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轟炸機的外形是不是參考外星人的飛行器設計?

老影兒1


所謂B-2參考外星人飛行器而設計的說法有些邪乎,不可信。畢竟迄今為止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世界存在外星人或者說人類曾經跟外形生命接觸過。


B-2:聽說有人認為我是外形科技的產物?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

人類的發展都是代代相承有跡可循的。技術上也是如此。即使不將B-2的劃時代設計源頭找爹找到外形科技身上,也能在歷史上找到答案。從外形上看,跟B-2最相似的就是納粹德國的HO-229型輕型轟炸機,該機同樣採用飛翼式佈局,具有明顯降低雷達反射面積的設計,只是相比B-2要小得多。據資料記載,德國戰敗後,一批HO-229V3轟炸機落到了美國人手中,而後美國科學家以此為參考,最終研製出今日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
德軍的HO-229轟炸機,同樣採用了典型的飛翼式佈局

不過美國究竟是否根據的HO-229研製出了B-2,現在並沒有定論。因為雖然二者有些像,但從技術角度來說,二者的研製難度並非一個等級。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德國戰敗後,美蘇對其進行了瓜分,不僅獲取了很多納粹德國的黑科技,還收攏了不少原來希特勒旗下的科學家。這些技術和科學家為二戰後科技的爆發式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相比找爹找到外星人身上,我覺得是鷹給美國設計師帶來靈感的說法更靠譜


兵者詭道也


美國B2在設計上確實非常科幻,之前的轟炸機從B52、B-1B等傳統戰機,怎麼一下子就過渡到這種無尾翼的飛翼佈局上來呢?而且傳聞美國51區有個小綠屋,美國每一屆當選總統都會去那裡,至於小綠屋裡到底是什麼可就眾說紛紜了,有一種說法便是墜毀外星人飛行器裡找到的屍體!那麼B2是不是用了外星人技術發展而來呢?尤其是B2的造型是不是參考外星人飛行器設計的?

其實B2這樣的無尾翼飛翼佈局並非憑空而來,而且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和德國都有所研究了,比如德國的HO 229輕型轟炸機,由於與B2的造型非常像,因此被稱為隱身轟炸機的鼻祖。德國這款飛翼佈局轟炸機一共生產了3架原型機,二戰末期HO 229 V3落到了美國人手裡,至今仍是鏽跡斑斑的擺在美國一個航空博物館裡,因此有很多人將B2的造型的來源追蹤到了二戰德國黑科技身上,認為德國二戰時期就已經在研發隱身轟炸機,而美國撿了一個便宜。

真要說到二戰撿便宜,美、蘇、英、法從德國哪裡拿到了太多的黑科技,這一點不得不承認,但B2的傳承強行延續到Ho 229身上顯然對美國是不公平的,畢竟B2開始研發的時候二戰已經結束了40年,B2的黑科技程度顯然也不是Ho229能夠比擬的,不過B2有沒有借鑑這款德國轟炸機的氣動佈局這可真就不好說了!

但其實這樣的無尾翼飛翼佈局轟炸機不僅僅德國在研製,二戰同一時期美國自己也在研究,並在二戰後很快研發出了XB-35和XB-49飛翼佈局的轟炸機,這兩款雖然也是飛翼佈局,卻看不出科幻的感覺,這也說明了美國B2隱身轟炸機的飛翼佈局並非憑空出現,而且先有了先前的技術儲備,像XB-35還轉過正變成YB-35,一共量產過13架。

至於後來的XB-49其實就是美國現役最先進的隱身戰略轟炸機B-2的驗證機,XB-49雖沒有量產,但是它的研製為後來的B-2隱形轟炸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B-2的研製成功,在飛翼家族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從XB-35的試驗,再到XB-49的改進,最後到B-2的成功服役,美國的無尾翼飛翼佈局戰機並非外星人科技,而是一步一步的發展而來。


狼煙火燎


把一切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東西都甩給外星人,這種解釋本來就很牽強。飛翼機看著確實很科幻,但是飛翼的理論從上世紀10年代就誕生,而且美國一直是走在這個領域的前列。


B-2這類看著比較怪異的飛機叫“飛翼機”,它的典型特徵是機身、機翼和與發動機艙融為一體,沒有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從外觀上看像“蝙蝠”一樣,所以B-2的綽號也叫“幽靈”。1989年7月,B-2原型機首飛成功,9年後的1997年4月加入美國空軍服役,1999年5月8日參加科索沃戰爭並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關於B-2的發展歷史,或者說美國飛翼機發展歷史,這要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一個關鍵的人物:傑克·諾斯羅普,他也是諾斯羅普公司(現諾斯羅普格魯曼)的創始人。上世紀20年代末,諾斯羅普設計了一架早期的“飛翼”機,飛行員似乎直接坐在機翼中。而諾斯羅普的飛翼機發展史就從這架簡陋的“敞篷”飛機開始。

諾斯羅普真正的飛翼機是1940年誕生的N1M驗證機,這也是B-2隱形轟炸機的真正鼻祖。N1M翼展11.59米,配備2臺富蘭克林6AC-264F2六缸風冷活塞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322公里/小時。與上面提到的1929年的那個飛翼機,N1M似乎整合的更為徹底,連垂直尾翼也融合進機翼中,完成了整個氣動控制的融合。1940年7月3日,N1M成功首飛,至1941年末,N1M試飛次數超過200次,為之後的飛翼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1941年4月11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發佈新一代轟炸機項目招標,要求4.5噸載彈量下最大航程1.6萬公里、巡航速度44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3710米,比原先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的指標要高不少,這一方案中美國聯合飛機制造公司發佈了B-36重型轟炸機方案。既然飛翼機是可行的,美國陸軍航空隊又發佈了另外一個飛翼機項目指標,要求1噸載彈量航程12870公里、實用升限12190米、最大載彈量4.5噸,交由諾斯羅普公司設計。

隨後諾斯羅普展開了一系列的實驗。為了保證XB-35項目的順利進行,1941年10月30日,陸軍航對隊與諾斯羅普簽訂了翼展18.29米的N-9M飛翼驗證機合同,尺寸大概是XB-35的三分之一,裝備2臺門納斯克C-65-4型六缸氣冷發動機(後換裝動力更強的富蘭克林發動機)。至1943年,N9M的合同簽訂了4架。1942年12月27日,N9M開始陸續進行試飛,為之後製造的XB-35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隨後美國諾斯羅普開始展開XB-35的製造。XB-35重型轟炸機長16.18米,翼展52.43米,機翼前緣後掠角27度,最大起飛重量94.8噸,最大飛行速度632 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100米。配備2臺2R-4360-17型和2臺R-4360-21型“大黃蜂”18缸帶增壓氣冷星形發動機,最大載彈量達23噸。1946年6月,XB-35進行了首飛,隨後諾斯羅普公司先後製造了13架XB-35型轟炸機。但是隨著項目進度的拖後以及預算的嚴重超支,美國陸軍航空隊還是取消了XB-35項目,隨後選擇了162噸的B-36型轟炸機,該機載彈量達到32噸,可攜帶當時任意尺寸的核武器執行核突襲任務。

面對噴氣式轟炸機出現的可能,XB-35在這一點上也沒有競爭力。隨後,諾斯羅普在編號42-102367和42-102368的XB-35的基礎上改裝噴氣式發動機,也就是之後的YB-49型噴氣式飛翼轟炸機,使用8臺J35-A-5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其最大飛行速度提升至835千米/小時,但航程下降為6400千米。1947年10月21日,YB-49(42-102367)在加州霍桑的諾斯羅普機場首飛。但是第二架原型機42-102368在在1948年6月6日的試飛中墜毀,飛行員愛德華茲殉職(現在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就是以他命名)。

但是早期飛翼機存在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N9M、YB-49以及德國Go-229都有墜毀記錄。由於以前沒有電傳系統和計算機系統,飛翼機沒有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其控制都是由巨大的主翼來完成,從飛行穩定性上來講無法與常規佈局的飛機相媲美。所以在沒有解決飛行穩定性之前,這種飛翼佈局的飛機在實戰中是非常雞肋的,可能沒有被擊落先自己墜毀了。所以我們說,B-2的成功很大程度是要感謝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傳飛控的出現成功解決了飛機翼穩定的問題。


至於B-2完全是抄襲Go-229的這種說法,這完全就是無腦吹了。我們來這麼幾個問題:

  • N9M驗證機1942年12月試飛,Go-229 1944年3月1日無動力滑翔試飛,而有動力試飛則已經到1945年2月2日

  • N9M數量4架、XB-35數量13架,Go-229數量2架,而且美國繳獲Go-229時諾斯羅普已經生產了4架N9M和3架XB-35了。也就是說有沒有Go-229對美國飛翼機生產究沒有任何影響。

  • Go-229最大起飛重量9噸,美國XB-35最大起飛重量94.8噸,後者是前者的10倍。

  • Go-229沒有真正試飛成功的記錄,1945年2月2日原型機試飛時墜毀。2號機沒有進行過試飛


所以B-2轟炸機的成功不是某個方面的成功,而是美國在之前50年的飛翼機的積累。特別是YB-49的出現,從外形尺寸上,B-2和YB-49非常接近,可以說YB-49是B-2的最直接的原型機。

雛菊西瓜Peterpan


這種思維本身就有問題,如果凡事都向外星人上面解釋,那麼人類所開發的飛行器裡恐怕有不少都得把知識產權讓給外星球。B-2轟炸機不過是遵循了飛翼式的氣動外形設計罷了,這是一種看似很奇異,實際卻很普通的氣動構型,與外星人是絕對沒有關係的。

上圖.X47B無人機是諾斯羅普·格魯曼最新的飛翼佈局產品

飛翼式佈局(Flying wing)就像個大風箏,這種氣動結構取消了飛機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機翼與機身的界限被融合消失,整個機身成為渾然一體的升力體。這種結構有結構死重少,升力翼面大,能有效利用機體的空間增加載荷。

上圖.B-2隱身轟炸機

B-2轟炸機之所以採取這種構型,純粹是為了迎合隱身需求,美國人為了將飛機的雷達特徵降到最低,採取了幾何式的切面設計,然後這種設計又搭配在飛翼式的氣動構型上,便誕生出被稱為“外星人科技”的隱身轟炸機,這些技術運用理論上並不神秘。

上圖.Horten 229飛翼戰鬥轟炸機

實際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就早已設計出了能上天的飛翼式戰鬥轟炸機Ho 229(Horten 229),它不僅是一架飛翼機,還是一架通過噴氣式發動機推進的戰機,據稱可以一定程度的規避雷達偵測,並攜帶1000公斤的炸彈對盟軍進行遠程攻擊。

1945年初Ho 229已經開始量產,但還沒等到產品下線,盟軍就已經攻佔了弗雷德里奇斯洛達的軍工廠,所有的東西都落到了美軍手中。

上圖.Horten 229剩餘的殘骸

從這個角度來說,美軍飛翼機的技術源頭有相當的部分來自於德國Ho 229,而絕不是什麼外星人。

當然,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認為德國人就是B-2的祖宗,這其實也是錯誤的。B-2的祖宗是根正苗紅的美國血脈,諾斯羅普公司自3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研究飛翼機,甚至該項設計還是約翰·克努特森·諾斯羅普(John Knudsen Northrop)親自過手的重點設計項目。

上圖.一架XB-35與B-17轟炸機伴飛

只不過美國人不像窮途末路的德國,被活生生搞成了科學家們騙經費的實驗廠,什麼項目都敢立。諾斯羅普作為航空大企業,主要面對的是美軍的訂單,如果美軍沒有要求,他們沒有隨意揮霍資金的理由,而主要以技術儲備為主。

所以1941年美國陸軍提出了需要開發10000磅載荷,還能飛1萬海里的轟炸機指標徵詢書時,諾斯羅普很快將自己的心血送了上去(另一份徵詢書給了波音,被開發成了B-36),在1941年5月通過飛翼型設計獲得了徵詢合同,其後開發出了XB-35式轟炸機。

上圖.MX-334滑翔機

在開發出XB-35之前,諾斯羅夫已經通過“12號工程”展開了試驗,並造出了兩架飛翼滑翔驗證機MX-334,這種飛機需要通過P-38進行拖曳上天,且飛行員是趴著操縱的。

很懷疑《守望先鋒》中DVA的機甲駕駛艙借鑑了諾斯羅普的設計,它與MX-334高度近似,只不過為了支撐飛行員長時間趴著的痠痛脖頸,飛機駕駛艙專門給配了個叉子一樣的頭託。

後來MX-334給加裝了火箭動力,變成了MX-324,這是美軍希望開發出的一種飛翼型戰鬥機,但因為美軍缺乏成熟的航空火箭,這項計劃最終流產。

上圖.停在地面的XP-79

12號工程終止後,諾斯羅普捨不得浪費心血,於是遊說陸軍投資新型飛翼截擊機XP-79,陸軍很快被說動,下發了三架原型機的製造合同,新飛機採用XCALR-2000A-1型火箭發動機,還擁有JATO外掛助推器,但機體雖然造出了,發動機卻依然是出不來成品,這導致陸軍取消了訂單。

第三架原型機被改為使用威斯汀豪斯的噴氣發動機,稱為XP-79B型。有意思的是,這種鎂合金材料飛機被設計為靠“撞擊”敵機作戰,用諾斯羅普的說法:“它們可以通過切掉其它飛機機翼來摧毀對方,而不是靠開炮”。

不幸的是,XP-79B在1945年9月的試飛中墜毀,連御用試飛員也死了,這直接導致了它的下馬,但XP-79B是美軍歷史上第四架噴氣機,此時二戰才剛剛結束。

上圖.諾斯羅普第一個飛翼型飛行器,1941年製造的N-1M“吉普”,站在旁邊的是總裁約翰·K·諾斯羅普

上圖.諾斯羅普的N9MA型驗證機

諾斯羅普在二戰期間先是設計了三分之一大小的縮比例驗證機N-9M(N-9M1\\M2\\MA\\MB),進行了技術驗證和飛行員操作培訓,之後XB-35被製造了出來,在1941年11月美國陸軍就迅速的簽下了XB-35飛翼型轟炸機的發展合同。

上圖.諾斯羅普的N9MB驗證機

此項建設工程從1942年正式開始,但計劃一直搞到1946年還在沒完沒了的進行兼容性測試;美軍還在1943年訂購了13架發展型YB-35,1948年時YB-35首飛成功,但此時航空已經進入了噴氣時代,所有的B-35項目最終都在1949年8月停止了。

上圖.YP-49採用了噴氣式引擎

不甘心的諾斯羅普嘗試改進了一些機體,有兩架YB-35被換裝了噴氣式發動機,名稱也換成了YB-49,此外還發展出了一型偵察機YRB-49A,還有些機體嘗試使用了渦槳發動機來替換螺旋槳發動機,被稱為EB-35,這個項目後來因為得不到空軍青睞而消失了。

諾斯羅普找到了海軍,企圖得到海軍的合同,海軍倒是投入了點資金,還將一架B-35改為B-2T(與B-2沒關係),只是隨著項目延期太長,海軍對轟炸機也不太感冒,最終這些飛翼機都偃旗息鼓了。

正是得益於B-35技術的經驗,美軍才有了後來B-2隱身轟炸機的成就。80年代美軍發佈新型先進轟炸機的徵詢書,諾斯羅普和波音一起組隊,通過自己的“高級鑽石”方案打敗了洛克希德的“高級釘子”,成為了美軍新一代的隱身轟炸機。

上圖.研製X47B期間被放棄的X45B方案,飛翼型飛行器其實並不罕見

這個過程有里根政府對國防的加大投入,有諾斯羅普長期在飛翼構型方面的技術積累,有二戰德軍Ho 229的技術啟發,有諾斯羅普幾代人的心血研究,有副總裁威爾科·E·加西奇的工程管理,唯獨沒有什麼外星科技,B2凝聚的是人類的汗水和知識。

上圖.與X47B同時發展的X47A

諾斯羅普如今已經是飛翼型飛機的行業老大,甚至將其做成了行業特色,它們設計的飛翼構型飛機層出不窮,並不只有B-2而已,如果說B-2是外星人的技術,那麼它們一定在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有窩點。


王司徒軍武百科


外星人估計沒戲還是找找德國人顯得比較靠譜,比如二戰末期德國的Ho-229戰鬥轟炸機,1945年初就已經飛上天。明顯德國人的思維超前進度較快,該機型還有單雙座型、夜間全天候型(加裝雷達)等等,其實原始設計並沒有考慮隱身特性,只不過機體採用大量膠合板以及造型特殊反正歪打正著產生一定隱身效果。

飛上天進行測試的Ho-229戰鬥轟炸機。

二戰末期局勢已經很明瞭德國人戰敗,1945年4月美軍攻佔戈達公司工廠將20架還未完工的Ho-229A以及全部技術資料笑納手中,落入美國人手裡的Ho-229最終成了其飛翼戰機最好的參考對象。

當然不能完全說美國人直接照搬德式設計,美國諾斯羅普也搞出了多種飛翼佈局飛機只不過在進度上不如德國人,在獲得德國第一手飛翼佈局設計資料外對於本國類似機型研製幫助巨大。

下圖是一張美國飛翼佈局飛機演變圖,從螺旋槳到噴氣式外型基本保持沒變,同樣也說明了德式或早期美式設計的前瞻性。指望外星人是靠不住的,多相信地球人的科技。


河東三叔


說實話,在咱們現在的文明之內,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真正來過地球還真的很難說。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國家或者軍隊,每爆出一個領先世界的“黑科技”就往外星人身上推,那麼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有點太可笑了。

比如本文所說的美國B2隱形戰略轟炸機,由於其無垂尾的“飛翼”氣動佈局,也讓大家覺得這款轟炸機非常的科幻。如果把每一款先進的武器或者科技,全部都歸功於外星人的話,那麼1945年爆炸的原子彈、1903年發明的飛機、汽車、電話、電腦等等,這些東西在剛剛研究出來的時候,是不是也都是作為是外星人的作品?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世界早就被外星人所掌控了,咱們也不用去研究這個宇宙到底有沒有外星生命之說了。現在美軍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
,與1989年首飛到1997年正式服役於美國空軍,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先進的轟炸機沒有之一。

不過,B2隱形轟炸機雖然看著非常威猛,但是由於其技術含量極高,在製造時所需要的各種費用也超乎想象,就連一向財大氣粗的美國空軍,到現在也僅僅只裝備了21架B2隱形轟炸機。在此之後,美國就將這款轟炸機的生產線所關閉。


如果說參考的話,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的確是有非常大的參考嫌疑,因為這款轟炸機並不是世界上,第1個採用飛翼氣動佈局的戰機,它的參考對象應該就是二戰時期德國所研發的HO-229戰鬥轟炸機。

在二戰時期,由於德國戰敗投降,盟國軍隊全部佔領的整個德國


,而美國也正是因為佔領了德國境內的某個軍工廠,所以才發現了德軍採用飛翼佈局的HO-229戰鬥轟炸機。這令當時的美國人非常的驚訝,驚訝的是沒想到飛機還可以這樣設計,所以美國人就將德國的HO-229拉回去研究。

至於現在的B2隱形轟炸機到底有沒有參考HO-229,我想也就只有美國人知道,咱們也只能夠胡亂的猜測一番。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冷戰時期B-2設計上的使用場境是為了應對蘇聯的防空網,潛入其領空進行常規轟炸、核攻擊,但冷戰結束後已失去假想敵。

有一個流言,B-2與二戰中德國同為飛翼的Ho-229並有血緣關係,其實諾斯洛普早在1940年就製造出了N-1M這種飛翼造型的飛行器,所謂“B-2是抄襲Ho-229”的言論完全是子虛烏有、以訛傳訛。

1981年10月20日,在擊敗了洛克希德、北美-羅克韋爾團隊後,B-2團隊由主要製造商諾斯洛普公司、波音公司、休斯飛機公司(現雷神公司)、GE航空、沃特飛機公司及麻省理工大學均參與了B-2的發展與製造工作。在外型上B-2與20世紀中期所發展的YB-35跟YB-49極為相似,但這兩架轟炸機最終都因為各種理由而停止發展。

B-2轟炸機最主要的任務即是擔任美國空軍的穿透攻擊任務,在戰爭中深入敵方領土進行包括投擲核武器等各式攻擊行動。這種飛翼機型的轟炸機不但融合了各式低視度科技與高效能的氣動力設計,更可以攜帶大量彈藥,使它的性能遙遙領先所有先前的轟炸機型。它的低視度設計使B-2可以自由的飛行於高空,以增加其感測器之有效距離與作戰航程國空軍的,B-2的作戰半徑大約在6000公里左右。

B-2擁有低可視度的隱身能力使它能安全地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B-2的隱身並非僅侷限於雷達偵測層面,也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使受到偵測與鎖定的可能降到最低。B-2的機體大多都是由複合材料所製造,以達成高強度與低重量的要求,同時複合材料也可以吸收大部分的雷達訊號,使其雷達截面積降低至極低的程度。一般認為,B-2轟炸機的最大雷達截面積僅為0.1 平方米。

操作B-2轟炸機只需要兩名成員,B-1B則需要四名飛行組員,而B-52是五名。事實上,由於B-2大量的自動化的操作,大多數的飛行過程中它只需要一名飛行員即可,而另一名機組人員同時則可以休息。這種特性使得B-2在長程任務中得以保持機組人員的操作效率。


石凡是也


未知永遠大於已知


新定義新秩序


不可能。


男國1


應該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