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最好的一篇文章是什麼?古文方向?

量力而活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龍門子”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當之無愧的好文章。

在眾多著名的歷史人物當中,宋濂的“勸學”方式誠可謂是標新立異的。因為通過含蓄的對比,宋濂間接地道明瞭“主動學習”的決定性。故而,在文字的表象之下,宋濂刻意埋設了三條意味深長的信息。

第一:“沒書者”超越了“有書者”

對於宋濂來說,願意把書借給自己的人,必定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或者第一群“貴人”。按照常理,宋濂應當在文中特別強調其大名或者尊姓,以表達自己的鳴謝之忱。然而,宋濂卻沒有這麼做。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缺乏感恩心理,而是因為要藉以提升勸學的效果——缺乏學習條件,並不等於缺乏學習潛力。

第二:“窮孩子”超越了“富二代”

在文章當中,宋濂的同學也都似乎是“名不見經傳”的。無論是跟自己一樣的,還是比自己光鮮亮麗的,宋濂也都沒有提名道姓。難道宋濂的同學真的都是無用之輩嗎?當然未必。究其原因,倒不是因為自卑或者嫉妒,而是因為要給馬生留下一片充足的思考空間——不能衣食無憂,並不代表不能前途無量。

第三:“求學者”超越了“飽學者”

其實,從“鄉之先達”的身上就已經能夠看出來了。在正史記載中,雖然宋濂的確師從過好幾位名人,但其社會地位卻都沒有宋濂的高。不難看出,宋濂的成功不是簡單地得益於什麼命運之帆,最重要的恰恰是宋濂親自走過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求學之路。因此,一筆帶過的用意也是非常明確的——出於藍的青,果然是極有可能勝於藍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僅能夠從宋濂的身上學會如何努力地學習,同時還能夠學到如何謙遜地做人。關於宋濂的教育思想,雖然未及萬世師表之勢,但是能夠在告老還鄉的前後,將積極的學習態度講述得如此地情真意切,固然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鳶尾洲國學志


《不食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註譯:

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曾經出現過一次嚴重的饑荒。當時身為鬥地主的黔敖,在路邊準備好了施捨的飯食,專門供應路過飢餓的背井離鄉的窮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過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輕蔑的說:“我正是因為不願意吃別人施捨的東西,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場!”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肯吃,最終餓死在路旁。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仍然可以去吃。”曾子說出這樣的話,可曾有過臉紅,他是否能體會生存在底層的人的悲哀,哎!說白了,其實曾子也只不過是,有錢有勢的人圈養的一條狗罷了,他只不過是為權貴洗白的一專家而已。

現在有多少大資本家大財團,比黔敖狂妄百倍,他們蔑視窮人的樣子比黔敖更甚,擺著高高在上的姿勢,誇誇其談,視萬眾如無物。每一次出場,保鏢環立,擺出一副呼風喚雨的架勢。強取豪奪榨乾勞動者,不惜一切手段,甚至用996捆綁勞動者。又有多少餓者在一米之炊面前,放下尊嚴,搖尾乞憐,說著違心的話,露著陽奉陰違嘴臉,任人宰割。如果不能有尊嚴的活著,與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人啊!究竟是為何而活?


我的世界2275


說點自己的經歷。

最喜歡的古文,我毫不猶豫,一點也沒遲疑的想起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可能很多人對這篇文章並不熟悉,因為這篇文章並不是當時考試所必須掌握的重點,大概只是選讀的樣子。喜歡了好多年,後來再後來才知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大祭文之一。

一開始讀這篇文章,覺得它寫得特別情真意切。其中呢,有很多句子呢,讀一遍就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又比如: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還有很多句子都是飽含深情,讀罷一遍便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特別是當時,我的奶奶又離我而去了,我又不在身邊,我又覺得裡邊很多句子彷彿就是為我而準備,真是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

後來又瞭解了逐漸瞭解到了韓愈的人的生平,知道他這個人一直是過得非常辛苦的,雖然作為後來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但是他的一生過得是非常的辛苦的。對於苦難當中的人呢,特別是像這種在苦難之中還不屈不撓的人呢,很多人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敬意。我也是如此。這就我跟這篇文章的故事。無愧中國古代三大祭文之一!


智溪東坡



唐國榮7


柳宗元的《馬說》:世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動專家


《道德經》,如何修養身心,如何更好地保持好、發展好、實現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態之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