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偵緝檔案》系列如何抄成經典?

對於港劇迷來說,拍了四部共150集的《刑事偵緝檔案》是不可磨滅的經典,但鑑於該劇還有相當一部分觀眾是推理小說的愛好者,因此劇中大量的抄襲段落是難以逃脫他們的法眼的。

港劇抄襲早已不是秘密,尤其是探案類的劇集。首先作為香港的第一個免費電視臺,TVB從開臺以來就是走親民路線,為了獲得收視率上的壟斷,因此媚俗是不可避免的,什麼受歡迎他們就抄什麼。

其次推理作品本就是香港創作者的軟肋,縱觀香港文壇,言情有亦舒,武俠有金庸,科幻有倪匡,可是你能說得出二十年前,香港有哪位獨當一面的推理作家嗎?

可同樣是借鑑與抄襲,為什麼TVB大部分的懸疑探案類劇集抄得都很失敗,只有《刑事偵緝檔案》系列成了經典?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如何抄成經典?

原因是在這個系列的劇集中,決定主戲發展的人物關係和時代背景仍屬原創,被抄襲的只有案件部分,案件的作用則是推動主戲的發展。所以《刑事偵緝檔案》裡的大部分案子,主人公常常被牽涉其中。他們自己或其親朋好友常常成為嫌犯或者受害者,男女主角也順理成章地要高頻率地面對生離死別或者情義兩難全的考驗,一旦經受住了考驗,他們的關係便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拿第四部來舉例,幾乎每個案子都和主人公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第一個案子,徐飛救了武俏君奠定了兩人的關係基礎;

第二個案子,武俏君作為心理醫生,因為自己的病人涉嫌謀殺,她也因此涉嫌包庇犯人;

第三個案子,另一位女主角、富家女唐心如的母親病逝,臨死前留下一封遺書供認自己曾經殺過人,這邊廂唐家也發生命案,讓人懷疑時隔多年的兩起兇案是否有聯繫……

接下來警署的多名警察、武俏君的前男友和弟弟、江子山的姐姐不是涉案就是死於非命,追完整部劇後,回味著命運多舛的主人公們,不由地讓人感慨人生唏噓。

時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對於香港人來說,是一個極其缺乏安全感的年代。八十年代的中英談判、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機都讓大批香港人移民海外,因此你可以從劇集裡看出當時的時代特徵。張大勇就有一個在外國定居的富翁老爸,第二部片尾張大勇和高婕結婚後,高婕的媽媽和姐姐也移民加拿大了。

也因為這樣,故事裡許多涉案人在香港都沒有親人,倘若兇手有心,這些孑然一身的受害者遇害之後,往往要過了很久警方才著手偵破,這又加大了偵破的難度,讓劇情變得跌宕起伏。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如何抄成經典?

比如第四部裡的警察雄哥,本身是個好賭的單身漢,老婆和他離婚了以後也出國定居了,和他關係親密的人,只有掛名妹夫徐飛。因此他失蹤的這段時間,警局的同事都以為他只是出國旅遊,並未將之當作是刑事案件處理;

再比如第一部中的第二個案子,這個案子抄襲的是日本社會派推理作家西村京太郎的作品《天使的傷痕》。在這個案件中,兇手鍾可兒和被害人胡森在香港都沒有親人,若不是兇手有個警察男友,又碰巧讓他翻到她記事本里有死者的銀行賬號,這個案子恐怕不會破得如此順暢。

當然,劇集的成功不能只依賴於主創們“有水平的抄襲”,還有演員們的出色演繹。

幾乎每一部的主要人物都個性鮮明,有讓人便於記憶的特點。如第二部中我見猶憐的藍嘉文,還有藍嘉文那個精通家務卻略帶“娘娘腔”的哥哥;第三部中高婕的阿姨朱秀筠和警察田哥簡直是一對滑稽的歡喜冤家。

不知道是不是觀眾對於第二部中高婕的蠻橫和潑辣感到不滿,所以到了第三部,失憶後的高婕不但形象變了,連性格也變了,少了幾分爭強好勝,多了幾分單純天真,國語配音也從擅長配情感細膩、苦大仇深角色的潘寧,換成了聲線較為喜感和活潑的蘇柏麗。

不只是主角,就連一眾配角和龍套也對自己的角色鑽研有加。

很多場景儘管不是主戲,但是卻看出了演員們的雕琢用心。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部中美食家餘碧玲被害的案子,沈若玫參加情夫王定邦的葬禮,因為不是明媒正娶,所以她只能在墓地遠遠眺望情夫的墓碑。當時鏡頭掃到她在遠處窺視,鏡頭大概也就一兩秒,可是卻拍得她嘴唇發白、面容憔悴。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如何抄成經典?

還有很多小警員插入警隊高層談話時的畢恭畢敬、古惑仔打別人主意時的奸詐狡猾,再小的角色,也眼波流轉的全是戲。也正是因為主創抽絲剝繭的雕琢和對待,才讓這系列的劇集即便過了二十年,依然回味無窮。更別說,陶大宇和郭可盈以及古天樂和宣萱的情侶檔,是我們最經典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