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一個小學,給學生布置一個特殊家庭作業,6年內去每個同班同學家裡串門,你怎麼看?

愛誰是誰


不要小看這份“串門”作業,這裡符合教育學原理呢。如果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分析,我可以把這份作業的內涵總結出幾點來。

第一,串門不是簡單的玩耍,而是學習怎樣作客。如果家長教育素養較好,會在孩子幼兒期就開始著手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就如家裡來了客人,作為小主人如何禮貌待客,怎樣和客人交流。同理,進入小學後去同學家作客,正好將以往所學的禮貌習慣做實踐應用。假如家長以前沒有重視過這方面的培養,不妨借這個機會給孩子補上。

第二,串門是培養兒童人際交往的有效途徑。小學生已經正式進入兒童期(7-11歲),在這個成長階段裡,培養孩子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則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工作。如果家長下了功夫,認真去抓好培養,可能會奠定孩子一生的人際關係基礎。好多孩子平日裡缺少玩伴兒,而寧波某小學恰好意識到這點,做了大膽的突破,非常值得學習。

第三,串門拜訪,可以考驗一個孩子家教效果。我曾經給全國各地很多家長講過育兒課,我都會把幼兒、兒童和少年人際關係做為課程的一部分重點。因為一個孩子在去別人串門拜訪的整體表現,就能看出這個孩子是否受到過良好的家教培養。孩子從小會與人禮貌交往,懂得交往的禮儀,在別人家應該注意的禁忌等,都需要家長來教。如有的孩子到別人家就表現的特別“野蠻”,讓主人特別反感,這樣的孩子人際關係能力就堪憂。

第四,有計劃去安排好串門,並不會對學生構成負擔。如果細算一下,一個班上按40個孩子算,一年兩個學期,少說也有33周,六年下來就有198周,平均一個月也才安排拜訪一次,這還不算寒暑假。如果家長也如這般和孩子做一份串門拜訪計劃,你還可以鍛鍊孩子製作計劃和落實計劃的能力呢。因此,這份串門作業對學生並沒有構成負擔。

綜上所述,學校佈置串門的作業,其實也是另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出去,到別人家去,把自己養成的文明禮貌展示出來,把自己良好的修養在串門活動中不斷被強化,相信六年下來,每個孩子都會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有長足的提升呢。


寒石冷月


我認為學校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課堂上知識的學習一定就是*教書*,那麼要求孩子們到同學家去串門,這個算不算*育人*呢?

我小時候可沒有現在的什麼電子產品,那時候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到處去串門,找小朋友玩兒。 今天的這個寧波的小學特殊作業,不是明顯鼓勵小孩子玩嗎?

似乎與現在社會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學習多緊張啊,哪有時間玩啊?趕緊的,不然的話就會落在別人家孩子後面了。

也有人認為是鼓勵社交,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的經驗,僅僅是這麼簡單嗎?顯然不是。

我想來說說為他打call的理由



為什麼現代社會我們做父母的會很焦慮?擔心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也找不到正確的教育方法。

當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時候,你總在想:我要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用心去教我的孩子,有可能真正成為我想讓他或她成為的那個樣子。

其實,這是充滿著焦慮的家長的夢!不是孩子的夢!

“中考”之後,他們就開始進入準備高考階段,進入到上學期間一段最難以忘懷的拼搏時光,而且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吊膽,全程監控整個過程。

沒有別的方法,只能苦著、累著、焦慮著……

好孩子不一定是父母教育出來的,和同齡人環境有關。

在傳統社會中, 家長對孩子的最大職責把他們養大,吃飽穿暖,但怎麼教育他們,那不是父母的責任。

過去的家庭裡,孩子不止一個,常常是哥哥姐姐來帶弟弟妹妹,父母只負責掙錢養家。

而教會他們的往往是和他們一起玩的小院的同齡人,還有自己的哥哥姐姐,他們一起成長……有出席的也不少。

我的經驗是:“孩子需要一個大的院子,可以聚在一起玩的那種。”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之間相互串門,這些社交的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孩子本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如今則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讓我們變成了最焦慮的父母。

其實,孩子的健康成長、快樂生活,跟他的同齡人相處相互學習的關係更大。



孩子的成長一個人的成長是由什麼決定的?

簡單地講,一是先天的遺傳,二是後天的環境,其中後天的環境更重要。

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或智力上的差異,有一半是受遺傳基因影響的。 生活中我們能不能長壽、會不會發胖、是不是容易近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遺傳有關的。

當然,遺傳因素只佔一半並不能決定一切。那如果把握了環境因素,有很大的機會影響孩子的命運嗎?

同齡人的社會環境更重要

在決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環境中,同齡人的社會環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環境重要得多。

我們去觀察外地流入家庭,會發現,很多外地移民講本地語言並不流利,但他們的孩子卻能講一口標準的本地語言,什麼原因?

孩子們是跟父母學學得更多,還是跟同齡人學得更多?

孩子們知道,在家裡聽家長的話是有用的,將來進入社會他們是要出來混的,混得好不好,不在於家長滿意不滿意,而在於同齡人接受不接受自己。

孩子的成長首先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其次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環境因素中,家庭環境雖然重要,但不如孩子同齡人之間的交往重要。



作為父母,你能做什麼?

我們能做的最好的,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 人是環境的產物。孟母三遷,就是做父母的榜樣。當然,什麼是適宜的環境,應該主要從孩子的角度考慮。

很多父母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但最好的學校不一定就是最適宜你的孩子的學校。

是選擇在汪洋大海中當一條自卑的小魚,還是在小池塘中當一條神氣的大魚?

在一個人人都是“牛逼的學霸”的環境裡,你的孩子如果不夠聰明上進,他會處處遭白眼。周邊壓力和自卑心理會伴隨他的這一段成長期,性格上的缺憾甚至給孩子整個人生留下可怕的陰影。

其實,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孩子的環境,讓他或她能夠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會感到緊張,不會受到歧視,才是最佳的選擇。

而且做這樣的選擇,一定要趁早,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就不一定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了。這個寧波的小學這種做法正好與家長願望相符合,是不是太牛逼了!

孩子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在適合他的環境裡,他現在做什麼,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作為家長有耐心一點就好了。

孩子是在父母家裡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的。對待他們,需要你用心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總而言之,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在他們年齡較小的時候,為他們找到適宜的社交環境,找到一批和他們在各方面相差不大的孩子,讓他們自己在相互交往中鍛鍊自己。

寧波的這所小學,正是做的這件事兒。

我認為這是學校在找方法協助家長,替孩子們的成長道路設計一個最適合他們的同齡人環境。

各位家長可以表個態啦:認可的&不認可的

認可的家長,請在評論區點贊打1;不認可的家長,請在評論區點贊打2。謝謝!


成竹一家


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感到十分新鮮和欣慰。新鮮的是,這件事情確實是前所未聞,而且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欣慰的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在為孩子們的成長,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首先,現在城區的孩子們都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之中,相互交往確實很少,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大都要積極為他們創造條件,增進孩子們的交流與合作。毋庸置疑,對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是有益的。其次,通過這種走訪,也會使孩子們更多地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增強他們的自主能力等。

但是,我從我們周邊的實際情況看,如果像這樣的活動全面普開,人人過關,也會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的甚至適得其反。

這是因為,每個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文化背景等情況不一樣,也會使部分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壓力,甚至有失孩子們的尊嚴與體面。例如:困難家庭、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活動可以倡導,不宜普及;可以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不宜要求孩子們當作業來完成!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願共議之!


慈江退士


每個人家裡都要去就不實際了,結果可能會造成為了完成任務而去走形式串門,這樣即達到不了交流的目的,可能還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比如:極討厭的同學間怎麼串門?貧富差距極大的兩家會影響孩子嗎?家庭有重大變故或隱情的會希望這麼多人來串門嗎?孩子的家長如果不歡迎別人來作客怎麼辦?考慮過每個家庭的實際和隱私嗎?等等……這些都是問題,所以一味的強制每個孩子家裡都去串門太欠考慮了。如果非要串門,可以降低標準,比如規定不少於多少個(比如10個)家庭,在雙方孩子及家長自願的基礎上。或許這樣更合情合理,也更便於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