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別人對我太好,是缺乏什麼品質?怎麼改正?

柳雙龍


缺安全感,怕以後對方對不好了我會接受不了,我會傷心難過會哭。所以我乖乖呆在家不出門,尤其是是這期間。天天睡衣而還不梳頭。[捂臉]



2020事事如意幸福安康


產生題主的這種心理現象可能有三種原因:

(1)害怕虧欠

別人對自己很好,自己會覺得很窘迫,會覺得自己虧欠對方,擔心自己能力有限,不想回報或者沒有辦法報答對方。

比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都是給予別人幫助的那個人,從來沒有奢求別人一定要平等的回饋給我們,更別說我們成為受助者了。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會讓我們不知所措,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別人給予我們一點好處我們都想立刻回報對方,這時候別人對自己太好,自己會心神不安,否則自己的良心會把自己逼瘋。

(2)害怕失去

當我們知道有一個人對自己特別好,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他的這份好意,我們其實都是很開心的,但是開心的同時我們又在擔心,我們擔心自己可能不能夠維持這段關係,擔心自己可能會做一些事讓對方難過。

比如就像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會擔心總有一天會失去他們,會失去他們的愛。同樣,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同事也會面臨分別,我們擔心那一天的到來。

(3)擔心對方別有所圖

在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案例都是一些陰險狡詐的人假裝對一個人好,提供竭盡所能的關心和幫助,實則是別有所圖。我們擔心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會發生自己的頭上,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變得非常警惕,以至於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對自己好的人。

那麼我們該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1)相信自己值得“這份好”

有時候我們去幫助別人,並沒有想著一定要獲得回報,我們的可能想的很簡單,他值得幫助。我們自己也是一樣,別人對自己的好的時候,他(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自己值得,我們值得接受正當的饋贈。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卻一在拒絕,我想這才是虧欠對方吧。

(2)享受“此時此刻”

我們可能會有一些自卑,產生一些不配感,擔心自己得到的總有一天會失去。這種擔憂沒問題,確實會這樣,所有的東西都會消失掉,我們人類也早晚會消失掉,但是儘管事實這麼“殘酷”,影響我們去過好每一天嗎?當然不影響!同樣,與其每天活在對未來的擔憂中,不如去活在當下。

(3)進行善惡的判斷

我們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的社會生存經驗早就讓我們能夠對是非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如果別人圖謀不軌,我們是能夠感受到的。

(4)做自己就好

有時候面對別人的饋贈,特別是我們還不能夠很好地接受這種饋贈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不知所措,甚至會做出我們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我們會特別崇拜對方,支持對方,甚至我們會打聽對方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我們也朝著對方的期待去做“不真實的自己“。其實完全沒必要,我們就做自己就好。


歐文亞隆小迷弟


害怕別人對自己太好,是不想跟別人有過深交往,根源是怕麻煩和牽扯。這種一感到不對勁就想馬上斷絕來往,掉頭就跑的架勢很像受過驚嚇的小動物。而這樣的人常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情感上受過傷害

有些人因為對父母或朋友失望,潛意識裡決心要與人維持距離,什麼時候不想跟他們有來往了,就可以斷得乾乾淨淨。

有心理學家說過,中國人所受到的語言暴力80%以上都是來自父母。



看過一個紀錄片,一個女孩子在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溫暖,她更喜歡跟朋友待在一起。因為晚歸,她被父母辱罵,扇耳光,讓她滾,去死。等她真的要出門,父親又衝上來連扇她幾個耳光,她的尊嚴被父母扔在腳下踩。她不顧一切衝出家門,直接跳了河!


父親馬上去把她救了上來,又說,“如果女兒死了,自己活著也沒意思了!”

心裡有愛,卻偏要帶來傷害!

這樣畸形的關係下成長起來的人,會形成一種認知,只有跟人沒有親密關係就不會受傷害,所有他們不跟任何人有深度交往,自己帶著心裡的傷痕過餘生。



2. 不喜歡虧欠別人

百人百脾性,有的人喜歡把人情來往都放在稱上稱量。日常收了禮物就要馬上回禮,就怕佔了別人便宜。這樣的人自己往往沒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有什麼不妥,這種行事風格跟家教有很大關係。

老一輩的人講究做人要有風骨,不可貪小便宜,讓人瞧不起。矯枉過正就成了,要頻繁還禮。


我的幾個女性朋友都是這樣的人,如果她覺得佔了你的便宜,一定會當場道謝,然後找機會還回來。我買到了不錯的大米,想著也送給她嚐嚐,結果她一收到,就馬上寄了好茶葉來。

君子之交淡如水,凡事都要清清楚楚,也不是什麼錯。

自己是這樣的人也不要覺得自己不正常,人和人本來就不是一樣的,互相尊重就好。


鍾十一


害怕,是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對自己好,自我否定。所以別人一對自己好,就會排斥、惶恐,拼了命一般的回饋來減少自己的虧欠感,是不自信、缺乏自我的表現。一般寧願自己受傷,也不會去傷害別人,不懂得保護自己。

要改變就是要培養自信,培塑自我,人這一輩子就是自己成全自己的過程。

結語:要自信,爭上游。


燊思語


這是一種畏懼和自卑的心理,你不敢接受別人的好,就像難以承擔他們的好在你身上帶來的責任,或者是你太自卑畏懼,怕他們給你的好突然消失。其實你心裡也是很想去愛很想得到別人的關心是吧~不要害怕,人生在世只有一銘心刻骨,恐怕臨死之時都無可留戀了呢。你要堅強要勇敢,要敢於接受別人的愛也敢於為別人付出,這樣你會更多的體會到活著,活在人群中的快樂呢,加油吧。


用戶2800671892069


看到這一個問題:“為什麼別人對我好,我會不自在,會害怕?”剛看到這個問題,就被吸引住了。還有人說“別人給自己一個紅包,我恨不得要給兩個回去才會安心。”(這也是心理因素)

其實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翻譯成很多表達方式,比如:為什麼我得到一樣東西之後會焦慮?或者為什麼我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後會不安?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來訪者對於開口表達自己的需要,感到非常焦慮,總覺得自己的需要給別人帶來了負擔。

也有一些來訪者,一旦感覺到諮詢師或生活中其他人對自己很好,就會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有時候甚至會有罪惡感,彷彿自己不值得擁有那些好東西一般。

這兩天,跟6歲的小侄女呆在一起,發生了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因為玩具的事情,她和表妹爭執起來,都拉著那個玩具不鬆手,小侄女堅持對小表妹說:“你家裡也有一個,我媽媽買了三個,有一個是送給你的。”

小表妹也堅持說“我家裡沒有”。聽到這裡小侄女很傷心地哭了起來,表妹也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趕緊過去哄她,問她為什麼哭,她說:“媽媽本來買了三個,說要送給表妹一個。如果表妹家沒有,媽媽一定會讓我把我的送給她的!”

我不禁心疼起她來。

我心疼小侄女,因為我太瞭解她媽媽了,如果小表妹問自己能不能把這個玩具帶回家,小侄女的媽媽一定會讓她把玩具讓給表妹的。

在媽媽心裡,助人為樂、照顧別人的需求是一種美德,她希望把這些美德教育給她的孩子。

所以,在回答“為什麼別人對我好,我會不自在”這個問題時,有部分其實是我們的集體文化帶來的影響:我們的文化過去推崇的“奉獻精神”,宣揚某某為了他人利益不顧自己利益等等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別人的需要,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

久而久之,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滿足自己,漸漸變成了一種“自私”的事情。

03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這種“需要照顧別人的需求,不要總是要這要那”的觀念告訴給孩子,時間一久,孩子容易形成“我不值得別人太多關注,不值得對我好”等的心理。

因此在一旦感受到別人的更多關注或好意時,會感覺很有壓力,甚至覺得“不自在”、無所適從等。

另外,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就不自在/害怕。可能有這樣的原因:潛意識裡很擔心,接受了別人的好之後,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回報,而如果不回報,關係就會受到影響。



另類感覺


是怕別人對我太好,我無力回報,會對我失望,總是會感覺虧欠別人的,心裡總是怕對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的,所以別過份的好



廣百南卓


1、要少一點聯想。敏感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愛聯想,想的越多,越覺得是有很多事情很讓人難受。而實際上生活中你能夠聯想的事情太多了,少想點,該幹啥幹啥,就事論事也挺好。

2、不要太關注細節。比如別人的表情,別人說話的方法,這些細節儘量的少去關注,你只關注,這件事情進展到什麼程度,你需要再做哪些努力就可以了,關注的細節越多,你受影響也會更多。

3、儘量的放下自己。凡是敏感的人,會對生命的思考格外多,總是想生命的意義還有社會責任等等,其實這樣的人生活的很累,總是想弄清楚一些問題,而實際上,這個世界是弄不清楚的,所以,多行動少追究。

4、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完美主義者總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總是想多做一些,總怕自己活的不精彩,這樣的要求會導致自己很敏感,總是用外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就怕別人說不好,所以,凡是不要太完美,對自己要求也別太嚴格,內心就會少糾結


霞姐衣美館


害怕別人對自己好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缺失,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關愛和呵護,導致長大了也不敢接受別人對自己太好,一味地以卑微的姿態存在,尤其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導致了別人對自己越好,自己越不自在!改變這種狀態只有自己從不自信的心境裡走出來變得更加優秀,學會愛自己和接納自己。


ly小久久


別人對你好說明你人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