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电影《囧妈》主要讲述了儿子徐伊万阴差阳错跟着母亲卢小花坐火车去莫斯科,在火车上卢小花将“操控型”母亲展现得淋漓尽致。终于,徐伊万在一边面临妻子闹离婚,一边面对母亲高压掌控下爆发了,他控诉他对母亲的不满,母子关系急转直下。然而在聆听了母亲的倾诉后,二人最终冰释前嫌。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的第三部,原本计划大年初一在各大影院上映,但因为爆发的“肺炎”,结果导演徐峥与字节跳动合作,宣布在1月25日(大年初一)让所有观众可以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免费观看。对于网友们来说简直是大福利。大家可以在家与自己的亲人一起观看这部新春贺岁片,在欢笑与感动中度过春节。不过这部电影并不单纯是喜剧片,其实在搞笑的背后,它带给观众的现实意义是:亲人间的“愿望投射”,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祸。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囧妈》中,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妻子张璐对徐伊万说: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个一个幻想的老婆。你为什么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在火车上,伊万被母亲的“爱“包围的快透不过气来,终于把藏在心里许久的话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都在锲而不舍地改造自己最爱的人呢?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愿望投射”,指的是人们通常把自己内心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对方身上。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但从未被满足的愿望投射到与我们最亲密的人身上。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1.母亲的“愿望投射”因为“情感代偿”

电影里,徐伊万的母亲是个典型的“操控型”母亲。小到儿子几点钟喝水、吃几块红烧肉,大到他跟妻子有没有同房,什么时候要孩子都要亲自过问。所以徐伊万才会说:“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因为伊万知道,自己的母亲对他过度的掌控完全是因为她把内心理想型男性投射到自己身上。其实,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代偿“。

“情感代偿”是指当人对某种东西求而不得的时候,他们不再去追求原来的目标了,而是试图追求另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假借它造成“目标实现”的假象,满足自己的欲望。

比如,在《囧妈》中,徐伊万的父亲是个酒后家暴并且早年就去世的男人。他的母亲是个典型的“中国隐忍式母亲”。因为对丈夫不满意,便将自己对男性满意的形象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小到大日复一日地改造自己的儿子。

操控型的父母往往都将操控伪装成关心,常见的说辞都是“我这样都是为你好 正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我才……”事实上,操控性父母往往在没有边界感,不懂得倾听与尊重孩子的心声。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2.徐伊万的“愿望投射”来源于他的控制型原生家庭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沃福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说:“父亲忍气吞声,母亲强势;父亲酗酒暴虐,母亲隐忍,都是控制型男人常见的家庭背景。酗酒父母留给他们成年子女的是愤怒、沮丧、郁郁寡欢、敏感多疑、分裂的关系以及过度的责任感。”

徐伊万有个酒后家暴的父亲和掌控型的母亲,他内心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酗酒家庭的环境以及家长的性格往往不稳定,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为了自保,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很强烈的需求,那就是希望所有事、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掌控中,这样才能保证童年那些痛苦的经历不会再发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男子,成年后对女性往往存是矛盾、纠结的心由。一方面他们往往容易把小时候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愤怒、沮丧等情感转嫁到伴侣身上;另一方面他们也往往在潜意识认为,只有伴侣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不会离开自己。

表面上,他们是强势的一方,指挥大局;实质上,他们往往害怕失去。正如徐伊万在得知妻子张璐要去美国竞标,表面上阻碍妻子签协议是为了不让她成功,直到电影最后,他哭着承认:其实我是不想跟你离婚。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树立“边界感”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从《囧妈》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妈妈对伊万的过度管教与过度掌控,导致出现了他一面生活在被母亲的掌控中,一面又对妻子进行掌控。如此痛苦的局面的根源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中国人的痛苦,源于严重缺乏边界感。对子女进行血缘绑架的父母眼里,孩子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控制、压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更需要有边界感意识。一个懂得有清晰而明确边界感的人,才会尊重自己的同时懂得尊重别人。在电影《囧妈》中,正是因为伊万的母亲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儿子伊万身上,在与儿子相处过程中没有边界感以及过度的管控,才让儿子不但处于自己被过度管控的痛楚中,还无形中将这痛楚“转嫁”给了自己的妻子。

边界感模糊的人,很容易侵犯别人的空间。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徐伊万式困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分离。学会与孩子分离是作为父母的必修课。父母要明白,从孩子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成家,孩子每一个成长的阶段都是一个与父母分离的过程。孩子只有在一次次分离中逐步走向自立与成熟。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说:“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便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教他学会独立。“父母要在分离中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所谓的“妈宝男“或者”巨婴男“的出现,都是分离失败的产物。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所谓的“分离”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调整关爱方式并且懂得现实分离与心理分离。比如在孩子0~1岁的婴儿阶段,父母充分给予孩子排版与喂养;在1~4岁阶段,成长起来的孩子慢慢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学会心里分离,让孩子形成自己对事物探索与认知;4~6岁,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萌生,家长要学会现实分离,比如分床睡,等等。家长最好能通过阅读书籍或者学习,科学地与孩子进行分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起他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孩子自己。

其次,无论作为伴侣还是亲人,都要有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地意识。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 权利平等的基础上,还需要关照对方的情绪和需要,以及欣赏对方的特质和品质,当然也要容得下吵架 发脾气 和有分歧。但爱不是占有,不是强求对方变成自己的附属品,更不是把对方改造的面目全非。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孟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我们对别人进行“愿望投射”,企图改造对方的时候,不仅让对方痛苦,自己内心也是痛苦的,因为有期望必然伴随失望,吞噬自己的内心。

我们要学会放弃彻底改变对方的想法,如论你是操控者还是受操控者,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做法。尤其是受操控者,不要认为都是操控者的错让你们这段关系变得僵化,因为如果没有你的配合,对方也不会一如继往地这么对你;也别试图和操纵者讲道理,因为他们从来都认为只有我是对的。

从喜剧电影《囧妈》看,如何破除“愿望投射”,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最后,作为被操控者要懂得通过建立框架,明确底线,达到被尊重的目的。

转变你对对方的态度才能让TA意识到你的需求,通过自己对准则的坚守让对方同样尊重你的抉择。比如,你无法忍受妈妈每天都要你打好几个电话给她汇报你的行踪,你可以自己先设想下自己想要就这个问题跟母亲处理到什么程度,比如你觉得一天一个电话好好聊天胜过每天早中晚个“毫无质量”的电话。之后,你将“一天一个电话”作为你与母亲电话交流的框架,再跟母亲说你的决定,并且要解释缘由她能接受,如果她口头上表示接受但实际每天依旧给你好几个电话的时候,你就应该可以选择不接,最后晚上给她回一个电话表示要尊重之前的约定。当然,你们还要协商好,如果父母有什么要紧事直接打电话完全无异议。

《囧妈》这部电影并非只是一部为了引人发笑的喜剧片,实际上在喜剧的背后,其实它想要表达的是:每一段亲密关系本该建立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夫妻之间,都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化,避免进行“愿望投射”;要有边界意识,懂得互相尊重,保留彼此私人空间;同时作为被操控者也应该进行调整、努力改变现状,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的亲密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