而公正的手法拍攝而出,處處充斥著一種史家治學嚴謹、客觀、無私的歷史觀感。中國需要這樣的好片子!“如果換做我是溥儀,真的,我不保證我能比他做得更好”——如果你看完這片能有這感覺,那便說明你看懂了。


娛樂舊說


《我的天才女友》9.5分

小說讀來酣暢淋漓,一邊看就覺得太適合拍成電視劇了,竟然成真了…… 高度還原,電影質感,莉拉小小的身軀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小萊農未免也太漂亮了吧,帥帥的恩佐尼諾阿方索,還有這個城區的暴亂。青年時期的莉拉與萊農簡直不要太貼切啊,讚歎

《我的天才女友》中,女孩莉拉蒼白瘦小卻兇狠堅決,曾經骯髒無禮,卻終究貌美耀眼,曾經瘋狂可憎,卻一向才華橫溢。她有把尖刀架於作惡的男孩頸前的勇氣,也有在學習中輕鬆駕馭一切公式和文字的能力;她有在某一階段把心思全部放在父親鞋鋪的沉迷,也有對歷史對政治認識到位的清醒;她有對金錢不竭的渴望,也有不斷自學各類語言、閱讀各種書籍的熱情——她以一個完美的矛盾體的身份最好的詮釋了“天才”二字。

相較於莉拉的古怪精靈、不羈多變,她的好友埃萊娜則始終乖巧聽話、好學上進。這樣兩個看似沒有共同點的女孩,卻因在精神世界至高點碰撞出的火花而成為了互相幫助、互相折磨的一生好友。

她們的友誼,沒有不離不棄的溫情脈脈,而是以一個戰鬥者的身份陪伴彼此。她們有女孩間的小心機小秘密,更有男人們的殘酷與擔當,隱忍與向上。

好了不說了,喜歡的點贊關注評論謝謝!







星仔小楊


碰到看電影這個話題,忍不住要說一下。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看電影是一種對生活藝術的追求,本人從少年起就是一個“電影迷",不過當時青年老少中的的一部分人對電影的熱好也是如醉如痴。

中外優秀電影,幾十年中看過不下於百部。中國電影事業的迅速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老一輩電影界領導人夏衍,陳荒謀等等主持下,反映近現代生活的優秀影片一部又一部問世。如《林家舖子》《女蘭五號》《舞臺姐妹》《北國江南》《早春二月》等部影片,均是優秀之作。對這些電影,也不至看過一二遍。特別是對《早春二月》情有獨鍾。《早春二月》由著名導演謝鐵驪執導,有名演員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代任主角。拍攝完成於1964年。這部影片一出,就遭到了批判,沒有公開上映,在大批判的時期,作為批判對象,我們才接觸到這部影片,知道了這部影片的藝術所在。文革結束後,我與朋友們反覆地觀看了《早春二月》,不至五遍吧。原因在於這部影片的美的綜合藝術效果,詩意化的創作,實在太驚人了,完全可以與世界第一流電影藝術相媲美!

《早春二月》影片是根據左翼作家柔石小說《二月》改編而成。反映的是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失敗後,部分知識分子的徬徨,徘徊,苦悶,和追求。主人麼蕭澗秋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探索,富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應朋友陶慕侃的邀請,來到景色優美的芙蓉鎮教書,他本來以為教育也許是神聖的,甚至可以造就人。但這芙蓉鎮並不是什麼“世外挑園"。在鎮上他遇到了因革命而犧牲的同學的寡婦文嫂,生活於艱難困境中,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遇到了性格熱烈,爽朗大方的姑娘陶嵐,陶嵐甚至很快戀上了蕭澗秋。這與文嫂的接觸,與陶嵐的相處,這本來是同情和友愛,可即刻在鎮上引起不小的流言風波,小人的猜疑,市儈們的議論,封建舊思想的包圍。這使得蕭澗秋在憤慨之中,很快離開了這煩惱是非之地,這一方面體現了舊習慣勢力的強大,也暴露出知識分子軟弱性的一面。

《早春二月》影片在江南地帶拍攝,那石板橋,小巷人家,桃紅柳綠,市鎮街面,盡顯江南風景之優美。而孫道臨扮演的蕭澗秋,無論在氣質風度,文化修養,熱情洋溢上,都體現了知識分子應有優雅風格。謝芳扮演了陶嵐,性格開朗,愛憎分明,體現出一種熱烈而開放的品質。

《早春二月》在拍攝上極為成功,自然風景與人物活動,思想情緒有機融合,其中的人物景象特色境頭真是美侖美奐。使觀眾為之陶醉!可以說,也應該說《早春二月》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訂正:主人麼x,應為:主人公。

訂正:世外挑園×,應為:世外桃園





浙江湖州羅林


《肖申克的救贖》!

自由是很所有人都向往的東西,特別是待在監獄裡的人。從他們進入高高的圍牆那刻起,眼裡就眺望著圍牆外的花花世界。而安迪卻和其它人不同,他彷彿披上了一件自由的隱形外衣,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囚犯,在獄警和典獄長眼裡,他不過是個高傲的殺人犯而已,只有安迪自己知道,他不會像那些老犯人一樣,一直待到被社會淘汰才放回社會。

安迪在進入監獄前,就把五百美元塞進肛門逃過了搜查,有了錢就在監獄裡的“百事通”手裡買到了鶴嘴鋤,再用大型海報掩蓋掉自己挖地道逃走的秘密。從進入監獄開始就在為離開準備著。而其它人進入那道門以後,雖然不情願,可最後都適應了那裡的生活,直到發現自己不能離開那裡。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生活跟囚犯一樣,每準點上班,下班後就是回到宿舍鑽研自己的小愛好,沒有改變自己去適應兩點一線的生活,再加上沒有雙休,天天上班偶爾逛下超市,跟他們放風是一種性質。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反正我是這樣的。

我以為努力工作等賺到錢換一個有雙休,能朝九晚五工作的時候卻發現我已經在這類工作崗位上定了型,再換到其它行業心裡卻生出一種恐懼。怕離開這行會交不起貸款,吃不起飯,直到睡到大街上。

安迪從1949年開始挖地道,1967年挖通,直到1975年才越獄逃跑。他利用18年的時間挖通這條地道,為什麼不直接逃走了,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監獄取得的成功,他通過和典獄長報稅,洗黑錢等等已經取得監獄高層的信任,在這裡沒有人能再欺負他,他還在這裡有了自己的圖書館,這裡所有人都尊重他。他開始喜歡上這裡的生活。或者他害怕,他害怕自己逃到外面適應不了外面,最後還是要回到肖申克,而再回來,眼前一切擁有的都將化為烏有。他害怕失去。後來典獄長告訴在關禁閉的安迪,不老老實實在這裡待著做我的狗奴,你不可能會被翻案,而你建立起來的圖書館和獄警的關照也不會再有。這才是安迪醒悟的時候。

我們的生活亦如是。當我們的工作和事業長期佔有生活業餘時間,是否有勇氣跳出牢籠,去挑戰新的人生。聽過無數後悔入行的話,卻極少見敢於轉行的人。所有人都在埋怨命運的不公,卻依舊順從命運的安排,並沒有去做任何改變。

書的末尾安迪對瑞德說“希望是個好東西”,對於肖申克的人來說,能走出監獄就是他們的希望,而進入肖申克的人,開始都懷有希望,覺得自己有一天能出去,越到後來越習慣了這個地方,這種希望就沒有了。

希望確實是個美好的東西,我們每天都懷揣著希望活著,而現實總是給希望當頭一棒,把你拉回辦公椅裡上班、下班、加班。正因為希望難以實現,更顯得它的美好和珍貴。安迪用二十年的時間換來了自己的自由和海灘,你們的希望是什麼,準備用多長時間來實現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