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沒有歷史?有哪些歷史?

凌毅清


海南省的簡稱是瓊,我們就從“瓊”入手來窺一窺海南的歷史。


瓊即瓊州,是古地名,唐太宗貞觀五年始設瓊州府,轄境為海南島北部;到元朝時改置為瓊州路,明清時屬於廣東省瓊州府,轄境擴大至整個海南島 。


瓊州雖然是在唐朝時設立,那海南的歷史往上追溯遠不止此。根據考古工作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200處遺址和歷史文獻來推斷,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島,並有人類活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海南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

以上內容只是想淺顯地告訴諸君海南有歷史。那麼關於有哪些歷史這個問題,可說可聊的就海了去了,在這給大家分享下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與海南的故事


在北宋紹聖四年,也就是公元1097年,已年過花甲的老頭蘇軾乘一葉扁舟去海南島儋州旅遊觀光。當然,他這次旅遊是被迫的,他是被朝廷下放,在宋朝被放逐海南島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諸位想想東坡先生當時得有多慘。


然,大家畢竟是大家,秉承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被貶儋州的蘇軾“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老爺子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在此地開學堂,講詩書,介學風,傳播中原文化,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符確便是東坡先生的得意門生。在海南謫居的這3年裡,蘇軾為當地的文明開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瓊州之於海南,東坡之於海南,都是海南歷史的滄海一粟,但透過這一粟我們能感受到海南歷史的悠久、豐富與有趣。


小哥侃史


1月21日上午,由海口市文物局主辦,海南州府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海南舊州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瓊山區舊州鎮舉行,海口市數十名專家學者蒞臨會議。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設珠崖、儋耳兩郡,標誌海南正式列入了中國版圖,中原文化從此傳開。1957年廣東省文物普查登記時,舊州作為珠崖古郡遺址遂名聞嶺南。舊州鎮今日依然保留有古城牆、古碼頭等遺址,2015年,五里官道和舊州城遺址被列入海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此前,海南考古學家在海口龍塘鎮、遵譚鎮、舊州鎮分別發現了珠崖郡的歷史遺址,從此,曾經在歷史繁華一時的珠崖郡變成了待解之謎。郡址究竟是設在舊州鎮、遵譚鎮,還是被廣泛認可的龍塘鎮,觀點之爭至今未停。



▲舊州古城渡口旁的古代石碑



▲遵譚鎮東譚村“漢代珠崖郡遺址”石碑



▲龍塘鎮的“珠崖嶺城址 研討會上,考古專家們多維角度收集歷史素材,深度剖析舊州城在海南歷史文化長河中的意義,圍繞“漢珠崖郡城、唐崖州城與舊州城的關係”、“冼夫人、李德裕、鑑真在舊州的史蹟及活動”、“舊州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三大議題展開研討。

專家認為,依據舊州城的地理位置和遺址規模,結合初步的考古發現和史料研究來看,舊州古城可能是漢珠崖郡城或唐崖州城遺址,中原文化在海南的發祥地。



▲舊州古城出土的文物

有專家提出,舊州古城極有可能是宋代以前海南最高權力機構唐崖州都督府、瓊崖州都督府的治所所在地,是宋代以前海南商貿、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舊州古城遺址上的陶瓷碎片

海口舊州鎮 舊州鎮,因是“舊的州府”而得名,位於海口市瓊山區,毗鄰在南渡江畔,是海口十大中心鄉鎮之一。舊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是古代瓊州州治之一,大約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廢於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歷時441年。從建州至今已有1377年曆史。



舊州鎮是海南歷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古城鎮,曾是海南中原文化的發源地和海南古代商貿的集散地。根據文物考古發現,舊州城遺址已被確認最晚在唐代就形成,是唐朝宰相李德裕被貶之所——崖州州城的遺址。



舊州鎮不少古村落都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其中尤為包道村突出。村裡現存有古石板路、古村門、古宗祠、古民居、古樹、古井等,其中。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在舊州鎮埠頭村的南渡江邊,還有一個古渡口,它實際上是個碼頭,民國時,該碼頭還是船來船往,商賈雲集的景象。直到上世紀40年代海口南渡江鐵橋通車,文昌、嘉積一帶的貨物改走陸路,舊州古渡口才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喧囂與繁華。



一座古城、一座古寺、一個渡口 歷史悠久的舊州鎮 承載著海南人的文化記憶 我們要保護好歷史的痕跡 傳承歷史文化的精髓 保佑世代舊州人平安幸福。


歷史故事history


海南省,簡稱“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海口。海南省是中國的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港)。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對望, 東南和南部在南海與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為鄰,是中國最南端的省級行政區。海南省海南島總面積3.39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

海南島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地勢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地貌構成。海南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暖熱,雨量充沛。截至2017年底,海南省下轄4個地級市,15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含4個縣、6個自治縣、5個縣級市)。共有8個市轄區。截至2018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934.3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32.05億元,第一產業1000.11億元;第二產業1095.79億元;第三產業2736.1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955元。

據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將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治今瓊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屬交州刺史管轄。這是海南島歸入中國版圖最早的兩個行政地名,標誌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直接統治的開始。昭帝始元五年(前82)夏廢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春又罷珠崖郡,下詔放棄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65年間,海南島在中央王朝管轄之下。

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43年),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繫。

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三年(231年),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東吳時期,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併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蕩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西晉時,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
隋朝煬帝時,大業三年(607年)丁卯改崖州為珠崖郡,後又析西南地區置臨振郡。大業六年(610年)庚午,又將原二郡改置為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儋耳郡治所在義倫縣(治今儋州市西北)。海南島共設兩郡(珠崖郡、臨振郡)十縣,珠崖郡治設在義倫縣。後從珠崖郡中分出延德、寧遠兩縣、設置臨振郡。珠崖、臨振兩郡,由揚州司隸刺史管轄。
唐代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所仍在義倫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於唐代的瓊州 [6] ,屬嶺南道。後屬南漢。
天寶元年(724年)改儋州為昌化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儋州。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
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自始總領海南地區。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海南島設置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中書省。至元十七年,隸屬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
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並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於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從廣西劃撥廣東管轄。洪武九年,海南島屬海南道。
正統四年(1439年)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倫縣併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併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併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併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併成了明代的定製。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海南大自然風境 [7]
清初承襲明制,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隸屬於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清代,於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瓊州府(治今瓊山府城),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澄邁(治今老城鎮)、定安(治今定城鎮)、文昌(治今文城鎮)、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城鎮)、儋州(治今中和鎮)。
崖州直隸州(治今三亞市崖州區),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
清代在海南設瓊州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
1858年6月27日簽訂的《中法天津條約》共42款,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其中增開瓊州(今海口)、潮州、臺灣、淡水、登州、江寧六口 [8] 。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設瓊崖道於瓊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島。
南山海上觀音(5張)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年),海口所改稱鎮。
民國十年(1921年)廢道制。
民國十五年(1926年),海口鎮脫離瓊山縣建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撤銷海口市,復歸瓊山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裡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瓊崖綏靖委員會公署於海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分設9個行政督察區,海南為第九區,專署設海口。1946年,瓊崖辦事處和第九區公署設於海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隸屬行政院,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設在海口。
1950年後,海南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瓊山。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衝山鎮(今五指山市衝山鎮)。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8專區和北江臨時行政委員。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9-10]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11]

如初8232


1954年的海南島事件,美艦載機24架入侵海南島東南大洲島上空,12架戰鬥機在北鰲港以東海區上空向拉-11發動攻擊,長機和僚機北擊落。

海瑞(1514-1587)海南瓊山人,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閒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史七時


二十五史正史之《漢書·地理志》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
百越
春秋戰國時本島或為百越地,在本島西部有部落組織“儋耳國”。[5-6]
據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 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始徵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地方,在南方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海南或屬象郡地,[6] 但由於遭遇南越的頑強抵抗,在這片新佔領的地方,秦王朝並沒有取得完全控制,而只是名義上的“遙領”,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5]
從考古發現的材料來看,海南島的人類社會歷史肇始於挖掘出來的一萬年前的“三亞人”,但由於島上原住民沒有文字記錄流傳。
大秦帝國的建立,終結了鬆散的封建制度,走向高度集權。
但由於秦推行暴政,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秦朝二世而亡。當時在嶺南擔任秦朝龍川縣令的趙佗代理南海郡的尉(軍事長官),遂起兵併吞了嶺南三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為南越王,[6] [5] 海南在秦末漢初時成為南越國的屬地,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
漢興之後,趙佗雖接受了漢朝的冊封,去帝號,但仍保持獨立地位。而漢承秦弊,百廢待興,特別是面臨北部匈奴的威脅,也無暇顧及南越。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治今瓊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屬交州刺史管轄。這是海南島歸入中國版圖最早的兩個行政地名,標誌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直接統治的開始。昭帝始元五年(前82)夏廢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春又罷珠崖郡,下詔放棄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65年間,海南島在中央王朝管轄之下。
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43年),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繫。
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三年(231年),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東吳時期,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併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蕩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西晉時,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
隋朝煬帝時,大業三年(607年)丁卯改崖州為珠崖郡,後又析西南地區置臨振郡。大業六年(610年)庚午,又將原二郡改置為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儋耳郡治所在義倫縣(治今儋州市西北)。海南島共設兩郡(珠崖郡、臨振郡)十縣,珠崖郡治設在義倫縣。後從珠崖郡中分出延德、寧遠兩縣、設置臨振郡。珠崖、臨振兩郡,由揚州司隸刺史管轄。
唐代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所仍在義倫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於唐代的瓊州[7] ,屬嶺南道。後屬南漢。
天寶元年(724年)改儋州為昌化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儋州。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
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自始總領海南地區。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海南島設置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中書省。至元十七年,隸屬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
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並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於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從廣西劃撥廣東管轄。洪武九年,海南島屬海南道。
正統四年(1439年)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倫縣併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併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併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併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併成了明代的定製。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海南大自然風境[8]
清初承襲明制,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隸屬於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清代,於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瓊州府(治今瓊山府城),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澄邁(治今老城鎮)、定安(治今定城鎮)、文昌(治今文城鎮)、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城鎮)、儋州(治今中和鎮)。
崖州直隸州(治今三亞市崖州區),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
清代在海南設瓊州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
1858年6月27日簽訂的《中法天津條約》共42款,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其中增開瓊州(今海口)、潮州、臺灣、淡水、登州、江寧六口[9] 。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設瓊崖道於瓊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島。
南山海上觀音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年),海口所改稱鎮。
民國十年(1921年)廢道制。
民國十五年(1926年),海口鎮脫離瓊山縣建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撤銷海口市,復歸瓊山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裡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瓊崖綏靖委員會公署於海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東省分設9個行政督察區,海南為第九區,專署設海口。1946年,瓊崖辦事處和第九區公署設於海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隸屬行政院,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設在海口。
1950年後,海南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瓊山。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衝山鎮(今五指山市衝山鎮)。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8專區和北江臨時行政委員。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海南省衛星地圖
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10-11]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1


靈聞檔案


海南島自古生活百越人的一支--駱越,也就是現在確定的黎族。6世紀末,冼夫人統一了海南各部,成為歷史上海南第一位傑出領袖。現在海南各地都過軍坡節,但可能是歷史上各部長期分裂,所以各地過的時間和慶祝的形式都不太一樣。時間從農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都有,我說的不是這節日過的持續這麼長時間,而是各地過的具體日期不同,是比較分散。我懷疑有可能是冼夫人統一當地的時間,就成為當地的軍坡節日期。

海南很多當地人被確定漢族,但他們一樣過軍坡節,紀念冼夫人。我懷疑應該是當地的少數民族,而被錯劃為漢族。如我聽當地人說,海南臨高縣的當地人就自認為是少數民族,他們講的話與壯族的壯語相近,而且還申請過自治縣。對臨高人的族屬存在多種觀點,大多認為是壯族,但也有不同意劃入壯族,而認為單獨少數。還有一些人怕被漢族看不起,主張寫漢族。但因為歷史上各種原因,尤其已經過了民族識別期限,已經確定56個民族。當地還一直存在爭議,就不再確認當地是少數民族了。

因為是滿洲人,所以就再具體說說海南滿族人的歷史。

海南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黎族,後福建人移居到海南,故海南漢人說的與臺灣一樣的閩南話。

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明政府從廣西征調一部分苗族士兵到海南駐軍,這樣苗族在海南的歷史有400多年,也是世居民族。再有就回族很早就有到海南經商的,所以回族也是海南的世居民族。

目前認定是海南世居民族就是黎族、苗族、回族和漢族。

現在據人口統計,海南有53 個民族,滿族也是海南人口較多的民族。

在清朝的時候,沒有在海南駐八旗軍,滿洲人移居海南,始於解放後。

我國是1950年解放海南,負責解放海南的是四野,即東北野戰軍,解放軍戰士大多為東北人,而其中滿洲人很多,他們復員後就定居在海南。

第二批就支邊人員,即主要是東北支邊,有很多滿族人被派到參加海南的開發建設。

比較重要的一批是海南建設,東北人的各行業技術人才,包括司法機關的專業人才被派到海南,這裡就有很多滿洲人進入海南,參加海南建省工作。

再有就是改革開放,不僅限於東北滿族,而是各地滿族,自發的到海南發展自己的事業。

最後就是,近幾年,東北經濟不景氣,導致東北人流向各地,流入海南的也很多。再有就是北方人到冬天到海南過冬生活的也很多,這也包括很多滿洲人。

13年前,海口的有戶籍人口是五百多戶,現在要算上常駐人口,整個海南省應有滿族上萬人。


滿族文化網


海南歷史悠久,古稱珠崖、瓊州、瓊崖。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開始在島上置珠崖、儋耳二郡。此後行政建置多變,至唐末,設瓊州都督府,領瓊、崖、儋、振、萬安5州22縣。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瓊州府改隸廣東,直到清末。民國時期海南仍為廣東省派出機關管轄。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別區長官公署,為副省級政府。1950年5月1日全島解放後,設海南行政公署,仍隸屬廣東省。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時建立海南經濟特區。最初的海南移民於歷史上分三個時期:首先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島內,秦漢之際,臨高人遷入島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漢闢郡至五代時期以中原移民為主,主要分佈在島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縣治所;其後,宋至明清時期規模最大,主要移民來源為閩、粵、桂,經元、明至清達高峰。宋代以來,海南人才輩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畫家、書法家、詩人白玉蟾;元代的紡織革新家黃道婆;明代名醫、經濟思想家丘浚,著名清官海端;清代探花布政使張嶽崧;著名的辛亥革命活動家林文英,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者宋慶齡。在現代史上海南出了一百多位將軍,著名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張雲逸、上將周仕第、中將莊田等;海南革命領導人楊善集、王文明、馮白駒和黎族領袖王國興等。漫長的海南歷史展示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古代貶官文化、海南革命文化。現擁有眾多文物古蹟及人文景觀。有著名的唐代以後帝王流放“逆臣”的南荒之地-崖州古城及紀念名人的五公祠、海瑞墓、海瑞故居、宋慶齡祖居;還有與天津大沽口、上海吳凇口、廣州虎門炮臺並稱中國清末四大炮臺的秀英炮臺等歷史古蹟和中共瓊崖 “一大”舊址和金牛嶺烈士陵園、李碩勳烈士紀念亭等革命名勝。


愛上24


海南歷史悠久,古稱珠崖、瓊州、瓊崖。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開始在島上置珠崖、儋耳二郡。此後行政建置多變,至唐末,設瓊州都督府,領瓊、崖、儋、振、萬安5州22縣。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瓊州府改隸廣東,直到清末。民國時期海南仍為廣東省派出機關管轄。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別區長官公署,為副省級政府。1950年5月1日全島解放後,設海南行政公署,仍隸屬廣東省。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時建立海南經濟特區。最初的海南移民於歷史上分三個時期:首先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島內,秦漢之際,臨高人遷入島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漢闢郡至五代時期以中原移民為主,主要分佈在島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縣治所;其後,宋至明清時期規模最大,主要移民來源為閩、粵、桂,經元、明至清達高峰。宋代以來,海南人才輩出,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畫家、書法家、詩人白玉蟾;元代的紡織革新家黃道婆;明代名醫、經濟思想家丘浚,著名清官海端;清代探花布政使張嶽崧;著名的辛亥革命活動家林文英,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者宋慶齡。在現代史上海南出了一百多位將軍,著名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張雲逸、上將周仕第、中將莊田等;海南革命領導人楊善集、王文明、馮白駒和黎族領袖王國興等。漫長的海南歷史展示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古代貶官文化、海南革命文化。現擁有眾多文物古蹟及人文景觀。有著名的唐代以後帝王流放“逆臣”的南荒之地-崖州古城及紀念名人的五公祠、海瑞墓、海瑞故居、宋慶齡祖居;還有與天津大沽口、上海吳凇口、廣州虎門炮臺並稱中國清末四大炮臺的秀英炮臺等歷史古蹟和中共瓊崖 “一大”舊址和金牛嶺烈士陵園、李碩勳烈士紀念亭等革命名勝。


小石頭磊磊


秦代:越郡外境

西漢:海南島設置珠崖郡(治今瓊山)、儋耳郡(治今儋州)

東漢: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

南北朝:崖州

隋朝:珠崖郡

唐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於唐代的瓊州。

天寶元年(724年):昌化郡

乾元元年(758年):儋州

民國元年(1912年):海口鎮

民國十五年(1926年):海口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瓊山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別行政區

1950年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3日: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深海大鱷


海南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湧現出了海瑞、宋慶齡等名人。根據最新考古材料,6000多年前,海南島就開始了人類的活動。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繳:邊界),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於中國最南端。



先秦至西漢時期,海南島上分佈著古百越人的一支--駱越,也就是黎族的先民。位於中國最南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將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族移民逐漸增多。黎民與漢民接觸,掌握了農耕技術,提高生產力,開始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公元1世紀中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撫定珠崖,在海南建立城廓市井,封建統治漸趨鞏固,後世遂有“伏波將軍開瓊”之說。6世紀末,冼夫人以所統轄的地方(包括海南島)歸附隋朝,在島上設置3郡10縣。漢族移民不斷增加,海南與中原地區往來更密切,促進了黎族社會的發展和封建因素的迅速增長。



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三年(231年),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東吳時期,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唐朝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位於海上交通要衝的海南島得到進一步開發。公元748年,唐鑑真高僧東渡日本,遇風漂流到振州(今三亞市),看到當地已經是“一年養蠶八次,收稻兩次,十月種田,正月收粟”。當時黎族地區出產的高良薑、五色藤、盤斑布、金、糖、香料、益智子等土特產不少作為“貢品”或商品輸入中原地區。唐朝末年史籍出現黎族專有族稱—“黎”。五代以後,中原戰亂頻仍,大批漢人南遷,島上漢族數量進一步增加,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對古代海南文化教商做出了卓越貢獻,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宋末元初,黃道婆年輕時逃居崖州,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回故鄉後,在黎族傳統紡織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為我國棉紡織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宋元時期,信奉伊斯蘭教的“番民”從越南占城(今越南南部平定省一帶)遷入。據明萬曆《瓊州府志》卷3記載,宋元年間因戰亂,越南占城人駕船遷來海南島,散居在海岸一帶,這些村落稱為番村、番浦。居民多蒲、方三姓,不吃豬肉,不供祖先,共設教堂,唸經禮拜。


明清時期,封建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據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與當地漢族相近,在毗鄰的漢族地區出現了許多著名墟場,如調南市、蘭洋市、南豐市和嶺門市等。山區黎族的土特產通過集市和入山收購的漢商流往名地,黎族換回的鐵質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也日益增多。黎漢兩族人民經濟上相互聯繫、文化上相互交流和通婚聯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4月13日,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8年6月3日,經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統籌規劃,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