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的文治武功都較高於漢武帝劉徹,但為什麼武帝在中華民族中的聲望遠高於宣帝?

慶曆肆年春


作為漢朝的幾代明君之一,漢中宗孝宣皇帝劉病己和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他們都非常優秀,同樣的,他們都有非常多的粉絲,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說到兩位皇帝,他們的廟號代表了他們作為漢家皇帝所處的位置以及顯示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世宗多為有大功於本朝,而中宗則多為中興之主),接下來我就來細說一下兩位皇帝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是漢朝的第五朝也就第七位皇帝,他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爺爺是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應該說,這三位父子都很能幹,因為漢景帝為人過於狠辣(沒有拍好史官的馬屁),所以他是沒有廟號的,但是為人狠辣並不能說明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相反,他的作用也是空前的,他承前啟後的開啟了自己兒子劉徹的時代,加上他的爹爹孝文皇帝,兩朝40年的文景之治,為漢武帝諡號上的武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漢武帝就好比是一個富二代,他有大把的家底給他去完成他的爸爸和爺爺沒有完成的理想與使命,而且非常nice的一點就是,他恰好是一個有夢想的孩子

他通過對閩越的用兵,順利的從他的老祖母孝文皇后竇漪房手上接過了漢帝國的兵權,自古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兵權的政權是不完美的(主要帝制下的政權),之後,通過衛青建立了內朝,內朝凌駕於百官及三公之上,從此,政權也盡在其手,接下來,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化了儒家作為我漢家天下兩千多年正統文化的地位,同時也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其後,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對匈奴用兵,完成了漢帝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中央集權,這裡主要是指又廢了多個諸侯國,在全國大面積的實行了郡縣制,所以漢武帝的作為更多的是首創,也是在他手上打殘了匈奴,收復了河套草原,打通了河西走廊,同時也建立了強大的騎兵軍團

漢中宗孝宣皇帝劉病己,他是衛子夫的曾孫,是衛子夫的兒子劉據的孫子,劉據是武帝朝的第一個太子,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做了二十幾年卻沒有登上皇位的太子,劉病己繼位之處,正是霍光當道之時,他忍氣吞聲,在霍光死後,一夜之間取得了對大漢帝國的控制權,不可謂不神速,在他的身上,更多的不是武帝的影子,而是文帝的延續,他勵精圖治,將武帝之後國家空虛的財政和日漸衰弱的國力重新恢復到強盛,在他手上徹底擊潰了匈奴,他很好的完成了後來者的使命,和他的大伯孝昭帝並列為昭宣中興,當然,這裡面主要的功績還是孝宣帝創造的

但是,孝宣帝是後來者。說的通俗易懂一點,他是錦上添花的人,他所做的都是在前任的功績之上,推波助瀾,而武帝朝有太多的首創,有太多的革新,歷史是文人書寫的,都是嚮往革新的,所以作為將大漢王朝第一次推上巔峰的人,漢武帝劉徹,成功的彪炳史冊,讓21世紀的我們,記住了他


逐夢星辰丶


公正地說,無論從歷史功績,還是對當世社會所做的貢獻,以及當世老百姓的喜愛程度來看,漢宣帝都是高於漢武帝的。然而,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卻又遠遠高過漢宣帝的。一個人不管他是否關注歷史,他都知道漢武帝是誰,幹了些什麼。但如果這個人不關注歷史,很可能並不知道漢朝有漢宣帝這樣一個皇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武帝劇照)

說漢宣帝的歷史功績比漢武帝大,當世百姓的認可程度比漢武帝高,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是漢武帝因為好大喜功,大肆開疆拓土,把“文景之治”以來積累的社會財富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漢朝在漢武帝末期進入了一種貧弱的階段。而漢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重拾“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的政策,漸漸地,又讓國家復甦過來,讓大漢王朝得以往後延續。

二是漢武帝發動的多次戰爭,並不是廣大老百姓喜愛的。也許對一些將領來說,有一個拜將封侯的成功喜悅,但是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卻是災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漢宣帝雖然也和匈奴打過,和西羌打過,但總體上戰爭很少,廣大老百姓得以安定地種田生產。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慶幸的事情。

三是漢武帝和匈奴之間打了太多的仗,早期對匈奴還有一定的打擊作用,獲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並沒有讓匈奴服氣,匈奴一直在和漢武帝對抗。而漢武帝晚年時期發動的對匈奴的戰爭,所打的仗,則大多是敗仗。漢武帝不得不灰頭土臉地收兵。漢宣帝和匈奴打得不多,但是匈奴對漢宣帝卻很服氣,還多次前來投奔漢宣帝。漢朝因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那一片土地正式歸漢朝管理。也就是說,漢宣帝採用相對溫和的政策,所獲得的國土面積,卻並不比漢武帝少。

(漢宣帝劇照)

四是漢武帝晚年時期,因為貪戀皇位,疑神疑鬼,逼得自己所立的太子自殺,還由此殺了不少人。後來為了立劉弗陵為皇帝,還逼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不只是殺皇親,還殺了很多大臣。漢武帝的這種暴行,在皇親和大臣之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後來漢宣帝給他立廟的時候,當時的爭議就非常大。由此可見,大家對漢武帝有多麼不滿。但是漢宣帝很少濫殺無辜。他雖然清除了霍家的勢力,但是並沒有殃及更多的人,而且他一直給予霍光很高的地位。他對自己的太子也不滿意,但他並沒有像漢武帝那樣濫殺無辜。一直堅持讓這個太子當皇帝,從而在皇室中所造成的爭議和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既然漢宣帝很多方面都超過了漢武帝,但為什麼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要比漢宣帝高很多呢?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對大國土的追求,契合國人的心理。雖然古代是家天下的社會,嚴格地說,那些國土其實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係,都是皇帝的,是“朕的天下”。但是老百姓會一廂情願地覺得,這也是“我們的天下”。而且,知識分子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儒家思想,這也在國民中樹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在這樣一種主流意識形態下,後人都會覺得,漢武帝的做法是對的。

(攻打匈奴,圖取其意)

其二,南北矛盾的長期對抗,讓更多的人肯定漢武帝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漢民族之間,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對抗。這種對抗,還主要是由北方遊牧民族挑起的。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缺乏資源,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所以他們總是要到南方來抄掠搶劫。

在南北對抗中,如果遇到南方是盛世,一般情況下都會壓制住北方遊牧民族。但假如遇到南方是亂世,那麼北方遊牧民族,將給南方帶來深重的災難。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元朝、清朝這樣兩次北方遊牧民族滅了南方的國家,統一中國的現象。總之,南北對抗極大地挑動了南方漢人的神經。因此,他們對漢武帝那種使用強硬方式,堅決打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氣。從古至今,歌頌漢武帝,歌頌衛青、霍去病、李廣的各種文藝作品非常的多,這也就擴大了漢武帝在民間的影響力。

其三,漢宣帝政策的實際效果,雖然比漢武帝大,但其實也是因為漢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漢武帝因為強硬地打,把匈奴人打怕了,打分裂了,所以在漢宣帝時期,才會有一部分匈奴人歸附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一張一弛”“又打又拍”。反之,如果漢武帝時期沒有那種強硬的打壓,漢宣帝時期也沒有那樣巨大的收穫。一種情況下,人們會覺得漢宣帝其實是收麥子的那個人,漢武帝是種麥子的那個人。收麥子那個人,功勞肯定沒有種麥子的那個人功勞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宣帝劉詢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之一,不過跟他祖爺爺漢武帝劉徹比起來,名聲的確是遠遠不及。

其實劉詢的對外做戰方面,也有非常輝煌的戰績。上臺第二年就出兵16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漢朝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大勝而歸。之後又與烏孫、烏桓聯合攻打匈奴,把匈奴打的都不敢再跟漢朝打仗了,最後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俯首稱臣。

漢宣帝時期,還大破西羌,平定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歸屬於漢朝。

這些都是不世之功,但我個人認為,在對外戰爭方面,漢武帝是破局開創者,把漢朝前期的劣勢扳平再反超,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比漢宣帝要多,這可能就是後世漢武帝名氣要大的原因吧。


紅黑聖西羅


題主,你錯了,不是漢宣帝的文治武功高於漢武帝,而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遠遠高於漢宣帝才對。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沒有文景之治,哪來的漢武盛世?沒有漢武盛世,哪來的昭宣中興?漢宣帝取得的成就是站在漢武帝的肩膀上取得了,起點不一樣。



但漢武帝與漢宣帝最大的不同就是:漢武帝獨自開創了諸多的第一,從思想上、體制上建立整套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從軍事上、地理上頭一次在西漢王朝開疆拓土,也就是俗稱的文治武功,而漢宣帝作為皇帝,更多的是如同西漢初年的曹參一樣,繼承了前輩已經創立好的文治武功而發揚光大,如同蕭規曹隨,也就是武規宣隨。

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是開創者,漢宣帝是守業者。守業者的文治武功是遠遠無法與開創者相比的。



論文治,漢武帝奠定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外儒內法的模式作為封建帝國的統治根基,這種思想體系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不可謂不偉大。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治國思想,而是在漢初從劉邦開始就在統治階層已實行六十多年的黃老學說,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漢武帝恰恰能夠以“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代替黃老學說,解放思想,推動社會繼續前進,這就是漢武帝的能力與眼光。



漢承秦制,在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時,漢武帝採取了“推恩令”徹底的解決了分封制遺留的後遺症,避免了七國之亂的再次出現,這是解決分封最好的武器,沒有之一。漢武帝的推恩令直到東漢王朝仍在使用,一直影響到三國時期,再也沒有封國威脅到中央政府的情況,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分封問題。

在文治方面還有漢武帝是整個西漢時期,最能重用人才的皇帝,武帝一朝出現多少人才,與漢武帝這個伯樂是分不開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人包括但不限於有:衛青、霍去病、主父偃、東方朔、董仲舒、司馬相如、桑弘羊、霍光等等,個個都是如雷貫耳,你找不到西漢其他皇帝當政時有如此多的人才。



在武功方面,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之後開疆拓土最偉大的皇帝,首先就是改變了自劉邦以來對匈奴和親的政策,頭一次採用武力手段打擊匈奴,武帝一朝,在位54年,與匈奴的戰爭基本上沒停過,是第一個奪取河西走廊並打通西域的華夏政權,是第一個將西域納入勢力範圍的華夏政權。今天的新疆和西藏是中國領土,就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惠及華夏民族兩千多年。

除了對匈奴用兵,漢武帝還不停向四處擴張,在西南方向,漢武帝派兵攻佔夜郎國,在南方,漢武帝領兵佔領南越國,勢力延伸到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在東北方向,漢武帝對朝鮮用兵,並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直接管理朝鮮,華夏政權第一次將朝鮮納入國土。



通過不斷的南征北戰,漢朝的疆域北至朝鮮,南到越南胡志明市,東至大海,西到西域 ,第一次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大致領土範圍。

最可貴的,漢武帝在經過多年戰爭,國家經濟面臨崩潰,百姓生活面臨窮苦之時,懂得懸崖扼馬,這是漢武帝與秦始皇的最大區別所在,是非常可貴的,也是沒讓漢朝立即沒落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漢宣帝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與漢武帝相差甚遠,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漢宣帝雖然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在能力上就與漢武帝差了一截,首先漢宣帝即位時,是霍光掌權,皇帝的權力受到霍光的威脅,在漢宣帝當皇帝的前六年中,權力在霍光手中,漢宣帝過得小心謹慎,並無建樹。



在霍光去世後,漢宣帝才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漸從霍家奪回大權,到公元前66年,漢宣帝即使的9年後,才真正消滅霍家勢力,奪回屬於自已的權力,才開始真正的獨掌大權,真正的掌控整個國家。

漢宣帝在文治方面的建樹主要就是懲治腐敗、整頓吏治、休養生息、減輕賦稅等維護統治的手段,基本上延續了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也沒有作出特別的更改



漢宣帝在武功方面的建樹主要就是降服匈奴、擊破西羌、設置西域都護府。

漢宣帝降服匈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匈奴經過武帝朝多年的打擊,實力衰弱;二是匈奴遭受了自然災害;二是匈奴內部開始鬧分裂,分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部臣服漢朝。



漢宣帝僅僅只用了一戰,派遣了16萬大軍,就徹底擊垮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對大漢帝國的威脅,從此西前邊境再無匈奴大規模威脅。擊垮匈奴後,漢宣帝就收復了西域,在西域設置都護府,徹底將西域納入領土範圍,這算是漢宣帝最大的功勳。

但是你拿漢宣帝與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來比的話,就會發現漢宣帝根本無法比,漢宣帝是站在漢武帝的肩膀上,才有如此成就的,而且大部分文治武功都是延續了武帝朝的規定。



雖然漢宣帝時期的國力強於漢武帝時期,但沒有漢武帝打下的基礎,漢宣帝是不可有如此文治武功的,真比起來,漢宣帝是無論如何比不上漢武帝的,要知道人們習慣把秦始皇和漢武帝放在一起比較,並稱為秦始漢武,光是這一點,漢宣帝就比不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西漢的國力,在漢宣帝時代,達到了巔峰——之前雖然漢武帝出擊匈奴,但是在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政策下,武帝在位後期,西漢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無奈之餘的漢武帝,只能與民休息。之後,在漢昭帝和漢宣帝兩代帝王的統治下,漢朝出現了“昭宣中興”,並且,漢宣帝時代,漢朝國力抵達巔峰。

漢宣帝的成就照比漢武帝要高:漢宣帝時代,漢朝降服匈奴,匈奴呼韓邪單于甚至親自來到長安,朝拜漢朝天子。並且,漢朝還大破西羌,漢朝在西域,也建立了統治——這些成就,都是漢武帝時代不曾有過的。


那麼,為什麼武帝的聲望和知名度,要高於漢宣帝?個人感覺原因如下:

劃時代意義

漢武帝在西漢歷史上,屬於一位劃時代的君主,甚至漢武帝的許多政策,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

漢武帝之前的西漢帝國,對匈奴奉行和親政策,在官方思想上,推崇黃老思想。漢武帝登基以後,改變了之前幾代西漢統治者對匈奴的政策,對匈奴發動了長達數十年的討伐戰爭。這一行為,堪稱劃時代。並且,在漢匈數十年戰爭中,湧現了一系列的名人——比如衛青、霍去病、李廣、李陵等人,也發生了諸如封狼居胥這樣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大事,這些,也對漢武帝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外,漢武帝還接納儒家思想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家思想定為漢朝的官方思想。自此,之後歷代中原王朝——哪怕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滿洲人建立的清朝,也都將儒家思想定為官方思想。這一政策影響華夏達兩千餘年,這一政策,在中國思想史上具備重大意義,因此,漢武帝被後世所銘記。

民間故事影響

由於漢武帝在位數十年,在位時間長,並且武帝期間國家大事較多,以及漢武帝熱衷修仙,這些,都為民間文人創作漢武帝題材的故事,提供了創作空間。

比如《太平廣記》中,有記載西王母和漢武帝約會的記載,《幽明錄》裡面,也有漢武帝勾搭人家女兒,結果險些被人家女婿刺殺的故事。


此外,漢武帝身邊人的故事——比如朱買臣馬前潑水、比如平陽公主的家奴(衛青)翻身娶了公主,這些故事,在民間也廣為流傳,甚至還被編寫成戲曲。

這些涉及漢武帝以及武帝時代的文藝,也讓漢武帝的影響力遠遠高於漢宣帝。


藤樹先生


這個問題並不是很難理解,同樣的事,第一個做出來的肯定會更容易被記住,以後跟著做,即便是做出更好成績,也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效應。另一方面,武帝之後,儒家一支獨大,成為社會主流,掌握了話語權,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歷史舞臺,完全是漢武帝的功勞,儒學統治下的社會,漢武帝被大大抬高是很自然的事情。另外還有一點也許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司馬遷對武帝一朝詳細而文采飛揚的記述。他塑造了衛青、李廣、張騫、霍去病等富有傳奇色彩又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普通人對宣帝一朝瞭解甚少。很多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被忽略了。張安世、韓增、丙吉、魏相、趙充國、簫望之

平心而論,漢宣帝確實在很多方面比漢武帝強,漢武帝時藉著文景之治後的社會富足,人心安定,才能施展拳腳,完全是吃老本,他輝煌過後,留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唐代宰相馬周說過這樣一段話:孝武皇帝雖然窮奢極侈,但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則天下必不能全。其時歷史上與漢武帝最相似的人物就是楊廣,可惜楊廣前頭只有一個隋文帝,而且隋朝安定下來只有幾十年,很多人都是從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南北朝混亂中走過來的,還都懷著趁亂或許能打出一片天地的僥倖心理,民心根本不穩固。而漢武帝前面通過幾代人治理,社會安定百餘年,人們對漢朝有著很高的認可度,民心安定,基礎比楊廣不知高多少倍。否則漢武帝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他是一個很有建樹的帝王,但同時也是一個毛病太多的皇帝。

《史記》的影響比《漢書》要大得多,不用說漢武帝,武帝前邊的幾位皇帝在普通人的認知度也明顯高於後來的皇帝,戲曲故事,文學作品取材這段歷史的也多,其傳播度遠高於後世幾個皇帝。漢武帝這個人很多缺點,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但是因為他對儒家有著知遇之恩,主宰天下口舌的儒家也對他感恩戴德,過高讚譽和隱瞞缺點是必然的。

漢宣帝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對外擴張上,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本始二年,聯合烏孫國大破匈奴 ,導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 。神爵二年,平定西羌,設置金城安置降羌 ,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最為強盛,史稱“孝宣之治”史學家對他還是持肯定意見的。

漢宣帝名氣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罪了儒生,漢宣帝立劉奭為太子,劉奭柔仁好儒,曾勸宣帝重用儒生,而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導地位,歷代尊儒,而漢宣帝是法儒兼用,而且重法輕儒,儒生在漢宣帝時期受到一定的打壓,儒生對他可是沒什麼好印象,這一點上與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去甚遠。漢宣帝的功績沒有被後世大肆宣揚,就是得罪儒生的結果,儒家思想佔主導的社會怎麼會宣揚一個打壓儒家的皇帝?宣揚漢宣帝,豈不是承認儒家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尊儒的漢武帝被過分讚揚,而抑儒的漢宣帝被過分打壓,最終結果就是,比漢武帝還優秀,幾乎沒什麼可挑剔的漢宣帝名氣遠遜於漢武帝。


山野論史


漢武帝是種樹人,漢宣帝是乘涼人,二者沒有可比性。漢宣帝能夠取得更高的成就恰恰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這前者更加被歌頌實乃合情合理。

漢武帝時期,整個大漢帝國是真正的百廢待興,整個國家裡除了錢什麼都沒有。冶煉工業,戰馬養殖產業通通沒有,這些東西不是有錢就能搞定了,是漢武帝勵精圖治,窮盡一生才搞定了這些事。

漢武帝前期的冶煉工業嚴重不行,漢朝制劍坊打出來的戰劍跟匈奴人的戰刀對砍經常會被砍斷,很多漢軍將士都是在與匈奴騎兵對抗時,被連刀帶人砍成兩半的。漢武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派人到西域去尋訪鑄劍名師,後來才找到大月氏國,並造出了錳鋼劍,這種鋼材非常耐砍。

漢朝缺馬,不僅數量少,質量還特別差。漢武帝時期開始鼓勵養殖戰馬,為了提升戰馬品質,漢武帝不惜對1.1萬里外的大宛國發動了戰爭,只為了搶奪那1000多匹汗血馬。

漢武帝時期,騎士訓練十分困難,往往要兩三年才能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漢武帝大力發展武器工業,生產各種弓弩,這大大縮短了練兵的時間。

到了漢宣帝時代,由於冶煉,武器乃至戰馬產業都已經非常成熟,當時的漢朝科技力量在周圍國家裡已經是最強的,這時候再做不出點什麼成就來才是丟人的。


優己


主要是漢武帝確定了平民立國、文官立國、學習信仰立國的思想。

也使認可這一理念的華夏族群以“漢”為族,並融合了眾多的接受“信仰”劃分族群的少數民族,不再以人種劃分族群,也不再以地域劃分族群,合稱為“漢族”。

連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英才都只能稱之為“佞臣”,不能稱之為“能臣”,可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提拔的文官素質有多過硬,其官僚體系生存力有多強,能夠支持漢武帝在不利局面下一統江山,威震天下。

漢宣帝有相當的功績,是因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他的底子是漢武帝時期打下來的。


河東來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就是開天闢地和繼往開來的區別。

劉詢在位期間,對內誅霍家、整吏治、改考核、寬治民、懲貪腐。對外敗匈奴,破西羌、設西域都護府,使大漢天威震懾寰宇。宣帝的文治武功不比漢武帝差,在治國方面甚至超過漢武帝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如果沒有漢武帝,宣帝絕對不會有此作為。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

武帝在位期間,把漢朝周邊國家打了個遍,誰不服收拾誰,尤其是匈奴,在此之前漢匈之間一直靠和親政策來維持和平,武帝則選擇和強大的匈奴硬碰硬,向北把匈奴人硬生生趕到漠北,向西則把匈奴勢力驅逐出西域,武帝徹底把周邊遊牧民族打服了,宣帝時期辦起事來才那麼容易。

不僅是對外上,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對漢宣帝,乃至對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推廣的五銖錢對兩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劉姓諸侯的力量,是漢宣帝能順利繼位,併為他以後的施政消除了很多阻撓。



可以說,宣帝的文治武功是站在武帝的肩膀上完成的。

還是那句話,開天闢地和繼往開來哪個更有名?


守仁讀仁


這是一個偽命題,也不必計較。漢宣帝自然是明君,比起漢武帝還是差很多的。漢武帝雖是守成之君,確開創了很多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制度和文化的東西。

簡單列下,不全面大家可補充:

1、一舉解決自春秋戰國到秦以來北方匈奴擾邊問題,武帝后期匈奴漠南無王庭,以至後來漢宣帝消滅分裂匈奴,匈奴一支進去歐洲,一支南下與漢民族大融合;

2、國家領土進一步得到擴大,張騫多次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一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漢武帝是外儒內法)

4、他的國號漢,成為了我們一個永遠的民族漢,寇可往,我亦可往;

5、設立內外朝,推恩令,削弱諸侯,君權高度集中,也成就了一批將星文豪,衛青封侯由天幸,霍去病封狼居胥,司馬遷史家絕唱,東方朔大隱隱於朝……

歡迎友友點贊、關注,各抒已見,大家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