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櫱不足,可以施加尿素嗎?

彝州老趙


水稻分櫱不足肯定會影響到最終產量的形成,我們都應該有所瞭解解,水稻產量構成的四個關鍵要素,總體田間生產量=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粒數,每穗結實率,和粒重。所以在單位面積穗數不足,在沒有其補救措施的情況下,田間生產總量下降是必然的。如何補救,如題所問。



水稻分櫱不足,施尿素可以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家田裡水稻分櫱不足的原因,是土壤肥力條件差,栽插過深,或是苗質弱造成植傷返青慢,分櫱時間短,還是返青後長期大水淹灌。造成營養生長末期田間生長量不足。

一般來講,田間生長量不足或長勢弱的情況下,是可以根據全年施用氮肥的總量,以及田塊的肥力條和土壤性質,來確定合理施用一定量比的氮素肥料來進行調節營養生長週期養分供需矛盾。一般採用葉面噴施,和田間補施肥料進行調節。如,磷酸二氫鉀+蕓薹素,硫酸銨,氯化銨,脲銨,尿素等氮肥。

根據問題中心點,我們此時的重點還是要考慮到,品種的自身特性問題。分櫱能力與否,如果是大穗型分櫱力中等品種。9*4栽插規格,在分櫱臨界階段,每平方米單位面積達到300~350株,此時沒有必要施肥調節,可以考慮葉片噴施,或在穀穗第一基原苞分化期,根據肥力條件,及田間長勢施用促穗肥,攻大穗。土壤肥力條件好,基肥足,可不施,或少施。或在穎花分化期施用促花保花肥,增加穎花數量,增加每穗粒數。施肥量佔氮肥總的10~20%可根據田間長勢適當調整。每公頃加入50公斤氯化鉀。壯稈,增強抗倒伏能力,以此提高穗肥的利用率。



總體來講,分櫱末期,田間生長量不足,不建議施用尿素來進行調節。

原因一,尿素做為高含量優質氮肥,肥效期長,見效慢。反應遲,一般正常溫度條件下,肥效需在一個葉齡期才能達到高峰值。持效長。所以此時田間施用調節肥補施尿素易生成無效果穗。或造成貪青晚熟。二是,氮素積累過多,葉片嫩且濃綠,肥大,早晨帶露珠大披垂,中午小披垂,田間密閉,通風透光性差,易感病害。且光合效率差,前期幹物質積累能力減弱,積累量少。是必要影響中後期葉片的光合產物的生產能力。因此,導致水稻田間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雙降即沒產量又沒品質。為啥水稻後期灌漿速度慢,結實率低飽滿度差,米率低。多半與此有關。

所以,根據以上總總,水稻分櫱末期田間生長量不足,可適當補施速效氮肥,加中微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銨,氯化銨,脲銨等速效氮肥。及硅,鈣,鎂,鋅,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理由,一是含氮量低,肥效反應快,持效短,利用率高。二是營養均衡,安全性高,脫肥快,田間長勢及葉片氮素水平適中,有利於前期幹物質積累,和中後期葉光合產物的生產能力。實踐證明低含量的速效氮肥做調節肥,施用效果要優於尿素。有易於把控田間長勢。安全性高。

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您一同探討交流。


神農35


水稻分櫱不足,在“曬田”前10天可以追施一次氮肥,每畝追肥尿素10公斤。水稻分櫱不足,難封行,有可能是多舯原因造成的。如果稻田不缺氮肥,最好不要追施氮肥,防止貪青遲熟。


水稻分櫱不足,有可能是病蟲害造成的,因此,在水稻分櫱期要加強紋枯病、葉枯病、青枯病防治。用殺菌劑稻瘟靈、葉枯淨、三環唑、井岡黴素、春雷黴素、戊唑醇兌水1000倍液噴霧防治。在“曬田”前半個月追施尿素10公斤/畝。

高溫熱害也有可能影響水稻分櫱。水稻生長適合溫度在25°C——35°C,當水稻田環境溫度超過37°C時,對水稻生長產生危害,因此,水稻分櫱期,要抽水灌溉,降低田間溫度,促進水稻分櫱封行。打水稻除草劑也有可能造成水稻藥害,在打水稻除草劑時要添加安全劑,噴霧前後都可以追施氮肥,防止藥害,促進水稻恢復正常生長和分櫱。氮肥一般都在水稻封行前施用。

水稻分櫱不旺,還可以追施磷鉀肥或氮磷鉀複合肥。在水稻“曬田”前每畝追施氮磷鉀複合肥10公斤或過磷酸鈣15公斤、氯化鉀5公斤。也可葉面98%噴霧磷酸二氫鉀300克兌水30公斤。然後進行“曬田”,促進水稻有效分櫱,“曬田”也是促進水稻有效分櫱的一種有效辦法。

水稻分櫱不旺,如果要施用氮肥,一定要早,在“曬田”前20天左右進行,水稻“曬田”後不能再追施尿素了,水稻“曬田”後,停止分櫱了,生長上轉到孕穗期和抽穗期,施用氮肥水稻也不會分櫱,即使分櫱也是無效分櫱,不會孕穗、抽穗。水稻種植氮肥施用過多,會旺長、貪青、遲熟、倒伏。

水稻分櫱期是可以使用氮肥的,但到“曬田”期是嚴禁使用氮肥的。如果到了“曬田”期水稻分櫱不足,只能在千粒重、穗粒重上來彌補分櫱不足,可使用磷鉀肥做為穗肥追施,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硫酸銅、硫酸鉀、硫酸鋅、氨基酸、硼酸等來增加穗粒重、千粒重。

水稻分櫱不旺,要早採取措施。要在分櫱期解決分櫱不旺的問題,到了中後期水稻分櫱不旺、不足,是很難採取措施來解決問題的,尤其是想用氮肥來促進水稻二次分櫱的辦法是不可取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人專業種植水稻30年,有點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評論交流,提出寶貴經驗技術!

長江老農


答,水稻分蔸不足是可以加補追肥。但耍看長勢如何,嚴重不足封不起行的,每畝可十斤尿素,或複合肥,一般不嚴重只是有些亮行的,只可五斤左右。如施多過量使秧苗瘋長造成孕穗期過期,又會發生稻瘟病‘,紋枯病,一連串的環節影響,造成顆粒無收的。

以上所說的都是我的實話,得出的經驗。


吳玉香


如果發現水稻分櫱不足,就證明你的水稻已進入分櫱後期或者是分櫱結束,這個時候是不宜過多追施尿素的

如果這個時候你在過多追施尿素,得出的結果是,不但不會增加有效分櫱,反而會使你的水稻進入快速的葉片徒長期,會讓你的水稻直株發生頭重腳輕的現象

下面三姐說一下,哪個時間段才是是追施分櫱肥的最佳時期


水稻插秧的最佳葉齡是三葉一心時期,插秧5天左右是緩苗結段,插秧一週左右水稻長出新葉,一週以後普遍達到四葉一心,這時應該迅速的追施返青肥,每畝地可追尿素10至15斤,幫助稻苗快速的返青生長

三姐所住的地方屬於當地第二積溫帶下線第三積溫帶上限,我們種的水稻品種70%以上都是11片葉,11片葉的水稻分櫱最佳時期,是從第6片葉開始逐步分櫱

分櫱肥的最佳追肥時期

水稻從第四葉至第六葉這個時間,也就是距離追返青肥一週的時間,最多不超過十天,就普遍長到第6葉.這個時間段水稻開始自然有效分櫱

第一次的施肥是返青肥,相隔一週以後,水稻正式進入6葉一心時,快速追施分櫱肥,這個時候才是水稻大量需要氮肥的時間

分櫱肥可按照每畝用尿素20斤右,如果發現稻苗長勢發黃,每畝可按照五斤磷肥和尿素摻到一起施到地裡效果更佳

水稻分櫱期水層和追肥的管理

要想達到水稻高產,水稻分櫱期的管理很關鍵,最好的方法是儘早促使水稻有效分櫱

正常的水稻每單棵可以有效分成4至5顆,那麼我們插苗每組都是7至10棵左右,那就是每株水稻總的棵數都會達到30棵至40棵

分櫱期間必須保證潛水層管理,讓充足的陽光照射到每一顆水稻的根部,讓水稻苗具有充足的水分供給,又有充足的陽光照射,想不分櫱都難

第三次施肥是孕穗肥

孕穗肥也一定要早施,最好的時期是9至10個葉期間,因為從追肥到初見效果要經過2至3天的過渡期,所以如何掌握施孕穗肥的時間也是非常關鍵的

我自己追孕穗肥的配比是,每畝地十斤硝酸氨外加十斤硫酸鉀肥,追硝酸銨的目的是,硝酸銨見效更快,肥效期比尿素短,不給秋後貪青晚熟留隱患

追硫酸鉀的目的是。讓水稻莊杆,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加水稻的飽滿度和千粒重

總之,如果發現水稻分櫱少,不要採取增加追施尿素,那樣會讓水稻增加無效分櫱

最好的管理辦法是潛水,或者增加曬田次數,讓水稻分櫱比較少的情況下荘杆,孕大穗,使每一棵水稻都能達到籽粒均勻飽滿,有可能我們產量略差,但是出米率上去了,也同樣會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我是農家三姐,因為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我希望能幫助到這位題主朋友,更希望這位朋友能按照自己地裡的實際情況,來採取管理措施。


三姐118農家三姐


水稻分櫱不足時不宜過多施用氮肥,施用過多氮肥只能使秧苗上部生長過旺,而根部卻沒有明顯增長,造成稻株頭重腳輕、無效分櫱增多,增加癟粒,對水稻的增產增收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氮肥施量過多,造成稻株上部過於濃密,下部過於廕庇,給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適宜的溫度和場所,對水稻的生長極為不利。


氮肥施量過多,造成水稻大量硝態氮聚集,水稻中毒,水稻下部葉片枯黃死亡,根系衰弱,無效分櫱的莖杆會發生倒伏,造成水稻減產。

水稻分櫱不足可適當進行晾田,讓氧氣能進入土壤,讓水稻根系充分吸收氧分,能向土壤深層發展,以便於根系更好地吸收營養,增加水稻的有效分櫱。


為了增加水稻的有效分櫱,可在水稻分櫱之前,增施適量磷肥、鉀肥和農家有機肥。


農事小記


水稻分櫱期是確定有效分櫱的關鍵時期,是獲得高產的基礎。管理技術的重點是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土質採取有效措施保證全苗、壯苗。前期以“促”為主,促進前期有效分櫱增多;分櫱後期以“控”為主控制無效分櫱,提高成穗率,確保穗多粒大。一、早施、適施分櫱肥

在返青至分櫱期間施用的分櫱肥規律:一是要早,一般是在插後3~7天完成,為促進早分櫱,確保提高成穗率;二是要適量,對較好的田一般畝施硫酸銨7.5~10公斤或尿素4~5公斤,瘦田畝施硫酸銨10~12.5公斤或尿素5~6公斤。長勢好的地方少施,長勢差的地方多施。這樣全田長勢才能達到基本一致。水稻進入分櫱期後,生長速度增快,如果偏遲施用分櫱肥,用量又偏多,會導致大量無效櫱增加、葉片披露、過早封行,因透光通風差,使得莖葉柔軟。品種的抗倒能力是水稻植株基部節間的生長情況所決定的,而分櫱期正是生長的最佳時期。在分櫱盛期氮肥過多,導致植株基部節間過長,莖稈壁變薄,植株高度增加,降低了抗倒力,抽穗以後遇雨又颳大風,往往易造成倒伏。施肥後,田間要保有水層,不能排水,自然落幹後灌淺水。二、科學管水、淺水勤灌、適當曬田移栽成活期應保持田間水層3-4釐米,使田間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保溫...


綠源農牧場


穗多、穗大,是水稻高產的基礎。雖然水稻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但只有早期的分櫱才是“有效分櫱”,才能夠成穗。因此提高水稻產量,不僅要在“促櫱”上下功夫,關鍵是要在促進水稻“早櫱”上下功夫。 增加水稻分櫱的措施,不僅僅只是肥料,還與秧苗質量、水量管理等有關係。以下是關於如何提高水稻分櫱率的措施:

1、選用健壯秧苗。最好是選擇旱育的適齡壯秧,這樣的秧苗株型矮健、根系發達粗壯、吸收力與抗逆性強,拋栽或插入水田後,髮根迅速,能夠很快返青生長,分櫱早、成穗率高,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2、施足氮肥、增施磷鉀肥。在施肥上,除了施足氮肥外,磷鉀肥必不可少。磷肥對促進水稻早期分櫱起著十分重要作用。水稻分櫱期若磷肥供應充足,則分櫱早而多;否則,水稻容易出現僵苗。鉀肥則對增強水稻抗逆能力,防止水稻穎花退化,提高水稻結實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加水稻有效分櫱,必須在保證氮肥供應基礎上堅持平衡施肥,特別是在缺少磷、鉀的田塊,在底肥中應增施磷、鉀肥,一般畝施過磷酸鈣40—50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

3、早插、淺插 。 秧苗適時早插,可增加吸收面積,改善通風透光,延長營養生長期,進而促進水稻早發分櫱、多發分櫱,形成大穗、提高產量。秧苗淺插,表土層通氣良好,泥溫易升高,有利於分櫱的發生;插秧過深,會使分櫱時間延遲、分櫱位提升,有效分櫱減少。因此,要增加有效分櫱,插秧應儘量做到早插、淺插,如果是旱育秧,最好實施拋栽,以促進水稻早發、多發低位分櫱。切忌秧苗在秧田滯留時間過長,栽插過深。

4、淺水勤灌。溫度是影響水稻早期分櫱的重要因素,較高的溫度,有利於水稻秧苗前期早發分櫱、形成大櫱。因此水稻插秧返青後,應儘量做到淺水勤灌,除低溫陰雨天氣或寒冷的夜間需灌深水外,晴天田間保持3釐米左右水層即可,以提高水溫、泥溫,促秧苗早發分櫱,多發低位大櫱。如果長期灌深水,會使秧苗分櫱遲發、分櫱節位抬高,不僅有效分櫱減少,稻穗也會變小。

5、早追促櫱肥。分櫱肥必須適當早追,確保分櫱時養分充足,能夠早發快長。具體追肥時間在水稻根系恢復生長、植株返青後(移栽後7--10天)進行,具體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底肥用量、秧苗長勢靈活確定,一般每畝追尿素5公斤左右,地力差、底肥少,秧苗長勢偏弱的田塊可酌情增加用量。如果追肥偏遲、過多,雖秧苗生長旺盛、分櫱較多,但大多數是無效分櫱,雖然中期有漂亮的長相,後期卻無好的收成。

6、及時中耕除草。中耕能夠疏鬆土壤、提高泥溫、加速肥料分解、排除田間有毒物質,促進水稻秧苗根系發育,同時還能消除雜草,防止雜草與秧苗爭奪養分,因而對促進水稻前期分櫱也十分重要。中耕一般進行1—2次,第一次在追施分櫱肥後進行,第二次視苗期長勢在第一次中耕後7—8天進行。


若惜請真誠635


尿素中的主要成份是氮元素為主,水稻田中施用過多的尿素會造成水稻生長過旺,俗稱傷苗。水稻分櫱不足因為缺少磷肥和鉀肥,所以應適量施用以磷鉀肥為主的複合肥,有條件的也可用農家肥。


尋夢大自然


最好是不建議使用,穗多、穗大,是水稻高產的基礎。雖然水稻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但只有早期的分櫱才是“有效分櫱”,才能夠成穗。因此提高水稻產量,不僅要在“促櫱”上下功夫,關鍵是要在促進水稻“早櫱”上下功夫。 增加水稻分櫱的措施,不僅僅只是肥料,還與秧苗質量、水量管理等有關係。以下是關於如何提高水稻分櫱率的措施:

  1、選用健壯秧苗。最好是選擇旱育的適齡壯秧,這樣的秧苗株型矮健、根系發達粗壯、吸收力與抗逆性強,拋栽或插入水田後,髮根迅速,能夠很快返青生長,分櫱早、成穗率高,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2、施足氮肥、增施磷鉀肥。在施肥上,除了施足氮肥外,磷鉀肥必不可少。磷肥對促進水稻早期分櫱起著十分重要作用。水稻分櫱期若磷肥供應充足,則分櫱早而多;否則,水稻容易出現僵苗。鉀肥則對增強水稻抗逆能力,防止水稻穎花退化,提高水稻結實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加水稻有效分櫱,必須在保證氮肥供應基礎上堅持平衡施肥,特別是在缺少磷、鉀的田塊,在底肥中應增施磷、鉀肥,一般畝施過磷酸鈣40—50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

  3、早插、淺插 。 秧苗適時早插,可增加吸收面積,改善通風透光,延長營養生長期,進而促進水稻早發分櫱、多發分櫱,形成大穗、提高產量。秧苗淺插,表土層通氣良好,泥溫易升高,有利於分櫱的發生;插秧過深,會使分櫱時間延遲、分櫱位提升,有效分櫱減少。因此,要增加有效分櫱,插秧應儘量做到早插、淺插,如果是旱育秧,最好實施拋栽,以促進水稻早發、多發低位分櫱。切忌秧苗在秧田滯留時間過長,栽插過深。

  4、淺水勤灌。溫度是影響水稻早期分櫱的重要因素,較高的溫度,有利於水稻秧苗前期早發分櫱、形成大櫱。因此水稻插秧返青後,應儘量做到淺水勤灌,除低溫陰雨天氣或寒冷的夜間需灌深水外,晴天田間保持3釐米左右水層即可,以提高水溫、泥溫,促秧苗早發分櫱,多發低位大櫱。如果長期灌深水,會使秧苗分櫱遲發、分櫱節位抬高,不僅有效分櫱減少,稻穗也會變小。

  5、早追促櫱肥。分櫱肥必須適當早追,確保分櫱時養分充足,能夠早發快長。具體追肥時間在水稻根系恢復生長、植株返青後(移栽後7--10天)進行,具體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底肥用量、秧苗長勢靈活確定,一般每畝追尿素5公斤左右,地力差、底肥少,秧苗長勢偏弱的田塊可酌情增加用量。如果追肥偏遲、過多,雖秧苗生長旺盛、分櫱較多,但大多數是無效分櫱,雖然中期有漂亮的長相,後期卻無好的收成。

  6、及時中耕除草。中耕能夠疏鬆土壤、提高泥溫、加速肥料分解、排除田間有毒物質,促進水稻秧苗根系發育,同時還能消除雜草,防止雜草與秧苗爭奪養分,因而對促進水稻前期分櫱也十分重要。中耕一般進行1—2次,第一次在追施分櫱肥後進行,第二次視苗期長勢在第一次中耕後7—8天進行。


農人阿橋


個人認為農家肥會比較好一些,對土地環境好,肥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