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三歲七個月了,學東西很慢,死活教不會,吃喝玩樂上面又聰明得要死,怎麼辦?

史蒂芬O趙


這個時候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不管教什麼都不是死板教條的了,因為他還不大,你首先要培養他的興趣,讓他對閱讀呀數字呀什麼的,都可以玩著教,我兒子就是和他一起讀繪本,買東西的時候和他說可以幫媽媽買什麼幾個嗎……我最開始和你一樣焦慮,覺得這孩子怎麼這樣……

不然以後可能他在真正學的時候會心裡牴觸,其實我個人覺得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都有自己的特長,大人最重要的就是引導,不要焦慮,你要知道我們是在和一個小蝸牛一起成長,他很慢,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包容和愛,我們要和他一起慢慢成長。

昨天和我兒子一起看了一個電影,恐龍王,他真的很貼切的表現了現在很多家長的急躁,總是在用自己理所當然的態度覺得孩子可以按照他自己的要求成長,其實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孩子真的成長很大


揣兜兜裡


對於三歲七個月的寶寶來說學習不是他的日常,吃喝玩樂才是他的日常,我覺得三歲多學東西早點,你想讓他學什麼呢,識字,算數,現在的階段能坐到那安安靜靜的玩遊戲或者玩玩具就很好了,沒有必要讓他學習什麼東西,並且寶寶學東西不能死記硬背或者填鴨式灌輸,要玩中學學中玩,主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跟學習習慣,我兒子現在五歲半,開始接觸真正的學習是在四歲半的時候幼兒園放了一個月的暑假,沒人看孩子,就把他送到了跟幼兒園時間同步的一個輔導班,學習國學英語武術還有鋼琴,每次回家都會給我說學到的英語單詞,我問他是不是很喜歡英語,於是就帶他去了專門學習幼兒英語的輔導班,試課三個月,沒想到很感興趣,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真正的學習,後來我自己買了教材教他識字,還有算數,我得思想是學會學不會沒事,要有好的學習態度,如果一個字教了好幾遍記不住好了不學了,休息明天再學,寶寶每長一歲他的心智是有很大變化的,過了四歲生日你會發現寶寶不一樣,過了五歲生日又會不一樣,所以現在你不用著急,慢慢的寶寶會給你驚喜




素沁恬


教不會就不教。別人家的孩子不到一歲就會跟著大人聽繪本,學說話。我的兒子只要我一拿書就走。後來我發現他不是不看,只是不想和我一起看。那我就不和他一起看,然後給他下了很多學習的小遊戲,自己折騰去吧。別人家孩子兩歲會背詩會聊天,我的不會。不會就不會吧。現在兩歲半,自己玩遊戲看電視,學會了26個英文字母,顏色,各種車,動物的名字,可還是不說話。只要不傻,讓他隨他自己的意願去接觸這個世界吧。我決定讓他晚一年上小學,多玩一年,沒什麼大不了。


起個名毛病多


三歲多,學啥啊?這麼小,會玩就夠了!我從來不要求我孩子現在學東西。

但我家仔現在會認識一些字了,會十以內的加減法了呢。但是我覺得這沒什麼啊,我們並沒有刻意教他。

我還是覺得情商比智商重要。我現在就是吧脾氣不好,所以我仔感覺有時候也很急。

很多時候說要改,但脾氣上來了就是控制不住,所以啊,性格決定命運絕對沒錯!


向陽若久


三歲半左右的寶貝,學東西很慢,卻很會玩兒

那麼,首先應該恭喜寶貝非常聰明。會玩兒就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任務:玩兒什麼,怎麼玩兒,能靜下心來專注於玩兒,這說明他完全可以將這股聰敏勁兒用在學習上,如果用對了方法,學習一定也會又塊又紮實。

三歲多的孩子,本來也應該多“玩兒”。不要小瞧“玩兒”的作用。這個年齡的小孩,可以通過玩兒去更好的認知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自己思考模式。有心的家長可以通過玩兒,加入一些學習元素,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習。

那麼,應該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從“玩兒”當中,不知不覺的學習知識呢?

首先,需要家長選擇合適的玩具幫助孩子玩兒,比如:積木類的玩具可以開發空間想象力,算數能力,培養專注力。如果想學習認字寫字,不妨將競爭機制帶到學習中來,一方面合理的培養孩子好勝心,另一方面激勵孩子學習認字。

其次,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內容,同時不要打擾玩兒中孩子。三歲多的孩子完全可以培養他自己的選擇了。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先後順序。這樣孩子在過程中會更有成就感。

再次,家長要主動建立學習型家庭氛圍。孩子是家長的小影子,愛學習愛讀書的家庭不會培養出不愛學習的孩子。孩子有了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我是小肉丁,希望可以幫到你,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








小肉丁


“死活教不會”?!

看來,題主為了讓孩子多學點東西,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搞得精疲力竭了。你很辛苦,我表示很同情。但你知道嗎?你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孩子反而會離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有人問那些養育出優秀孩子的父母:“你孩子這麼優秀,你平常肯定沒少下功夫,肯定很辛苦吧?”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一點都不辛苦啊,我很輕鬆啊,從來沒打過,從來沒罵過,也很少惹我生氣啊。”

是的,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是相似的,很輕鬆很愉悅;而為了孩子的事情搞得身心疲憊的父母,卻各有各的煩惱。

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你是否用對了方法。《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如果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你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們的讚美和肯定,都希望獲得成功和快樂。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實現了,有的孩子沒實現?很大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引導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為父母我們要檢討下:

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你自己?

為什麼你要孩子學東西快一點?

為什麼你期望孩子一教就會?

為什麼你希望孩子在吃喝玩樂上的聰明勁,放在學習上?

你考慮過這些真正的原因嗎?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

是否你希望孩子學東西快一點,是好在親戚朋友鄰居等人面前炫耀:我兒子可聰明瞭,現在才3歲多,就會背古詩、加減乘除都會了!

是否你希望孩子一教就會,是好跟別人吹噓:你看我兒子基因多好,我只教一遍,他就會了!

是否你希望孩子把聰明勁都放在學習上,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每次去接孩子放學,都希望老師誇張你孩子一番!

如果是這樣,那你這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犧牲孩子的未來!

因為,真正的聰明的孩子,都不是被父母“逼著學”出來的,而是自己想學!

真正的那些神童,所謂的天才,都不是被“推動”的,而是被“觸動”的。

這就像,你推著一個大圓球上坡。大圓球很痛苦,因為它要反重力;你也很痛苦,因為要用上吃奶的力!

而如果是被觸動的,就像一個大圓球自己滾下坡,大圓球很開心,並且會越滾越快;你也很輕鬆,只需要在他需要幫助時,及時幫他清除掉障礙就好了。

所以如前面所說,用對了方法,觸動了孩子“自己想學”的慾望,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努力奔跑,不用我們在後面辛苦的催促、用鞭子抽、用棍棒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當一個人是被觸動的,追求的東西,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歡,那麼他的成就,會遠遠高於那些“被逼著學習”的人。

比如你的“兒子三歲七個月了,學東西很慢,死活教不會”。因為你讓他學的東西,他不想學,所以學得才慢!你教的東西,他不感興趣,不上心,所以你教不會!而吃喝玩樂,在孩子眼裡,是他真正喜歡的東西,所以,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啊,所以你就覺得“他在吃喝玩樂上,聰明得要死。”

那麼,如何觸動孩子,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上,也能像吃喝玩樂那樣聰明得要死?

①、父母每次想要孩子學習某些東西時,先審視下自己: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這點真的很重要。強調一萬遍,都不為過。

昨天帶孩子上早教,下課後,自由玩耍時間。我的孩子和幾個孩子一起在球堆裡玩。邊上一個打扮時髦的媽媽,對她2歲的女兒說:“寶寶,拿一個紅色的球給媽媽。”那個女兒準確無誤的拿了一個紅色的球。然後媽媽就開始肯定孩子。

邊上一個奶奶看見了,也跟2歲多的孫子說:“來,拿一個藍色的球給奶奶。”那個小男孩正拿著球,一個個往小洞洞裡塞,玩得不亦樂乎,沒有回應奶奶。奶奶又叫了下名字和重複了下,小男孩還是專心自己玩自己的。奶奶就開始生氣了,說道:“笨蛋,你看那個小妹妹,人家比你小,都會認顏色了,你都比人家大,還不會!笨蛋!”

這樣的家長,不勝枚舉,相信很多人都見過,甚至自己都做過,但很多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為了面子,才對孩子有所要求,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為孩子好。有這些行為的父母,不妨捫心自問下:

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知識但沒有主見的人,還是一個即有知識又有自己主見、積極主動的人?

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知識 且怯懦的人,還是一個即有知識又勇敢、全力以赴追求自己夢想的人?

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有知識但卻做啃老族,還是一個有知識又能自力更生、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拼搏的人?

如果你跟我一樣,選擇後者,那請放下自己的“面子”,不要再用我們有限的知識和眼界,去限定孩子無限的未來。

②、不急不躁,循序漸進,不要用我們成人的節奏 孩子,而要根據孩子的節奏學習

3歲多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開始教孩子數數、認字甚至背詩了。我見過有的父母,拿個本子,然後把孩子手裡的玩具扔掉,然後跟孩子說:“來,媽媽今天教你數數。”然後孩子肯定不高興了啊,就不肯學,媽媽就開始威逼利誘,然後就是開始生氣逼迫,這樣的效果顯然是不會好的。

正確的做法是,順著孩子的節奏。比如孩子在玩玩具。那你可以就地取材,跟孩子說:“寶寶,媽媽跟你一起玩,好不好?”這時候的孩子,肯定是開心的,所以的孩子,最喜歡媽媽陪他玩了,然後你再告訴他:“好,那我們今天來玩數數遊戲。”

這樣,孩子學習的熱情就會非常的高漲,自然就學得快。而你不用生氣、不用動怒、不用逼迫孩子,是不是就很輕鬆了?

③、多帶孩子出去,讓真實的大千世界,去觸動孩子的學習慾望,而不是靠平板或者電視。

我愛人的一個同事,在在孩子一兩歲時,就把孩子交給了平板和電視,下載一堆“益智遊戲”,美名其曰,鍛鍊孩子的智力發育;給孩子看《小豬佩奇》《熊出沒》,美名其曰能讓孩子學習良好的習慣。然後自己就有空忙自己的事情,追自己的劇,刷自己的抖音。

然後到了三歲多,上幼兒園了,發現很多寶寶會認很多字,自己開始緊張了,開始買一堆早教書、繪本回來,教孩子認字,然後有了跟題主一樣的煩惱:“怎麼教也教不會!”

學習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之上的,對於懵懵懂懂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當孩子玩了過多的遊戲,或者看了過多的動畫片,孩子就會對學習很難有興趣了。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人類的大腦決定的。

當人感到幸福快樂時,其實是大腦分泌了多巴胺。而遊戲和動畫片,可以讓大腦很輕鬆的獲得多巴胺,於是大腦就形成了這個習慣,就不再願意再去做那些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獲得多巴胺的事情了,比如閱讀、比如學習等。

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多帶孩子出去,逛逛公園,當孩子玩樹葉時,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顏色的樹葉,是什麼樹;當孩子看到蝴蝶,興奮的大叫時,告訴孩子那是蝴蝶,蝴蝶有翅膀,所以會飛,蝴蝶還有很多不同的顏色;當孩子在草坪玩時,指著上面的字,告訴他:“上面寫著‘請勿踩踏草坪’,就是不能踩哦,因為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踩上去,小草會痛的,會枯萎的。”······

如此,讓真實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觸動孩子學習的慾望。這樣孩子不用你教,他就會主動問你,那是什麼,這個字怎麼寫,等等等。這樣孩子學得快,你教得也輕鬆。


育兒的真正目的,不是把我們會的東西交給孩子,把我們的人生經驗灌輸給孩子;而是要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觸動孩子的價值感、使命感。觸動,是一種高級而輕鬆的育兒方式。父母不用總是要求、監督、檢查、威逼利誘孩子。孩子們只要保持好奇心、有足夠多的肯定和信任,內在的潛力就會被觸發,就會更聰明,更有悟性,就像你期望的那樣:“學東西很快,一教就會”。而作為父母,你自然而然就會更輕鬆。

望周知。


育兒規


我兒子,1歲10個月,認識50個字,能背一首唐詩,3首兒歌,數字能數到50,能說10個字的長句,能提問,交流能問題!能雙腳跳!能完成複雜三級指令,能分清左右手,不認識顏色,不會自己上廁所


左手寫愛166572959


吃喝玩樂是本能,小貓小狗都會。多教教孩子吧。


用戶742721375655


孩子成長有生長的程序的,各項機能以及協調能力有些晚,有些早不要過於擔心,由於基因的遺傳以及腦細胞激活狀態等,人的生長會沿著一定的規律發展!不能用天才或用成熟人的言行去比較!


凡心153884854


吃喝玩樂聰明得要死,說明孩子很聰明,一學就會。或注意一點就會。至於學習,人家不感興趣,怎麼可能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