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六國都流失了哪些著名的人才?

資深人士說文史


魏國損失最大的人才是商鞅

魏國和楚國都錯失張儀這個人才

還有范雎、孫臏、吳起





用戶白靈鳥


吳起

吳起(約前440—前381) 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人,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

他在中國戰史上一直以孫武並稱孫吳。《吳起兵法》也和《孫子兵法》一樣,是歷代兵家的必讀經典。

在戰國時期,楚國名將吳起不僅戰功赫赫,而且練兵能力也是戰國第一。吳起跨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吳起不僅是名將,還算得上是名相。


吳起在魏國棄魏奔楚,楚悼王任命他為令尹也就是國相,並賦予了他絕對的權利。所以吳起是出將入相,不僅僅是名將而已。

吳起在魏國27年間,先後與各國諸侯大戰76次,獲全勝64次。闢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個諸侯國。

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商鞅推行了第一次變法令,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規定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

第二,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建立軍功爵制。

第三,採用李悝《法經》作為法律,推行連坐法(某人犯罪,與他有一定關係的人連帶受刑)。

根據《史記》的記載,商鞅在推行變法十年之後,“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國上上下下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商鞅變法,不僅為秦國最終兼併六國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社會改革,也是最為成功的一次變法。

張儀

張儀——戰國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和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徒弟。在學術方面,“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在戰國後期,秦國是西方的一個大國,很多人都對他虎視眈眈,而且他是後來崛起的國家,所以南方的很多國家都不能夠容下它。

最後有一位叫蘇秦的人,他就提倡用合眾的外交政策,讓南方的國家,都能夠團結起來,一起去對付秦國。但秦國也有一位口才非常好的人,他叫張怡。他主張用連橫的方式,即聯合在一條線的國家與秦國聯合起來,對付南方的大國,最後是張儀勝利了。

范雎

范雎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大家最為喜歡的殺神白起,白起戎馬一生,為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這樣一位驍勇善戰的戰神最後卻落得個被逼死的下場。

戰國時期,秦昭王發兵征討邯鄲,白起稱病拒絕出征。秦昭王只能派王稜出兵,結果秦軍傷亡慘重,秦昭王再次下詔讓白起領兵出征,白起自稱病重,遲不發兵。三個月後秦軍戰敗的消息從邯鄲傳來,秦昭王大怒,令白起即刻動身白起只得上路。

秦昭王問范雎,白起情況如何?范雎說。奇蹟泱泱不服餘言。秦昭王聽後覺得白起自恃宮高,他有謀反之意,派使者賜劍令其字刎。白起一生功勳赫赫,這范雎卻只用了9個字,殺人不見血,逼死了白起,可謂厚黑學的巔峰。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為孫伯靈),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一起拜師於鬼谷子,他為人謙虛厚道。在魏王時期,魏惠王和孫臏一起聊天,魏王非常喜歡孫臏,魏惠王覺得孫臏非常有才華,便想封孫臏為副將軍。正好在一旁的龐涓坐不住了,說不如先做一個軍師,以後立戰再做上將軍也可以,魏惠王覺得也可以,孫臏也同意。


慧眼尋歷史


人才的流失是可惜的,有時也是致命的。

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時(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雄並立、爭霸,最後由秦統一了天下。那是一段黑暗血腥的歷史,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的歷史。許多著名人物因種種原因離開自己國家,成了別國的棟樑之才。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

  • 人物身份: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 原來國籍:衛國
  • 任職國家:秦國
  • 去國原因:
    懷才不遇,不被重用。後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便帶著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了。
  • 主要事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經過兩次變法,使得秦國日強,領先於其他六國,為後來秦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 死因:新國君秦惠王即位後,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不成又起兵,後兵敗被殺,並禍及全家。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 人物身份: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
  • 原來國籍:趙國
  • 投奔國家:齊國、楚國
  • 去國原因:前者為了遊學,後遭人誣陷,逃到了楚國。
  • 主要事蹟:對儒家思想有發展,提倡性惡論,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著作為《荀子》,《勸學》是其代表作。
  • 傳世名言:“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蘇秦(?-前284年)

  • 人物身份: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鬼谷子學生。
  • 原來國籍:周朝洛陽(國都)
  • 投奔國家:齊國、楚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
  • 去國原因:周顯王不信任他;秦惠王討厭說客,未採納他的建議。
  • 主要事蹟:蘇秦遊說完各個諸侯後,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致。蘇秦被任命為從約長(合縱聯盟的聯盟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 死因: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張儀(?-前309年)

  • 人物身份: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 原來國籍:魏國
  • 投奔國家:秦國
  • 去國原因:跟從鬼谷子學習帝王術,想有所作為。
  • 主要事蹟: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與同學蘇秦針鋒相對。
  • 死因: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寵,去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

  • 原來國籍:蔡國
  • 投奔國家:秦國
  • 去國原因: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想有一番作為,就入秦為官。
  • 主要事蹟:官居左丞相,協助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主張實行郡縣制。
  • 死因: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後為趙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 。

王魯直


前言:戰國亂世幾百年,秦齊楚燕趙韓魏七雄相互攻伐,在這個亂世,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人才,秦國之所以能夠滅六國而統一天下,與眾多人才的輔佐是密切相關的。相反,六國之所以滅亡,與人才的流失同樣密不可分,所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戰國初期的秦國還是個西部邊陲小國,人才匱乏,資源緊張,國力薄弱,而身處函谷關以東的六國人才輩出,在戰國的土地上百家爭鳴,尤其是魏國堪稱人才之國,但最後都是被滅國的結局,人才的流失極為關鍵,那麼六國都有哪些著名的人才流失了呢?

一、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著名改革家。

商鞅本為魏國丞相公孫手下的一名謀臣,丞相公孫向魏王舉薦商鞅,高度讚揚他"

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但魏王並未當回事,商鞅並未在魏國得到重用,最終入秦,在秦國施行變法,讓秦國的政治、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秦國從一個弱國變為一個強國,此為六國流失的頂級人才之一。

二、張儀,魏國人,秦國丞相。戰國時期鬼谷弟子。

張儀出山後,在魏國時混的很不盡如人意,窮困潦倒,於是前往楚國,準備在楚國大展拳腳,然而楚國也不是善地,張儀差點把命留在了楚國。

張儀仔細分析後決定投奔秦國,秦國當時的國君秦惠文王以座上賓的禮儀來迎接張儀,張儀深受感動,在出任秦國丞相期間,以"連橫"之術和能說會道的本領一步一步瓦解六國,削弱六國,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此為六國流失的頂級人才之二。

三、範睢,魏國人,戰國時秦國丞相。

曾周遊列國希望得到賞識,然而上天似乎不眷顧他,沒有國家願意接納她,於是他回到魏國準備在魏國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因家境貧寒,無法直接進入朝廷中樞所以就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須賈為魏國辦事而出使齊國就帶著範睢一起前往,齊襄王聽說範睢能說會道就送了黃金美酒和肉給範睢,範睢一再推辭不受,須賈心胸狹窄,認為範睢叛國,於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魏國丞相魏齊,魏齊聽後大怒就讓手下人鞭打範睢,並讓喝醉人在範睢身上撒尿侮辱他。

範睢經此受辱,決定離開魏國前往秦國,他要為羞辱他的人付出代價,他到了秦國後深受秦昭王賞識,出人秦國丞相,以"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蠶食六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

此三人為戰國時期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若六國能夠留住比三人,說不定秦國就並非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所以如《六國論》所說"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就是這個道理。


絕塵的時光


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人非商鞅莫屬,正是他的變法,帶領秦國變得強大。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珞珈山下話青史


在戰國初期,魏國誕生了魏文侯這位明君。在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經過變法後,魏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增強,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河西之地。因為率先變法,加上人才興旺,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不過,在魏武侯之後,魏國的霸業由盛轉衰。其中,這三個人才的流失,對魏國的影響最為致命。

首先,在公元前409年左右,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了秦國的河西地區並迫使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尤其是在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大敗秦軍。但是,對於戰無不勝的吳起,因為受到魏國君臣的猜忌和排擠,轉而投奔楚國。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日益強大,將越國吞併,公元前381年,楚國和趙國聯合大敗魏國,加速了魏國的衰落進程。

其次,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但是,孫臏還是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後來,孫臏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不僅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同樣重創了魏國的霸業。

再者,因為受到李悝、吳起的影響,年輕時的商鞅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並投奔到魏國國相公叔痤門下擔任中庶子。不過,商鞅在魏國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在公叔痤病重時,曾經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是,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後來,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全面變革後,秦國在和魏國的交戰中逐漸取得勝利,並最終在商鞅之後全面奪得河西之地。

最後,除了以上三位人才,張儀、范雎等人的流失,也加快了魏國的衰落和滅亡。可以這麼說,魏國的強大和人才密切相關,其衰落也是因為其不能重用人才,導致周邊強國獲得了好處,進而在實力上和魏國形成了此消彼長的關係。當然,就戰國七雄的興衰來說,人才的任用和流失都可謂直接的影響因素。而秦國之所以能剪滅六國,統一天下,也是因為其匯聚了當時一流的人才


綜合娛樂視劇


恭喜魏國獲得最佳好人獎,願意為各國輸送本國高級人才。

看春秋戰國中各國流失人才,不如說是看魏國都為其他國家貢獻了哪些人才,在當時魏國比如一個搖籃,在孩子們長大成才後就將他們送給了其他的國家,幫助其他國家稱霸。

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秦國,簡直就是缺什麼魏國給送什麼,最終將秦國給送上了大一統。

在各個朝代的發展史中人才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各路諸侯群雄並起的時代,如果誰掌握了好的人才,提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那麼很有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改變,秦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國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人才的輸送地。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稱霸的國家,魏國在當時有著絕對的分量,其首都大梁城可以說是天下的的中心,因為魏國地處中原,所以當時天下才子大多都曾在大梁城遊歷學習過。

從魏國大梁城走出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其中有幾個相比更是如雷貫耳,如:商鞅、張儀、范雎、吳起

等,這些人可以說是影響了六國的格局,但是這幾人魏國一個都沒有抓住,讓他們白白地離開了大梁城離開了魏國,其實這也代表著魏國的落寞。

走出的第一人,商鞅,讓秦從最弱到最強

在春秋時期秦國並不是霸主之位,甚至可以稱之為一個小國,別說抗衡六國了,就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就在最需要人才進行改革的時候,商鞅來了。

起初商鞅跟其他追夢青年一樣,首選地選擇的是魏國的大梁城,想要在當時最大的都城中一展才華,因為其出色的能力,在出山來到魏國後就受到了魏國宰相公叔座的邀請,在宰相府中做門客。

公叔座發現了商鞅的才能,但是當時的魏王魏惠王並不覺得此人有什麼了不起,就沒有把商鞅放在心上,在當時魏惠王身邊有一個紅人,就是鬼谷弟子龐涓,而商鞅這樣的無名無派之人自然不在候選名單中。

最終公叔座勸說無用,就讓魏惠王殺掉商鞅,但是魏惠王豈會在意這樣的螻蟻?隨後就放任商鞅離開,並無阻攔。

走出第二人,張儀,以連橫破合縱

張儀同樣以大梁城作為自己的第一站,想要在這裡大施拳腳,但是不同於商鞅的是,張儀的師傅傳說是鬼谷子,這可相當不得了,但是在魏國跟商鞅一樣,依舊得不到重要,抱著懷才不遇的心離開了魏國。

下一站張儀去了楚國,結局在魏國並無不同,反而還被誣陷偷了和氏璧,蒙受奇恥大辱的張儀自然離開了楚國,這一次他選擇了秦國,不得不說,這一次他終於選對了。

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稱霸戰國,但是最終遭到了蘇秦的連縱,聯合六國對抗秦國,張儀的出現,讓秦國擺脫了這種危機,用連橫之術,先後說服楚國、齊國、趙國、燕國成為秦國的盟友,此後蘇秦的連縱之計不攻自破,秦國開始徹底稱霸。

走出第三人,范雎,統一六國做基礎

商鞅和張儀在魏國最多是不受重用,但是此人就不一樣了,范雎早期在魏國一箇中大夫家中做門客,因為被懷疑私通齊國就被當時的魏國相國鞭撻,差點造成終身殘疾。

在這次事件之後范雎就跑到了秦國,其能力受到當時的秦王親昭襄王的賞識,決定重用范雎,因為前面有張儀的連橫之計,范雎在這上面進行了改進,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遠交近攻,讓當時的秦國和齊國交好,攻打臨近的國家,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最終范雎做了秦國的宰相,於是利用秦國這強大的實力去羞辱當年在魏國羞辱自己的中大夫,並且長平之戰,就是范雎用計讓趙王臨時將廉頗換成趙括,造成四十萬人被坑殺。

特種兵的鼻祖,魏武卒的創建者,吳起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親自培養出了五萬的魏武卒,這五萬精兵逢戰必勝,可以說是魏國能夠率先稱霸的一個要素,但是因為魏國宰相公叔座嫉妒吳起的功勞太大,於是陷害吳起,最終讓吳起逃離到楚國,可笑的是,吳起在楚國擔任為相之後率領軍隊再次攻打魏國的軍隊,獲得大勝。

總結

由此可見人才在歷史的發展上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的強盛自然需要積累之前的實力,但是同時也需要更換新鮮的血液,就比如魏惠王一樣,一直堅信自己的魏國最為強大,不肯更換新鮮的血液,最終向其他國家輸送各種人才,成功斷送了自己的前途,敢說,這些人才,如果留下一個,那麼魏國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樣的結局。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

(以上配圖來自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是文青,如果覺得不錯,原創不易,點贊、關注這些隨手之舉,就是您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您的觀看。


文青聊史


其實,若按法家的思想,六國那些人才也是不能用的.都是五蠹之一.看來是破格了.呵呵.統一之前,六國有人才,統一之後呢?全民皆愚


喵了個咪93576


這個現象從戰國到現在大小戰場,和局部事業體作戰和建設好壞,百戰大捷的結局,說明這個局勢用好用對了找到了人才。相反結局不理想或老吃敗仗。說明了人才這個大頭等大關口關沒過,用的是一群窩囊廢,不知天高地厚毫無實才大作的草包、酒郎飯桶。而真正的有膽量有擔當勝任的大將英雄,常勝人間豪傑志士有大作為的人。流失在各個年代朝代是都有的事。時代日新月異新欣向榮,改天換地,英雄輩出一代勝似一代,是大有人在的。


手機用戶15072998904


魏國 商鞅 範雉 魏國楚國錯失 張儀 白起 尉繚 信陵君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