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傳入到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佛教寺院作為佛教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中,無疑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佛寺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阿蘭若、伽藍、寶坊、寶剎、叢林、浮屠祠等幾十種名稱。

佛寺是佛教在建築形式上的體現,源自天竺或曰身毒(即古印度)。《大唐西域記》中提到: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是給孤獨園。勝軍王大臣善施為佛建精舍。昔為伽藍,今已荒廢。

最早的佛寺精舍,是位於古印度憍薩羅國(Kosala,亦作拘薩羅)王都舍衛城(Sravasti,室羅筏悉底)城南門外五里的祇樹給孤獨園 (Jetavanavihāra),也就是給孤獨長者和祗陀太子共同為佛陀(釋迦牟尼)捐贈佈施的精舍。後來,隨著佛教從古印度的東傳,佛寺建築的形制和名稱也逐漸流佈到了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地區。佛寺傳到中國以後,對它的稱謂有很多 ,比如:“僧伽羅摩”、“僧伽藍摩”、“僧伽藍”,這都是梵文 Samghārāma的音譯,意思是“眾園”(僧眾共住的園林),略稱為“伽藍”——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把洛陽的佛寺通稱為“伽藍”,就是直接用了梵文的音譯。還有的將佛寺稱為“阿蘭若”,簡稱“蘭若”,是梵文“Aranya”音譯,意譯為“空靜處”、“閒靜處”、“遠靜處”,特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合修行之場所,原指比丘習靜修行的處所,後來也成為對規模較小的佛寺的統稱——港片《倩女幽魂》中將寺廟稱之為“蘭若寺”,實際上是同義反復,比較文盲。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伽藍寺實際上也是同義反復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一般認為,洛陽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位於大都市核心區域的上海玉佛寺

除了梵文音譯外,佛寺還有很多“中國化”的名稱。例如,佛寺在東漢明帝傳入中國時,來自西域的僧人一般多被安排在漢代指定接待賓客的官署如鴻臚寺、太常寺等處居住,所以後來人們習慣上把僧眾供佛與聚居修行的地方通稱為“寺”——也就是說,佛寺的名號最初實際上是源於官署的名號。“佛寺”的其他中國化名稱還有浮屠祠、寺剎、叢林、庵寺、寶坊、祖庭等。隋釋靈裕《寺誥》中記載了佛寺的十種不同叫法:寺、淨住、法同舍、出世間舍、精舍、清淨無極園、金剛淨剎、寂滅道場、遠離惡處、親近友善。此外,因為中國古代男女有別的觀念,所以出家的女性有專門的住的寺廟,一般稱為尼寺,庵寺也是尼姑供佛修行、做法事的專指。

中國古代佛寺修建眾多,其命名也各有特點,大致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政治原因

佛教寺院的命名,受到政治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賜額制度。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一書中,對於晉唐賜額制度研究非常詳細,考證了佛寺的賜額制度開始於東晉初年。文獻記載較早的是晉穆帝為許詢所立的寺院賜名,許詢“舍永興、山陰二宅為寺”,“既成,啟奏孝宗。詔曰:山陰舊宅為衹洹寺,永興新居為崇化寺。”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所謂敕建就是賜額中的典型

雖然賜額的制度起源於南北朝,但這一時期的佛寺賜額並不多。這一時期佛教弘法正盛,各個政權的帝王大多采取崇佛政策,皇帝賜予寺額,僅僅是給寺院命名並藉此以示豐佛重教。隋朝皇室重視給新建佛寺取名,而“賜額”含義的豐富和賜額制度的完善是在唐朝完成的。唐代統治者利用佛教的政治目的是相當明顯的,因此,敕建佛寺以及頒賜寺額中不可避免的體現了政治意圖和理念。比如唐高祖吾得元年“以沙門景輝嘗記帝‘當承天命’,為立勝業寺。以沙門曇獻於隋末設粥救饑民,為立慈悲寺。以義師起於太原,為立太原寺。又召幷州立義興寺,以旌起義方之功。”“勝業寺”、“太原寺”、“義興寺”之名及立寺目的都是為了彰顯其起兵奪取政權的偉業和合法性。

二、文化原因

佛寺最初傳到中國沒有具體的寺名,只有一般的稱呼,比如:“佛圖祠”、“浮屠寺”等。中原佛寺各有其名,大概開始於晉代,最早見於南朝著錄,例如《出三藏記集》、《高僧傳》等等。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龍華寺寺名來自於佛教概念龍華會,很多地方有龍華寺,圖為上海龍華寺

後來隨著佛教影響力擴大,佛寺也逐漸有了具體的名稱。因為漢字的屬性決定了其往往會包含多層意思,所以也就使得佛教寺名有多種內涵,大致包括受到佛教名相元素的影響,表達美好願望即人們精神層次的追求,圖騰崇拜等多種內涵。

三、自然地理環境原因

“天下名山僧佔多”是個普遍現象,中國山的數量眾多,分佈廣泛,在名山建造寺院,是中國寺院的一個顯著特點。所以,佛教寺院名稱與山相關的也比較多——甚至寺廟的大門會被習慣稱為山門。而另外一些寺院的命則受到“川”的影響,如雲泉寺,是取“白雲深處有清泉”之意。還有一些寺院命名則與植物生態相關,如竹林寺,據載,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到天竺的摩揭陀國弘法,國王(一說迦蘭陀長者)皈信佛教,並送竹林給佛祖,還在竹林建殿堂讓佛祖居住,佛祖便把這地方取名“竹林精舍”(Kalaṇḍaka Venuvana),又叫“竹林寺”,於是後世多以竹林命名寺院,而這一概念與中國文化結合,又與竹作為氣節的象徵的隱含意義相輝映。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佛寺的中國化撒播程序

竹林精舍位於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也就是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地區

作為多種佛教藝術的會集之地、弘揚佛教和舉辦多種佛事活動的中心場合——佛教寺廟,對佛教的發展和傳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的傳播,與修造佛教寺廟、石窟、佛塔等建築的活動有密切的聯繫。歷代佛教信徒們都十分樂意修建佛教寺塔,開鑿石窟等功德善舉,弘揚傳播佛教。除了帝王朝廷詔建以外,還有大量佛寺是皇親貴族、貴宦官吏(均以個人身份)、出家僧尼、地主商人乃至廣大平民百姓等,自願發心,捐資出力,甚至舍宅為寺營建而成,其中很多人是發願虔誠供養三寶,護持弘揚佛法,不為世俗功利。

佛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立的宗教活動場所,是佛、法、僧“三寶”得以存在和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各階層民眾寄託宗教情懷的重要媒介。兩千餘年來,在無數信眾乃至國家政權的支持下,究竟建立過多少佛寺,可能是很難統計清楚的。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戰爭、動亂、自然災害等的影響,宋代以前的佛寺目前存世已經不多,但它們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它們在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