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的真的是綜合國力麼?歷史上有的戰爭為什麼打臉?

作者燭鳴


毛主席曾經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人。

人不行,縱使給他再好的資源,也不是百分百能夠勝利的!



但是任何問題,我們都要正反兩面去看,國力弱,不一定輸,戰爭勝負取決的因素太多,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弱國打仗,相較於強國會打的很辛苦。

反之,綜合國力強勁的國家,在戰爭中是處於絕對優勢的,歷史中以強碰弱例子數不勝數,勝多而敗少。

那麼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綜合國力嗎?

這個我們從封建時代裡面可以比較一下,遊牧民族相較於農耕民族,綜合實力肯定相對較弱的,無論從人力還是從物力來說,農耕民族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漢強時,匈奴被打的往西方逃遁,唐強時,打的突厥往西方逃遁。

兩強相爭,有勝有敗,實屬常事,但是誰能在強烈的軍事鬥爭中堅持住,這就比的是綜合國力了。

兵多將廣,物資豐富,後勤給力,上下一心,一年勝不了你,就十年、七十年勝你,直到其中一方倒下,這點從清與準格爾的戰爭中可以看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七十多年,才徹底平定準格爾部,憑的就是綜合國力強大。



可是弱勢的遊牧民族也能打的農耕民族節節敗退,而且還打的國力強大的率先滅亡,為何呢?

前有五胡亂華,後有兩宋屢受欺凌,元清入主中原。

論綜合國力,兩宋放眼世界也是佼佼者,而明朝也是世界頂級的,擁有這麼強大的國力,卻依然敗的很慘,其原因有兩點。

綜合國力包括的因素太多,如果有缺陷,也是致命的。

比如兩宋時期的經濟,可謂世界最強,人口也是最多,可是先後被遼、金、元痛打,原因就是宋朝失去幽雲十六州作為屏障,又缺少優良的養馬場,軍事制度上內強而外弱,又加上文官掣肘,缺點太明顯了。

兩宋的戰績一直保持著勝則小勝,敗則大敗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缺點導致的。

但是別忘了,兩宋從建國初就一直受欺負,可是他還是挺了三百多年,這其中是由綜合國力的強大來支撐著的。

先後撐死了遼、金,直到油盡燈枯,亡於元軍之手。

從宋朝的崛起與滅亡來看,綜合國力是不弱的,人的素質也好,可惜的是用力的點不對,上下不能同心,內部相互牽制,才導致國滅。



尤其到了現代社會,戰爭向高尖端領域轉換,綜合國力更加重要,千萬不要抱著過去的一點成就,自娛自樂,現在情況不同了,強大的敵人憑著綜合國力的強大,始終威脅著你,你自己不壯大,你根本就沒有資本鬥爭。


舊史風


小時候聽爺爺講他參軍打仗的故事,在解放陝西榆林時,他們的武器裝備一般,被敵人輕重火力交叉壓制,頭都抬不起來,再加上武器精度和火力密度跟不上,根本沒辦法瞄準後射擊。一座山頭來來回回拉鋸戰,犧牲了很多同志,最後依靠人海戰術拿下榆林。他被打掉左臂後撤下前線,後退伍回鄉。18歲參軍,20歲退伍,只剩一條右臂,為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從我爺爺的經歷可以看出,戰爭不是影視劇裡表現的那樣,它的殘酷性遠超我們的想象。

回到這個問題,打仗打的是什麼?是部隊的實力!部隊實力上升到國家層面就是綜合國力,這其中包含人口、工業、農業三項指標。

1、人口數量

戰爭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之爭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人口數量的多少,往往決定了戰爭的走向。沒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就不會選拔出身體素質好的士兵,後勤保障也會受限,更不會有後備兵源。

二戰時,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參戰,一線作戰部隊超過900萬人,這樣的人口數量保證了德國有足夠的作戰士兵和後勤人員,可以肆意發動侵略戰爭。

2、工業產出能力

戰爭離不開工業產出的支持,工業的不斷髮展,才能推動新式武器的出現,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打造出的裝備才是戰場上制勝的法寶。沒有工業作為基礎,武器裝備受到極大限制,武器數量、殺傷精度跟不上,戰爭也沒有取勝的可能

二戰期間,德國共生產各型飛機約114000架,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0000輛,火炮16萬門,汽車、摩托車130萬一輛,強大的工業產出能力保證了德軍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

3、農業發展情況

自古以來,發達的農業是戰爭勝利的一大因素,糧食、棉花的產量又是重中之重。後勤保障的優劣,直接影響戰爭的走向,部隊只有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才有精力去實踐戰術運用。

《希特勒的民族帝國》一書中披露,二戰前,德國加速發展農業,糧食產量居歐洲前列,儲備糧達到550萬噸,足以保障軍隊消耗。再加上對其他國家的糧食掠奪,德國軍隊在糧食問題上可以說是高枕無憂的。

帝國統計局的報告顯示,在1942—1943年間,德軍掠奪蘇聯糧食4373339 噸,魚類495643噸,植物油和動物油723450噸,土豆1895775噸,直接導致蘇聯近2000萬人口出現糧食危機,吃飯都成了問題,反擊更無從談起。

當然,歷史上並不缺乏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奇兵制勝的案例,但這些戰爭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天然巧合的情況下,戰術運用得當的特例,是極其罕見的,並不能完全代表戰爭規律。

綜上所述,戰爭絕不是隨隨便便的喊打喊殺,而是國家間各項指標的對決,在實力有短板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因此,綜合國力才是左右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窗外木橋


戰爭是勇氣和智慧表現的舞臺,綜合國力只是一方面,毛主席就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二件新式武器”,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美綜合國力相差懸殊,中國軍用飛機只有六十多架,而美國是三千多架,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硬是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三八線,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全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


江山歸一統


毛主席早就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同理,也不是單純的經濟綜合國力,中國解放初期,毛主席在國力貧窮的條件下指揮志願軍抗美援朝,能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靠的是志願軍藐視敵人敢打硬拼地精神和意志,這就是人的因素笫一的最好說明,這個國力比什麼都重要。


用戶847837692529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看是古代還是現代。

古代並非說綜合國力強,就一定軍事強。相反,古代很多是越野蠻越落後,軍事就越強。

以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為例,窮到連基本衣食住行都保證不了,談不上什麼綜合國力。

但他們這種遊牧生活,卻有很強的戰鬥力。

他們放牧的馬,是南方農耕民族有錢也買不到的。

而他們平時的生活,比如放牧,打獵和其他部落作戰,就是最好的軍事和戰爭訓練。

所以,遊牧民族的男人只要能夠活著到成年,基本都是合格的戰士。

以匈奴為例,人口只有二百多萬,就能拿出二三十萬騎兵。

大家知道二三十萬騎兵是什麼概念?

當時世界主要軍事強國,能夠阻止數千最多1萬騎兵,已經算是非常了不起,傾全國之力了。

所以,匈奴的綜合國力雖不強,但軍事實力超強。

後來阿提拉縱橫歐洲也是一樣,匈人文明落後,人口也不多,但騎兵軍團戰鬥力太強,歐洲軍隊根本就對付不了。

不過,進入火器時代以後,戰爭就越來越是綜合國力的對抗。

以甲午戰爭為例,當時日本綜合國力其實已經超過滿清,軍費開支也大得多。

當時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能夠打垮北洋水師,主要是在北洋水師沒錢買軍艦更換新式火炮的6年時間內,日本人購買了大批最新軍艦,換裝了速射火炮,最終大獲全勝。

其實北洋水師一度實力是強於日本聯合艦隊的,只是因為綜合國力不行,財政赤字嚴重,停止了海軍發展不過幾年時間,就一敗塗地了。

進入現代以後,各國打仗就是靠綜合國力。

有人說越南、阿富汗對付美蘇都打贏了!

大家知道越南和阿富汗分別得到多少軍事和物資援助嗎?

據中央黨校張鬱慧博士計算,僅僅從1965-1970年,中國向越南提供2.5億美元的硬通貨幣、糧食243萬噸、棉花2.6萬噸、棉紗3萬噸、棉布7500萬米、棉毯190萬條、化肥7萬噸、鋼材18.5萬噸、煤炭10萬噸、瀝青4萬噸、動力油料10萬噸、紙張4萬噸、汽車4200輛、船舶334艘、拖拉機2430臺、築路機械1238臺、鐵路機車107臺、鐵路車廂2200節、自行車47萬輛;武器方面則包括105萬挺槍械、2.6萬門火炮、子彈8.6億發、炮彈840萬發、無線電1.2萬部、有線電話2.5萬部、坦克60輛、艦船46艘、飛機90架、軍車1286輛、軍服460萬套。

沒有這些鉅額物資,你讓越南自己打打看?


薩沙


打贏一場戰爭,需要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決策和指揮集團。

第二、國家綜合實力。

第三、軍隊的協調能力和軍人素質。

第四、武器裝備的高端和精良。

第五、民心。

第六、正義。

第七、後勤補給。

第八、天時地利。


ZZH晴陽藍天風和日麗


1、戰爭一般打的就是綜合國力,尤其是長期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德國入侵蘇聯,閃電戰威力大顯身手,蘇軍一潰千里。但是當蘇聯穩住陣腳後,工業實力顯示了出來,很快在西伯利亞等地區開始生產坦克、飛機等武器,沒有世界第二工業大國的基礎,蘇聯可能早就被德國擊垮了。蘇聯在莫斯科守住防線後,已經損失了幾百萬軍隊,但是蘇聯緊急擴軍,又培養了幾百萬軍隊,後期蘇軍越來越大,最後蘇軍都上千萬了,沒有人口優勢,蘇聯哪裡能撐得住,人口優勢也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等美國緩過神來,美國的人口、工業基礎全力運轉,後期美軍壓著日本人打。日軍連自己的本土都守不住。

2、戰爭還是有很多偶然性,並不全是靠綜合國力就一定贏。例如:19世紀和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綜合國力比埃塞俄比亞強很多吧。可惜意大利軍隊實在太弱雞,現代化軍隊居然打不過原始化的非洲軍隊,鬧出了很多笑話。赤壁之戰時,曹操一方實力比孫吳一方大多了,一個東風就搞得曹操軍隊大敗虧輸。所以有時候,實力高還是要低調,歷史上陰溝裡翻船的事情還是不少。


像一陣風吹


現在才是比拼綜合國力,古代是冷兵器時代,靠的是誰不怕死。你看30萬的清軍打敗了3000萬的明朝,你能說清朝綜合國力強?

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經常幹不過遊牧民族,文明常常敗於野蠻。論人口、論裝備、論經濟、論文化、論政治,中原王朝哪方面不強於遊牧民族?為什麼還是老打敗仗?除了馬匹這一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遊牧民族不怕死。


遊牧民族剽悍,什麼是剽悍,就是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根本不把人當人看。中原王朝一看到這種情況,未戰先怯,怎麼去打呢?所以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未開化的野人可以打敗漢化的遊牧民族,漢化的遊牧民族可以打敗漢人。


詩詞細讀


只有持久戰才是的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這一點,只適合於持久戰。或者說你如何定義一場戰爭。

比如說綜合國力較弱的一方,發動一次偷襲,對方沒準備,很可能贏了,這種快速結束的戰爭,在局部上,綜合國力的優勢並不能體現出來。

再比如北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爭,西夏的綜合國力遠遠不如北宋,但北宋在開始的時候,在好水川等吃了好幾場大敗,如果把這定義為一場戰爭的話,那麼北宋確實是輸了,但如果被北宋和西夏之間長期的交戰定義為一場戰爭的話,你會發現越到後來,戰局是對宋越有利的,最後不是遇見女真,西夏幾乎就滅了,這就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但有的時候,綜合國力並不能作為決定勝負的因素。比如甲午之戰,在甲午的時候,清朝當時的綜合國力是要強於日本的,可是清朝大敗虧輸。

這裡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動員能力。綜合國力強的,能動員出的國力有多少,並不是說你綜合國力強,你就能動員出的國力就強。

這好比,一家是億萬富豪,但他的財產大多數是是固定資產,比如房產古玩,而另一邊是千萬富翁,但他的財產,大多數都是現金。

那麼在同一時間能調動的資金數量,未必就是億萬富翁更高。

這個動員能力,涉及到國家的管理制度,官員的辦事效率,以及針對各種情況的應對計劃等等各個方面。


葉飄刀


孫子兵法作戰篇上就講到: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駟,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費,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我們從這段文字上看,一場戰爭下來,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和實力。就是說一場戰爭下來,就要消耗這些財力,物力,人力,來打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這些綜合實力,怎麼去打這場戰爭,只有國富民強,才能和對手較量,

一場戰爭較量還要看對手國力如何,是強是弱,你必須瞭解清楚,他與你自己的國家實力差距有多大,這場戰爭是短期戰爭還是長期戰爭,你需要考慮清楚。在發動戰爭之前,根據國家的實力能堅持多久能打勝這場戰,你都要做準備,一旦戰爭形成,前方的戰場消耗是源源不斷的,軍中的糧草補給,器材的消耗,人員的補充都要後方供給,而後方為了前方的戰爭,更加勞民傷財,精壯的勞動力抽到前方作戰,剩下的老弱病殘的人員,還要不停地製造戰爭物品送到前線,沒有富強的國力支撐完全贏不了這場戰爭。

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戰爭就是打臉。我們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故事中瞭解這場戰爭的狀況,諸葛亮打這場是非常不明智的。劉備用一生的精力建立這個蜀國,和當時的魏國,吳國並列成為三國。從當時的國家實力到地域面積上都比不了那兩個國家。公元223年,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兵敗之後不久而亡,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成了真正的持政者,休兵養息兩年,南中叛亂,諸葛亮領兵平定,又對南蠻進行了收復,經過兩年的戰爭,蜀國不可能沒有消耗。在蜀國基本上安定下來,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就應該發展農業生產,提高富國強兵的政策,不應該對外有戰爭,只有強大的國家 才能有實力與外界抗衡,而諸葛亮逆道而行,在多位大臣的勸阻下,一意孤行,上表給後主,發動了北伐戰爭,這是個以弱攻強的戰爭,在理論上講必定是失敗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國家帶到了水深火熱之中,五次北伐都不成功。連連征戰掏空國力把蜀國帶到萬怯不復的境地,結果自己也憂勞成疾病死在戰爭中。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既沒有開疆拓土也沒有成就,使國庫空虛民怨載道,讓後來的蜀國最先滅亡,這些與諸葛亮年年發動戰爭是分不開的。我們在來看看吳國,吳國在夷陵之戰後,基本上都在休兵養息,長達六十年後被滅亡,蜀國有地理優勢,易守難攻,如果是富國強兵,加上地理優勢偏安一隅還是可以的。魏國是一個集團替代這個國家與戰爭無關。不知讀者們對我的分析有何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