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遠嫁的女兒,都欠父母一聲對不起

遠嫁的女兒,一生只欠父母

觀社會百態,聊人間喜樂,關注我,一起解讀人性。

前陣子,一條隔空為遠嫁閨女下100鍋餃子的新聞看得令人鼻酸。

一群留守媽媽們聚在一起包餃子,免費提供給那些外來的閨女們嚐鮮。

留守媽媽把善良傳給別人家的孩子,是希望她們遠嫁的女兒也能從陌生人那裡收穫善意。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最令人感動的,是那一份父母對遠嫁女兒的牽掛。

可不論如何牽掛,此生都將目送女兒漸行漸遠。

遠嫁的女兒,註定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遠嫁女和她們的父母們,都最怕過年。

即便是幸福的流年,終也抵不過與雙親互相思念。

詩經中說: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生養之恩無以為報。

每個遠嫁的女兒,都欠父母一聲"對不起"。


01

不能盡的孝道

是女兒心中永遠的痛

上週,老媽和我說快過年了,打算給外公匯點錢給老人家買年貨。

我問老媽年後是否打算回去看看外公,她答:"來回一趟高鐵票價要將近兩千,那還不如把這錢寄給外公自己買點好吃的比較實在了。"

聽完不免心有慼慼。

已經10年沒回過孃家的她,難道真的一點都不想回去嗎?

不,微紅的眼眶,顯然已經暴露了她難言的心事。

30年前,老媽不顧父母的反對,一意孤行地離開家,跟隨我爸從四川廣安輾轉一路來到福建三明的一個偏遠小山村。

沒錢、沒時間、沒文化,作為這樣一個"三無"人員,結婚30年,老媽一共只有回去過3次。

第一次是在我3歲的時候,她和老爸一起帶我回去拜見各路親戚;

第二次是在外婆重病的時候,她接到電話,說外婆想見女兒最後一面。

於是,她和老爸把尚且年幼的我和弟弟託付給鄰居照看,兩口子坐了三天兩夜的綠皮火車,期間換乘了摩托車、小巴車、火車、三輪車,才最終到達目的地。

可是,等他們到達的時候,外婆早已閉上了雙眼,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沒能見上外婆最後一面,她只能一味地跪地磕頭,來填補心中的遺憾。

第三次,便是2010年,我考上大學後,買了三張春運火車票趕,帶著老媽和弟弟,站著坐了38個小時的火車,回到四川陪外公度過了一個意義非凡的新年。

如今,已是2020年,距離上次回鄉已滿十年。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這十年間,老媽早已從黑髮變成了白髮,外公也已經垂垂老矣,行動越來越不便。

可是,人生還剩多少個十年?又有多少個十年呢?

去年,外公做了一個手術住院大半個月,遠在天邊的老媽,根本脫不開身,唯有用錢表達歉意。

久病床前無孝子,"懂事"的外公還在電話裡寬慰老媽,叮囑她不用特意趕回去。

他對老媽說:

"日後等我去了,你這輩子就都不用再回來了。"

看似平和的語氣,背後其實懷揣著無盡的心酸,聽來心如刀絞。

試問又有幾人願意,自己辛苦生養了二十幾年的寶貝閨女,一朝嫁做人婦後,便只剩天人永隔呢?

父母在,不遠遊;父母不在,回家便失去了意義。

一天夜裡,深夜失眠的老媽哽咽著發來一條語音:

"我這輩子,唯一對不起的就是生我養我的人。"

我明白她的苦楚。

沒能見上外婆最後一面,將成為她一生的遺憾;對外公無法盡到的孝道和不能陪伴左右的失落,也將成為她心中永遠的痛。

現在,直到自己做了母親,我才體會到當初老媽為什麼要勸我嫁得近一點。

年輕時總覺得愛情大過天,要追隨自己的心意才能無悔餘生,也曾對父母的反對滿腹牢騷。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可是,為人父母后,才理解了父母那份與子女相守的殷切。

吃盡了生活的苦,才恍然了悟,父母身邊才最甜。

對於遠嫁的女兒來說,回孃家的路,成了最遠的路。

她們最擔心的就是父母的身體,也最怕那深夜裡響起的來自遠方的電話。

無法盡孝、無能為力、無心幸福,對父母的愧疚也一生如影隨形。

02

雙份的孤獨,雙向的退出

曾看過一個催人淚下的央視公益短片,叫《老爸的謊言》。

短片中,遠方的女兒打來電話。

爸爸笑著說,自己和老朋友一起出去玩兒去了,還一起拍節目呢,挺忙的。

面對女兒的關心和追問,爸爸一再表示讓女兒放心:

"沒問題,我啊吃得飽,睡得香,一點都不悶。"

"你媽媽不在,她出去跳舞去了。"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沒事兒,沒事兒,你放心吧。"

鏡頭一轉,爸爸落寞的背影,看得讓人淚目。

女兒不知道的是,電話這頭的爸爸正站在空蕩蕩的醫院走廊裡張望著遠方,盡顯淒涼。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而那個去跳舞的媽媽,其實正在住院治療。

病床前強顏歡笑的老兩口,臉上堆滿了滄桑與無奈。

父母口中的我沒事,其實是最大的謊言。

而在子女面前,尤其是對遠嫁的女兒,他們一直都偽裝得最好,懂事得"無慾無求"。

夏七夕在《後來我們都哭了》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直到看到父母的第一根白髮,父母掉落的第一顆牙齒,父母越來越渾濁的雙眼,才會真正明白,我們真的長大了,父母,真的老了。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類。"

深以為然。

身在遠方的你,永遠也不會知道,父母為了讓你放心,承受了多大的孤獨與苦楚。

你聽到的、看到的關於父母的一切,其實只是父母願意讓你看到的樣子。

可是,他們一面讓你放心,卻又一面為你操心。

他們寧願獨自守著這一份對遠嫁女兒的牽掛走完餘生,也不願意打擾你當下的幸福。

網友橘生淮南則為橘說:

"遠嫁快20年了,無論是父母對我,還是我對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箇中心酸只有遠嫁的姑娘最有體會。"

遠嫁,對父母和女兒雙方來說都是一場重生。

離開了自己土生土長的圈子,獨自面對融不進的婆家和回不去的孃家。待定

女兒那些,和老公吵架後無處可去的悲涼;受到欺負後無人可說的寂寥;被失望無助包裹卻求助無門的失落……

父母那些,逢年過節形單影隻的冷清;久病床前無人問候的落寞;對鄰居們兒女繞膝歡樂晚年的豔羨……

都將一一被封存。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父母和女兒彼此隱瞞著生活的不如意,互相報喜不報憂。

雙份的孤獨背後,其實也是雙向的退出,一步步退出彼此的人生,直到生命的盡頭……

張小嫻說:

"每一次離別,都是一份惆悵,因為總有一次離別是不會再見。"

其實,父母和女兒雙方都最怕過年,對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越是熱鬧,自己的世界就越是孤單。

燈火闌珊處,思念最是濃烈。

03

父母在,不遠嫁

微博上有一個關於"你會為了喜歡的人遠嫁嗎?"的調查。

參與投票的一千多人中,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不會。

而那些曾經遠嫁的姑娘,三分之一的人都生出了悔意。

遠嫁之前,天真地認為,交通發達得天涯若比鄰,信誓旦旦地說:回家的路再遠,一張車票就能解決。

可是遠嫁之後才發現,從離開的那一刻起,回家就成了奢望。

孩子出生前,擔心孕婦舟車勞頓身體吃不消;

孩子出生後,顧及孩子還小,來來去去水土不服;

孩子長大些,又因學業不能耽誤、工作無法請假等等;

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著等著,一晃就是好幾年。

等到父母白了頭,也未能再見上閨女幾面。

遠嫁就像一場賭博,一個青春年少的懵懂女孩,用自己的後半生,去賭一個未知的未來,將自己的身心託付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和家庭。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生活得幸福,尚且能令父母聊以慰藉。

倘若生活得不幸,虧欠的不僅僅是父母的"放手",還有自己的後半生。

想起曾經看過一個作者寫過的一個故事,老人得了絕症,千呼萬盼盼回來了遠嫁的女兒後,欣慰地說:

"感謝絕症,讓我可以天天見到閨女。"

瞬間心酸落淚。

正如一位網友說的那樣:

"哪怕老公再好,沒有父母在身邊,永遠都感覺生命裡還是缺了點什麼。"

這大概是遠嫁的女兒最大的遺憾吧。

不論幸福與否,對父母的思念都只增不減。

而且,在婆家生活得越久,對父母的愧疚便越大。

尤其是當聽到父親的胃病又犯了,母親的頭疼反反覆覆,身為女兒,一定希望自己擁有超能力,可以馬上出現在父母面前。

女子出嫁十年沒回過孃家,被罵不孝: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寫道: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

越年長,就會越羨慕那些"中午還在婆家吃飯,晚上就能回孃家吃飯的人"。

偶爾嘮嘮嗑,想見便能見,一個電話就出現,吃飯、逛街、牽手曬斜陽

……

一樁樁一件件,這些看似尋常又普通的、一蔬一飯的小事兒,共同構成了父母和子女後半生綿延不絕的小歡喜。

而這些尋常的幸福,對於遠嫁的女兒來說,全都是奢望。

她們也曾在心中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卻無奈只能辜負一生。

每個遠嫁的女兒,都欠父母一聲對不起:

"對不起,你們陪我長大,我卻不能陪你們變老。"

"對不起,你們為我的前半生操碎了心,我卻不能為你們的後半生盡點力。"

來日並不方長,有些離別,分開便是一生。

趁著時光正好,請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吧。

願每一位遠嫁的姑娘和父母,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在盛開的時光中,不負流年。


關子陌,多平臺原創作者,完美主義的文字愛好者,左手生活右手夢想的斜槓青年,能柔能剛能至善,有情有義有才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