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全國醫護人員都在捨身忘我地工作著!為了抵禦和防止病毒的侵襲,奮戰在疫區一線的她們每天必須要穿戴防護服、護目鏡、醫用防護口罩/面罩、乳膠手套等系列防護用品,來保衛和守護人民健康。由於長時間穿戴防護用品,與之相關的職業損傷也頻頻發生,如使用防護用品後造成的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職業性溼疹等,給一線醫護人員造成極大的痛苦。因此,我院護理部傷口小組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參考《2019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並結合臨床實踐,制定了醫護人員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防護、手部溼疹的防護指導建議。

【醫護人員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防護】

什麼是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

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 DRPI) 是指為了診斷和治療而有計劃地使用器械, 由於體外器械產生壓力而造成患者皮膚和/或皮下組織 (包括黏膜) 的局部損傷, 該損傷通常完全符合器械的式樣或形狀,包括皮膚/黏膜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引起DRPI的核心因素有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溼等傳統因素,以及器械的材質和器械使用的時間。

醫護人員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好發哪些部位?

DRPI常發生於器械直接壓迫的皮膚之下,尤其以脂肪組織較少的部位為甚,顏面部和頸部由於皮下脂肪較少,更容易造成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

此次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發生的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常見於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後部。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醫護人員如何預防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

局部減壓和避免皮膚過度潮溼是重要的預防措施。在工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手觸及並調整口罩位置即可以預防面部皮膚的損傷,但是奮戰在隔離區的醫護人員是沒有辦法這樣做的。加之醫護人員穿著不透氣的防護服,勞動強度大,出汗多,面部潮溼,增加了口罩導致面部受損的風險。

1.儘可能選擇材質柔軟、可塑性及透氣性較好的防護器具。

2.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燥和溼度溼潤;在此基礎上,使用皮膚液體保護膜,防止皮膚過度潮溼。

3.利用薄型水膠體敷料/泡沫敷料進行局部減壓,注意不要影響醫療防護效果。

操作方法:①評估佩戴防護器具時皮膚的受力點;②把薄型敷料剪成與皮膚受力點適宜,並與面部輪廓貼合的形狀;③將剪好的敷料貼在鼻樑、顴弓、耳後乳突等受力點部位,再佩戴防護口罩/面罩。

醫護人員如何進行自身防護操作?

1.徹底清潔面部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部位(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後部)。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2.使用皮膚液體保護膜噴灑或塗抹於易發生壓力性損傷部位,待幹。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3.根據使用防護器具皮膚受力點及面部輪廓,剪裁薄型泡沫敷料/水膠體敷料。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4.採取無張力貼合方法,將剪裁好的薄型敷料貼於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重點部位。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5.按照標準要求佩戴防護口罩及護目鏡。

同征戰,共守護 | 大醫一院護理部傷口小組與您共克疫情

【醫護人員職業性溼疹的防護】

醫護人員因穿脫隔離衣或佩戴乳膠手套等頻繁的“溼作業”或接觸水以及頻繁使用酒精凝膠等均可導致職業性溼疹的產生,若不及時預防和處理,極易成為長期或慢性溼疹。

這裡介紹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可以預防:

徹底清潔雙手,可減少致敏原;

徹底清潔雙手後請及時使用柔軟的紙巾擦乾;

應用不含香精和防腐劑的護手霜定期滋潤雙手/易發部位;

若發現佩戴防護裝備明顯致敏,及時更換不同材質不易致敏裝備;

如若發現大面積溼疹或≥72小時溼疹未好轉,建議及時諮詢皮膚科相

關人員用藥,以免發展為長期或慢性溼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