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的美國社會,為何物價卻相對比較低?

我們是湖南人


美國社會高收入低物價,這似乎很多雜誌上也這麼說。很多人這麼說,而且很多人還移民到美國去。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人均GDP的高低,物價的高低似乎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是一個特別特別複雜的問題。在此不便把所有的原因說出來。僅青蜓點水說一點。也可以說,說也是畫蛇添足。各國有各國的國情。這一句話已經把美國社會的高收入低物價說清楚了。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很多,低收入國家也很多。毋容置疑,收入的高低與物價的高低有關。物價低點,似乎收入就高點。高收入國家是什麼國情?低收入國家是什麼國情?這也是有目共睹的。老於世故的人太多。美國的物價所以相對比較低,這肯定與經濟全球化有關啊?這肯定與美國的國情有關啊?這肯定與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太高有關啊?肯定與美國的軍事強大有關。有一份雜誌上說中國生產的牛仔褲運到美國的超市比在國內便宜。為什麼?全球都喜歡便宜貨啊?


用戶52733380510


從總體來看,這個問題的確是成立的——去過美國的人都會發現,即使考慮到美元的匯率,美國大部分商品的物價相比國內而言還是很平易近人的(服務費和人工費另說)。究其原因,大家也都做了諸多探討,包括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對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掌控、美元霸權及金融行業的發達、國際貿易中的高附加值產品優勢等等,不一而足。

所有這些因素的背後都是強大的美國經濟和社會保障體系,而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的?

今天我們先把從橫向角度歸納的種種因素放在一邊,嘗試從縱向角度去梳理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畢竟“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美國的經濟優勢也是在一步步的探索經營中逐漸形成的。我們不妨去從歷史中尋找美國經濟的“高光時刻”,也許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理解。

1. 工業化的興起。南北戰爭(1861-1865)是美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分水嶺。南北戰爭之前,農業是美國經濟的基礎,製造業多集中在紡織、服裝、皮革製品以及穀物、原木等農產品加工方面。而在內戰結束到大致1900年的30多年時間內,重工業迅猛發展,鋼鐵行業、鐵路行業和機器生產刺激了經濟的增長,美國經濟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大企業紛紛湧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突破和各種新發明進一步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此外,大規模生產方式的擴展(例如鋪建鐵路系統)帶來了更多的投資和借貸,推動了股票、證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階段標誌著美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並在世界市場上嶄露頭角。

到1890年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了。

美國早期工業化

2. “進步主義”時代的美國。美國的“進步主義”時代,一般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變革”年代。經過工業化洗禮的美國此時已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而外來移民和城市人口的爆炸、工業與金融企業巨頭的壟斷膨脹、產業工人的艱難處境和聯邦政府的腐敗無力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們對於變革的訴求愈發迫切。在此背景下,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改革運動登上了歷史舞臺,號召抵制工業資本主義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貪婪妄為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主張工人權利和公民參與。“進步主義”從民間活動發展為政治運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推動了《反托拉斯法》、《職業健康與安全法》、《工資工時法》等一系列法案,打破大企業的壟斷,為工人建立人道的工作環境,並在食品衛生、環保等方面加強政府職能。“進步主義”時代奠定了現代美國的基礎,使美國得以從工業資本主義的“叢林法則”中走向現代文明。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

3. 20世紀20年代的“大繁榮”。一戰結束後的10年是美國工業擴張和普遍繁榮的10年。在走出了1921年、1922年的戰後蕭條後,美國經濟再次開始騰飛,工業產值幾乎增加了一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近40%。經濟繁榮的帶來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都會和摩天大樓不斷湧現、企業管理和經營模式創新、電氣化廣泛普及、汽車文化快速發展、唱片和好萊塢電影趨於流行等等。這些至今仍是美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而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繁榮使這種讓全世界趨之若鶩的“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初現雛形。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再現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上層社會的奢靡生活

4. 二戰後的“嬰兒潮”時代。二戰後美國經濟再次迎來了高度繁榮,1945年-1960年期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十五年保持穩步高速增長,人均生產總值從1945年的1087美元增至1960年的2026美元,幾乎60%的家庭進入中產階級行列。美國生產著世界上近一半的產品,同時大部分人收入的顯著增長使人們能夠較為安心的購買各式產品,消費主義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和商品銷售,大多數家庭能夠擁有汽車、冰箱、洗衣機、吸塵器。這一階段美國的經濟還較好的避免了通貨膨脹的問題,經濟發展持續拉動國民消費的慾望。人口的增長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繁榮局面——1957年嬰兒潮高峰時,出生率高於2.5%,平均每7秒就有一個嬰兒出生。此外,在這一階段美國政府將建設福利國家作為基本任務,到1960年代其福利國家的成果已然顯現。


出生於富足年代的美國“嬰兒潮”一代,其財富和政治影響力在今日仍不容小覷

20世紀70年代滯漲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80-90年代又迎來了一波復甦,此後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陷入低谷,至今仍未恢復元氣。儘管如此,100多年來美國所構建的完備的工業體系、成熟的市場化機制、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美元的貨幣霸權仍在支撐其運轉,信息化革命中美國再次展現的強大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更使其牢牢佔據著核心技術的上游區域。當今世界在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他者”的崛起對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提出挑戰,而隨著貧富分化、種族和移民等社會問題的不斷暴露及激化,“美國工資高、物價低”這一論斷也許將遭受越來越多的質疑。儘管如此,美國仍有太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和學習之處。

最後放一張“2019年中美各自世界500強企業中最會賺錢的行業TOP10”,算是中美經濟結構比較的一個微切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工資高、物價低”將不再僅僅是屬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福利標籤。其實說白了,中國人的夢想是不是要有美國夢的影子呢?


孫興傑團隊成員鄭廣超博士撰寫。


孫興傑


美國的物價,相比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工業品,都是比較低的,這個是事實。

這有兩個原因:美元成為了國際通用貨幣(以美國國家信用為支撐的紙幣,可以流通全球,且獲得認可,這在世界經濟史上還是頭一次);美國佔據了國際產業分工的利潤鏈的頂層,壟斷了尖端技術和標準准入。


(美國佔據利潤鏈頂端)

現代世界的經濟秩序,是美國在1970年代時主導的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的國際分工。在這種分工體系中,美國是給留下了利潤鏈最頂端的工業體系:標準制定和信息工業。西方發達國家在產業分工中,也不是一碗水端平,如英國就佔據了處於第二階層的金融業,德國處於第三階層的裝備、設備製造業,日本則處於第四階層的消費品、電子工業。因為日本所處的消費品階層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有一段時間,會有一種日本的產品鋪天蓋地一樣的感覺,但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卻一點也不比日本少賺多少,因為他們躲在了產品的背後,攫取的利潤甚至比作為製造工廠的日本還要多。

世界上那些不發達國家要想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就要獲得大量的美元,就要選擇對美出口來獲取那些花花綠綠的鈔票。不發達國家是不可能作為西方工業體系中的一員來存在的,因為這些西方國家已經佔據了利潤鏈的頂端,他們必然要維護這種地位。那些不發達國家只能從一些容易加工的低附加值的輕工業做起,比如玩具、衣服、鞋子等消費品,通過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汙染,獲得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這些產品美國並不是不能生產,他們要是想生產的話,效率還會更高,但是美國認為自己國內的生產要素太高了,生產這些低附加值的產品不划算,他們已經習慣了設置一些標準,壟斷高精尖的技術就能獲得大量的利潤,對這些輕工業不屑一顧。

(美元霸權是美國物價低的原因之一)

這留給了這些不發達國家一條參與國際貿易的途徑,由於准入門檻不高,很多不發達國家紛紛湧入進來。為了獲取美元,他們都在積極地對美出口。這樣美國就成了買家市場,坐看這些生產廠商互相殺價,結果就是這些不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到美國後就低到離譜了。中國要是提價,美國公司自然會向更便宜的印度公司下單。在美國,中國產品是多,但也不是全部,亞非拉各個國家的便宜產品都能看到。

但是美國賣到中國來的東西卻往往是賣方市場,像電腦、汽車、飛機,還有好萊塢的大片和美國教授的講座。你愛買不買,唯此一家。因為只有美國有這個技術,能夠生產這些產品。我們沒有這種技術,沒有對於這種技術的知識,因此很少有能力去評判、去鑑別這種產品的優劣。即便被人家狠宰了一把,自己還不知道。比如前段時間火了一把的石墨烴,還有芯片刻錄機等,中國研發出來後,進口價格直接刨掉了2/3,於此可見,美國在這麼多年的技術壟斷中,賺了多少利潤?

於是長期以來,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只要是美國的就好東西。即便感覺那裡不好,也只好悶聲不響,生怕被人嘲笑。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很多人來美國,包括做生意的,或者讀書的學生,做訪問學者的大學老師,他們或多或少帶有這種心理,那些接待他們的美國公司或者美國大學很多都是很平常的,有些甚至都是三流公司和三流大學。可是中國人在心理上就把自己定位定得比美國人矮,這是我們這個國家長期積累下來的心態。這種心理歸根結底就是技術,沒有技術、沒有鑑別技術的知識,就是沒有底氣。即使現在中國的技術進步逐漸在進步,比如量子通信,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是國際領先了,可是很多人跪久了,心理行依然認為外國的技術才是真的先進。


(量子科技中國後發先至)

而事實上,現代社會所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中國儘管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領先,但都是在西方國家已經開闢出來的賽道,中國依靠著吃苦耐勞和規模優勢做到了後發先至,但是中國還沒有在很多領域是開創者,引領者。因此,這種心理上的弱勢地位要想得到扭轉,必得中國的科技要真正的突破現有的成規,做到顛覆性的、革命性的技術創新。

關於技術突破,美國對其他國家就更是包藏禍心了。對於一些尖端的技術,自然是技術壟斷。一些非尖端的技術,美國可以免費提供,讓世界其他國家都免費使用,達到標準准入,提高其他國家進入這個領域的門檻。中國現在技術是有一些進步,可是卻越來越缺少創新的動力,所謂的專利大多不涉及產品核心零部件,而是在產品的外觀、顏色等方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與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有關。有這樣一種惡性循環:我辛辛苦苦搞出來的東西,很快就被人家山寨去了,這樣我就賺不到錢。所以為什麼還要搞創新?直接抄人家不就完了,錢來的快。大家都抄來抄去,抄到最後,就都抄美國的。比如微軟在中國是賺不到錢,但是同時也徹底把中國的操作系統產業踩在了腳底下。中國有佔到了什麼便宜嗎?尤其要在一些新興的科技領域搶佔先機。如果所有的技術行業最後都跟操作系統一樣,那就相當於整個國家被美國踩在了腳底下。

(美國極限施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秩序,其實和戰前沒有多大差別,只有少數的幾個小國家、地區躋身發達國家之列,大多數依然是貧窮和戰亂不斷的不發達國家,即使有那麼幾個大國努力發展,也都會遇到發達國家的阻撓和遏制。發達國家通過“工業剪刀差”來獲得優越的產業分工地位,使得國民能夠買到消費品,在提升國民的幸福感的同時,也是保障選票的有力手段。

有了這樣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他們自然不會願意讓這些發展中大國進入到他們的“俱樂部”裡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因為物資充溢、飽和了,購買率下降,別說漲價,降價都沒人搶購,物價咋不穩定。


雲遮日


因為美帝是民富國強,它們根本沒有什麼特色優越性可言,而且美帝的印鈔權並不掌握在政府手裡,不是美帝政府想印就能印的。


阿Q正傳007


美國是萬惡的資本社會,從表面看是高收入低物價,吃穿住行都便宜,因為人工成本高,所以將勞動密集行業轉移至中國及東南亞國家,變相剝削髮展中國家的人民,以滿足其國內百姓的需求。

高收入低物價短期來看,百姓生活很舒服,長遠來看害處極大。因生活壓力小,人變得懶惰,缺少拼搏精神,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一旦美元地位及核心科技領域被打破,美國經濟將落後於勤奮耐勞的發展中國家,高收入低物價將被打破。



隔壁老王19811


不給提供好的管理服務,執政能力差,一人一票給他選下去!美國政府和總統在美國公民面前就是個伺候人的。


河馬行空1


………


幸福人生開心果


有仙則名


曹正彪


因為,高收入人群在美國也沒有普遍性,普遍性的還是低收入民眾,所以控制物價是特的第一要務,否則將會被民眾趕下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