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貞”字的由來

我的名字中有一個“貞”字,這是簡寫,也可以寫成這樣的“貞”。

貞字的基本之義有三:1、忠於信仰和原則,堅定不變。2、舊時禮教中束縛女子的一種道德觀念,指女子不改嫁等。3、佔、卜。這前兩個定義比較好理解,這第三個定義就讓人不太明白,為什麼貞字還會有占卜的意思呢?

最近接觸了一些甲骨文的文字,一看不得了,貞定原來是甲骨文中一個頻繁出現的字。甲骨文是中國古代王朝時期使用的一種文字,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在甲骨文之前,肯定還有一個華夏文字雛型的生成期,但只是一種雛型的字體不能算做是成熟的文字。作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當之無愧華夏文字中最為古老的一種。因此,出現在甲骨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會有一種古老的風味。我的名字中的貞字居然會有3500多年的歷史,實在讓人驚歎不已。

而且,貞不是象形字,不是根據某種形象造出來的字,而是由兩個字拼成的會意字,意思是在硬的貝殼上做點占卜的事情,這也是甲骨文的真正之意。我看過幾塊甲骨文的拓片,上面刻的字是:“辛亥卜賓貞我受”、“丙子卜爭貞師四”、“癸未貞其未” 等等,這裡的“貞”字實際上是動詞,就是做占卜這樣的事。據饒宗頤先生1959年出版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一書的研究,在殷代大約有十八項活動都要做占卜,不僅征戰這樣的國家大事,就連做夢、疾病的日常小事也要做占卜。幾乎事事都要“貞”一下。所以當時的龜甲是一種緊俏商品。這種占卜與其說是想預測一下兇吉,不如說是對發生的事情做個記錄,就像寫日記一樣,不過是一種記事錄而已。

至於貞為什麼會發“zhen” 這個音?也沒有找到是什麼出處。我的猜測是,那個時代的“貞”字就是一個日常用語,使用得很普遍,就好像我們現在見面問 “你吃飯了嗎?”這樣的話。那時候人與人相見,碰到什麼事就會說“貞一下,貞一下”,由此就發出了zhen的聲音(有意思的是,過去的皇帝說自己用的是“朕”,與貞是同音但不同調)。

貞字的用例,在《詩經》中沒有出現,在《周易》中出現了100例之多。在《春秋》《左傳》《尚書》等書中多次出現,有“問也”、“正也” 的意思。

在《易經》中,經常能看到“元享利貞”這四個字。在沒有發現甲骨文字之前(甲骨文的發現是上個世紀之初,至今才有120年的歷史),古人釋此四字,大都一字一逗,認為“元享利貞” 代表了乾卦的四條基本物質,往往引伸為四季、四徳等,各家之言不一而足。例如“元”為大、為始、為春;“享”為通、為夏;“利”為保合、收穫、為秋;“貞”為正、為冬。在人事上,“元享利貞”分別代表仁、禮、義、正。具有萬物創始的天元,享通的成長,順利的前進、貞正的情操的意思。

但是,近代通過對甲骨文和其它出土文獻的進一步研究,學術界基本認定元享利貞的“貞”字就是占卜之意。因此,這四個字被重新點逗為“元享,利貞”,就是“大吉,吉占” 之意,並沒有包含其它更多的意思。在《易經》中,貞的定義就是占卜。

在甲骨文中,“貞人”是指占卜的人士。在商代從上到下都非常迷信,崇拜鬼神,貞人們藉助他們在文字上的先知先覺,經常給朝廷的上下官員解答問題,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忽悠”。貞人在朝廷中不是大官,但卻很重要,就像現在辦公廳裡的“秘書”職位一樣。所以在歷史上貞人們都沒有留下什麼姓名。但貞人對創造和傳承華夏文字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甲骨文時代的同時也出現了竹簡,竹簡比龜甲更為便宜,也容易編為卷冊書籍,從而替代了龜甲。自商朝以後的周朝,人們逐漸對占卜這樣的迷信把戲失去興趣,貞人和甲骨文也就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到了唐代“貞”字又大火了一把,這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把他的年號定為“貞觀”。這兩個字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在位時二十多年間勵精圖治,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方,使唐朝的版圖空前遼闊,成為當時最大的東方強國。“貞觀之治”也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篇章。

再以後,貞字逐漸轉向了對女子的一種苟求,要求她們忠貞不二,這反映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弊端。而在當今的時代,女性不再受這種封建道德的束縛,如果不合適,即使結了婚也照樣可以離婚改嫁。所謂貞女也就不值得去稱頌了。

不過“貞”字仍偏向女性,現在給小孩起名字,特別是女孩,“貞”字還是用得比較多的一個字。

有關“貞”字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