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園是畫匠,還是巨匠?能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用戶72178603305


一代畫壇巨匠黃秋園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1914年生,1979年5月逝世,自幼愛畫,後到銀行工作,其書畫創作全在業餘進行,他聰明好學又功底深厚,成就極大,1970年後將全部精力投入書畫創作,達到他一生藝術創作的高峰;逝世五年,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一代宗師李可染先生嘆出:“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1987年在南昌建立“黃秋園紀念館”;“黃秋園故居”列為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策


黃秋園是中國現代國畫家。

給畫家冠以“大師”、“巨匠”、“著名”、“宗師”等高帽子的現象,就和時下的冠狀病毒一樣,是一種流行性傳染惡疾。

黃秋園的山水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受到社會重視,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點是,人們發現傳統國畫在民間依舊有強盛的生命力,中國畫並非像一些人說的那樣窮途末路。黃秋園為傳統山水畫的繼續前行提供了一種可能。

黃秋園的出現,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了當時畫壇形形色色的心態。有認真對待並予以合理肯定者,如李可染先生;有把他比過黃賓虹者,如黃君璧;有熱捧他畫中的皴法具有現代性者;有以他為武器來抨擊現代學院派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當代對黃秋園的討論則遠沒有八十代那麼熱鬧,陳傳席指出黃秋園線條單薄,也沒了下文。對一個畫家的評價,站位不同,結果也不同。

黃秋園的山水在現代畫壇沒有被埋沒,這是他的幸運。這種幸運當然與他的高超的水平有關。黃秋園的山水出唐入宋,受髡殘、石濤影響較深,他發展了宋代山水雄奇幽邃的境界,以不受西方與現代影響的衛道精神,苦心孤詣追求傳統山水的內在精神。

說黃秋園是畫師和巨匠都不對。畫師是靠行畫謀生者,黃秋園是銀行職工,他不以賣畫為生。巨匠是西方傳過來的稱謂,黃秋園則是地道、純正的中國人。


徐榴堂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祖父曾任兩廣總督府參事。從小喜歡繪畫,從師父親好友左蓮青先生(亦為中國畫大師傅抱石之師)學傳統中國畫,學有所成,十九歲開始賣畫,作品不俗。一九三八年經伯父介紹考入江西裕民銀行工作,直至一九七○年退休。


黃秋園擅長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李可染評價"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佈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獨創了一種有別於歷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園皴",生前編著了《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一書。2010年北京匡時國際推出了"入古出新--黃秋園作品專場拍賣會",結果55件作品的成交率只有56%,成交金額856.24萬元,應該講,拍賣結果不甚理想。


至於黃秋園是畫匠還是巨匠,歷史從來都是優勝劣汰,不會因為一時的評價而讓藝術瑰寶被永久埋沒。歷史上太多著名畫家都是窮困潦倒,去世多年作品才被後代畫家和收藏家追捧珍藏。所以說,黃秋園究竟是畫匠,還是巨匠,需要未來歷史的評判。


就像著名畫家梵·高一樣,直到去世以後,他的作品開始被承認和發掘,他的名氣越來越大。隨著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書信的出版,甚至傳記小書的出版,梵·高在世界各地逐漸家喻戶曉,儼然已成了最受愛戴的藝術家之一。


世界上太多藝術家,生前一名不文,甚至飢寒交迫,直到去世多年藝術才華才被後人追捧,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悲哀,也是藝術界的悲哀。所幸黃秋園的作品在生前就受到一些畫家推崇並傳播,沒有被埋沒,但是在收藏界目前來看,畫作的價格還是處於低價位,相信不久的將來,他的作品還會持續走高和升值。


芸library


黃畫的筆墨工藝性太強,距畫匠近,離巨匠遠。(江西吉安畫熊★國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