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的2個小故事

這是兩個歷史中的真實事件,卻無意中為績效管理帶來了新的思路。

一、運送犯人

這是歷史上一個制度建設的著名例證。


18世紀末期,英國政府決定把犯了罪的英國人統統發配到澳洲去。一些私人船主承包從英國往澳洲大規模地運送犯人的工作,英國政府以運送的犯人數支付船主費用。


當時那些運送犯人的船隻大多是一些很破舊的貨船改裝的,船上設備簡陋,沒有什麼醫療藥品,更沒有醫生,船主為了謀取暴利,儘可能地多裝人,使船上條件十分惡劣。

績效管理的2個小故事

一旦船隻離開了岸,船主按人數拿到了政府的錢,對於這些人能否能遠涉重洋活著到達澳洲就不管不問了。有些船主為了降低費用,甚至故意斷水斷食。


3年以後,英國政府發現:運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達12﹪,其中最嚴重的一艘船上424個犯人死了158個,死亡率高達37﹪。英國政府費了大筆資金,卻沒能達到大批移民的目的。


英國政府想了很多辦法。每一艘船上都派一名政府官員監督,再派一名醫生負責犯人和醫療衛生,同時對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標準做了硬性的規定。


但是,死亡率不僅沒有降下來,有的船上的監督官員和醫生竟然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原來一些船主為了貪圖暴利,賄賂官員,如果官員不同流合汙就被扔到大海里餵魚了。政府支出了監督費用,卻照常死人。


政府又採取新辦法,把船主都召集起來進行教育培訓,教育他們要珍惜生命,要理解去澳洲去開發是為了英國的長遠大計,不要把金錢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但是情況依然沒有好轉,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一位英國議員認為是那些私人船主鑽了制度的空子。而制度的缺陷在於政府給予船主報酬是以上船人數來計算的。


他提出從改變制度開始: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數為準計算報酬,不論你在英國上船裝多少人,到了澳洲上岸的時候再清點人數支付報酬。


問題迎刃而解。船主主動請醫生跟船,在船上準備藥品,改善生活,儘可能地讓每一個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達澳洲。一個人就意味著一份收入。


自從實行上岸計數的辦法以後,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有些運載幾百人的船經過幾個月的航行竟然沒有一個人死亡。


績效管理的2個小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績效考核的導向作用很重要,企業的績效導向決定了員工的行為方式。


案例中,最初的考核導向是以上船人頭數計算船主費用,那麼船主在船離岸之前已經拿到了自己的費用,所以,船主就不再關心離岸之後的事情,於是,造成了大量人莫名其妙地死亡。


當英國政府發現了這些問題之後,開始增設監督機制,增加教育培訓,但是由於考核導向沒有改變,英國政府所做的努力基本上是徒勞。


最後,英國政府終於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改變了考核導向,變按上船人頭數計算費用為到岸人頭數計算費用,問題得到解決。


企業實施績效管理也是如此,企業的考核導向是什麼,員工就會按照什麼方向去努力。


如果企業認為績效考核是懲罰員工的工具,那麼企業在設置考核指標的時候,就會把關注點放在如何監督員工不犯錯誤上,那麼員工的行為就是避免犯錯,而忽視創造性。

員工忽視創造性,就不能給企業帶來戰略性增長,那麼企業的目標就無法達成。


如果企業的績效導向是組織目標的達成,那麼企業的考核導向就是在組織大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目標分解和考核指標制定,在這樣的導向指引下,員工的行為就趨於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分解組織目標,理解上級意圖,並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與經理成為績效合作伙伴,在經理的幫助下,不斷改善,最終支持組織目標的達成。

什麼樣的考核導向決定了員工會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把員工和組織績效關聯的考核導向,一定會讓員工想辦法努力達成目標,在組織大目標的引導下,不斷提升自我,保持和組織發展同步。


二、關上你的窗簾

據說美國華盛頓廣場有名的傑弗遜紀念大廈,因年深日久,牆面出現裂紋。為能保護好這幢大廈,有關專家進行了專門研討。

績效管理的2個小故事

最初大家認為損害建築物表面的元兇是侵蝕的酸雨。


專家們進一步研究,卻發現對牆體侵蝕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沖洗牆壁所含的清潔劑對建築物有酸蝕作用。


而每天為什麼要衝洗牆壁呢?是因為牆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鳥糞。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鳥糞呢?因為大廈周圍聚集了很多燕子。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燕子呢?因為牆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蜘蛛呢?因為大廈四周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


為什麼有這麼多飛蟲?因為飛蟲在這裡繁殖特別快。而飛蟲在這裡繁殖特別快的原因,是這裡的塵埃最適宜飛蟲繁殖。


為什麼這裡最適宜飛蟲繁殖?因為開著的窗陽光充足,大量飛蟲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由此發現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只要關上整幢大廈的窗簾。此前專家們設計的一套套複雜而又詳盡的維護方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節省了幾百萬美元的維修費用。


在績效管理中,績效面談是個重要環節,如果通過面談幫助員工找出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理幫助員工成長的重要技能。


通常,很多經理經常無法深入地幫助員工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他們通常淺嘗輒止,在問了幾個問題之後,就開始下結論,開始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實際上,經理對員工提問越深入,越容易發現解決問題之道,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裡提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既有“根本解”,也有“症狀解”,“症狀解”能迅速消除問題的症狀,但只有暫時的作用,而且往往有加深問題的副作用,使問題更難得到根本解決。“根本解”是根本的解決方式,只有通過系統思考,看到問題的整體,才能發現“根本解”。


我們處理績效問題,若能透過重重迷霧,系統思考,追本溯源,總攬整體,抓住事物的根源,往往能夠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就如傑弗遜大廈出現的裂紋,只要關上窗簾就能解決幾百萬美元的維修費用,這是那些專家始料不及的。


績效管理的2個小故事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此篇文章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文資料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