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自己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遷出的?史實是什麼?

慕堯新疆和田玉


要問你的祖先在哪裡,

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我小時候,奶奶也常常告訴我,我們的老家在山西大槐樹下,那時我還不知道山西在哪裡,只記住了大槐樹,所以每每看見大槐樹,無論是哪裡的大槐樹,都倍感親切。奶奶還告訴我,凡是從大槐樹下遷移過來的人,腳的趾甲是兩掰的,我拖鞋一看,還真是,於是就深信自己祖先就是山西大槐樹下的。還有一些比如解手啊之類的方言,也在證明著這個說法。

其實,現在想想不可能都是大槐樹下過來的,因為大槐樹下不可能有這麼多人啊?不過既然有這個說法,也一定有一定的依據。

據史料記載,元朝末年,矛盾尖銳,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反抗,元軍採取了“拔其地,屠其城”的政策。在起義軍與元軍交戰的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人口出現了銳減。繁華一時的揚州城甚至只剩下了18戶人家。 明朝建立後,致力於對人口的恢復,但隨後爆發的靖難之役,再次給豫、魯、蘇北、皖北等地帶來了災難。導致出現了河北、河南“積骨成丘”,山東、皖北“人口鮮少”的慘況。而與戰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西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河南河北兩省的總人口為378.4萬人,而山西一省的人口就高達403萬人。 為了平衡各地區人口,儘速恢復生產,從洪武六年至永樂十五年的41年間,明朝共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其中有12次是從山西遷出,人口達百萬以上,造就了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人口遷徙。

這應該就是最可信的史實吧。


徵哥哥視覺


說到大槐樹瞬間腦子裡一閃,聯想到了遠在山東老家滕州的大槐樹,老家滕州處於山東省棗莊市轄屬的縣級市,此處的滕國故城是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省滕州市滕城村,是國家AA級景區。

現階段的主要的景觀有:文公樓、善國碑林、周靈沼、唐古槐、壯觀石、古磚刻楹聯、呂祖閣、上公館雍城遺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有文公樓、唐古槐、善國碑林。

曾在戰國時期,滕國國君滕文公以方圓五十里的劃為小國,在八百諸侯並立,七雄稱霸的境況下,不但沒被大國吞併反而被譽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這真是一件歷史奇蹟。

滕文公在做世子時途經宋國國都彭城,曾兩次問政於孟子。受到孟子的教誨,說“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也”。其父滕定公卒後,派然友去鄒,向孟子請治喪之禮。孟子教以行“三年之喪”。因喪禮久廢,群臣反對。又派然友去鄒。孟子說:“然不可以他求也”。於是文公行“三年之喪”,居廬盡哀,因此孝名在諸侯中傳揚。以善為名弘揚正氣,這也是滕國的建國立國之道!

久遠的歷史誰也無法訴說見證歷史的遷移,故城門前的兩棵古槐樹就是歷史的見證🙏

後經文獻資料查詢在明末清初由於自然災害的原因,連連降下暴雨,大雨導致莊稼損毀山東境內多處受災,不得已而遷至,也有為了戰國時期躲避戰亂而遷走的,也有古時丁多田少而發配到其它州郡的。

崇敬古槐,保佑後人🙏




用戶100696873703


謝謝。

元朝時期的民族侵略鬥爭極其慘烈

由於南宋時期奸臣賈似道的欺君瞞騙之惡行,惹怒元世祖忽必烈,元蒙鐵騎越江攻宋於是開始,首當其衝的是"襄陽保衛戰"。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反映了這場戰爭的歷史片段。

從至元4年(公元1267)元軍圍住襄陽和樊城,到至元八年(公元1272)襄樊圍困五年,到至元九年,襄樊失守,從長江中游進攻南宋的大門被"天驕"軍隊鐵蹄踹開。

公元1278年冬月,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俘,1279年2月,宋軍最後一役慘敗,盈屍於海,陸秀夫抱著幼帝投海自盡。

元朝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全國統一。

在蒙漢貴族地主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複雜。在蒙古貴族的征服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的是北方的農業。

非常慶幸的是,山西省由於地理環境的特點一一右邊是大黃河的咆哮,左手一指,是巍巍太行山。南邊是渭河的保護。所以逃過一劫。



元朝建立伊始,即開始移民,因為只有移民才能填補因戰爭喪失的人口,只有移民才能增加墾殖田地。據巜元史.食貨志》載:"民間懇闢種藝之業,增前數倍"。全國因此而恢復正常的民戶共一千一百六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一戶,五千三百六十五萬四千三百三十七人。

元朝未年,英宗以後諸帝更是貪財好色,掠奪無厭。於是加重賦稅,濫發紙幣,延續至順帝時,一切腐敗現象達到極點,蒙古貴族和喇嘛僧的驕橫跋扈,官史貪汙,地主豪強專橫,與日俱增,順帝王室更是如史書記載:"醜聲穢行,著聞於外"。

元未農民起義和元朝滅亡

"紅巾軍"的起義和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之間的相互作戰,以及朱元璋後來與元朝,主要是北元的鬥爭過程中,殘酷的掠殺洗劫使廣大人民又一次遭到幾乎毀滅性打擊。

公元一三六八年三月朱元璋攻下汴梁,潼關,會師德州,沿運河北上至大沽,28日佔領通州,元順帝攜妃、太子北遁。

八月,北伐軍入大都,元朝消失。

非常慶幸的是,戰火只在山西南部的河南進行,山西又躲過一刧。



朱元璋執政後,除了加強中央集權措施而外,首先要採取有力措施恢復農業經濟。

史實記載:農民歸耕"有餘力者不限傾田"。

朱元璋政府承認包括元初被農民耕墾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從洪武元年(1268)至洪武二十八年(1396),明政府多次下令農民歸耕,分別免了三年謠役和賦稅。又令山東、河南等久經戰亂的農民們"新墾土地,不論多少,俱不起科"。

請注意:政策強調"對於無籍流民(理解為移民)墾荒者,官貸耕牛,種子。規定政策七十年不變。

考慮山東、河南、陝西等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區的人煙稀少現狀,官令山西農民移民至戰亂平息後的省份,山西的洪洞縣在晉南這個封閉的地方,居民戶數豐足,而整個山西沒有經歷大的戰亂,於是在此設立專門機構,登記造冊它鄉創業的農民,於是,機構衙門外的千年古槐成為移民聚散地,想到即將離開祖宗根基地,許多人不約而同的認大槐樹



為共同的祖籍地,大槐樹成為靈魂的寄託!移民都是大槐樹的子孫。
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其實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行搶奪皇位之"燕賊",雖然是朱家之事,這場戰亂又造成百姓死傷無數,從1399至1402年,史稱"靖難之變",朱棣遷都北京後,繼續朱元璋的移民政策,所以,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區,很多百姓都異口同聲宣稱自己的根在山西洪洞。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最大移民潮來自於清朝,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在北方和南方的移民運動中,以向東北、向四川甚至到臺灣三個地方規模最大。

也就是說,北方迄至滿清王朝,都沒有停止移民的腳步。

向四川等地移民有康𤋮皇帝詔書:"朕承先帝之遺統創制中國,自愧無能,守成自惕。⋯(此處略去若干字)今特下詔仰戶部飭行川省、湖南等處文武官員知悉,凡有開墾百姓(移民)任以通往,毋得關隘阻止撓云云"。

據此推斷,從山西洪洞出發移民北方包括後來的東北移民,即使沒有單獨發詔書,但這個文件精神應該是適合全國移民參照執行的。題主所言的"有何史實",餘盡力只能如此了。請知道當時朝庭具體文件精神的網友予以指導。


良人執戟2



杭二錘


在大明帝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時光裡,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大移民就有十八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間八次,永樂年間十次。據《明史·食貨志》、《明太祖實錄》、《續文獻通考》等典籍記載,如此龐大的移民主要是均衡戰亂之後人地不均的矛盾,但其移民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如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無田者於鳳陽屯田。這主要是普通百姓移民種地。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24000餘戶,悉還為民。這卻成了遷徙士卒轉業安置為民。還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2300餘戶於保定州,這自然為戍邊而移民。可以說明朝大移民基本遵循了“南人北移,北人南遷”的方略。北人南遷多為屯田,南人北移實屬戍邊。


嶽佔東


在明朝洪武時期,黃河發了一次大水災,導致中下游一大片地方被淹了。而且當時還處在戰亂時,山西地理位置是個好地方,而且物質豐富,所以好多災民選擇這兒避難定居,因此一下山西人口暴漲,當時皇帝朱元璋為了各個地方人口均衡,便想辦法人口搬遷,老百姓不願離開山西這個好地方,物質豐富,天災也少,國家為了各個地方人口均衡,就想了個辦法,辦法是大家不想走,官兵就須從大家意思,說不想遷走的人到大槐樹下集合,結果老百姓信了,被官兵用繩子拴起來強制性迀走,害怕中途有人逃跑,便把他們腳上一個指頭指甲劃掉一半,如果有人跑了,有這個記號會被當場處死,再就沒人跑了,所以有個說法,就是腳上小拇指指甲有兩片,那就證明你是大槐樹下迀出的人的子孫,一直流傳到現在那個地方成為一個祭祀祖先的神樹,不管怎麼說發揚家鄉文化也是我們每個人職責所在,我們都是炎皇之孫,祖國只有一個,發揚祖國文化是我們職責,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德行天下崔


山西大槐樹位於洪洞縣,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洪洞大槐樹,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後又轉遷到雲貴,新疆,東北等地,在歷史上,一方之民散往各地,前所未有,話說移民臨行時,看著這大槐樹,樹杈上有個老鶴窩,老鶴髮出的聲聲哀鳴,今離開故鄉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成了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故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