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朱元璋死後僅僅幾天就被速葬?

黃臘


朱元璋死於1398年陰曆閏五月初十,但他何時下葬的,有不同版本。依《明史》,朱元璋死後"七日而葬",這明顯不符合古代帝王葬制,葬得太快了。“速葬”,在中國曆來都是與窮苦人家或穆斯林民族相連的。可是,明朝堂堂開國之君死後卻為何選擇“速葬”,他既非穆斯林,而非平民百姓,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節省國庫開支,那其用意到底何在呢?

其一、結合多方史料來分析,這應該與建文皇帝"速葬"朱元璋有關。史稱,朱元璋臨死時有交代,擔心夜長夢多,對新皇帝和國家安全不利,並禁止他的兒子們回京奔喪。朱元璋要求"速葬"自己,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朱允炆根基並不牢固,那時明朝的藩國基本都是朱元璋的兒子鎮守,並沒有得到各藩國王子的擁戴,而後我們從朱允炆實行削藩這一政策來看,也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朱元璋雖然老來有點糊塗,他還是能預計到各地藩王對皇權的威脅,所以不得已做出這選擇“速葬”,不得皇子們入京,以免生事端。

其二、速葬是朱元璋用來反盜墓的手段之一,傳說朱元璋下葬那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中“而發引,各門下葬”的文字可以證明這一點。各門下葬作為一種障眼法,是實行秘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徵。因為“速葬”之事,後來又傳出“高皇帝龍蛻,在宮不在陵”一說,指出朱元璋真身未與馬皇后合葬於孝陵,而是單獨葬在城西的朝天宮。到目前為止,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證實。

其三、跟朱元璋宗教信仰有關,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他曾經在十七歲那年為了不捱餓去皇覺寺當了個小和尚,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時間,“十一月丁酉,寺主僧以歲欠不足給眾食,俾各還其家,居寺甫兩月,未諳釋典,乃勉而遊食,南歷金、鬥,西抵光、息,北至穎州,崎嶇二載,仍還於皇覺寺。”在這三年時間裡,他歷經磨難,到處遊走化緣,但這三年我相信他對佛學也是略知一二的。在他年入古稀之際,他也幻想過長生不老,所以在他死後也留下遺言讓自己按照常人習俗儘快入土為安,儘快昇天輪迴轉世。

不管歷史上怎麼記載,民間怎麼流傳,這些不過是我們後世翻閱史書而來解答的,但有一點,這有可能就是一個政治陰謀,是朱允炆故意採取速葬的,為了不拖延時間,儘快自己登基,在皇叔們還沒有來得及返回京城時機,穩住自己地位。雖然他成功得位,但僅僅四年時間就被自己的皇叔朱棣趕下臺了,可見當時的政局並不穩定。


雜趣雜論


朱元璋死後七天就被下葬,如此迅速,確實罕見,和他開國之君的身份實不相配,史書上也沒有對此有過多分析,但細想一下,原因無外乎如下三點:

1、為免主少國疑,替皇孫操碎了心

朱元璋逝世,皇孫朱允炆繼位,但四外藩鎮有一堆強悍的皇子們在虎視眈眈,對朱允炆而言,這些皇叔們有沒有可能趁著朱元璋殯天之際鬧事,稚嫩的他又能不能擺平,實在是沒有把握。

老朱同志對自己選的這個愛孫脾氣秉性十分了解,知道寬仁謙厚的他可能很難應付這樣的危局,所以對自己的身後事早有安排,死後即葬,然後快速安排登基,不給自己那些兒子們留下鬧事的機會,你們就好好待在封地得了。

如果不是他有命在先,以朱允炆的德行和孝心,怎麼可能如此迅速安葬了事。

2、夜長夢多,影響殉葬安排

朱元璋最讓人詬病的,除了刻薄寡恩,屠盡功臣外,還在於他堅持恢復了殉葬這一野蠻陋習。

他一死,那些殉葬的人生命也就隨之走到盡頭,知道自己的命運即將劃上休止符,這些人會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誰也不好說。

所以,為免夜長夢多,只宜速戰速決。

3、客觀原因:天熱防腐

老朱死的時候即將進入盛夏,以南京的氣候條件,那是相當酷熱的。

那時候可沒有什麼屍體冷凍技術,除非製成木乃伊,否則誰也沒辦法在高溫下保存屍體長期不腐爛發臭。

一代雄主,死後放在那兒變成臭魚乾一般熏天嗆地,實在是影響不好,有損龍威,不如儘早入土為安,免遭腐敗侵蝕。

綜上,朱元璋死後速葬,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

小哥愚見,歡迎指正!


小哥燴史


一,這是朱元璋自己選擇的時間,史書說:“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朱允炆實際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閏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給下葬了。這是“領命於地下”。這裡說明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出亂子,留下遺言要朱允炆從速辦自己喪事的。

二,朱允炆為什麼要這樣,除了“遵旨”,還有原因嗎?急於即位?《皇明大政記》稱,“並初虞致祭,不啻數壇,尚稱皇太孫。寧有大葬無嗣皇帝主祭之理?”這裡說的很明瞭了,也有道理,就是朱元璋剛死時,為他辦事的朱允炆身份還是皇孫,這與禮制不符,老皇帝死了,怎麼能沒有新皇帝繼位?國不可一日無君啊。

而從天氣的角度考慮,速葬朱元璋也不無道理。

三,南京素有“火爐”之稱,閏五月時已是夏天了,很熱了。不早早埋了,還想發臭?

  



說說過去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死後僅三天就被匆匆下葬了,作為一代開國皇帝,葬禮辦的如此匆忙,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制,根據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制,就算是尋常百姓死後還要停靈7天,然後才入土為安,而帝王的葬禮要比尋常百姓複雜的多,在古代帝王之死猶如山崩地裂,死後的葬禮也會辦的極其隆重,除去整理屍身入殮的時間不算,滿朝的文武大臣,王侯貴族們也要為皇帝戴孝,集體來到朝中一起守靈治喪,完成這一系列流程,別說三天,七天肯定也是不夠的。朱元璋的葬禮一反常態,死後僅僅幾天就被從速下葬,這裡邊肯定大有文章!

有觀點說朱元璋從速下葬是因為防腐的緣故,朱元璋死的時候是閏五月,南京已經是炎炎夏日了,從速下葬是擔心天氣太熱,屍身腐爛發臭,影響帝王威儀。這種觀點純屬胡扯,帝王所用的棺槨都是上好的木料,一般都是金絲楠木,不僅密封很好而且還有防腐的功能。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而且他的治理下明朝國力可謂蒸蒸日上,所以他完全有能力和條件為自己選擇最好的棺槨,所以,因為防腐而被從速下葬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又有觀點說是為了防盜,據傳朱元璋出殯的當天,從南京城的13個城門同時出棺,用障眼法的手段來迷惑世人,讓人弄不清到底哪副棺木事朱元璋的,以到達防盜的目的。這個觀點很難自圓其說,就算13個城門同時出棺的記載是準確的,棺材會有13副,但是朱元璋的陵寢只有一處啊,這個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朱元璋恢復了人殉制度,他的那些妃子們有的也被賜死殉葬,所以,這13副棺材除了有朱元璋的,其他的很可能是被殉葬的妃子們的。因此,防盜一說顯然也是靠不住的。

既然不是為了防腐,也非防盜,那這裡邊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呢?

其實,這都是當時政治操作的結果!歷史的事件要放到歷史的環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結果,如果綜合朱元璋下葬前後所發生的一些事關朝局的事情來看,朱元璋被從速下葬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臨終前,曾留下遺詔,其中詳細的安排了皇位的繼承人選:

“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除此之外,他還遺命“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不許諸王“入臨、會葬”

從遺詔內容來看,讓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而且朱允炆也是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但是讓諸王駐守封地,不許進京奔喪就很難理解了。正常情況下老子死了,作為兒子的不管再遠都要回來奔喪,披麻戴孝,更何況是皇帝死了呢?作為藩王的兒子們於公於私都理應回來為老爹守靈治喪的,可朱元璋偏偏不讓他們回來,從家族親情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合理,但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的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對穩定朝局最好的辦法。如果朱元璋的那些藩王兒子們都回來奔喪的話,可能會趁機作亂,威脅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地位,所以才留下遺詔讓朱允炆繼位並將自己從速下葬,讓諸王留守封地,不必回來奔喪守靈。

分析到這裡似乎可以得出結論了:朱元璋為了穩定朝局,避免諸王趁進京治喪的機會作亂,威脅自己欽定繼承人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地位,臨終前特地留下遺詔,不僅為朱允炆一反常態的治喪行為留下脫罪依據,同時也對他那些藩王兒子們起到震懾的作用


一鍋煮了


按照古代的傳統,一般帝王駕崩之後,肯定不會在七天之內下葬,但是朱元璋卻在七天之內就被安葬了,至於是什麼原因,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而民間也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最為主要的有三種。

一、認為朱元璋被“速葬”是朱允炆自己的決定,他這樣做是為了讓朱元璋遠在外地的兒子不能及時趕回京城奔喪,以保住自己的王位,也害怕他們進京作亂。

二、認為朱元璋之所以安葬這麼快和天氣有關,明朝的國都在南京,朱元璋的死亡時間恰好是五月,天氣炎熱,如果不早早入葬,屍體很可能會腐爛變臭,與其這樣,還不如讓逝者入土為安,於是便“七日而葬”。

三、還有一種說法是速葬是朱元璋自己的意願,為保護新皇帝,朱元璋禁止兒子趕回來奔喪,害怕對國家產生不利影響。而一種較流行的說法是“速葬”是朱元璋用來反盜墓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系列的配套計劃。但是對於這些說法,都沒有得到證實,對於朱元璋為何選擇速葬,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大家各執己見,恐怕連朱元璋自己都不知道。





小孫說史vlog


原因一:防腐

朱元璋是在農曆的閏五月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此時,地處南方的南京已經進入炎炎夏日,朱元璋的靈柩不敢在皇宮內放置太久,很可能也是考慮到天氣原因,以防遺體腐爛發臭,有損帝王威儀。

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次要原因,畢竟即便是在明朝初期,也有了一定的防腐方法,帝王夏日駕崩,縮短停靈時間很合理,但也絕不可能短到只有七天的份上。

原因二:防盜

明朝萬曆首輔朱國楨在《皇明紀傳》中記載,朱元璋下葬當日,13個城門同時出棺。幾百年來,“各門下葬”一直被當作是朱元璋臨終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讓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槨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絕盜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駕崩後選擇速葬,也有可能是出於防盜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講究死後殊榮,陵墓被盜,遺體被毀,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諱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長夢多,停靈時間越長,變數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確實不失為防盜的最好方法。

原因三:防篡

除了以上可能原因,筆者認為,朱元璋選擇速葬的最根本原因還是為了皇位的順利承襲,以防諸王篡位。

眾所周知,朱元璋晚年越過二十幾個兒子,隔代傳位給了孫子朱允炆。叔叔們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朱允炆主少國疑,他的皇位必然不是那麼穩固。

對於這一切,朱元璋心知肚明,也早有籌謀。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殺開國功臣,就是在為朱允炆順利登基斬荊清路。

明朝實行皇子分封制,朱元璋的二十幾個兒子都被封為了藩王,駐守在全國各地。所以,朱元璋駕崩時,諸位皇子都不在南京城內。按照傳統,皇帝駕崩,皇子們必然是要回京奔喪的,但是,朱元璋臨終卻特地下遺詔曰:“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朱元璋遺詔內容,出自張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紀第三》,原文較長,略去。)

也就是說,朱元璋要求所有藩王不得到京師奔喪,這明顯也是違背皇家傳統,朱元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兒子們以奔喪為名行謀反篡位之實。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不難解開以上提及的種種未解之謎,從不公開真實駕崩時間,到火速下葬,其本質都是為了防止皇子們篡位,確保朱允炆順利登基。畢竟,藩王們從得到朱元璋駕崩消息,到回京奔喪,這中間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

速葬一方面可以省去繁文縟節,留給朱允炆更多的準備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斬斷皇子們的奔喪藉口——先皇已經入土為安了,你們還奔個哪門子的喪?

如此看來,朱元璋違反帝王規制選擇速葬,看似很不合情理,卻恰恰彰顯了他的絕世英明,真不愧為千古帝王典範!


傑說123


明朝萬曆首輔朱國楨在《皇明紀傳》中記載,朱元璋下葬當日,13個城門同時出棺。幾百年來,“各門下葬”一直被當作是朱元璋臨終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讓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槨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絕盜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駕崩後選擇速葬,也有可能是出於防盜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講究死後殊榮,陵墓被盜,遺體被毀,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諱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長夢多,停靈時間越長,變數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確實不失為防盜的最好方法。


藝設計


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病逝。速葬:1閏五月,天氣炎熱。2以防變亂,諸子各自鎮守藩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