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大腳姑娘碎碎念


劉伯溫在民間的知名度和諸葛亮是齊名的,兩人都是出了名的聰明,更是神機妙算,除了生死,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他們解決不了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與諸葛亮不同的是,劉伯溫的故事主要和朱元璋有關係,但凡涉及到劉伯溫的故事,一般都會有朱元璋的身影。

而真正的歷史上,劉伯溫也的確是輔佐朱元璋在元末的割據混戰中最終笑到了最後,然後才有了大明帝國,當然,在真正的歷史上,劉伯溫確實是一個謀臣,但並沒有民間傳的那麼厲害,而他實際上也算不上善終,還是被朱元璋猜忌了,1375年,劉伯溫去世。

民間傳說,劉伯溫去世之前,讓自己的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但是朱元璋思來想去都沒有想明白劉伯溫這是什麼意思,當然,以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瞭解,此舉必有深意,只是他一時半會沒有參透,而等他決定親自去問劉伯溫的時候,卻傳來了劉伯溫去世的消息。

朱元璋只能自己去想其中的奧秘,但他實在想不明白,索性將這件事放下了,心想說不定什麼時候突然就茅塞頓開了。還真別說,朱元璋還真就等到了茅塞頓開的時候,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劉伯溫已經去世17年了,用17年想明白一件事情,也真是執著。那麼,是什麼促使朱元璋想明白了這件事呢?說起來對於朱元璋來說,並不愉快,因為,劉伯溫去世17年後,也就是1392年,大明朝的第一個太子朱標去世了。

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還沒有來得及長時間沉在喪子之痛中,就不得不另選繼承人,於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就成了太子。這個時候,朱元璋突然發現自己的那些兒子和這個孫子之間,似乎火光四濺,隱隱的敵意讓朱元璋頭疼,該如何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呢?電光石火中,朱元璋突然就想到了當年劉伯溫送的那一筐魚,那一筐魚在送到他面前的時候,大部分還活著,但不過就在朱元璋盯著它們看的時候,它們在掙扎,在撕咬,然後一個個死去。

朱元璋當時看得一愣一愣的,那些魚兒在水中的時候,明明彼此是朋友,歡快的在水中游泳,但到了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水,他們開始為活下去做最後的掙扎,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於是撕咬,啃食,只為了活下去,但最後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朱元璋再想想現在,他的那些兒子和孫子之間,和這些魚何其相似,因為在京城這個狹小的空間裡,為了權力,開始明爭暗鬥,但皇位只有一個,朱元璋這才知道劉伯溫再一次預知未來,他想了想,決定將自己的那些兒子分封出去,讓他們到邊塞去、到腹裡去做藩王,保衛大明江山,和孫子一起讓大明江山永固。

劉伯溫是不是很聰明?是不是能夠預知未來?但是這也就是民間傳說,甚至可能只是某些人臆想出來的故事,完全經不起推敲,略一思考,就知道這個故事有多假了。要知道,朱元璋分封藩王可不是在1392年,實際上早在劉伯溫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1370年,第一批藩王就已經分封出來了,只是因為年齡的問題還沒有讓他們到封地去。

1378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出鎮西安,這是藩王最早到封地的時間,我們熟悉的燕王朱棣則是在1380年出鎮北平等等,1392年的時候,這些藩王在各地已經有了強大的勢力,尤其是鎮守邊塞的藩王們早就在邊塞經歷了數次大戰,用身經百戰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朱棣後來為什麼能在靖難之變中取得勝利,自然和他在北平建立的強大勢力有關係,而這樣的勢力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所以說關於劉伯溫的這個故事,聽聽就好,實在沒必要相信,不過劉伯溫去世之前,的確交代自己的兒子將一個東西送給朱元璋。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之後,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註定了劉伯溫在官場上走不長,而他自己似乎也知道這個,於是一再拒絕做相,剛過六十歲就上書要告老還鄉,而朱元璋也準了劉伯溫的請求。

後來劉伯溫的長子劉璉被胡惟庸抓住了把柄,朱元璋將劉伯溫的俸祿給停了,面對這樣一位多疑猜忌的君主,劉伯溫不敢回鄉,只能滯留在京城,1375年的元旦,劉伯溫奉命作了一首詩,雖說是頌聖,但裡面“白首無能愧老身”一句還是能看出劉伯溫壓抑低沉乃至絕望的心境。

劉伯溫在明朝的仕途並不順利,又和朱元璋離了心,自然不會很痛快,朱元璋自然也聽出了其中的意味,但他可不在乎這些,不久,劉伯溫生了一場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劉伯溫,御醫給劉伯溫開了方子,但是劉伯溫的病卻因為吃了這個藥方中的藥而變得更加的重,肚子裡像是被壓著一塊石頭,劉伯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三月份,朱元璋讓劉伯溫回到了家鄉,不過一個月,劉伯溫就去世了。

劉伯溫在去世之前將一本書送給了朱元璋,《明史》記載:

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劉伯溫將《天文書》送給了朱元璋,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去學習《天文書》,走自己的老路。


尚宮女史


劉伯溫在死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當時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這17年間,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傷殆盡,要麼被朱元璋罷官免職,要麼就被朱元璋殺害,以至於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經沒有良將。



朱元璋這時候也後悔,才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劉伯溫將這一筐魚送到南京的時候,魚都已經被擠死。


這其實就是暗指朱元璋對待臣子嚴厲,就如同這裝魚的筐,筐太緊,就會擠死魚,而如果朱元璋過於嚴苛,那麼臣子就無法生存。劉伯溫此舉其實是在告訴朱元璋,對待臣子要寬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他更加偏向於選擇寬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然而朱標卻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對待臣子同樣嚴苛,因此老朱將皇位直接傳給寬厚仁慈的孫子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


麥地傳奇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一句講的諸葛亮的能力能夠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有多強。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人稱劉青田。精通象緯之學,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這樣一個經天緯地、能知前後事的劉伯溫,最終卻沒能算出來自己會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方後,病情加重,之後劉伯溫曾婉轉的向朱元璋表達服用胡淮庸所帶的御醫開的藥方後身體更為不適,朱元璋聽了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最終,於當年農曆四月卒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到了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壞,但實際上,有沒有朱元璋在背後授意呢?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一個胡淮庸怎麼敢下毒毒死開國元老呢?

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兩樣東西送入皇宮,面呈朱元璋。一樣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另一樣就是一缸魚,而缸裡有筐,筐裡密密麻麻的都是魚,這些魚由於空間太小,不停地在掙扎。

朱元璋見到這兩樣東西后,看了書的內容,“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感嘆痛失劉伯溫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獨對這一缸魚,不得其解,不知道劉伯溫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周圍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這個劉基,一輩子喜歡故弄玄虛,死了也不消停。隨後便把這筐魚賞賜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送一筐魚給當朝皇上,背後必有深意,而這個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暴斃而亡。一時間,舉國震盪,皇位繼承人沒了。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這再立一個繼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緊急。在多方面權衡後,最終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在宣佈這個消息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來多年前劉伯溫送的一筐魚,這才明白,劉伯溫的深意。

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這裡面的魚,則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兒子們,一筐魚,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勢必要你爭我鬥,最終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將這些大魚給放出去,小魚留在框內進行保護,這樣,即便是大魚想對小魚不利,也有筐的保護。

於是老朱為了保護朱允炆這個小魚,將他的兒子們逐個放出就藩,並宣佈藩王無宣不得進京。從根本上來保護筐內的小魚。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其中一條大魚,衝破了筐的束縛,最終把小魚趕下了臺。這個大魚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曉生


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提起劉伯溫,我們就會聯想到最強智慧化身,在人們印象中,自古最聰明才人有兩位:一位就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劉基。諸葛亮精妙隆中對,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劉基神機妙算,幫朱元璋創建大明王朝,論功績,劉基可能更勝一籌。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大舉進攻,企圖吞併朱元璋的地盤,當時陳友諒的勢力最強,而朱元璋不論軍隊人數還是艦船數量都不佔優勢。陳友諒攻克太平後,衝應天襲而來,敵軍大兵壓境,己方勢單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投降,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逃往鐘山,可見錦上添花相對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難得多。在大家議論紛紛之時,劉基一句話也不說,朱元璋於是單獨問劉基,劉基說:

“主降及奔者,可斬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該斬,這就是劉基的態度,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史料記載:

“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

陳友諒太過驕狂,我們應該誘其深入,用伏兵來擊敗他,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後來者,只有幹掉陳友諒才能成就王業,成敗在此一舉。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劉基的建議,之後大敗陳友諒。

劉基可謂朱元璋霸業的股肱之臣,他幾乎參加了所有戰事的謀劃,對事情走向預測十分準確。朱元璋能想到的劉基同樣可以想到,朱元璋預料不到的劉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論建國功勳大小,劉基當仁不讓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魏國公鄧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戰的開國名將,公爵封號理所應當。

為何朱元璋沒有給劉基封個公爵,而只封了個伯爵?

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麼苦都吃過,其內心有著極度的自卑感,很怕別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沒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氣度,而是把可能威脅到他的人全部殺掉。

劉基雖然立下大功,但劉基太過聰慧,對帝王心術尤為了解,是搞陰謀的高手。這讓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個比自己還聰明的人留在身邊,這是朱元璋無法釋懷的,為此朱元璋只給劉基一個伯爵,俸祿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記載: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劉基跟隨朱元璋戎馬一生,且聰明絕頂,自知如果繼續在朝為官,必定沒有什麼好下場,於是劉基在洪武四年請辭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劉基,卻因早年得罪過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釘。

史料記載: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為了保護一家老小的安危,劉基主動回到京城謝罪,此時的劉基已經染病在身,就算這樣朱元璋仍想除掉劉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給劉基送藥,劉基吃完藥後,感覺肚子內有拳頭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說是胡惟庸害死了劉基,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這麼做的,要說朱元璋對此毫不知情,這是無法令人信服的。當時,朱元璋已經開始濫殺功臣,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更一發不可收拾,無數功臣名將慘死在其腳下。

在劉基死前,曾經囑咐兒子送一筐魚給皇帝朱元璋,竹筐裡裝魚,再把魚放到水缸中,另外還有一本書《時務十八策》,就這兩樣東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記載:

“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劉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書朱元璋並沒有多看,而對這筐魚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對旁人說:

“劉基這個人喜歡技巧算計,弓影暗示,死都死了,還不消停。”

其實這些魚原本是活得,但一路運輸,加上筐中地方狹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數魚都已經死了。此時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劉基要表達的意思,就令人把這些魚儲存起來。

時間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發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來劉基送的魚。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正正經經的嫡長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會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朱標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也不會鬧事,畢竟長子即位天經地義,誰也無權干涉。

一旦朱標去世,太子沒有了,這繼承人就成了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引發爭鬥,自古皇權爭奪極其血腥殘忍,根本沒有什麼親情可言。這就是劉基這筐魚的暗示,如果皇室發生內亂,結果不堪設想,要想避免這些,一方面要遠封諸王,對藩王嚴格約束。

另一方面,則是要儘快選定帝國繼承人,來安定局勢。另外,這筐魚還有其他含義,朱元璋的嚴刑酷法是劉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這些魚,在狹小的空間內只能一條條死去。想要國家長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須是個溫和的統治者。

朱標去世後,理論上就應該由朱棣繼位,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類似,是個權謀老道、擅於統兵的強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權,嚴刑峻法仍無法緩解,這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一張一弛才是治國之道。

劉基的想法是對的,由於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個厚道、寬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選定了朱允炆並不是個合適的對象。朱允炆寬容有餘,但能力不足,這讓朱棣鑽了漏洞,在靖難之戰中得到天下。

世事難料,劉基身懷絕世之才,仍難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偉略,也無法預測之後的叔侄相殘。冥冥之中,也許有一隻大網在操作著所有人的命運,想要掙脫,那是痴人說夢。

不過目前很多學者都論證,劉伯溫其實是正常死亡,並沒有人暗害他,這或許已經成了一個謎了……


楊角風發作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劉伯溫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來的一副藥以後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蹺,民間傳說表面上看是因為胡惟庸嫉賢妒能,但是實際上背後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劉伯溫前能算五百年,後能算八百載,但是卻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劉伯溫在去世前,曾經莫名其妙送給朱元璋一筐魚,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也沒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後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過來。

朱元璋沒有明白的事情,其實劉伯溫早就明白了,為什麼朱元璋這麼聰明的人會在十七年後才想清這件事呢?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明朝歷史進程的事情,這件事情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證明,正因為有了這件事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標身故,年僅37歲。朱標之死,立刻讓大明朝陷入了後繼無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標之死,瞬間讓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劉伯溫送的那筐魚的深意。

筐是什麼?筐就代表南京,擠在一起的魚是什麼?魚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將。如此多的功臣宿將擠在一個小小的筐裡,豈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機劉伯溫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也知道這些功臣宿將被滅掉是早晚的事情。劉伯溫當然知道朱元璋這樣大殺功臣是為了給他的兒子朱標更安全的執政環境,於是他送了一筐魚給朱元璋:

意思是告訴朱元璋,你這樣的血腥殺戮是治標不治本的。魚殺光了,筐空了,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沒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桿司令了。

可惜當時朱元璋一心只為了他的兒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後,自己的兒子管不住這些功臣宿將,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沒有仔細去考慮劉伯溫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為這些魚代表自己的諸多兒子,所以從1398年開始,他陸續把自己的諸多皇子趕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後,殺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殺掉了。

最後,魚沒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兒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體弱,早於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立皇孫朱允炆為帝國,從而引發了朱家的內鬥。當燕王朱棣帶著兵馬氣勢洶洶殺向南京時,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座空城。

因為筐裡的魚沒有了,此時大明朝初年能征慣戰的大將幾乎被殺了個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這樣年近七十的老將,如何擋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師?

此時朱元璋已死,不過到臨終前他才應該明白當年劉伯溫送魚的深意。原來劉伯溫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準了這場內亂一定會發生,只是他當時已經瀕死之人,不願意把實情說出來。這也算是對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對朱元璋的懲罰吧,誰讓他如此狠毒的殺戮功臣呢。


小小嬴政


劉伯溫號稱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劉伯溫送給朱元璋這筐魚,玄機應該不在那個魚上,而在這個竹“筐”上,魚雖然很重要,但魚指的是導致的結果,魚所寓意的應該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時候,他們沒有很好的裝魚的東西。他們用竹筐裝魚,可以理解,但仔細推敲,他們裝魚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買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見過一些特製的,刷上桐油,能夠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來儲魚。

能儲水的竹筐,並不會作為儲魚容器,有水有魚,重量會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會有壓力,稍微不平整,魚筐就會爛,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會失去用途,導致漏水,這個竹筐並不是理想容器,劉伯溫是託人大老遠的給朱元璋送魚,這個容器更不適合。

為什麼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這個劉伯溫給朱元璋送魚,用竹筐裝著送魚的玄機在筐上,竹筐裡。他的這個筐,拆字拆分開來看是:個個困王。

歷史上,劉伯溫是反對過朱元璋分封諸王的。

朱元璋其實也明瞭劉伯溫的用意,明史·列傳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蓋謂分封也。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

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實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質其實還是朱元璋在為實現中央集權,鞏固“朱氏江山”而努力,這也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並不能混為一談。

劉伯溫的筐與魚,真實用意是,"個個困王"。

明朝的敗亡,實在在於太多人困王要養。活活耗盡財力物力而亡,在於明朝缺錢。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窮人出身,當過乞丐,可能是窮怕了,所以他定下一個規矩,那就是國家養著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祿,而且控制著大量的土地,他們不僅拿著工資,而且土地還不交稅。建國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開銷不明顯,但隨著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國家的負擔。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賦稅都用於供養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們偷逃和免徵的稅,數量還要大。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蟲,讓大明朝不堪重負。


創新國學


劉伯溫機智過人,許多事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已能未卜先知,但常言道天機不可洩露,劉伯溫自知如若明說只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去世前,為大明做了最後的安排,他送給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並不善於猜啞謎,但也深知此事不能與群臣探討,劉伯溫此舉必有深意,只是朱元璋也沒想到,這一等,就等了17年。

小墨認為這筐與有兩層意思,第一層,群臣內鬥

這筐好比是京城,而在這京城之中功臣無數,各個藩王也大權在握,他們各個認為自己功高蓋主,這些人湊到一起,便會惹是生非,威脅到朱元璋的統治。

而朱元璋的性格本就多疑,他認定劉伯溫是在勸他早日清除有功大臣,為了鞏固他的統治,他在十餘年的時間裡連殺數十位功臣,醉心於殺戮的他似乎忘卻了這筐魚怎麼可能用意如此簡單,未能悟出第二層用意的他為大明埋下了後患。

魚盡國亡

其實劉伯溫的用意並非朱元璋所想的那樣,他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也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法——分封,將各位藩王功臣分封到各地,這樣他們可以為大明保衛疆界,各自卻又相互制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也許是考慮到了朱元璋變態的心理,劉伯溫早就設下了第二層用意。

盆因為有魚的存在,才有了價值,若沒有了魚,盆便無用,定遭拋棄。大明建國初期,人才濟濟。但朱元璋無休止的殺戮將人才一掃而光,大明再無名將(其實還剩幾個,例如朱棣),朱元璋孤身一人難遇外敵,只可惜朱元璋未能領會到劉伯溫的良苦用心,導致大明埋下了長久的禍患


小墨史觀


朱元璋能從一個放牛娃逆襲到開國君王,劉伯溫功不可沒。“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但飛鳥盡,良弓藏。朱元璋登基後就變了臉,默許胡惟庸下藥毒害劉伯溫。



劉伯溫心裡無比悽楚,臨死前送給朱元璋兩件禮物——一本自己寫的書,一筐魚。

這一年是公元1375年,明朝建立不過七年。

朱元璋看到劉伯溫送來的魚,心裡莫名其妙,筐裡網住的魚密密麻麻,但因為時間較長,很多魚都死了或者奄奄一息,朱元璋大手一揮,將魚賜了下去,隨後不再多想。

十七年後,太子朱標忽然去世,老年喪子的朱元璋備受打擊,他呆坐在書房,隨手翻看一本書,正是劉伯溫當年所贈,他忽然想起了當年那筐魚,才有所感悟。


原來劉伯溫當初送魚竟是如此用意!

一、為失去君主的信任而難過。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叫龍陽泣魚。說的是魏王與寵臣龍陽君同坐在一條船上釣魚,龍陽君釣了十幾條魚便流淚了。魏王說:‘為什麼要流淚呢?’回答說:‘我為大王所釣到的魚而流淚。’魏王說:‘什麼意思?’回答說:‘我開始釣到魚,很高興,後來釣到更大的魚,便只想把以前釣到的魚扔掉。同樣類推,有一天我也會被大王像魚一樣扔掉的,我怎麼能不流淚泥?”



以前朱元璋同樣三顧茅廬請來劉伯溫,對他言聽計從,現在卻冷漠如此。所以劉伯溫非常悲哀。

二、規勸朱元璋對朱標好一點。

魚是需要自由才能活的,如果堅持把魚密封在框裡,那麼魚活不了多久。

朱元璋雖然非常看重朱標,但卻堅持要求兒子做一個像自己一樣冷血的人,他認為只有手腕強硬才能治國,但朱標是一個溫文儒雅、敦厚善良的人,所以他和朱元璋經常發生爭吵,雖然史上記載他是因為風寒而死,但朱元璋知道,兒子很可能是精神壓力過大,鬱悶而致。如果朱元璋早點領悟出魚的含義,就不會對朱標那麼苛刻了吧?



三、為他以後做規劃。

因為朱元璋已然決定不再立兒子為帝,而是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那麼想讓小魚(朱允炆)在大魚(眾多兒子)的包圍下生存,就不能把他們放在一個筐裡,最好把大魚都殺死,小魚才能有生存的空間。

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朱元璋不忍心殺死其他兒子,只能放他們到四方去當蕃王,這也是後來靖難之變的禍根吧?



雖然劉伯溫神機妙算,但畢竟不是真的神仙,也不能主宰歷史進程,即使朱元璋17年後明白他的心意,也於事無補了!


春朝青牛


洪武八年四月,歸隱山林的劉伯溫在家病逝。臨終前他交代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一筐魚和一句話。不過這句話要等來日朱元璋親自來問,才能告訴他。


劉伯溫是有名的神算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用意。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按照慣例到京城,給朱元璋賀新年,不料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安排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劉伯溫瞧病。

劉伯溫吃了幾副御醫開的藥後,感覺肚子一直疼痛,風寒怎麼會肚子痛呢?劉伯溫一聯想,估計是御醫的藥有問題,而胡惟庸、御醫肯定沒那麼大膽子,這一切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

於是劉伯溫去覲見了朱元璋,表了一下自己的忠心,並隱晦地提到了藥的事。不料朱元璋竟輕描淡寫地安撫他安心吃藥養病,看來朱元璋是鐵了心地要致自己於死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按理說自己早已告老還鄉,又無兵無權,皇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劉伯溫想了幾日,才終於明白過來,原來朱元璋擔心的是他手裡那本《天甲奇書》。劉伯溫想到此處,不僅背脊發冷,這本書弄不好還得殃及子孫,得趕緊交給皇帝。

朱元璋收到書後,很滿意,並沒有為難劉伯溫的後代,不過他對那筐魚並沒有在意,以為是劉伯溫臨終前表表孝心。

17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皇太子朱標突然離世,年僅古稀的朱元璋悲痛欲絕。

兒子的去世固然難過,但自己為了朱標的繼位鋪了這麼多年的路,如今他卻撒手而去,大明的江山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的子孫倒不少,但該如何選擇呢?要是劉伯溫還在世就好了,他博古通今,能提提好的建議。想到這裡,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的那筐魚,劉伯溫肯定是有用意的。

於是朱元璋找來了劉伯溫的兒子劉璟,問他父親臨終前可有什麼遺言。劉璟趕緊把父親的話轉告給了朱元璋,大概的意思是:為政者信和仁,可佑我朝千秋萬代。

這是讓朱元璋從子孫中挑誠信和仁孝的子孫繼位的意思,朱元璋接著問那筐魚是什麼意思。但這個劉璟確實也不知道。

朱元璋按照劉伯溫的建議,選擇了頗有父親仁孝之風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接著他又開始琢磨那筐魚的用意。


有一天朱元璋終於想起了很多年前,劉伯溫跟他講過一件跟魚有關聯的故事。

話說有個商人在渡河時掉到了水裡,看到岸邊有個打魚的漁夫,就高喊來救他,並許諾送給漁夫一百兩銀子。

商人被救上岸後,結果只給了十兩銀子。漁夫很不高興,但又沒辦法,只得走了。

幾年後,商人過河,不料運氣不好又掉到了河裡。但恰好又碰到了那位漁夫,商人又承諾出錢,不過漁夫不再信他,最後商人溺水而死。


當年劉伯溫是規勸朱元璋要講誠信,如今重提,朱元璋心裡知道劉伯溫肯定不是為了來諷刺他,應該是提示他什麼?

想了半天,朱元璋總算弄明白了,原來劉伯溫是擔心他殺光了這些文臣武將,誰來保他的大明江山。未來小孫子繼位,就面臨這個問題。

有了劉伯溫的提示,朱元璋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文臣方面,他為朱允炆挑選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頂樑柱。

至於武將,如今大明的兵權都是掌握在自己的兒子手裡,且相互牽制,因萬無一失。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朱元璋還是靠了一下小孫子:“如果叔叔們有異心,你該怎麼應付?”


朱允炆想了一會回答道:“先以德收人心,再以法約其行,還不行就削藩或該封地,都不行最後一步就是刀兵相向。”

這個答案朱元璋很滿意,無懈可擊,看來自己沒看走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不帶遺憾、安心地離開了人世。

不過這次英明一世的朱元璋,還是看走眼了。他的孫子朱允炆心口不一,繼位僅一個月,就毫無理由地對叔叔們走了第三步到第五步。

最後逼反了四叔朱棣,而其他的叔叔則是坐山觀虎鬥,朱允炆落了個下落不明的悲慘下場。從劉伯溫臨終提到的信和仁來看,或許他真的早已預見了今天這個結局。



花木童說史


劉伯溫,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個名副其實的能人,而“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也是對他最好的讚賞。

但是,隨著朱元璋推翻前朝,建立大明王朝之後,那些心腹大臣、開國功臣下場,死的死、殺的殺,可以說並沒有幾個得到善終,在洪武八年的時候,劉伯溫病了,這時的朱元璋讓胡惟庸帶領著太醫來給劉伯溫看病,劉伯溫就深知自己離死不遠了,在吃了太醫的“良藥”之後,劉伯溫徹底病倒了。

死後送給朱元璋兩件物品,其中的一筐魚讓朱元璋費解17年?

隨著劉伯溫的去世,家裡人把劉伯溫交代好的兩件物品給了弔喪的使者,使者帶回去給朱元璋看,第一件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而朱元璋看到書中的內容之後,“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深知劉伯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但是已無能挽回。

第二件物品是一筐魚,而且是框小魚多,齊總的魚也僅僅表面一兩條還在活著,看到這裡,朱元璋深思了,因為他並不理解他的大軍師送魚的含義,而這個疑惑一直困擾朱元璋17年。

17年後:

時間來到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發生了意見大事,就是巡查陝西回來的太子朱標去世了,而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因為他雖然表面上對太子朱標嚴厲,實際上從建國開始就在培養朱標,這時候朱標已經完全成為了“準皇帝”了,但是卻因病去世。

但朱標的死,讓朱元璋弄明白了一件困擾自己17年的事,那劉伯溫去世後送的一筐魚,終於明白為什麼筐小魚多了。

而道理就是所有皇子都住在京城,朱標活著時候,皇子們都不會去爭搶皇位,但是這時候大哥死了,皇位的希望來了,皇子們這時候必然會爭奪皇位,而朱元璋想要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皇子們勢必會反對,於是朱元璋為了保全朱允炆和避免兒子們相爭,下令所有皇子即刻起回到自己的封地,沒有他的詔令不得回京。

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晉王朱棡,就藩太原;燕王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周王朱橚,就藩開封;楚王朱楨,就籓武昌等等。總之能就藩出去的全部都放出去。

而朱元璋的這一旨意,認為就是劉伯溫一筐魚的意義,因為一筐魚都在一個筐裡,勢必會為生存爭鬥,從而有被擠死的,而筐外有著海闊天地。

但是,朱元璋卻忽視了,筐中只有一兩條活魚的意思,那就是在皇位的相爭勢必會造成親人之間的相殘,而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最終也像筐中的魚那樣相爭,只不過活著的魚不是朱元璋親選的朱允炆,而是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