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唐太宗李世民為奪權,殺害寬厚仁愛太子李建成,強姦嫂子弟媳的惡劣無恥行為?

湘穎觀察


我談談我的觀點。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幾個部分來回答:

一、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主動奪權嗎?

李世民為什麼要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為了奪權嗎?

顯然不是。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李世民是為了自保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先策劃了昆明池計劃,準備在昆明池餞行時,派人暗殺李世民,同時,由李元吉在軍中坑殺尉遲敬德等人。此事由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身邊的率更丞王晊密報給了李世民。

同時,武德九年(626)五月出現了太白經天現象,太史令傅奕向李淵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意思是,從天象上看,李世民要取代李淵獲得天下。李淵將此事直接告訴了李世民,其意圖很可能是讓李世民自裁。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為了自保,才奮起反擊,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二、李建成寬厚仁愛嗎?

從史料記載來看,顯然不是。

早在武德二年(619),太子少保李綱就對李建成說:

且凡為人子者,務於孝友,以慰君父之心,不宜聽受邪言,妄生猜忌

注意,那時候還是武德二年(619),李唐離統一天下還遠著呢,這個時候,李建成就已經開始猜忌他兄弟李世民了。

後來,李元吉曾向李建成建議刺殺李世民,李建成沒有同意,於是有些人就覺得李建成多麼的寬厚,請大家注意,當時,李世民是隨同李淵一起前往李元吉的府邸,此時刺殺,風險太大,一旦刺殺失敗,李淵就在現場,到時就不好收場了。李建成也是擔心事情失敗,所以才未予採納,“建成恐事不果而止之”(《舊唐書》李建成傳)。

這件事情只能說明李建成比較謹慎,不像李元吉那麼冒失,但是絕對說明不了李建成寬厚,李建成又不是沒嘗試過弄死李世民,只不過他一般喜歡玩兒陰的。毒酒事件就是明證。

說起毒酒事件,好多人說不可信,可是說來說去無非是說李建成在東宮設宴,一旦毒死了李世民,他怎麼收場。可是,李世民不能喝酒,這是當時都知道的情況,“秦王素不能飲”,在這種情況下,在酒中下毒,造成李世民飲酒過量而死的假象,有什麼不能理解的?至於說既然下毒,為什麼沒毒死?這就要理解當時的所謂毒藥了,那時候的毒藥,又不是現在的純化學制劑,其毒性非常堪憂。當時,王世充毒殺皇泰主,毒了半天還沒死,實在等不及了,給勒死了;杜伏威毒殺李百藥,用的毒是石灰水,結果不但沒毒死,還把李百藥的舊病給治好了。而且,毒酒事件的時候,淮安王李神通也在宴會上,他與李世民關係比較密切,他發現情況不對,及時扶著李世民離開了。試想,如果李世民沒有及時離開呢?李世民說不定真的就死了。

武德九年(626)的昆明池計劃,也是李建成策劃的,計劃在昆明池餞行時暗殺李世民。

在綜合考慮上述情況後,很難再說李建成是所謂寬厚仁愛之人了。如果李世民沒有及時發動玄武門之變,那死的就是李世民了。

三、李世民是否強姦嫂子弟媳

強姦嫂子,這事兒以後千萬別提了,根本沒有的事兒。

至於弟媳,說的是李元吉的妻子楊氏。

李世民是否強暴楊氏了呢?沒有。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說明:

(一)楊氏的宗族中多有朝中重臣

楊氏,是楊恭仁的從侄女。而楊恭仁和他弟弟楊師道,在貞觀年間都是身居高位。楊恭仁曾擔任雍州牧和洛州都督,楊師道更是先後擔任過侍中和中書令,是宰相。而且他們和李世民私交很好,他們去世後,都陪葬昭陵。

試想,如果李世民強暴了楊氏,楊恭仁和楊師道還怎麼當這個官?還怎麼和李世民保持私交?

(二)楊氏給李世民生孩子是在貞觀後期

楊氏確實給李世民生了個兒子,名叫李明,貞觀二十一年(647)封為曹王,是李世民最小的一個兒子(排行第十四)。從李世民諸子封王時的年齡來看,普遍偏小,有一二歲就封王的,大的也是在10歲之前。據此推算,李明當出生於貞觀後期。

李世民真要想強暴楊氏,武德九年不動手,苦等十幾年,在貞觀後期再動手?這是什麼操作?

這就充分說明,李世民並沒有強暴楊氏。他們倆,應該是在貞觀年間,逐漸接觸,順其自然的那種。當然,這事兒確實不光彩,畢竟當時楊氏的身份仍然是海陵王妃或者巢王妃。但此事當與玄武門之變無關。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簡單來說,屬於皇家正常範疇,而且李建成並不仁厚,李世民也沒強暴嫂子弟媳。

自古皇家無親情,尤其是李世民這種情況下,身為嫡次子的他在大唐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立下太多戰功,威望很高,地位很高,可上面就是有一個哥哥李建成壓著。即便如此,皇帝、皇太子和天策上將三人的詔令竟可以並行於唐朝州郡,這對於皇帝的權威和皇太子的未來都是有極大影響的。

在武德末年臨近統一的時候,李淵已經有意識安排李世民脫離軍隊,不再率軍出戰,太子李建成也感受到了弟弟帶來的威脅,想方設法削弱李世民。李世民也不是善茬,他會老老實實地被削嗎?

現在翻史書,我們知道李世民沒有那麼乖巧,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逼迫父親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這其實很正常,李世民是一個戰將,一個從大唐建立以來經歷無數屍山血海的戰將,發動政變時他才27歲,按他自述,他又是一個性情暴烈的人,天天被父親和哥哥猜疑整頓,心裡老大不爽了,發動政變並不是什麼天下奇聞,反正在唐朝以前的魏晉南北朝乃至隋朝,政變沒少發,皇帝沒少死,要不是李淵機靈,李世民指不定能弒父。

再說李建成也並不是什麼寬厚仁愛之人,在《隋唐演義》中,他被描述成一個昏庸好色的太子,只是年紀比較大,這固然不符合史實,但要說他仁慈寬厚,也不可能,在唐朝逐漸統一的過程中,他跟李世民的關係可以說是兄不友、弟不恭,為了那唯一的位置明爭暗鬥。

當然,有不少人說李世民改過史書,這些都是他給李建成潑的髒水,李世民對史書加以影響的確有石錘,史官也做出了妥協,可如果李世民真的能夠全盤修改史書的話,玄武門之變記下來幹嘛?直接說李建成暴斃不行?即使是皇帝,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權力鬥爭往往殘酷,成王敗寇,如果玄武門之變的勝利者是李建成,題主所問,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至於強姦嫂子弟媳,沒有證據表明李世民做過這事。

李世民的嫂子也就是李建成的妻子名叫鄭觀音,她的墓誌已經重見天日,按照記載,玄武門之變後,鄭觀音居於別館,受到優待,孀居數十年,七十八歲去世,在女兒歸德縣主宅第出殯。

李世民的弟媳就多了,題主指的是應該是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她的確成了李世民的妃子,還未李世民生下一子李明,但兩人是你情我願還是李世民霸王硬上弓,誰知道呢?


平沙趣說歷史


第一,李建成不論品德能力戰功都在李世民之上!毋庸置疑的!!第二,大唐江山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共同打下來的,李淵稱帝即立李建成為太子,同時考慮李建成是儲君以後要即位的,就把他調回宮中幫忙處理國家大事,李世民才有獨當一面鍛鍊的機會,李建成還負責籌備糧草輜重軍餉,源源不斷地輸給李世民,解決李世民的後顧之憂!第四,李世民打了幾個勝仗就開始居功自傲,要求李淵立他為太子,李淵和大臣都不同意,認為李世民打仗還行,做皇帝治理國家不合適,李世民就開始撂挑子了,李淵只好把他麾下大將調給李元吉去打突厥,李世民見大勢已去,糾結尉遲恭、常何、敬君弘等一些想升官發財的武夫,趁太子和李元吉早朝毫無防備下偷埋八百精兵刺殺了兄弟倆,後又派尉遲恭殺入宮殿囚禁了李淵逼宮!要李淵下詔不許任何人緝拿李世民等一夥造反謀逆者!還必須聽李世民指揮!李淵為了保命也為了顧全大局只好下偽詔順從李世民,不然命不保!


青果巷z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歷來都是世人眼中千古帝王的頂峰。當中的“唐宗”,指的就是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締造者——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回放李世民的皇位由來過程,玄武門之變埋伏殺死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骨肉相殘舉動,以及隨後納娶弟媳、齊王妃楊氏的亂倫行為,又很難在主流的社會道德層面,給予李世民正面的肯定評價。


古人說:“殺一人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歷來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難以用普通的是非善惡標準去衡量界定。

放在李世民身上,雖然他為追逐至高無上的皇位,狠心殺死了兩個兄弟,繼而舉兵逼迫父親李淵向他過渡帝國的最高權力,但是歷朝歷代父子相殘、兄弟相爭、夫妻反目的經驗教訓還少嗎?

無情最是帝王家,李世民的舉動,只不過是重演了一回殘酷的宮廷政治權力鬥爭罷了。在他之前的歷史中,諸如此類的典故屢見不鮮,早已不再能夠挑動、刺激老百姓的神經了。

況且,玄武門之變的震盪,很大程度上只限於長安城、只限於太極宮,並未波及民間百姓老婆、孩子、熱坑頭的日常生活。吃瓜群眾也就當成熱鬧來看看,管你李世民、李建成誰打贏誰、誰當皇帝,老百姓照樣種地打糧食、給你唐政府交稅。


一好遮百醜。李世民繼位後,勤政愛民、頗有建樹。貞觀君臣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符合絕大多數老百姓渴求安定的願望。

比如,隋煬帝時期向地方州府下放生殺大權,任性失控的權力導致社會上產生了一大批冤假錯案,李世民上臺後一口氣赦免了長安牢獄中400多名並非大奸大惡的死刑犯,以此向整個帝國釋放要把老百姓從隋朝嚴刑峻法中解脫出來的信號。

在隋朝科舉制的基礎上,李世民還完善了底層平民向統治階級的躍升通道,大量庶人士族階級從此得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躋身帝國上層。這些人掌權後,能不替李世民說好話?


至於他納娶弟媳婦楊氏的行為,放在隋唐年間的大背景下,那就更扯不上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了!

中原大地自西晉末年五胡亂華開始,湧入了大量的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人口。胡漢雜居,甚至在胡人建立政權統治漢人的現實情況下,漢人難以避免得會趨向匈奴化、鮮卑化,沾染少數民族“娶後母、納寡嫂”的婚姻風俗習慣。

因此,隋唐兩朝諸多亂倫婚姻關係,比如李世民納弟媳楊氏、唐高宗娶後母武媚娘、唐玄宗封兒媳婦楊玉環當貴妃,在當時的民間百姓看來,都不是什麼見不得人、要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的大事情。



所謂的“髒唐”說法,也是後世宋明時期,程朱理學成為主流社會意識後,針對唐朝男女婚姻關係無比開放的社會風氣,所形成的觀念。壓根兒不是唐朝時期老百姓的核心價值觀。


劇透歷史


帝王家本身成王敗寇,忠厚不忠厚仁德不仁德都是表面上的,暗地裡都是龍爭虎鬥,李世民跟李建成兩個都是人中之龍一路貨色,誰贏誰輸都不奇怪,只是李世民運氣好了一點,李建成大意了一點。

李建成談不上劣跡,但也絕對不忠厚。這個人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各種政治手段一點不含糊,單單從政治角度來看李建成的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都是同個蘿蔔下的崽,也是同一個坑裡出來的,所以李世民有多毒李建成絕對也是半斤八兩。

從才華角度來看李建成並不在李世民之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證實。一個是李建成手下的謀臣武將並不比李世民的少,他同樣能籠絡人,能撒嬌能撒潑;一個是李建成的戰功並不比李世民來得低,當時李淵為了制衡朝局,他對李建成跟李世民算是兩碗端平。李建成跟李元吉掌管一個軍團,李世民掌管一個軍團,雙方戰功基本相等,然後李建成是太子,他佔了先天優勢。所以只要熬下去他必勝,而恰恰是因為這種必勝才讓李世民鋌而走險,李世民不博就準備等死吧。

至於說盜嫂奪弟媳這種事在現代很難理解,但是放到唐代則不奇怪,這是鮮卑人的傳統。鮮卑人是草原民族,草原人為了防止嫂子或者弟媳(甚至後媽)在男人死後帶著家產改嫁造成家族產業虧損,所以一般都是選擇自己娶了,這也是匈奴人要娶後媽的主因。唐代是從鮮卑政權和平過渡來的,鮮卑的這種習俗就被帶過來了,所以李世民娶弟媳在當時是合法的。


優己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秦王李世民為大唐帝國的建立費盡心機和勇力,他的天策府雲集了大唐帝國最勇猛悍勇的將士和謀臣。他每大戰必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可以這必說大唐百分之70的疆土是在他領導下取得的功高蓋世,深得人心。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小肚臍腸心狠手辣處處挖坑陷害秦王,以至於其父對他也漸不放心,加之後宮眾妃吹枕頭風,和魏徵為建成獻毒計打壓,他以大不如前,但太子李建成為人奸惡不賢無繼承大統的德行。是個吃喝玩樂花天酒地玩女人的主子,不被朝中大臣而期望。太子有令將天策府眾大將劃掃其門下,惹的眾文武大臣身在曹營心思漢,在徐茂公,敬德,長孫無忌,房玄齡,眾大將密謀下,決定先下手為強,否則會死無葬生之地,次日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除掉了不幹人事忌賢妒能的李建成和齊王,李建成手下大何成也臨危叛變跟了李世民。為剷除李建成兄弟立下了大功。李世民收了齊王妃道是事實,但當斷不斷反被其害,斬草須除根也是人人必幹之事。縱觀李世民對大唐帝國建主的豐功偉績,那一點點小事何足掛齒。


94310417小云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對君主我們只好用君主的標準來評價他,那麼,殺兄殺子,都只能算是小節了。

李世民最大的貢獻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用最小的代價迅速結束內戰。第二個,就是用極小的代價迅速贏得外戰。這兩個,每一個都非等閒之輩所能企及。

內戰一旦開始,若非有英明之君應時而崛起,就可能曠持日久地持續下去,這對國家和人民的傷害極其巨大。李世民是天生的戰術天才,他總是能以很少的兵力迅速打贏戰役,而且是打殲滅戰,不是打擊潰戰。你可以對比一下曹操,曹操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打上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打贏了,卻打成了擊潰戰。幾十萬大軍對峙上幾個月,周圍的百姓不勝其擾,人丁星散。曹操曾經感嘆漢末中國人口損失之大,他自己不善戰,其它的軍閥更不善戰,大家主要是打消耗戰,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外戰爭,李二小子贏的更精彩。他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代價打敗了東突厥,一舉解決了唐朝的外患問題。有人說他贏的幸運,這裡頭的確有幸運的成分,但主要原因還是他善戰。

當然,驕兵必敗,李世民對高麗的戰爭進行的很不順利,取得的教訓怕是多過成效。高麗人拒絕野戰,堅持防守,讓李世民幾乎無計可施。勞師遠征,自己又準備不足,碰一鼻子灰是難免的。

後人平價李世民,往往少談軍事,多談內政,認為他胸襟開闊,善於納諫,治國有方,等等。在我看來,這是嚴重過譽了。李世民的內政雖無大過,但是乏善可陳。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對於奠基一個偉大的國家,更缺少最起碼的深謀遠慮。

唐繼隋,開科舉。天下士人紛紛前來應試,李世民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褠中矣。這話說的輕佻而且短視。讀書人紛紛應試入仕,擠佔了原本屬於關隴士民的位置,可是,這些讀書人只會讀書寫詩,不能上馬提刀;他們或許是才人,但絕非英雄。這個惡果幾十年後就顯露出來了。安祿山提兵造反,幫助唐家守天下的,是石壕吏和被石壕吏所驅使的老翁老媼們。那些所謂的讀書人,幫不上什麼忙。杜甫應該屬於所謂的褠中英雄之一,但是,面對兇惡的石壕吏,他一聲也不敢吭。

河朔軍兵為什麼甘心情願跟隨安祿山造反?國家開科取仕,他們感到自己已經被拋棄了。

說起來,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崇文抑武傳統,也是從李二小子這裡開始的。崇文抑武之後,中原兵將,就很少再有打出塞外的膽氣了。


莫遇559


本人遇見。我認為這些資料的來源就是捕風捉影。俗話說的好漏網的都疑是大魚,因為他在水裡面,誰也沒看清楚他有多大。可是它從網裡跑出去了,這都看見了。從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去分析。所有的勝利者他都是有著一套完整的規劃和策略也得帶著一股正氣。失敗者不光是規劃策略不完整也有正氣不足之處,就算他們勝利了,人民也不會得到安居樂業。因為他們沒有治國安邦之策。治國安邦不是靠一腔熱血就可以玩得成了。


程林4721


這件事歷史有公斷。首先,李世民在東征之前是沒什麼地位的。李建成是太子,掌握著僅次於李淵的權利。但是在太原攻堅戰之後,李世民連續攻克了山西河北等地,李家瞬間佔據爭奪天下主動權,但是李世民這時候掌握了一支龐大的軍隊。雖然上交了兵符。但是統兵將領都是李世民的嫡系。太子李建成開始聯合李元霸產出李世民集團。其次奪財權,在然後分化,拉攏,瓦解李世民手下的官員和將領。在宣武門時候已經是你死我活的地步了。房玄齡等文臣又不是傻子,當然要為自己和李世民謀劃一個出路。太子是正統,李淵是帝王,這兩個都是李世民的君。李世民說破大天也是臣子造反。唯一有點說法是,他是李淵兒子。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不管李世民再怎麼無辜 被迫,他殺兄弒父是歷史事實。沒法辯解。

一句話,太子覺得弟弟威脅了他的繼承權,父親也覺得這是不大好,向著太子。但是權利爭奪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這個傾向性是致命的,於是反抗了。


紅豬的翅膀


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用在大唐最為合適!李世民殺兇逼父而得帝位,武則天殺李唐皇室,趕走兒子當上皇帝,李隆基為保住帝位殺死太平公主,唐肅宗為保住皇位和李隆基反目等等!大唐在皇位的爭奪上,就是優勝劣汰的法則!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爭奪皇權過程中,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失敗而告終!當然這也波及到了兩人的子女妻妾,而對其部下影響不是太大,換個主子而已。比如魏徵,跟著李世民成就了彼此的一世英名!

大唐建立初期,在朝堂上李世民的功勳無疑比李建成更大一些,更有威信,所以李世民籠絡的文臣武將都是一些厲害的角色。李建成身為太子,未來帝國的接班人,卻妄想通過陰謀詭計剝奪李世民的兵權,讓其部下,戰損在對敵征戰中。

不過這事兒還沒來得及開展就被李世民及其部將給宰了。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的及其部下難逃一死!畢竟兩人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所以李世民選擇先下手為強,成為了歷史性的選擇!

李世民殺兄霸嫂,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時代,其實也是給了這些女人一條活路。雖然她們可以選擇自盡,但是並沒有,表明她們對李世民還是順從和認可的!

李世民在玄武門政變後默許部下殺死侄兒也是給他們一個交代,所謂斬草除根在帝王時代也是很有必要的!否則養虎為患,終成大禍!

當然,無論怎麼說這些都是李世民私生活裡的汙點,也無需洗白!更何況瑕不掩瑜,李世民的政績未歷代統治者所敬仰!

滅突厥,打高句麗,同樣是打高句麗未盡全功,甚至可以說是失敗了,隋煬帝卻亡國了;但是李世民勵精圖治在打高句麗後並沒有因此而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而亡國,相反,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帝國的國力是冉冉升起,讓周邊民族和國家為之傾倒!稱之為天可汗!

李世民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既善用民力建設國家,又善於休養生息,唐朝人口從唐初的180萬戶恢復到380萬戶左右。文臣武將能夠人盡其能,物盡其才,如此開明的君主,開明的社會風氣也是歷代罕見的。

李世民個人私生活問題比起豐功偉績來說,確實不值得一提!

很多人喜歡拿隋煬帝和李世民來對比,二人是一個級別的嗎?一個是亡國暴君級別的敗家子,一個是治世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