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真的很短嗎?有何依據?

鑲者62Zm2657


據史料記載,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自然壽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由於戰亂和自然災害,以及醫療水平的發展程度等因素,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確實比現代人短一些。

古代也有許多長壽老人。

據記載,黃帝活了118歲,帝嚳活了135歲,顓頊活了100歲,堯活了118歲,禹活了98歲,周朝的文王100歲,武王95歲,周公100歲,姜子牙80歲出山後,還一直幫著武王打天下。還有老子120歲,孔子75歲,墨子99,莊子80幾,孟子90,扁鵲99。


《禮記》裡面說:“二十弱冠,七十曰老。”意思是說20歲才算成年,70歲才算老年。然而我們現在18歲就成年了,60歲就稱為老年,從而享受養老金了。另據《周制》記載,周朝時,家有80歲以上老者,可以有一人不用服役;如果家裡有100歲以上的老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役,這就說明80歲以上的老人還是比較多的,如果少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規定。

所以,根據歷史可以發現,古代人的自然壽命並不比現代人短。如果要說短的話,那是由於下面一些因素引起。


上面這張表就顯示了從秦漢到明清時期古代人平均壽命和現代人平均壽命的對比。

小孩的夭折率高。

古代的人普遍屬於早婚,大都是在十六七歲左右就結婚了,而第一胎生下來的時候,父母大都還不滿20歲,因此孩子夭折的可能性就很大,就算長大成人,身體也是不強壯。

二,戰爭多發。

在古代頻繁的戰爭,導致許多男人都被抓去從軍,無數的人戰死在沙場,兵力不足時,甚至老弱婦孺一樣被抓去。


三,醫療水平和條件差。

古代的醫療水平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很多疾病都根本治療不好。比如那些難產的產婦,放到現在如果去醫院剖腹產,是應該比較有保障的。另外,古代如果一旦發生瘟疫或者是其他疾病常常是無能為力,一場瘟疫就會造成千上萬的人死亡。

四,日常營養不良。

古代的農業生產落後,糧食跟不上,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一個家庭如果孩子多的話,孩子的營養沒有保障,甚至被餓死。如果發生大旱災,也會造成大量人被餓死。


,近親結婚現象普遍。

由於無知,古代的人很多都是近親結婚,而近親結婚對下一代的身體就會很容易造成各種可能性的疾病。

所以,由於戰爭和自然的因素,就會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這就不得不拉低了古代人的平均壽命。


史裡淘聲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如往常,樓下的人皆是回答了一片不相干的話,諸如和三妻四妾皆有關係,真實笑煞老夫。

正如古語那般來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能夠活到七十歲,已經不簡單了,畢竟在古代的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差等等。

慢著,這些話雖出自我口,但是說書人卻講,這些皆不是什麼原因,我們來分析一下,在古代,醫學方面並不差,畢竟在古代,大不了就是一些肺癆什麼可知致命,也就是說肺炎吧,在那個時候,肺炎肺結核就是絕症一類,但是這並非制約那個時候人們平均壽命的原因,一般來說,往往醫學和致命疾病是持平的,而且被動的,這個卻在現代更是明顯。

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之所以相對於低,那是因為在古時經常發生戰爭,不要以為什麼漢唐盛世,一直相安無事,翻翻歷史,這些個階段有多少的安穩時期?

我們再翻翻一些諸如《黃帝內經》當中的一些記載,《黃帝內經》當中的原話我不記得了,但是大體的意思是,在上古時期,也就是堯舜禹這些原始社會及部落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一般都在百歲之上,但是這又和我們認知的原始社會又有著幾分不同,因為在我們看來,那時候的人們的衛生條件很差,能活過個三四十歲已經很不錯了,為何會有上百歲的出現?

有空大家查查遠到黃帝,顓頊等等三皇五帝等等的壽命,近一點的額也可以看看西周穆王天子的壽命,那一個不是一百歲開外的?


北派說書人


【第一】:古代經濟落後,即使是康乾盛世,那時候還有許多餓死的人,何況是其他戰爭年代,餓死的人口很多,即使是河南發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大饑荒就有300萬人餓死。

古人靠天吃飯,沒有人工降雨,沒有先進的水利工程,饑荒很容易形成,而封建統治者也不像現代領導這樣顧及百姓死活,而現代災害來了到處有得到國內外捐助。

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是應該的。

【第二】:古人的婚姻制度允許三妻四妾,男人耗精短命。古代封建制度對女子的禮教殘酷,使得女子思想壓抑,即使私處有疾病也不敢輕易找大夫,女子容易被冷落的獨守空房鬱鬱寡歡。

直接導致女人疾病增多,健康不良,壽命變短。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三】: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交通道路不發達,一旦病情急速發展,醫生根本難以靠兩條腿從很遠跑過來搶救病人。

即使馬車也趕不上現代公路上的救護車的速度。急性病患者容易短命。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四】:古代對於大出血病人,沒有輸血設備,只能夠靠獨身湯,回陽救陰等方法來搶救已經止住血的患者。

現代輸血搶救病人更有優勢。古代沒有氧氣管,對於呼吸困難的急性病現代氧氣設備更有優勢。因此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更短這是一個因素。

【第五】: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沒有現代的各種生產工具,沒有現代的舒適的房屋,沒有現代的溫暖的衣物,沒有現代更衛生的水源,沒有現代衛生的飲食用具。

尤其是被壓迫的下層老百姓更是生活條件惡劣,隨時有染病的可能。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六】古代結婚年齡過早,過早的房事對健康不利,過早的生育對後代優生也不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七】:古代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往往生育的孩子多,生育孩子越多,婦女體質越差,壽命短。 孩子生多了,經濟更加困難。古代避孕及打胎措施沒有現代先進,所以孩子容易出生,導致孩子更多,養不活就餓死。

因此古代人平均壽命短。

【第八】:古代伎院合法,只要稍有健康資本及經濟基礎的人,就可以去逛一逛。耗傷身體,促成短命。而年輕人在沒有禁止伎院的區域生活,耳濡目染也會促進性早熟,使得過早孩子就耗傷腎精,過早洩精,促進體質變差。

【第九】:古人壽命長短的因素還有古代醫療制度嚴,庸醫遠遠多於大醫,高手很少。

因此古代平均壽命很短。




清水隱士


古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可見,在古代,這個歲數是很少見的。再者,古代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究竟為何呢?有這幾個原因。

1 古代醫學技術落後,有時候,可能連個小小的感冒,都有可能要人的命

2 在古代,改朝換代的事,經常發生,戰爭所以比較頻繁,死的人就很多,還有的人不是戰死的,比如戰國時期,白起打敗趙括以後,趙括手下的士兵,因為群龍無首,所以投降了白起,白起起初答應了,可後來想了一想,又害怕這些戰俘叛亂,所以將他們全部活埋了,足足有40萬!真的生不如死啊!

3 夭折率高,所以在古代,十五六歲就可以結婚了,拿在現在說,還是個未成年人,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生下來的後代,大多身體不好


阿卿聊歷史


先上結論:應該說,中國古代戰爭時期,處於戰亂區域的人的平均壽命,估計應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而和平時期,大略是在三十到四十歲左右,沒毛病。同時你看到的筆記、記載,也沒撒謊,人家就是活到了七八十歲。刨除早夭和一些極端情況,明清承平日久的幾百年裡,人們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六十歲左右。

具體說明,請各位看官聽濟安慢慢道來。

目前流傳的中國古代人民平均壽命30歲左右,主要是根據民國時期許仕廉《人口論綱要》以及1936年實業部公佈的的分年齡死亡率統計。這個數字算下來是可信的,但還是那句話,平均數不會撒謊,但會令人產生誤解。你也說了,你看許多記載,六七十歲的古人多得是,怎麼平均壽命才30多呢?

這是古代驚人的夭折率給拉的,夭折則意味著壽命為0,超高的夭折率,會將平均壽命拉到很低的水平。我們看清代皇室子女夭折率,大略就能窺斑知豹。嬰孩百日算一個大關,沒能活過百日的嬰兒太多,能活過基本也就成了,因此剛生出來不慶祝,過百日才隆重。

其次是戰爭年代,人們流離失所,青壯年大量死亡,到最後不得已拉著小孩上戰場,各類屠戮也不少,平均壽命也會很低。

統計的話,靠觀察歷史名人、士子,算出來的數字不是很準確,這是由於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且古代的城鄉差異也很大。清人筆記說鄉下男子四十歲,看起來如同城中男子六十的樣子。若要統計古代和平時期,男耕女織正常生活的情況下的平均壽命,倒是有一些好辦法,就是直接翻族譜。族譜的選擇一定要典型,且需帶有壽享及早殤字樣。亦或者尋找歷史戶籍檔案,才能得出更為精準的結論。

事實上以往的學者就是這麼辦的,得出來的結論,依然是平均壽命在27~35歲之間(敦煌出土敦煌戶籍記載)。好一些的時候,可以達到40歲左右。

見圖一。

倘使不算早夭,只算活過來的,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下面是梅山客家族譜西山陳氏壽命的有關統計:見圖二。

數據較少,但也能說明一定問題。排除早夭的情況,西山陳氏宗族,存活下來的成人,平均壽命大略能到55歲。

而一份根據《梅縣程江大亨村葉氏族譜》統計出來的排除早殤後的數據,是男性平均能到60.1歲,女性平均能到65.5歲。

見圖三

另一份擁有早夭記載的,是根據《梅縣石塘李氏族譜》第十五世(嘉慶、道光年間)65位男丁和其52位配偶的壽命統計出來的。因為有男性1~3歲早夭的記載,故而這種早夭,直接拉低了平均壽命的數據。

男性平均41.6歲,女性平均57.4歲。

女性平均壽命高,是因族譜沒有記載女性早夭的情況。而男性平均壽命能達到將近42歲,也是因為0歲夭折的沒給記下來,如果是記下來了,那麼男丁平均壽命統計上一定會更低。女性如果算上早夭,估摸著也是能拉低到35歲左右。

我們看數據較為豐富的程江大亨村壽命統計。標出人們理解中的眾數,而不是平均數和中位數,將眾數區域用紅色標出,是這樣的:見圖四。

那麼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個環境較好,不遭受兵火之災,衣食充足的古代村莊。只要是不早夭,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活到五六七八十歲,甚至有很多能活到八十歲以上,比例不低。而較辛苦的村莊,我估計會比他們少活十歲。統計一個數據,平均壽命就是得所有人都算上,加上有災荒、瘟疫、兵變,壽數肯定比這個低得多。這麼一統計,就形成了傳說中的“古人平均壽命也就三十來歲”這種情況。

最後,應該說,中國古代戰爭時期,處於戰亂區域的人的平均壽命,估計應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而和平時期,大略是在三十到四十歲左右,沒毛病。同時你看到的筆記、記載,也沒撒謊,人家就是活到了七八十歲。刨除早夭和一些極端情況,明清承平日久的幾百年裡,人們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六十歲左右。







濟安說歷史


人生七十古來稀,從這個留傳千古的顏語來看,古人平均壽命不長。有史料顯示,原始社會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歲。也難怪,他們當時根本沒有什麼醫療保障.吃的食物也是半生不熟。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醫藥的普及,食物的細化操做,生存環境的改善。逐步提高。但過重的勞動負擔和簡陋的醫療條件,仍然是他們不能長壽的先決條件,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手提肩扛。過著被君主士紳奻役的生活,身心俱疲,沒有長壽的生存資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生在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是我們的榮欣和自豪,所以說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



竹影臨風


我認為是的,不過,這也跟家族的基因有一定關係,先來說古代的環境,在古代,首先冬天要比現在冷很多很多,近些年,因為全球的暖化現象,導致冬天奇蹟般地讓人感覺沒那麼冷,而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古代也不是。再加上經濟的限制,每年總會有幾個被凍死的,加之醫療條件的限制,很多疾病都沒辦法醫治,就好比康熙皇帝,他得得天花,要不是剛好有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只怕就沒有在位六十一年的清聖祖,有句古話,叫做人之一生,數十寒暑,八十者稀,加之古代人口限制,技術限制,除了那些個盛世之外,餓死凍死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就算是那些盛世也是很少有人能夠活到超過60歲。其實,最能說明的,就是我國的皇帝表,有幾個皇帝,是活到70歲的?很少很少,把這一個朝代,皇帝的壽命一平均,就會發現,他們的壽命低的可憐,就拿西漢的前七位皇帝來說,他們七個人的統治世界加在一起才141年,他們都是壽終正寢,雖然漢朝的皇帝大多為短命鬼,可想開,平常人之壽命比他們也高不了多少


此生難求世間樂


大家好 我是笑看往事如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古代人平均壽命短的確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醫療條件差,醫學不發達,對疾病,尤其是傳染病不能有效預防,造成疾病死亡率高,特別是嬰兒死亡率高,不少人死於傳染病,使古人平均壽命縮短。

2、社會因素,如經濟、文化落後,不能抵禦自然災害,如洪災、旱災、瘟疫等,加上戰爭對人類的摧殘,也是使古人平均壽命縮短的重要原因。

3、古代大多數人因貧窮,造成營養不良,體質較差,壽命縮短;另外,即使有病也無力去治,造成壽命縮短。





笑看往事如雲


康熙“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中說康熙深諳養生三昧,有現實意義。但文章說康熙活了69歲,“除了活89歲的乾隆和81歲的武則天,康熙的壽命也應該名列前茅了。”在中國社會中,皇帝雖然讓臣民山呼萬歲,其平均壽命卻短於平民百姓。

古代的醫療技術還是非常低的,所以說很多病不是能夠通過當時的醫療水平治療的。當然這也是造成這些,古代人比較短命的原因之一。另外戰爭,瘟疫導致人的死亡率上升,這也是古人為何短命的原因之一。


甲骨商湯


先上結論: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經歷了先降低再上升的U型發展階段。

遠古時期,人類尚未轉入定居生活,以狩獵採集為生。農業革命後,人類開始轉入定居,傳染病、單調的勞作、單一的食物都使人類個體壽命開始減少,但從整個人類視角來看,所能供養的人口大大增加了,貴族壽命也大大增強了,甚至與今天差不多。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產力大大提升,人類人均壽命也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而有所上升,這主要歸功於疫苗和隔離手段的使用,但另一方面,現代醫療所延長的,往往是“帶病生存時間”,如何讓人類更健康的生活,仍是一個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