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中晏殊主動被貶有什麼深意?

覓夜店


今晚開始看《清平樂》,發現節奏確實是出奇地慢。尤其是第一集,主要人物都還沒有出場,整集基本上圍繞宋仁宗去皇陵尋找生母李氏、到梁家“微服私訪”兩件事,期間,轉換了好幾個場景,仁宗從皇宮到大街上,再到皇陵、梁家,最後再回到皇宮,每個場景都出現長時段密集對話,比較考驗觀眾耐心。同時,小演員臺詞比較生澀,雖然明白編劇想要娓娓道來,講述少年仁宗的逐漸成長的領悟,但是過長的對話讓觀眾一開始有點難進入故事情節。

進入第二集節奏有所好轉。吳越飾演的劉太后持重威嚴,和少年仁宗的青澀一配合,感覺就來了,讓人看到了母子之間矛盾的張力。另外,朝堂對手戲變多,八大王趙元儼和呂夷簡的朝廷論辯,劉太后罷晏殊升張耆,都頗有看點。第二集結尾很高能,王凱飾演的成年宋仁宗出場以後,王堯臣、韓琦進士及第正式進入官場,仁宗時代的帷幕緩緩拉開,很有史詩感。

節奏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想要表達的內容太多,既想要展示諸多歷史細節,又想要交代各種人物的身份背景、性格,還想借由臺詞討論一些宏大的歷史主題,比如孝道、仁義、君臣之道、宋儒風範等等。劇中穿插了大量的人名、官名(宋代官制又特別複雜),還有一些繁瑣的制度解說,比如仁宗出宮尋母被監門太監擋住,太監說了一長串監門制度,語速太快,觀眾很難跟上。

不過節奏的問題也算是這部劇的特色,已經能感受到它的正劇傾向。主要情節都基本符合正史記載,宋仁宗朝的重要大臣,呂夷簡、韓琦、范仲淹、夏竦等我們熟悉的人物陸續登場。對宋代社會風貌的展示確實很用心,仁宗稱劉太后“大娘娘”,眾人稱皇帝“官家”,一番報菜名蜜餞李子雪花膏、吐蕃豬肉、魚蓉粟米羹等讓觀眾迷失在對宋代美食的幻想裡,皇帝和大臣形式長短不一的幞頭、太后的服飾冠帶等等,無不充滿考據感。

同時,劇中還重點展現了宋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特點。例如對科舉取士標準重視作詩而輕視義理的討論,由唐入宋的坊市制度的變化。少年仁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展現出他的從政才能。問題就是不能沒有主次重點,打亂主線節奏。

情節上處理的比較好的地方是以多線敘事的方式推進劇情,圍繞宋仁宗宮廷戲,輔以梁家人的故事線,並穿插仁宗童年補充背景。小說以梁懷吉為主人公,電視劇看來已經




娛你們在一起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能夠做多少事情?

只有人多了,和自己的目標一樣的人多了才能夠做大事、做成事。晏殊此時主動被貶一方面是規避太后的鋒芒,另一方面是在尋求同道中人。

第三集一開始,晏殊就給自己算了一卦,料定自己必將被貶。而被貶的理由也只能自己主動的找出來。畢竟,讓劉太后找一個莫須有的理由出來還不如自己主動的失儀。這樣的一來,兩邊都有臺階可以下,自然是皆大歡喜。

所以,才出現了上朝的途中晏殊怒斥家人的場景。有這麼一個口實,劉太后也樂得順坡下驢將晏殊貶黜出京到了應天府。

這期間,宋仁宗對於晏殊的主動被貶似乎是知情的。並且讚歎晏殊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丈夫。並且詢問了如何做一個明君。明君不是判官,是需要懂得如何均衡各方的利益。如此看來,晏殊堪為帝師。而之所以到應天府,全是因為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給宋仁宗上書,說的是讀書人的事情。

後面也提到了一點,那就是范仲淹到了應天府之後,學童滿口的仁義道德卻不齒范仲淹的衣著和舉止。學童甚至怒懟范仲淹有辱斯文。

但是,何為斯文?他們這些學童只不過受到了一些所謂的斯文人的薰染罷了。這些人只看重華麗的洗澡,只追求對仗的文體,卻真正的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些對於文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培養出一大批眼高手低的酸臭書生。

而范仲淹來的目的就是改革文風的。

所以,當晏殊說出“君子所其無逸,稼檣之艱難,乃逸”

有些事情只有經過實踐,才能夠知其所以然。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死讀書。很顯然,現如今的風氣被范仲淹看的透透的。

這樣的一看,也是個好事。經過晏殊、范仲淹的努力,學子們能偶有真才實學,未來也就有了宋仁宗的盛世出現。


娛扒府


面對一觸即發的傾國矛盾,晏殊的核心深意是在維護新舊權力和四海洪荒的平衡,他主動被貶,無疑平息了這場暗流湧動的朝堂風波,這是晏殊的政治智慧。







一、矛盾起因:一場兒子尋找親生母親的大戲




長大後的宋仁宗得知自己並非太后(大娘娘)親生,而生母李順容卻在青燈古佛之下看守先帝皇陵。

為此,宋仁宗不顧一切、執意要接回生母盡孝。由此,惹怒了養母太后,同時也遭到了晏殊、呂夷簡等大臣的強力阻攔。


雖說這裡有太后的私心,但也有對大局的考慮,那就是宋仁宗接回生母李順容以後,如若兩宮並立,勢必引起朝臣站隊、打亂已有的穩定局面。

因此,不管是作為養母的太后,還是枯守皇陵的生母,都各有各的苦衷和不得已。


她們同時都要為先帝遺命和天下太平做出自己的犧牲,哪怕有親生兒子不得見,哪怕養母位置尷尬不被理解。


說來說去,宋仁宗不能見生母,內心不平,對太后生怨,對生母有愧;李順容不能見兒子,內心極度荒涼,生命也只能悲哀落幕;太后娘娘全心培育宋仁宗、孤兒寡母在男人堆裡護江山,委屈不易一籮筐。


二、矛盾激化:養母太后垂簾輔政、不放權




宋仁宗把見不到親孃的怨恨,全都記在了大娘娘頭上,對於依然垂簾輔政、未放權的太后,抱怨越來越多。


為此,兩個人在朝堂上頻頻交手,先是因范仲淹母過世辭官守孝一事,宋仁宗借題發揮:“這心懷天下蒼生,也不能不對母親盡孝!”真真地當眾向大娘娘發起挑戰,以示接回生母的決心。



大娘娘被激怒了,多年的委屈、養育、先帝的遺命託付,打理江山的不易等等,諸多情緒一瀉千里,便向宋仁宗使出了殺手鐧。

那就是開啟反常模式,給無才無德的張耆升職。眾臣周知,張耆在大娘娘落魄時,對其有收容之恩。平時大娘娘雖以爵位、府宅和金帛對張耆進行賞賜,但並未給他實權實職。


而這次卻要明目張膽地破壞多年堅守的底線,硬要給張耆實權,意在警示宋仁宗,如果你一意孤行下去,後果定是顛覆朝政、血雨腥風。

也就是如果你安分守己,我便恪守規則,如若不然,我便逾矩作亂,你奈我何。


而此時的宋仁宗內心雖有不滿,但還沒有辦法和力量與大娘娘抗衡。如果此事繼續燃燒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晏殊就是這種情況下,上劄子,抗辯太后升張耆樞密使一事,並自導自演一場主動被貶的大戲,晏殊的深意主要在於平衡政權,具體如下:

(1)替宋仁宗頂雷

此時的宋仁宗若直接反對太后給張耆實權,勢必再度激怒太后,局面不可收拾。

而既是帝師又是臣子的晏殊就站起來替宋仁宗頂雷了,說出宋仁宗不敢說的話,上劄子反對張耆一事,這是作為下屬晏殊對上司宋仁宗的交待。


也就是,晏殊明明知道不可以反對太后的舉動,反對也沒用,但他還要是上劄子抗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樣做不但貼合宋仁宗的心思,說出宋仁宗不能說的話,還把太后對宋仁宗的火氣引到了自己身上,避免母子兩人發生正面衝突。

(2)給太后留足面子

晏殊明知抗辯太后無效,還會因此被太后所不容,但照樣上劄子表明態度,意思是我有意見,有意見我就要提,我就要抗議。


晏殊深知,若此事激怒了太后,因直言進諫一事把自己貶到千里之外,勢必會對多年謹慎行事的太后造成不良影響。

由此,讓眾臣找抓住太后不但不聽直言進諫,還把說真話的臣子給貶跑的把柄,那麼,太后在群巨心裡再無權威可言。


所以,晏殊沒有明著挑戰太后權威,而是私下抗辯,又想辦法讓太后以解對自己的怒氣,由此在群臣面前自導自演了一場殿外抽打侍從的失儀大戲,讓太后發揮。


此舉,給太后留足了面子和餘地,同時自己也不至於被貶到荒蠻之地,翻身也沒那麼難。

(3)盡崗位職責

晏殊明知反對張耆一事不可為,但作為臣子,知道上司行不對之事,提意見是職責所在,也是為臣的本分,而不是違背自己的本心,讓事情朝壞的方向發展下去。


其實,不管是晏殊還是太后,都深知執國如執秤的重要性,所有的事情都在於平衡。

所以,作為臣子看到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時,不走偏鋒順從一方,亦不起鬨,不投機,而是盡力想辦法平息戰火,平衡各種關係,維護朝廷局面。


晏殊此舉,為宗仁宗與大娘娘之間一觸即發的親情、政權等諸多矛盾,贏取了轉圜的時間和空間,不讓結黨營私和謀逆者有機可乘。


以上,晏殊導演失儀之事,給太后送彩蛋,藉此主動被貶,才避免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政權殺戮,意在助宋仁宗平衡四海洪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