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羅國新,景德鎮人,在2008年以前本是一名純粹的商人,初中輟學的他15歲起便在村辦瓷廠做起了學徒,而後開始在國內陶瓷業闖蕩,1986年成功參加了廣交會,90年代初在深圳國貿大廈開了店,之後輾轉國內外經營陶瓷,2005年在北京跟合夥人開了一家拍賣行,在事業如日中的2009年不顧家人摯友的勸阻,毅然決然回到景德鎮,當起了一名碎瓷片“拾荒者”。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故事到這裡,可能只是一出陶瓷商人拋名棄利返鄉記,可就在羅國新回到景德鎮這些年,讓人意想不到的奇蹟發生了,羅國新以一雙辨認古陶瓷的慧眼,從收集而來的碎瓷片中拼湊出了“明正統青花雲龍紋大缸”;這件集羅國新多年心血修復出來的古董目前正展覽於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內。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對瓷器幾近痴迷的羅國新從小學起就有六百多度近視,極度熱愛收集歷朝歷代陶瓷碎片的他有個外號叫“羅瞎子”,他見過不計其數的古瓷片,對它們的質地、釉色、紋樣、筆法等已瞭然於胸,練就出一雙辨認古陶瓷的慧眼,雖然高度近視,但絲毫不影響他對於辨別碎瓷片的敏銳度,業內人士揶揄他“瞎子不瞎“。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意想不到的奇蹟絕不是一夜誕生的,這主要依附於羅國新這些年來對於收集碎瓷片的熱愛;羅國新自述稱,剛回到景德鎮那會兒,他常常一個人挎著籃子出沒在御窯廠附近的工地上撿拾陶瓷殘片,堅持每週去早市中翻尋、購買碎瓷片,經常現身北京、山西、太原、內蒙古赤峰等地收購古瓷片,圈內人要是誰有了好瓷片,也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久而久之,碎瓷片就像是它的玩伴,陪伴他,成就他,伴他走過了人生大部分的歲月。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在羅國新的工作室裡擺滿了他復原的珍品,有完整的修復件,也有洗淨分門別類放好的古瓷片,有人要問起哪個朝代哪種類型的古瓷片,他能在一大堆碎瓷片中快速精準的識別出來;迄今為止,羅國新收藏的古瓷片已重達50噸,租了好幾個倉庫用來存放這些古瓷碎片。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把錢全部花在收集古瓷片上,是羅國新周邊人都知道的事情,雖然老婆孩子對此存在意見,但依然不能阻止他痴迷於古瓷片收集;羅國新說:“我想回景德鎮做最有意義的事,把散落各地的古瓷片收集起來,讓他們回到景德鎮”;以一己之力讓碎瓷片回到他們出生的地方,不惜散盡家財來守護這份破碎的美,這是羅國新最打動人的地方。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明代宣德青花雲龍紋大缸碎拼件是羅國新花費十年時間收集,三個月時間修復的古董,原本想要用來給女兒當結婚禮物,但女兒心疼父親為收藏瓷片欠下外債,提議把“青花大缸”賣掉抵債,被羅國新婉轉拒絕;最終,他決定以女兒的名義將這件明朝的寶貝捐贈給中國陶瓷博物館,並提出“不設置保護罩,讓遊客能近距離觀賞”的要求,這也讓“青花大缸”不同於其它展覽物件,成了博物館裡唯一一件可以“上手”撫摸的藏品。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從元代至清朝,景德鎮官窯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燒造出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據文獻記載,每100件成瓷僅有4件能被選入宮,餘品都必須被集中砸碎後埋藏,以禁絕流入民間。所以景德鎮的地底下還埋著數不清的寶貝,這是羅國新堅信不疑的;羅國新收集古瓷片的故事還在繼續,景德鎮地底下的寶貝還在不斷被髮掘中;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歷代瓷器和瓷器守護者羅國新的傳奇故事,加入我們,就有機會面對面聽他分享對於瓷器的見解;

他散盡家財“拾荒”碎片,在破碎中拼出明代古董

景德鎮陶溪川——首屆陶藝文化研學之旅即將啟動,我們榮幸地請來古瓷片收藏家羅國新老師助陣本次研學之旅,為你聲情並茂講解他的故事,解答你對於歷朝歷代瓷器地疑問,本次研學僅限30名學員報名,我們攜手羅國新老師在景德鎮恭候您的光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