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所有的相聲茶館不讓錄像,聲稱是保護相聲,你認可嗎?

用戶7006663730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的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知道,相聲確確實實在2000年之後陷入了史無前例的低谷,雖然相聲這門藝術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一路上卻是充滿了荊棘和坎坷。因為有了郭德綱這個傳奇人物的出現,讓相聲從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把相聲又帶回了觀眾的視線。天津的相聲同行,我看他們把相聲都快保護到被窩裡去了,相聲會越來越低迷,其實就是這些人黔驢技窮,不思進取的結果。郭德綱在面對網絡的衝擊時,並沒有強烈的反對,很多時候剛剛創作出相聲作品,過不了三天就被傳到網上,成為了過時的段子。可以說,原創的東西本來就是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的結晶,精華更是少之又少。相聲被傳到網上,確確實實讓相聲更多的人聽到,但是也是免費的聽到。其實就像音樂人的苦惱一樣,因為都是免費的,也就沒人願意在去創作音樂了。所以,為了保護這些音樂人,下載音樂也開始收費。我覺得相聲也是如此,世界上沒有人會去免費的為大家創作,可以少到一兩毛錢一段相聲,但是不能不給,這也是對人家辛苦付出的一種回報和尊重。郭德綱即便抵制網絡,其實也是無用之功,網絡太發達,各行各業其實也都受著互聯網的衝進。

不過,郭德綱會的相聲段子實在太多了,抖包袱絕對難不倒郭德綱,相同的包袱可能只是換了一個語氣,笑點也就不同了。所以,對於人家技高一籌的相聲大師,肯定也不會發愁。愁的只是那些會個一段半段的相聲老油條,指著說一段相聲吃一輩子的人。相聲被傳到網上,被錄像這是誰也左右不了的大趨勢,優勝劣汰本就是自然的法則,誰又能改變呢。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十五年前,郭德綱說《皮褲衚衕》的時候,北京廣播大鵬問郭德綱,有人問我要錄音,給不給?郭德綱說,相聲都沒落到如此了,只要有人要,就給,時至今日,德雲社依然不限制錄音錄像,網上到處都能找到,免費,只要有網就能看,反觀各位自以為是的“藝術家”們,藏著掖著,生怕人家偷了你早就臭大街的“藝”,說個實例:王玥波,評書是我見過的說的最好的之一,沉穩,款實,活兒細,包袱響亮,百聽不膩,師承名家,學的也是老評書的本事,一句話:真好!宣南書館說《大隋唐》,開始時隨便錄音,網上隨便傳,慢慢有了自己的粉絲群,慢慢擴大到外地,每週一段,很多人得意他,後來,發現小茶館有掉座現象並且有人在網上評價他哪哪兒不好,王玥波先生受不了了,屏蔽了錄音,《大隋唐》就無疾而終了,一年多培養的群眾基礎毀於一旦,就因為眼眶子窄,格局太小,再好的活兒,埋於了宣南那僅僅不到200座兒的小地界,唉!傳統玩意就是這麼毀於這些思想上的“老藝人”手裡。


潦草的奇蹟


不讓錄像保護不了相聲。

但如果他們用別的理由說不讓錄像我是接受的。比如不準錄像傳到網上進行商業活動。

現在自媒體這麼發達,不能你靠錄視頻成為網紅了。用這個理由不讓拍視頻我是可以理解的。他這樣說至少他還知道網絡的價值,他不讓別人錄其實自己也可以錄。

其實錄像傳到網上是給劇場傳名的,德雲社可以說是靠著早期在網上的口碑火起來的。現在有人說郭德綱04年到06年的相聲說的怎麼好怎麼賣力。你能找到的這些視頻都是網友錄製的。

劇場門口放多少個水牌都不如媒體的宣傳效果好。

有時候格局真的很重要。


閒白社


說實話,很多德雲社的粉絲,最早都是從網上聽相聲看視頻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喜歡在網上看,因為小園子畢竟不是人人都有時間去,商演的票也不是那麼容易買得到。可是有視頻就可以很方便的看到節目。並不會說因為看了視頻就不買票不去劇場。恰恰相反,因為看了很多很多視頻,喜歡上了相聲,更是特別想去小園子親身體驗一下坐在劇場裡面聽相聲的感覺。我們很多小夥伴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先從視頻音頻入門,然後磕視頻,再就是去小園子,最後就是去商演。我到現在都記得第一次走進三慶園的時候,看著在視頻裡面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場景,真的是挺激動的。而且現場看相聲真的感覺更不同,和演員的互動是最有意思的。我們也會拍視頻發到朋友圈什麼的,讓更多喜歡卻來不了的朋友也看看。德雲社現在讓很多年輕人喜歡,真的和網上這麼多的視頻音頻可以免費觀看有很大關係。網絡現在這麼發達,要好好利用,故步自封是不行的!





大魔王104358971


現在不知道,我只能說在幾年前去的時候名流茶館是隻能拍照不能錄像的!門口賣票的大爺會巡查制止。

為什麼不讓錄?很簡單,就會那幾段!錄完了誰還過來?

我曾經二月份和十月份聽了兩場一模一樣的相聲,連梗都不帶變得。

而且裡面的相聲有的根本就是從別處原封不動的搬來的,比如有一個相聲大賽裡說乞丐丐中丐的那段,被原封不動的拿來攢底,捧哏的記得姓郭。

郭德綱為什麼不怕,因為就算同一段相聲,在不同的地方說的都不一樣,天津茶館那幾段永遠是那幾段,而且是不吃功夫的那幾段。

我過去總聽相聲,去名流的次數最多,很少能聽大段的活,比如汾河灣,一次沒有。

還有一點,茶館不能帶孩子去,有的活孩子沒法聽。

天津的名流還有別的相聲社說白了就是吃假期外地遊客的,平時沒有多少人去,就那幾段相聲聽兩次就膩了。

最近沒去聽相聲了,可能現在有改變了吧


天津愛生活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天津是曲藝之鄉,曲藝窩子,可大多數人並不知具體有什麼,寶字輩的相聲演員存世的也有好幾位,評論起來都是名門大家,師承更是殿堂級的大家。然而知之的作品少至又少,如不是與郭德綱爭論真不知道還有這麼幾位,究其原因,應該是狹隘影響了天津曲藝發展,別管多大名也只侷限在天津一地,回看郭德綱初到北京,要人沒人要勢沒勢,就是無償將相聲段子提供給北京廣播電臺,從而一傳十、十傳百從而形成而今的場面,怕偷活,怕聽後再說沒笑聲都多慮了,郭的踐行證明好段子總有人聽,郭也多次遇到刨活的觀眾然都化解,讓刨活者失望,肚裡有貨千著應變,比較起來錄音真不影響發展而防礙發展。細想胸懷很重要


用戶6149558653


如果絞盡腦汁,設計一個很叫座的相聲段子,說了一次就被人模仿,甚至比原版還紅火,而創作者卻撈不到半點好處,是你,你也會不讓錄像。



岳雲鵬唱《五環之歌》火了,原版《牡丹之歌》的歌唱家不也不將之告上法庭了嗎?這還是岳雲鵬爭求過原版同意了的。歌曲有版權,相聲為什麼不可以自我保護。



誠然,相聲茶館不讓錄像,從長遠觀點來說,當然不利益相聲發展,但從小的方面來說,各社團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拒絕被錄像,也無可厚非。如果個人眼前利益都不保了,誰還會在意長遠發展?



我們不要只看到相聲茶館不讓錄像的表像,一味批評他們的眼界,心胸等,我們也應該探討一下他們不讓錄像的本質。如果說這些茶館不希望相聲發揚光大,我是不信的,畢竟他們都是以相聲做為養家餬口的手段,可是為何他們還是固步自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被侵權,直接傷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如果他們的相聲創意也如出版物一樣,被盜用會被懲罰,使用也有抽稅,想來他們也不會藏著掖著。



不是聽一人說過,段子頭天投入使用,次日便被借鑑傳播,失去了新鮮感的事情,這種勞而無功,為他人做嫁衣的情況確實讓人不爽。如果不是這樣,誰會六個手指撓癢,多那麼一道?我們真正要譴責的是那些盜用模仿別人的創意,卻不給創意人任何感激的人,是他們,讓相聲的路越走越窄了。如果也給相聲段子一個正當權益。相聲段子的發展會更趨向合理理。



當然也有可能一些過黃的段子不宜公開,或者是有的相聲演員怕人指毛病,說不足,但那是少數,當又另當別論。


萍風竹雨123


沒有認可不認可,只能發表些自己看法;同時也佩服郭德綱的思想造詣;

雖說相聲是門藝術,是公開娛樂的一種藝術,但畢竟茶館是人家的,所以對於人家說的“保護相聲”,別人無權過問,也談不上認可;只能簡單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先了解下劇場和劇場演員的收入模式;

劇場的收入比較單一,就是收個入場費;而演員的收入就單一了,除了收入場費的提成外,有時候運氣好碰上幾個“多金看客”,給表演者打點小費,這也算是一筆收入;

不讓錄像的兩點原因;

第一:“保護段子”

小劇場畢竟不能和德雲社比,德雲社人才濟濟,每個人都在拼命的創新、拼命的找段子、改段子,就算其中一些段子被有心人錄音了、錄像了,也無傷大雅,下次再來或許就會有一堆全新的段子給大家講,錄下來也只能保證,聽過其中的一部分段子而已,不傷筋骨;

但小劇場則不然,演員稀少,創新較少;可能這次錄下來的東西,和下次講的東西大致相同,那麼誰還會來再聽第二遍呢?

第二:“保護客源”

本地的小劇場,當然客源只侷限於本地,而地域的侷限也就決定了喜歡相聲、願意花錢來聽相聲的就這麼多人,如果誰都在網絡上能找到音頻、視頻,誰還會花錢去聽?

也正是因為他們賺錢方式的侷限性,所以才導致了他們不讓錄音錄像;與其說他們是在“保護相聲”,不如說是在保護自己的利益;

佩服郭德綱的造詣;

大家都知道,天津是曲藝之鄉,相聲最開始也是在天津流傳的,就連很多相聲界的老前輩都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但這麼好的資源卻沒人知道怎麼利用,也沒人去想如何去光大相聲,只知道窩在一個劇場賺點辛苦錢,回頭還要告訴大家,曲藝這碗飯不好吃,相聲這塊骨頭太難啃;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發展的方式太封閉,說直白點就是:沒人聽過,又有誰會愛聽呢?

而等到郭德綱來北京北漂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他無償將相聲段子提供給了北京廣播電臺,聽的人多了,愛聽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再想聽怎麼辦呢?自然都去德雲社聽相聲去了。所以郭德綱最讓人佩服的是思想造詣,不認死理兒,自然會取得比別人更高的成就;也可以說成是郭德綱拯救了相聲,發揚了相聲;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影視巨能聊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軒主覺得,天津的相聲茶館不讓觀眾錄像,保護自身的利益,外人無可厚非!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家相聲劇場都像德雲社一樣,對觀眾包容、開放。但是利益分大利益與小利益,天津相聲茶館只看到了自己的小利益,而忽略相聲藝術整個的大利益。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首先要有大的格局。像天津相聲茶館這樣小家子氣,也難怪天津的相聲藝人生存如此艱難了!


就像題主提到的張番劉銓淼,二人在全國各種相聲大賽拿獎拿到手軟,還登上過春節聯歡晚會,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相聲界青年一代藝人的佼佼者!但是二人是什麼生存狀態呢?沒有名師、沒有乾爹、沒有人脈,空有名氣!整天在天津相聲茶館演出,活沒少幹,錢沒多賺!甚至有時候還吃不飽!這就是天津相聲茶館年青一代生活狀態的縮影!

天津的相聲茶館名義上是為了保護張番劉銓淼他們的相聲作品不被觀眾刨底,但實際上就是怕有人在網上看了,就不再來茶館了聽相聲了,就是打得自己的小算盤!但是結果呢?做為曲藝之鄉的天津,相聲演出團體不用和德雲社比,和偏居西北的青曲社比都被甩了不知幾條街!


說到這,軒主不由得想到孫越、應寧、王玥波等人的開蒙師父馬貴榮先生(百度貼吧名叫羊肉蠍子),馬先生把自己創作的相聲作品,直接掛在百度貼吧,並公開說,誰願意用誰用,大家用我的活是看得起我。看到了吧?這就是差距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馬先生的貼吧去看看,有好多作品就在貼吧上掛著!可以說馬先生的所作所為,才是真正的為了相聲事業的大利益!那是犧牲了自己的創作版權啊!


靖逸軒主


說實話,雖然喜歡相聲,也知道相聲發祥於天津,但沒去過天津相聲劇場看相聲。網上確實有這麼個說法,就是天津相聲劇社不然公觀眾錄像,原因是保護相聲原創。

保護的出發點肯定有,這不容置疑,但絕非僅僅如此,也有擔心相聲表演中一些葷段子(倫理哏)以及不太符合國家曲藝指導方針的內容,被別有用心的人錄製了並拿去說事。所以有的家長都不太喜歡帶小孩一起聽天津相聲。

另外,相聲“咋掛”的藝術特點,一不小心就容易惹事,就像當年馬志明表演《糾紛》後引起了天津拖拉機廠訴訟,這件事對馬志明的影響很大。再者,傳統相聲針砭時弊較多,諷刺味道很濃,拿捏不好跑偏了就觸犯到文藝底線,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郭德綱沒紅之前,相聲界主要分兩大陣地:北京和天津,北京相聲先後以侯寶林,馬季,姜昆為代表,延續了侯寶林主導改革的新相聲,以及馬季開創的電視相聲。而天津相聲更多的是繼承了傳統相聲。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區別很大。首先北京相聲經歷兩代操刀手(侯寶林和馬季)的改革,形式和題材上均去掉了很多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馬季時代開始冒出了“歌頌型”相聲,都是遵循服務政治需要為導向,也就是現在經常說的“高雅相聲”。

傳統相聲,形式上演員講究穿大褂表演,內容上像大雜燴,葷素俱全,表演宗旨以諷刺針砭為主——這就是為什麼從天津學藝走出來的郭德綱會被“反三俗”的原因。

郭德綱“北漂”到京城,打出旗號的就是“恢復傳統相聲”,所表演的相聲段子也以傳統段子加以整理後的為主,倫理哏、低俗的內容很多,因此一直飽受詬病,但接地氣,受觀眾喜歡、熱捧。

現在職能手機這麼發達,真正要禁止錄像或錄音很難,所以現在基本並不會太刻意禁止。畢竟德雲社的“三俗”相聲都可以到處演出,網絡上也到處都是,也沒見相關部門出來查封。曲藝創作及演出,只要不觸碰政治領域,不會遭禁的。題主所提的情況應該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