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中最強盛的,為什麼卻能圈粉無數?

談文論史


這個要感謝清朝,自古以來除了元清外是外族(少數民族統治),其他都是漢族統治。明滅了元是光復河山,被清滅是滿族搶佔河山,被漢奸(吳三桂)出賣。另外明朝幹了幾件大事,驅逐倭寇(戚繼光)、鄭和下西洋(拉進貿易開放口岸) 、收復臺灣(鄭成功)。而歷史上,除了漢(漢有開闢絲綢之路)增進貿易,其他朝代都內戰爭地盤沒有幹啥事情,另外就元代成吉思汗、忽必烈擴張領土有一定貢獻。


記憶紅色經典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後,南方各地先後擁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國號,別稱南明或後明,清人稱之為偽明,奉大明正朔的鄭芝龍在東南沿海建立了明鄭勢力,後其子鄭成功及其孫鄭經在臺灣建立的政權又稱為明鄭時期。


青松5698


明朝算什麼東西?也就是明吹太多,把明朝給吹上天的。
這就正應了一句網絡俗語,醜人多作怪。雖然平庸這個詞對於明朝來說都已經是一個比較和氣的評價,但是明吹自然要用各種謊言來編織一個美輪美奐的明朝,就可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同時也安慰其自卑的心理。

仔細說的說話,明吹基本都屬於把狹隘民族主義奉為圭臬的蛋白質,在它們眼裡,漢族就必須是完美無缺,少數民族就必須邪惡,就必須落後。所以,明朝就符合明吹的想法,因為明朝夾在了兩個少數民族王朝中間,也就是大元和大清。明朝推翻大元,蛋白質們自然是歡天喜地;明朝被大清滅亡,蛋白質們又毫無例外的以頭搶地。所以,明朝符合蛋白質漢族完美無缺、少數民族落後邪惡的心理預期。既然如此,那麼蛋白質們也不會在乎明朝是多麼的平庸甚至無能,更不在乎大元和大清又取得了多的成就。


實際上,得益於元朝幾乎消滅或打垮周邊的強權,明朝地緣環境堪稱歷史上最好,因為周邊都是小部落以及經濟生產薄弱的小國,所以很多大一統王朝要面臨的挑戰明朝都沒有,即便是牛逼哄哄的蒙古,也因為草原經濟產出薄弱的原因而解體,分裂成多個散碎的小部落,無法形成合力,對明朝構不成威脅。所以明朝一直以一種高姿態面對周邊的少數民族以及周邊的小國,這也符合明吹蛋白質意淫的心理。

但是這也造成了明朝對外的僵化,再加上明朝小農經濟得到了空前加強,同時也加速了明朝的封閉和內斂。


在五個大一統王朝當中,漢唐元清都有赫赫的武功,比如說漢朝打崩匈奴,在
西域建立武裝使團;唐朝打崩突厥、滅亡高句麗,也在西域建立了武裝使團;而大元在其最初的幾十年就一直打到了東歐,蹂躪了中亞和西亞,並基本將周邊的強權滅亡或者打傷其元氣;大清先後開拓了臺灣、黑龍江、蒙古、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奠定了現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雛形;那麼明朝有什麼?從明初就開始退縮,只能圈在長城裡面放宅男,開疆拓土的武功不僅沒有,軍事從明初還嚴重退化,甚至只能依賴於外族武裝才能作戰。即便是在文治上,明朝也遠不如這四個大一統王朝輝煌,畢竟明朝把數學、天文學以及工程技術都完了個全面倒退,還玩出了一個比理學還極端的心學,私刻古書導致大量古書亡佚,這些還都是大清給明朝擦的屁股。所以對比之下,明朝算什麼東西!


但是對於明吹來說,明朝的屎都是香的,明朝的缺點在他們眼裡都是優點。明朝海禁以及撒幣的朝貢貿易,被它們說成萬國來朝;明朝對外交流的僵化,被它們說成血性;明朝僅僅一個海瑞罵皇帝走了狗屎運沒死,被它們說成明朝皇帝寬容;明朝數學和工程技術的倒退,被它們說成科技進步;明朝只不過是有僱傭勞動的勞資關係,被它們說成資本主義;明朝皇帝不務正業玩個人愛好,就被它們吹成明朝君主立憲;等等。我就不列舉了,我覺得噁心。
所以我還是那句話,明朝算

什麼東西!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說到中國古代的強大王朝,明朝確實算不上一流的。最多也就是一個二流的大一統王朝。排在明朝的之前的比如說秦朝,漢朝,唐朝等等,這些王朝不管是自身的強大,還是對後世的影響力其實都要比明朝厲害很多的。但是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確實明粉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來說明朝前後兩個朝代,前面是元朝,後面是清朝。這兩個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從這點來說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你要是問蒙古族人喜歡哪個朝代那肯定不會說明了,明朝結束了元朝的統治,恢復了漢人江山。從這一點就能讓明朝圈粉很多。

而且後面的清朝太不給力了,想想中國近代為什麼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就是因為清朝,所以很多人就想到如果是明朝的話,那麼中國可能就不會這樣了,明朝和清朝也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的所作所為導致現在很多人對滿清的仇恨太多了,畢竟清朝使中國失去了太多的東西,領土,尊嚴,數不清的寶藏等等。一直到現在對於中國的影響都還是很大的。

還有明朝相對秦朝,漢朝,唐朝這些強大的王朝來說,距離我們更近,史料更多,所以現在研究明史的人還是很多的,導致現在很多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電影明朝的也是很多的,對於我們現代的人來說那就更能讓明圈粉了。因為熟悉啊,比如說《明朝那些事兒》,《大明1566》,還有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等等。都是以明朝為背景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大明王朝不但不是古代王朝中最強的,恰恰相反,是最操蛋的一個。

魯迅說過,大明一朝,以剝皮起,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而金庸則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千年曆史中最黑暗的時期;歷史學家易中天認為為明朝有個特點,那就是皇帝多混賬,而朝臣無大賢!偉人毛澤東則認為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所以凡懂一點歷史的人都不會對明朝有什麼正面的看法。

大明王朝從開國後不久朱元璋乾的一件事,標誌著中國古代社會的帝王專制統治進入了另外一個新的階段。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藉口占城國來進貢,宰相胡惟庸等人不報告為由,以“謀不軌”罪誅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可以看出這是小題大做,借題發揮的一大冤案,其目的就是要以這件事為藉口誅殺開國功臣的同時廢除宰相一職,以實現從今以後沒人在與朱家分權,大權定於一尊的夢想,很多後來的禍根就此埋下,就像多米骨牌一樣,推倒第一張,後來的歷史不過是按它的既定的軌跡運行而已。

丞相一職在朝春秋時代就開始設置,這是因為王權可以通過世襲繼承,管理國家的能力卻無法同時產生,有時候君主還在襁褓中就繼承了王位,而國家的運行不能等孩子長大才恢復正常運行,所以出現了國家的所有權和治權的分離,即君權和相權兩權分離,比如秦始皇屬於一代雄主,統治能力超強,但依然任命丞相李斯協助他管理國家。在中國朝傳統文化裡,皇帝只是代表天命所歸,實際治理國家是以丞相為代表的由專業團隊來完成,比如管仲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丞相是行政之首,統領百官對皇帝負責,又稱君臣共治,這在宋代直接是皇帝都明面承認的事實。他是專制社會的標誌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意味著中國專制社會就進入最高階段:獨裁。

獨裁這東西雖然是實現了大權定於一尊,皇帝可以乾綱獨斷,想咋幹就咋幹,這同時意味著你就要對天下負責,這對於皇帝本人的履職素質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除了勵精圖治,宵衣旰食,還必須有超群出眾的馭人之術來駕馭群臣,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可能不成問題,但後來的這些子孫基本不具備這些素質,頑劣乖張,智弱任性,多疑猜忌,276年裡有121年皇帝不上朝,上朝也不幹好事。有視治國為兒戲的皇帝,有文盲皇帝和木匠皇帝,既然不信任大臣,宦官政治就粉墨登場了,這形成明朝太監無所不能,監視大臣,監視百姓,即便是打仗都有太監當監軍,領兵軍隊統帥根本沒有實際權力,可見由於宰相缺位后皇帝能力不濟但又要幹宰相的活,於是讓宦官無可選擇上位,這是大明王朝制度缺陷造成的,怨不了別人。

明英宗年間發生的“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蒙古也先部俘虜,就是太監王振惹下的禍,王振想讓軍隊從他家地界上通過以在家鄉人前顯擺,又擔心踏壞他家的莊稼,結果軍隊大亂,蒙古騎兵趁機攻擊,明軍近五十萬人敗於兩萬蒙古騎兵鐵蹄下。

宦官亂政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的痼疾,歷代統治者避之不及,重點防範,太祖朱元璋還在宮中立下鐵牌,明令不許宦官干政,在宋朝建立之後就消失了的宦官亂政,四百年後居然在明朝身上借屍還魂,這就是廢除丞相制度後帶來的直接結果,危害之深不遜於歷史上的其他朝代,比如荒廢朝政的明熹宗,專心於木工製作土木工程。魏忠賢就專門挑皇帝專注於木工活時,找皇上上報。於是皇帝在不耐煩的時候把決定權交給魏忠賢去處理,因此木匠皇帝朱由校不務正業,一心一意在後宮做傢俱,國家總要有人管理,太監魏忠賢就捨我其誰,挺身而出了,承擔起天下的重任,奇怪的是,整個大明王朝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可見雖然是太監,他變相充當了帝國宰相一職,其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之水平遠比朱元璋的子孫更稱職,至於關於他的惡行,其實是同時期其政敵東林黨政治抹黑的結果。比較詭異的是,後來的歷史學家認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在明末的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不論魏忠賢個人的立場如何,但是他對於整個明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故而當代歷史學家蕭功秦認為,明朝那些皇帝的道德素質、責任感甚至智商整體上都比清朝皇帝差了不是一個數量級。

魏忠賢雖是宦官,但他得勢時也從未危機皇家,而且大明內部穩定,也沒有什麼叛亂,反倒魏忠賢被處死後二十年內部外部便出現了各種事情,號稱除朱元璋,朱棣以外大明王朝唯一勤政有為的崇禎皇帝,在清除魏忠賢及其餘黨後,直接把江山玩丟了,算是開了歷史的玩笑!

魏忠賢當政時增加了礦稅、商稅等等,這些稅說實話和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一點都不沾邊,收稅的目標針對的是一些大地主、商人、世家大族等社會上的有錢人。而這又恰好損害了東林黨的利益,因為這些士大夫們正是這些世家大族階級的代表人物。魏忠賢此舉的意義所在,就是從官員和富人手中掏錢,相當於劫富濟國。但是他死之後,東林黨人取消商業稅等,數次加收農業稅,可以說是橫徵暴斂,直接逼反天下,製造出了李自成、張獻忠等掘墓者。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在明末的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不論魏忠賢個人的立場如何,但是他對於整個明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明朝最大的問題是,廢除丞相後,皇帝智弱而權重,用句民間粗話說就是皇帝太他媽笨了,大明王朝就是活生生笨死的!

所以說明粉都是對歷史一知半解的腦殘粉。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想了一下還是分條概述,原因很多:

1.明朝是由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2.得國之正,莫過於明。

公元938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拱手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失去使得中原政權感受了持續長達二百年的威脅。

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

自五季以降,漢人弱而蠻夷強,中夏之弱,自古未有,三百餘年,夷虜得寸進尺,中夏步步退讓,九州之地,繼陷虜手,宋季之末,華夏陸沉!賴有朱太祖奮起抗爭,驅除胡虜直搗其巢,漢人三百年之屈辱,得此一雪!

王師北伐,復中原二百年失地,幽燕四百年失地,河西六百年失地。立紀陳綱,散胡人之風氣,興中夏之禮儀。中華文明之延續,其功甚矣!

而當時朱元璋北征元朝之前,發佈的《諭中原檄》中說到“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幾百年後孫中山建立同盟會之時,所用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把蠻夷徹底打回了老家,把外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打的差不多了,永樂帝舉行大閱兵,請很多國家的大使過來觀禮,看完明朝的大閱兵,很多國家當場就嚇壞了,紛紛扣頭稱臣。

明朝是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一個國家,這跟永樂帝關係很大,閱兵禮嚇壞了一些小國,鄭和下西洋,又嚇壞了很多小國。所以朝貢國才會這麼多,用“萬國來朝”一詞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若漢武帝泉下有知(“務要使夷狄不敢小視中國”),不知會作何感想?這樣的王朝怎能不令人懷念?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明史·成祖本紀》

4.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軍隊精銳盡失,國君被俘,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政府不遷都,不納貢,不和親,選擇另立新君,奮起抵抗,最終大敗蒙古。

對比唐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

5.末代皇帝崇禎面臨步步逼近京城的李自成大軍,他寧可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也不願遷都做偏安之君。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明史·崇禎本紀》

對比清廷的咸豐皇帝置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皇逃離北京避難和清廷末代皇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的舉動,可謂天壤之別。

這時,佔據著我全心的不是東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麼辦法統治這塊殖民地;它要駐多少兵,要採什麼礦,我也一概不管,我關心的只是要復辟,要他們承認我是個皇帝。如果我不為了這點,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這裡,又何必肯於受到封鎖和挾制呢?我如果可以不當皇帝,我在世界上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陳寶琛老夫子以八十高齡,風燭殘年之身來到旅順一趟,也是由於聽到了這個風聲,所以才特意來給我作一次最後的教導,他說:“共和、總統之說,皇上萬不可應,若非復位以正統系,皇上將無以對待大清列祖列宗在天之靈!”——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第五章

6.元朝末年,漢族的一些上層精英分子已經開始了主動胡化,說胡語、穿胡服、改胡姓,太祖朱元璋對於胡化的禁止也標誌著明王朝的建立帶有強烈的民族復興味道。明帝國的建立從此一改1127年以來漢文明的積貧積弱局面,在宋的基礎上再次將漢文明推向了高峰,而夾雜在元王朝與清王朝之間的明王朝顯得尤為珍貴。衣冠復唐宋,日月重開大漢天。

清軍入關後推行的“剃髮易服”政策實在損人不利己,以及推行此政策之後對反抗者的鎮壓、屠殺,這樣的朝代與明朝相比,後者當然更會被懷念,即使它官場有許多貪臣墨吏為非作歹,即使它有宦官掌權禍國殃民,即使它有再多的不堪······與荼毒民族文化、屠殺百姓相比,這些真的不值一提。

7.我們現在所讀的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前三本書都是在明朝完成的,它們自誕生之日起,便已成為經典,此後的五百年中,只有一部《紅樓夢》可以與其比肩,再無其他小說可以超越。

8.由於通俗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的出版 和目前豆瓣評分第一的國產劇《大明王朝1566》的影響,讓大部分人開始對明朝感興趣,研究歷史的人當然不需要看這種小說和劇,但只要大部分吃瓜群眾喜歡,就夠了!

9. 2017年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反覆提及一本《萬曆十五年》,有的觀眾因為好奇就試著買來讀了讀,結果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間接又對明朝有了興趣。節選一段:

在按著固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之中,既缺乏動人心魄的時間,也缺乏令人企羨的奇遇。——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10.或許因為懷念一個人而懷念著一個朝代:于謙、王陽明、鄭和、李時珍、海瑞、戚繼光、張居正、鄭成功....


清說歷史課


因為國內許多人判斷歷代王朝強盛與否,還是唯軍事論,而不是全面統一的看待。

而許多“明吹”還只是片面的看明朝軍事僅有的一部分,並且拿出來極盡放大來凸顯明朝偉大。或者拿著一些從一些書中所得到的關於明朝政治的東西,來鼓吹明朝的政治制度,甚至將明朝內閣說成早期的君主立憲,說成中國民主起源。下面就舉個“明粉”吹明的典型例子。

這關於嘉靖隆慶萬曆,這爺孫仨的百年統治。明明是累計長達幾十年的怠政誤國,卻被明吹拿來做例子體現出明朝內閣制度的偉大。

實際上看起來那段時間萬曆怠政並沒影響總體,但是以萬曆為代表的皇權在中國傳統的皇相宦三權中長期處於缺失狀態,那內閣所行使的相權就要行使萬曆權力撤離所帶來的權力真空,這就直接導致了朝堂上的權力失衡。中央權力在自己消耗中削弱,使得中央無暇管控地方,也正是在萬曆怠政這段時間以及前十幾年,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地方勢力盤根錯雜,官官相護欺下瞞上,私扣錢糧,瞞報人口,直接使得明朝開國時期建立的黃冊庫制度土崩瓦解,明朝中央對於地方的瞭解認知也遠不如以前,這帶來的結果是致命的。中央不能合理根據各省人口去收賦稅,去徵調兵力,去合理的實施改革政策,這也是萬曆後期薩爾滸之戰明軍雖有十一萬之眾卻仍然失敗,明朝後期江南商品經濟發達,政府的可用資金卻少的可憐,正是因為中央對地方失去了絕對的控制,而這源頭則是來自於萬曆皇權的缺失。

所以明粉也就不要再吹什麼內閣制度了,內閣那幫子人從來就沒有過什麼正式的名分,他們的權力來源也都是來自皇帝,皇帝想要內閣大臣死,就得死,比如夏言,你明朝內閣還真把自己當回事了?

明朝對於地方控制不嚴,使得資源不能得到合理調控。軍屯制導致軍隊腐敗戰鬥力弱。

同時又承襲元制,嚴格限制人口流動,是完完全全的開倒車。

至於商品經濟發展,那完全是因為明朝後期法制崩壞所帶來的畸形產物,是農戶的商品經濟,是鏡中花水中月。


回形針行動


因為有些人看了小說《XXXXXX》所以圈粉無數啊,明朝哪裡能跟漢唐宋元比?高度集中的皇權,重農抑商,禁止商業,禁止研究科學,人戶制度阻人身自由。中國的落後就是從明朝開始的,明初的限制政策才是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限制了數百年之後終於因為皇權的末落放開了這些限制然而為時已晚人家歐洲早已在搞殖民搞新航路。中國原本領先世界三百年都不止,被明朝這麼一搞GG落後啦,然後還有些人死不承認,明朝有什麼科技是領先世界的嗎?戚繼光說垃圾的火器?明朝的火器真是連元朝的水平都趕不上還先進個毛。還是隻是整理歸納古人農耕技術的《天工開物》?明朝創新在哪裡?軍事?我看了那麼多書還沒有看到一個王朝軍事實力這麼弱的?殘破不堪的蒙元你打了幾百年滅不了皇帝還被俘虜,海戰打的所謂的西方列強除了荷蘭還沒有一隻船隊是超過200人的,贏了荷蘭還把臺灣給丟了,贏了葡萄牙還把澳門給送了。其他戰敗的丟圖的還要說?輸給吐魯番丟哈密地區(新疆),輸給緬甸還丟雲南還丟了一大塊。無歲幣,無和親?是沒機會歲幣,沒機會和親?清軍入關的時候給你機會和親跟歲幣了?連割地的機會都沒有給?人家弱宋起碼歲幣還有人要?明朝則是被人打的連國家都沒了,一個宋朝抗外敵抗了三百多年,你明朝?被自己手下的只有幾十萬人的少數民族搞幾年就掛了也好意思說 ?歲幣後金給機會?給都不給土地自己奪錢自己搶?


苟或


明朝,是我們漢人光榮的朝代,那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國。無論文治武功,明朝都堪稱華夏巔峰。明朝時,有了中國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法典--大明律;有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內閣,明中後期,皇權得到極大的削弱,皇帝想做什麼事都要內閣批准,以至於當時的故宮破破爛爛的----因為內閣反對浪費大量錢財去修繕皇宮,皇帝向去江南遊玩也一直去不了---最後因為寧王造反才勉強去了一次,皇帝想出去打獵---很難,因為內閣反對。對比一下滿清,什麼微服巡遊,什麼幾下江南,什麼一生打了2萬個兔子,你就知道哪個先進。這種情況下皇帝的能力並不是國家好於壞的關鍵,內閣才是關鍵,所以清朝號稱無昏君,那又怎麼樣?

對外,大明王朝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鐵骨錚錚太血性了,據史料記載,明成祖徵蒙古時,軍隊已經有專門的神機營,全部裝備火槍,到了後期明朝軍隊更是大規模裝備火槍,萬曆朝鮮戰爭時已經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炮,當時日本人被大炮打的苦不堪言。

而幾百年以後,清廷的大門被西洋的大炮轟開,去西北平叛的左宗棠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中挖出了開花彈,此時的他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明朝,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我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最高超一流的造船技術,科學技術史上也是一個群星燦爛的高峰時期,各種科學成果異彩紛呈,同時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徵等眾多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學科體系已具雛形,與西方相比毫不遜色。

明朝沒有漢朝那麼強悍,沒有唐朝那麼繁榮昌盛,也沒有宋朝的燦爛文化。但是仔細去研究這個朝代,就會發現:無論被打的有多慘,君王親征被俘虜?首都被外族圍攻?無論哪種情況,從來沒有認輸過,可以用“頭可斷,血可流,氣節風骨不能丟”來形容。後世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容明朝,它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明朝由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疆域遼闊,為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比較著名的事件有鄭和下西洋,有那個年代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有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有醫學寶典《本草綱目》。

明朝後期,國力衰弱,外憂內患,各種起義和入侵隨之而來。但是亡國之後,明軍仍然抵抗清軍三十八年,世所罕見。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看看清末的溥儀是怎麼說的,“我關心的只是要復辟,要他們承認我這個皇帝,其它老百姓的死活,日本人的殖民統治,我一概不管”。然後再看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是怎麼說的“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隨後自縊媒山頭。

明朝一朝,一直堅持著“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管勝敗,永遠都是四不原則,朱元璋看後代如此,也該欣慰。明末雖然清軍入關,但是根本上來說不算全部是被清所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內起義的影響。能夠抵禦外來侵略那麼多年而不投降,頭可斷,血可流,氣概從不丟,這也正是那個年代漢人所擁有的氣節風骨。


錢錢


本人首先不是明粉。但粗讀過並略知《二十四史》。明,最起碼在中前期,最少在萬曆以前,武,不輸於秦漢。威,不遜於隋唐。富,不亞於兩宋。文,不比魏晉南北缺風骨。武,不比五代十國少戰將。能文武富貴集於一朝,能無貪官無百姓被一路被追殺一路南逃,能北驅韃子東征倭寇南掃蠻夷恩威四方,能把四周打個遍國內還都安居樂業,能老子自己關起門來你們愛來來不來拉倒而且活的還蠻滋潤,能將中國自然經濟和孔孟文明發展至極致。明,基本外戰無敗跡。明,除了最終亡朝,沒有過一次割地求和。。。。。。這是個有骨氣的朝代。這是個世人不太瞭解又被滿清黑的最慘的朝代。我們應該給明最起碼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