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城市出身的郭敬明喜歡拍華麗的大城市上海的電影,而上海出身的韓寒卻拍小城公路片?

血魔-Ticks


通常來說,一般人在這方面都有一定的互補心理,不過兩人的作品也主要是反應自身的心理歷程比較多。

被同化的郭敬明

郭敬明的人生經歷和他電影的主人公類似,都是小城孩子征服繁華大都市的過程。





用自己的能力走進高樓大廈,獲得本地人的仰視和認同,然後坐在最高處俯視大眾。

用大城市的時尚武裝自己,用大城市的概念征服大城市,說到底,郭敬明都是被大城市同化的那個。

他買的豪宅最著名的是那座象徵老上海貴族的舊宅院,幾十萬的水晶吊燈,滿屋的奢侈品和古董,這不是一般年輕人的品味,正像是一位暴富的商人。



確實,就像他說的,他是位商人,而不是作家。

逆反的韓寒

而韓寒一直是青春逆反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從出身看,大城市郊縣的孩子會比外地人對大城市排外勢利等劣根性有更深的認知。因為對於市區的人來說,他們並不覺得郊縣的人跟他們一樣是真正的上海人。

韓寒自小就懂得這個道理,小時候被看不起,長大以後征服了它,也就懂得了,卻更看不起它了:



很多出生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的人,不僅沒有比外地人更聰明,甚至更懶惰勢利和市井,不過因為繼承祖先的一點資產比外地人過得輕鬆就洋洋得意起來,這樣的人不思進取,終究被歷史的車輪拋棄。

明白了人性之後,然後韓寒開始追求自由,追求征服自然,這就是公路片的來歷。作為男人或者說一個直男,幾乎都有徵服西部曠野,甚至征服雪山的夢想。

韓寒熱愛賽車運動也是同樣的道理,男人、野性、征服。



這幾年開始拍電影之後,個人形象更是鬍子拉碴,泯然就是黑髮周星馳。

漁人娛己評,
無論如何,兩位各自的個性都非常突出,追求大城市的繁榮也罷,追求個性的自由也罷,都是一種選擇,也各自代表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需求,只是不空洞就好。

by 漁人娛己


漁人娛己


首先,韓寒出生在上海遠郊亭林鎮,是一個小地方。郭敬明喜歡拍紙醉金迷的大都市生活是他的個人愛好,與出生在哪無關;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出生在山東高密,也是小地方,他寫的是《紅高粱》,此即為反例。郭敬明有才華無立場,韓寒的文筆連郭敬明一半都不如,郭敬明文筆堪比張愛玲,略遜於曹雪芹,是天才級作家,只不過他格局太小,執迷於聲色犬馬;文筆好與格局是兩碼事,就如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但他是個奸佞之輩,此是一同例。韓寒有立場但才華平平,他是個好人,少年成名到還好,插科打諢的文筆好過同齡人,俏皮的雙關語迷倒小姑娘,一旦到了殿堂,拿不出手,反不如郭敬明的文采飛揚,輝煌氣派,輾轉傳情。這兩個寫作文棒棒的少年一經長大便風光暗淡,文學殿堂裡容不下浮華也放不進小土疙瘩。相較於此二人,王小波與張賢亮才是熠熠生輝的大家。


觀塵子


韓寒與郭敬明的追求不一樣吧。

郭敬明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在郭敬明年輕時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來,自貢對於郭敬明來說,是一個永遠美好但是註定這一輩子也不打算回去的地方。

自貢盛產鹽、恐龍,以及小城的文學家。

郭敬明在小說和散文裡面,將自己的高中寫得十分了不起,從學習成績到學校風景,郭敬明所就讀的富順二中都可以媲美日本的中學。

在散文中,郭敬明是這麼寫得:

我總是喜歡站在草坪上舉目向東看,一直向東,向東。我想看看東京塔的霧氣,散了沒有。我總是喜歡站在樓頂上舉目向西看,一直向西,向西,我想看看家鄉的向日葵,開了沒有。

自貢這個名字,很顯然在郭敬明的文章裡很少出鏡,比起自貢,郭敬明更願意去書寫上海、東京這樣的城市名字。

在郭敬明心中,家鄉是個記憶,而上海,則是自己人生的證明。

他嚮往都市生活,嚮往那種眾人中心的感覺,也向往自己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的證明。

很顯然,他在上海打造了自己的王國。

他看到了上海精緻絢爛並且讓人膜拜讚歎的那一面,也刻意去忽略了上海平實落敗的那一面。

上海有郭敬明想要去書寫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場景,很顯然要比自貢這樣的家鄉複雜並且引人注目地多。

郭敬明看到了上海的野心,看到了上海的精緻,看到了上海的複雜。

所以他才會不斷地區書寫那些只有在上海看起來才會合理發生的故事。

例如《小時代》,女生們永遠都追求國際名牌,永遠都誇張地生活談戀愛撕逼,永遠都生活在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中。

這是郭敬明最想把自己打造成為的人,他在現實中實現了,自然電影裡面也是如此體現。

與之相比,上海郊區金山縣的韓寒,顯然對於上海的城市生活,並不感冒。

中國不少大城市郊區的人,其實對於大城市,感情都很分明。

對於這些人來說,自己所在的縣市區隸屬於這些大城市。

大城市有教育醫療資源,上學看病就業需要去這些地方,對於這些人來說,沒有身份認知困難。

韓寒也是如此,他在文章中也不斷強調,自己是上海郊縣人。

上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從一開始,上海就是祛魅的。

但是對於郭敬明來說,上海本身就是魅力所在。

所以郭敬明的電影,要不斷地為想象中的上海增加更多的魅力。

但是在韓寒的電影裡面,顯然城市生活,並不是一個魅力所在,他關注他喜歡的車,公路,成長與探索。

作為大城市周邊的小鎮青年,韓寒對於大城市,要熟悉得多,但是顯然沒有郭敬明那樣的熱情,去為上海的風光增磚加瓦。

韓寒坦率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而郭敬明,有著足夠的野心和命運逐浪,這或許是兩人電影最本質的區別,也是為何韓寒要去拍小鎮青年的故事,而郭敬明則要拍上海年輕精緻女生故事的區別。


林一行


對於二者的分析,還要從他們成名的本業,作家說起。

韓寒有本書叫做《像少年啦飛馳》,記錄了很多小鎮青年風一樣的青春,就如同《三重門》裡面的林雨翔,十足叛逆又十足的羞澀和溫暖,讓很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找到自己當時的影子。

沒錯,林雨翔就是韓寒的影子。

郭敬明的書叫《夢裡花落知多少》,拋開抄襲事件不談,這本小說的故事跟韓寒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更像是偶像劇。你總能找到穿白襯衫的男主角和故事裡經常遇到的灰姑娘,他們始於歡笑又終於滄桑,是每個人成長的經歷裡不曾錯過的一段往事。

這些表現,是他們自己對於嚮往生活的心理映射。並且在他們的生活中,體現更為明顯。

韓寒選擇的是舒適而自我的生活,這種自我類似於古代的竹林七賢,我管你懂不懂我,我就這樣。

四爺走的是時尚風格,賺自己的錢,用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另外說一句:韓寒出生並且長大在亭林鎮,那時的松江還沒升級為區,在交通不便的八十年代,雖然屬於上海,但松江也是個溫暖的小城。

對了,少年時代的韓寒,還有個名字——松江齊達內。


朱鐵平


兩個人完全是不同類型的人唄。

郭敬明的小說看下來,就很容易發現,他是從一開始的“青春比慘”文學逐漸演變到小時代這樣的珠光寶氣瑪麗蘇文學的,雖然表面上看著寫作方向不一樣,但其實,這裡面滲透著郭敬明對於青春文學、年輕人心理的深刻理解,體現的是他精準的商業嗅覺。

他早就看出來了自己的受眾群體是不諳世事的年輕中國女性,她們喜歡幻想,嚮往華麗的上層生活,愛慕帥哥美女的恩怨情仇,甚至還有點耽美——《幻城》就是嘗試之一。

所以,郭敬明,歸根結底,是一個商人,是一個向女性賣東西的人。並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他還越來越熟練了。

韓寒不同,韓寒一開始就是一個比較關心現實世界,比較偏自由的人。

在學校的時候,他的作品,是在諷刺教育;出了學校,就把筆尖對準了整個社會。

所以,即便堅決地走上了商業化之路,變現賺錢,但是你還是可以看到,他內裡還是有比較強的文藝追求、現實主義追求、知識分子追求。只不過目前做的不夠好罷了。

這兩人的性格,跟出身在哪裡,沒什麼關係。只是對比來看,比較戲劇化,讓大家覺得好像有關係。

出身一線城市,愛慕虛榮,眼裡只有錢的人不少,關心社會現實的人更多,他們兩個並不是特例。


羅文益


郭敬明和韓寒拍電影,其實拍得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


韓寒喜歡賽車,所以他的《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裡都有公路和賽車元素。而郭敬明拍上海,拍奢侈品和奢侈生活,也都是出於他對物質的迷戀。



大家都知道,郭敬明是小城市出來的孩子,他剛到上海讀大學的時候,確實非常窮,那時候他身邊同學都很有錢,相比之下郭敬明就比較自卑,他被上海的“壕”打擊過,所以後來賺了錢,才會瘋狂的用物質補償自己。



2010年,郭敬明就靠自己的收入,在上海買了七八套房子,其中最壕的應該是三棟洋房。聽說那三棟並排的別墅裡,充滿了各種名牌,一把雨傘都5000多塊,吊燈價值四十多萬,奢侈品牌地毯更是超過一百萬。



看《小時代》系列就能發現,郭敬明對上海,對繁華世界有種近乎病態的痴迷,這一點不僅在電影裡,在他的生活裡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達人鈞鈞


拍電影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對事物看法,拍成影片,郭敬明本人注重生活奢華享受,對人民幣熱愛。

韓寒注重挖掘一些比較體現人性和自然的題材。

我更喜歡韓寒的電影一些。

就像現在有些人嚮往著在社會上優渥的生活環境,有些人希望給社會文明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韓寒和郭敬明都還很年輕,以後發展具體會怎麼樣,變數很大。

他們有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只是現階段,韓寒傾向鮑勃迪倫這樣的生活,而郭敬明更傾向披頭士這樣的生活。

說到鮑勃迪倫就要和大家聊聊他是我最喜歡的歌手。

鮑勃迪倫,有著貴族的出生,但卻並不喜歡彈奏古典音樂。穿衣風格,反而像一個流浪歌手,注重休閒和舒適度。不是傳統的西裝領帶,像風度翩翩的貴族,處處紳士風度。很喜歡挖掘一些人生命裡更深沉的東西。

相反披頭士只是工薪階層,但卻很喜歡打扮得像一個貴族,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看法。對金錢很在意,眼界要稍微比鮑勃迪倫更窄一些,所以註定了,他們音樂作品在年輕時期很侷限。只關乎情愛,無關其他。

但鮑勃迪倫不一樣,他卻是改變了音樂史,解放思想,為革命事業做了很多貢獻的人,成為了搖滾之父。

同樣韓寒的性格非常獨特,他喜歡做自己,不在乎別人看法,一直明確自己的目標。不沉迷於都市繁華,有自己明確目標,去奮鬥。

我自己也很欣賞韓寒這樣的活法。










V物簡藝


年輕時你所生活過的城市,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
郭敬明算是招黑體質極為明顯的名人典型中的一員,自2001年初具名氣之後,郭敬明就憑藉個人文學天資,用寫作當做區別於眾人的標籤,從80後群體裡脫穎出,第一次趕上了成名的時機。
接著,他創辦青年文學雜誌扮演起文化出版商,待到大陸電影市場展露出非理性趨向時,又極其迅捷地抓住機會把自己出版過的長篇小說搬進影院,自導自演自得其樂賺自家粉絲的錢。
1983年,郭敬明在四川省自貢市的一戶普通工薪階層家庭出生,身材瘦小其貌不揚的他,讀高中時,兩度在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上獲獎。那時起,郭敬明個名字,便與大浮華綺麗的大上海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十里洋場,金碧輝煌。黃浦江畔江水聲、渡輪聲配著岸上迎來送往的嘈雜人群,對於來上海參加作文比賽的郭敬明來說,大概是充滿了吸引力。
郭敬明選擇了上海躁動的財富那一面,上海也用財富這一面回應了郭敬明任性地攫取。他活得現實,他樂得把這麼多年來,他眼裡所見的上海的樣子,拍出帶有他在這裡擁有過的喜怒哀樂的模樣。
《小時代》裡的上海,就是他低谷巔峰的自我,分別抽離出來之後,活在上海里的樣子。
韓寒出生於1982年的上海金山區,同樣是新概念作文大賽上脫穎而出的成功商業文學明星,韓寒對寫作的志趣,很多時候體現出一種玩世不恭的隨意狀態。
如果說郭敬明的文風是以堆砌華麗為特色,那韓寒的文風就是一副傲慢歪痞的形態。一如兩人十幾年來每次面對媒體和公眾時的外貌形象一樣。
韓寒生於上海,他今生都不必追逐上海,他的骨子裡深深地存續著龐大而複雜的上海,單這一點來說,郭敬明今生都不可能與其比擬。
因此,當韓寒把追逐的目的地放置到簡單明瞭的地方時,身體裡流動著上海基因的韓寒,才會覺得人生有點意思。
2018-03-13 23:10
——衡·Isabella

吾腔調


這件事情跟他們處在什麼樣的城市沒有關係,僅僅是兩個人的藝術風格不同,而他們拍攝電影的風格,其實跟他們的寫作風格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從他們的影視作品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們在寫作中的影子。



郭敬明的小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都市化的青春小說,裡面包含著高樓大廈,而這種風格,如果放到電影,就變成了一種非常奢華的氣質。

比如小時代當中,郭敬明所寫的大學,是如鈔票焚燒爐一般的地方。這就註定了日後故事的發展,逃不開金錢的俘虜。

反觀韓寒的小說,其實一直都是非常簡單純粹的,比如說校園生活,或者是他的散文雜文,都可以看出有著強烈的童年印記。



比如說三重門當中,韓寒就寫了在小鎮當中的生活,非常的接地氣,裡面包含著彷彿他自傳體一般的故事。

當然也不能否認,也許兩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都太熟悉了,所以想突破自己的範圍,從別的角度來詮釋一種嶄新的生活。


幻世魔王


很多出生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的人,不僅沒有比外地人更聰明,甚至更懶惰勢利和市井,不過因為繼承祖先的一點資產比外地人過得輕鬆就洋洋得意起來,這樣的人不思進取,終究被歷史的車輪拋棄。

出生於四川自貢市的郭敬明,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文化領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他的作品不斷的發行,也被他本人拍成電影,大賺一筆。

從小出生在小城市,被大城市的繁華所吸引,他在上海砸重金購買了一座老宅子,這是過去大戶人家的住宅,就是富甲一方的土豪所留下的。

裡面的裝潢非常的超豪華,70多萬的吊頂,奢侈品牌堆滿了整個房間。被美國«時代»評為“中國最成功的作家”也在著名作家王蒙的推薦下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成為中國作協的一員。

韓寒出生於大上海,從小就是在大都市生活著。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嚮往鄉村,而在鄉村生活的人卻嚮往大都市。這就是心理互補的關係!

當然,人各有志,人人都有自己的發展之路。普度眾生,大千世界。道不同不相為謀,才是人間一大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