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和戰友聚會爲什麼參加的人越來越少了?

五哥75385067

害怕了。年輕一些的還好些,上些年紀的參加同學,戰友聚會還真是得好好考慮考慮要不要參加了,參加的話,聚會的形式到底是怎樣一種形式,萬一要是有意外發生需要需要承擔法律上賠償責任等等……

前幾天和單位的阿姨聊天的時候,阿姨說了這麼一件事,她的一個朋友應邀參加一個比較大型的同學聚會,並作為同學聚會的主持上臺講話,但在講話過程猝死。結果同學聚會的組織人拿十萬,其餘參加聚會的同學各拿兩萬。

老爸是轉業軍人,戰友也是經常聚會,聽老爸說一位戰友也是一樣,五六個戰友搞了個小聚會,戰友聚會大家都高興,難免要多喝一些,結果一位戰友喝多了,人走了,家屬不願意了啊,要參加聚會的戰友一人拿十萬。最終經過協商,參加聚會的戰友一人拿了四萬。老爸戰友多,戰友們之間感情也好,但現在參加聚會的時候基本都是幾個感覺身體還不錯的事先先商量一下,身體狀況不好的就不通知了,聚會時拿幾瓶酒等等,有時候又覺得不通知的話,事後戰友知道了會埋怨等等,往往也都是因為細節上考慮的事情太多而最後決定不聚了,大家打打電話聯絡聯絡感情就好了。現在戰友之間的小聚會基本上沒有了,只剩下多少年一次全國各地戰友都要參加的上百人的大聚會了,但能來的人也卻是越來越少了。

除了上面說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其它的回答我看也都七七八八說的差不太多了,就不囉嗦了。其實同學聚會,戰友聚會真是件讓人開心,高興的事,但人在變,社會也在變,一切都在變……


舶來的世界

戰友聚會同學聚會畢竟是曾經的一個緣分的一種回憶,已經N年不見面了,頭幾次的聚會一般大家都有比較強烈的願望,但隨著歷年聚會的增多,聚會已經沒有什麼新意,由於大多數人都不在同單位或同一地區工作,並時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沒有共同的語言與話題,俗話說“話不投機三句多”,當然聚會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


一片祥雲92175506

我當過兵,戰友和發小其實一個樣,你在部隊裡要好的,回到地方上還是要好,在部隊裡稍微認識點沒多大交集的,退伍後即使每年聚會在一起聊的歡實,那也不是發自內心的,我們戰友每年聚會,剛開始不多,中間聚會的時候人多,後來又慢慢少了。

我認為這裡面有很多原因,一個地方上一年參軍的人很多,回到地方上有的在家認識,有的在部隊上認識,有的是回來後通過其他的戰友認識,認知的程度不同,中間有著不大不小的隔閡,雖然說戰友親如兄弟,可現在是物質年代,有些事還真不好說,還有就是,每個戰友組織都有一個大的團隊,大的團隊下面還分若干個小的團體,俗稱的小圈子,經常聯繫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社會,生活壓力大,有的戰友是家裡的頂樑柱,常年在外打工,時間不固定,相對於那些生活安逸的戰友,能找個藉口說不來就不來了,戰友戰友親如兄弟,前十年喊的響亮,後十年喊的也響亮,就是中間這幾年。

我對戰友情意看的重,你對戰友情意看的也重,這才叫戰友。有的人根本沒把這當回事,充人數都不想叫他來,你說人能不少嗎?


曾經那年那個兵


我沒有當過兵,就說說同學聚會吧。

這實際上極大地降低了通過聚會了解的渴望,降低了見面重逢的慾念。正如汽車告別的時候很難互相呈現古人灞橋折柳那樣的依依不捨之狀一樣,現代技術對人情人性的消解,潛移默化,如影隨形。

好在同學老鄉戰友作為曾經有過一段共同經歷的人的特殊群體,其近於默認的情感聯繫,在中國社會中還沒有稀薄到西方式的個人化自由的鬆散稀疏的程度。但是大勢所趨的方向卻是與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一樣,更趨於尊重個體的獨特性,而不再像從前那樣一味在集體性裡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大約是與時俱進,我現在所期待的同學聚會,不是與出差開會類似的那樣的圍桌吃喝,不是貌似熱鬧的寒暄之後的那些沒完沒了的勸酒、說網絡笑話,不是有心沒肺的開涮和酩酊大醉的表白;我所期待的同學聚會是熱情和安靜相攜手的款款而談,是大家都能很快找回上學的時候的純潔純真,在被記憶重新燃起的熱情中以禮相待、以誠相待的暢所欲言。

大家可以一起在山野裡散步露營,在水邊漫行,可以成群打夥,也可以三三兩兩,還可以兩兩相對。幾十年過去,當年青春年華的互為背景,如今變成了無數的感慨和已經的豁然,作為老熟人,作為某種程度上的人生“伴侶”,我們有多少話需要安靜安詳地交流,需要毫無芥蒂地傾訴!

這應該是一個近於唯一的可以去除社會化身份的場合,這是唯一可以恢復童年的純真的環境,我們為什麼還一定要依著乏味的空話套話習慣去表演虛頭巴腦的生存術!畢業以後的社會化的面具就不必在這個時候戴得那麼嚴實了,對於金錢與權力的膜拜是不是也可以在這樣唯一可以破例的場合裡破例破例?

不管是貧富高下和地位差異,不管是身份尊卑還是經歷區別,都不應該成為我們要帶入同學聚會的符號。我們應該脫離開那些符號,盡情地舒展本真的自我,在這唯一可以互相確認的本真裡,收穫人生中互相聯繫、互相依託的力量。

當然,這個目標是註定無法實現的。

社會化的力量已經不允許再有如此理想主義的畫餅存在,這樣的類似什麼主義理想的東西,即便是當年一起上學的所謂青春年華里也從來沒有能普遍實現過。現實總是比概念殘酷,帶著揮之不去的缺陷的汙濁總是比理想中的一塵不染要捷足先登甚至貫穿始終。

我們都已經不再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不知道要幹些什麼的少年,荏苒的時光很可能再也荏苒不了已經過去了的這麼多年。在有限的生命歲月裡,要儘量多做一些更對得起自己生命中的時間的事情。

大致正是這樣的原因,才讓人們不約而同地對那種形式大於內容更不可能有理想中的模樣的大聚會產生了某種不滿足感;以至於參加聚會的人越來越少。

我在表達自己的祝福的同時,也表達一下自己的期待:期待著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中,不是很刻意地就能與諸位同學一一重逢;在沒有被安排的驚喜裡,在自然而然的狀態裡,再話桑麻、重敘前緣;將我們互相見證的對方的青春時光,做又一次的回味。


東方連話

同學大聚會,多少人樂意去呢?恐怕觀點行動態度各異,部分人覺得無意思。混得抬不起頭的真不想參加,被硬拉才去,在聚會現場,混得一般的坐在角落只管和三二個熟悉一點的找有限的話題,沒半小時就無什麼好談的了,那些吃皇糧的公職人員,講二句客套的話,當然是怕講錯有失身份,他們對不太熟的同學是不冷不熱,仍保持一份友好,算不錯了,至於商界風雲人物,坐在一桌高談闊論,語言間無不顯示自己的非凡見識,那些小老闆們、生活過得滋潤的,少了那種高談的資本,沒關係,有一定經濟實力嘛,就談下享受,坐在一起講如何悠遊四方,講下黃色小八卦,並時時發出淫笑聲,現場上得意男生寫意滿臉,春風女生從容淡定,只有失意者後悔參加了這種聚會。從前那些班花級花,情聖情仙,則被私下拿讀書時情史當談資,甚至趁熱鬧起鬨讓他們飲交杯酒,趁醉意推他們去酒店房間,半推半就了卻讀書時的願望,搞到各自回家後被配偶察覺,婚姻危機……聚會變成顯擺、推銷、獵豔……的機會。儘管我曰子過得不委屈,我也僅三四年才參加一次,我更喜歡四五個合得來的小聚



你語言理性就有說服力

我從未參加過同學聚會,去年這個時候,有二個同學打電話給我,要我去參加初中同學聚會。初中畢業31年了,好多人一畢業後就沒見過,僅有不多的幾人一直有聯繫,有幾個偶爾見過。提到同學聚會,想能見到久違的同學,心裡也十分的激動,畢竟那麼年了末見,不知同學們啥樣了。可同學講我們同班的只聯繫4人,其餘的是同屆的另一班的。我就不打算去了,大都不認識。況且我過得不怎麼樣,想起都感到悲哀,免得被大家議論。儘管同學二人打了好幾個電話,可我還是沒去。雖不嫉妒羨慕其他同學,但內心還是有點低人一等的感覺。當今的社會太現實了。


王竟權

我40 我也當過兵 也參加過同學會。參加的人分三種人。1 有錢人 來裝B的 2 想借錢的人 3 沒腦子 沒主見的 我的見意 同學會 要參加別叫女同學們 幾個臭味相投的男同學聚一聚 乾點兒讓女同學們很氣憤的事兒做。戰友會參加過幾回 現在幾乎不參加 現在的戰友會 沒點兵樣 到像個黑色會聚會 不喝死 沒種是的。


清風朝男


古道李鴻敏

同學聚會一般是一年或定期組織一次,前幾年舉辦的人還是比較的多,找個場所,做個橫幅,大家約個時間一起敘敘舊,彼此增加一下感情也是很不錯的。


可是近年來參加的人為什麼會越來越少,這是有原因的:

1.參加過同學聚會後,感覺成了某些人的作秀場,比豪車,比財富,比權力,無形中給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同學很大的壓力;

2.有的參加聚會後攀比心比較強,回家後當然心裡不平衡,會有些失落感;

3.參加聚會肯定會談當時的戀愛對象,開些玩笑,有時會處景生情,後悔當初沒走在一起,藉機重修舊情,大家應該也聽說過,有的同學聚會後離婚了,原因是和班上的初戀舊情復燃,這樣破壞雙方家庭,造成不好的影響;

4.有的在酒席上喝高了,誰也不服誰競然動手打起來,破壞了氣氛;

5.同學或戰友之間混得好壞差距很大,大部分是各找各的夥伴,說說悄悄話,有的被冷落了,自始至終也沒說幾句話,有的多年幾乎不見,有的性格是從不主動很大家來往,雖然一起聚會了感覺也沒多大意思。

所以,像同學,戰友聚會這種活動慢慢也變淡了,像這種變味的聚會不參加也罷。


水杉756

我說一說我們部隊的聚會,96年第一次在山東全國各地戰友聚會來了100多人,會費當地人200元外地來的150元吃住3天瀏覽兩景點。首次相聚互相之間認識的戰友都比較多也親切激動。但是有一個現象幾乎沒人注意就是來的人員中幾乎沒有農村的戰友,來的都是有工作的。不知為何?隨後20幾年中每年一屆,地址全國各地,人員從老紅軍到80年代的兵。越來越多的人互相之間都不認識了,會費也在水漲船高,最高到了吃住3天加遊景點1500元,路程遠的來回路費加會費要2000多(當年玉米8毛一斤2畝地的玉米聚一次會夠嗎?所以每次來的都是小暴發戶和掙工資的)。我參加了其中的五次,體會就是人與人越來越不親切更無激動。戰友這一稱呼只有在經過了血與火的考驗才會倍感親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