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同一件事,你的反應與眾不同,就會被評判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二十世紀法國的文學經典,也是加繆的諾貝爾文學得獎小說。小說成書於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加繆在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普通人,一個世俗到什麼都無所謂的人。

就像雷蒙問他願不願當好哥們時,他說無所謂;瑪莉問他願不願意結婚,他也說無所謂。這兩個無所謂,可以看出默爾索是獨立在這個社會的,他自成世界,其他人怎樣都無所謂。

這樣的人在當時的法國比比皆是。因而《異鄉人》寫出了二戰時很多法國人的心聲。

“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這就是小說第一部分的開端。加繆在小說開端就塑造了一個冰冷的形象。

一個正常人,不記得媽媽去世的時間;媽媽死後,他沒有哭;甚至在媽媽下葬時,表現得“無動於衷”。周圍人對他這種態度進行了評判,這就是一場公眾輿論的“評判”。

面對同一件事,你的反應與眾不同,就會被評判

在媽媽去世這件事上,默爾索的表現就跳出了公共道德的束縛。

母親下葬那兩天他沒有流一滴眼淚,甚至葬禮後第二天,他去游泳,遇見以前的女同事瑪莉,晚上兩人一起看了喜劇電影,並睡在了一起。

面對同一件事,你的反應與眾不同,就會被評判

母親去世僅僅兩週後的週末,默爾索和鄰居雷蒙一起到海邊小木屋度假。這一天,默爾索開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

緊接著小說進入第二部分,默爾索被捕了,法官和監獄牧師對他進行了審判。本是審理週日的命案,結果默爾索在母親去世後的異常行為也被拿出來審理。

檢察官基於此,作出結論:默爾索在母親下葬後放浪享樂,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和傷風敗俗的勾當冷血地犯下殺人罪行。

作為當事人的默爾索想表達意見,律師讓他別說話。默爾索就這樣被排除在了訴訟之外,他沒有參與的餘地。沒人問他的看法就決定了他的命運。

默爾索沒有殺人之前,這個社會已經在對他進行靈魂評判了,只是他沒有注意到。

默爾索一直沒有意識到把媽媽送進養老院已經讓別人對他有了不好的評價。當從老薩拉曼諾嘴裡得知小區裡的人因為這件事對他印象不好時,他搞不懂原因。

在他看來,媽媽與自己很多年無話可聊,獨自在家悶得發慌,而自己也沒有錢請保姆,養老院是最自然不過的去處。

面對同一件事,你的反應與眾不同,就會被評判

兇殺案發生後,按照正常的審判,有一個好的律師辯護,默爾索不會走向斷頭臺。但這場審判是不正常的,被審判者默爾索似乎是不存在的,預審法官們也不在意他的存在,更在意的是對共同價值觀和宗教精神的維持和保護。

雖然法庭判決默爾索在廣場上斬首示眾,這場肉體上的判決是法官勝了。但在監獄牧師的靈魂審判中,默爾索堅信自己是對的,從牧師最後沉默不語、眼中滿是淚水中,我們可以得出默爾索取得了勝利。

《異鄉人》很適合我們現代人來閱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崇尚自由、追求真實,可從出生起,每個人都被無數的社會定則所包圍。這部小說可以帶給我們勇氣去追求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