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在泰國街頭,常會看到一些“白衣僧人”。

看慣了泰國僧人醒目的橙色僧衣,這些“白衣僧”的畫風會顯得格外清新而低調。

白衣僧們,低眉順眼地,站在地鐵口排隊的人群之中,溫柔寧靜地,坐在曼谷移民局的等待區裡。

身上沒有一絲不可侵犯的威儀,高人一等的氣場,彷彿百草叢生的山野間,一朵安寧寂寞的白色野花,微風中一個不留神,便會忽視僧人們的存在。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走近看,你會發現這些“白衣僧”與普通泰國僧侶截然的不同。

她們都是女人。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泰國有“尼姑”——或者說“比丘尼”——嗎?

你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至於人數,有人說是一萬多人,也有人說是一百多人,也有人說是零人。

因為,在泰國,這個“千佛萬僧之國”,嚴格的法律意義上講,實際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比丘尼”。

佛國無尼姑:

“沒有名分”的泰國女性出家人

都知道,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

超過95%以上的人口,是“佛教徒”。君王本人必須是佛教徒,他所統治的王國也必須倡導和支持佛教。

君主、國家、佛教是這個國度“三位一體”的支柱,無論你質疑和冒犯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會在靈魂上被踢出泰民族的行列,被視為泰國的敵人。

在民間,佛教深深融入了泰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小學生還沒開始學習國旗有幾種顏色,便要背誦悉達多王子的本生故事。教育、文學、舞蹈——甚至經濟學都要和佛教強行掛鉤。

每一個男子如果一生中沒有出過一次家,他不但不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成年男子,也無法用無上的功德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總之,不出家,這條漢子都算是白養了。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然而,女性的境遇,卻截然相反。

在這樣一個“不出家不是泰國人”的國度裡,女人卻就是不能出家。

或者更確切地說,可以在“實質上出家”,可以在寺廟裡為正牌的僧侶們端茶倒水;但是卻無法獲得一份正式的傳承,無法得到一種平等的名分,無法成為一個被泰國僧眾長老們認證的,完整意義上的“比丘尼”。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我們在泰國的街頭看到的那些“泰國女尼”,並不是真正的“比丘尼”,而是某種被稱為“白衣母”或者“持戒女”的次級女性出家者。

原因,並非源於世俗世界的排斥,而是來自僧團內部的陳規。

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謂“南傳”、“小乘”),是最接近佛陀時代原始佛教風貌的流派。向來以 “原型”自居,十分重視儀軌、修行、戒律——以及“合乎規矩的傳承”。

在南傳佛教的觀念中,僧侶的身份必須代代相傳。只有比丘,有資格發展另一個“比丘”。就像只有騎士,才能冊封另一個騎士。

同樣,南傳佛教也堅持一個原則——只有佛祖本人在世時期親自招生的五名“初代比丘尼”,以及她們的後世徒子徒孫,才能合法授予一個女子“比丘尼”的名分。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而實際上,原始佛教的“比丘尼傳承”,早在11世紀就已經在錫蘭中斷。

而南傳比丘尼“斷統絕嗣”的時候,泰國甚至還沒有形成民族國家,比丘尼在泰國,就像是沒有蓋章的簽證,沒有郵票的信封。對於特別講究傳承的南傳佛教而言,尼姑的存在“不合規矩,破壞傳統”。

代代相傳的老尼姑沒了,便無法再“發展”繼往開來的小尼姑。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當然,理論上是這麼說,實際上未必是這麼回事。

在中南半島的傳統社會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在印度的文化影響之下,婦女更是成為了一種處於男人與牲口之間的低等存在。

無論佛祖本人是怎麼看待女性,無論佛教中“眾生平等”的理念是否與“女尼不為僧”的傳統相調和——實際上,比丘尼地位的低下,顯然就是亞洲傳統文化對女性歧視的天然結果。

因此,當西方世界“男女平等”的觀念傳入東南亞,女性佛教徒的“平權運動”,便緩慢而艱難地開始了。

比丘尼的逆襲:

泰國佛教“女尼平權”的努力

1927年,泰國著名政治家和“佛教改革運動”大佬——納林·法西特,開啟了“女尼復興”的第一波進擊。

為了表示對當時暹羅佛教“戒律廢弛”的不滿,納林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出家為尼,受比丘戒,並興建了泰國第一家“尼姑庵”(Wat Nariwong)。

當時,暹羅僧侶上層和王國政府對其嚴厲譴責和打壓,勒令他的兩個女兒還俗,並在報刊上對其“拽著女兒的衣角上天堂”的妄想冷嘲熱諷。

兩名女兒不從,最終被強行剝去僧袍,扔進監獄,為她們授戒的僧人也被開除僧籍。

1928年,暹羅大長老會通過法案,禁止向婦女傳授“比丘尼戒”。這一禁令,至今有效,從此泰國再無僧人敢為女子授戒,就算授了戒,也不會被承認。

第一次“女尼正名”的嘗試,至此失敗。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1950年,第二波反擊開始。

隨著時代的發展,泰國寺廟中的“持戒女”人數逐漸上升。但是由於地位得不到承認,因此大都只能在寺廟中充當“保姆”的角色,為僧人打掃庭院,照看起居。

一般民眾也不大將這些“二線女尼”當回事,只當是一些無家可歸的女子,老無所養的老嫗罷了。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1950年代,一些女尼開始身穿褐色的僧袍,或者在一些較為開明的僧人寺廟中“自誓成尼”。

到了1956年,著名持戒女尼瓦蘿邁在泰國著名王家寺院受戒。由於這家寺廟是泰國“上流佛教”法宗派大本營,屬於僧王級別的名剎,因此一時之間造成轟動。

1957年,她又在曼谷附近的佛統府建立泰國近代以來的第一座完全由女性掌管的“真·尼姑庵” ——頌達磨卡耶尼寺(Wat Songdharma Kalyani)。到了1971年,眼見在泰國上座部佛教不承認她,她乾脆到臺灣,由大乘佛教僧侶授戒,正式成為比丘尼。

這“第二波行動”,雖然還是沒有得到泰國宗教界承認,但是在泰國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

泰國“自封的女尼”們,開始脫離男性僧人,獨立行動,全泰國出現了幾十家尼庵,數千名女尼在泰國社會拋頭露面,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公益運動。

尼姑們的服務態度,顯然比男人“高僧”要好得多。又細心,又體貼,不講究待遇,很少給施主擺架子,還特別有耐心。遇上葬禮,還能拉著女性家眷的手,聽人家淚眼泣訴——這一下,讓泰國人民逐漸改變了對女尼的偏見。

泰國民眾,開始真心將女尼們當成值得尊敬的“高僧大德”,將女尼們尊稱為“坤梅”(女大師),算是為泰國女尼的復興,建立了群眾基礎。

1990年代,第三波“女尼復興”運動,聲勢浩大地襲來。

這一次的領軍人物,是“達摩難陀”博士。

她,是第二代女尼領袖瓦蘿邁的女兒,在母親的基礎上,這位女士青出於藍勝於藍,精研佛法,廣受愛戴,是泰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佛教學者之一。甚至還成立了“釋迦女國際佛教婦女協會”,在國際社會和全球佛教界都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2001年2月6日,茶春曼在斯里蘭卡受戒,法名達摩難陀(Dhammananda,漢譯“法安”),成為泰國曆史上第一個根據上座部律典受戒的女尼。

這一次,泰國佛教長老會保持了沉默。

之所以這回這麼安靜,是因為達摩難佗的家室十分顯赫,父親是泰國政壇大佬,連任三屆國會議員。投鼠忌器,僧人們不敢造次。

再加上,人家這回是去斯里蘭卡授戒的,如果這次再否認她女尼身份,相當於打了斯里蘭卡佛教界的耳光。泰國佛教和斯里蘭卡佛教界向來關係密切,為了這個事,公然和斯里蘭卡鬧翻,也不大合適……

當然,不反對,不代表著認可。

一些立場保守的高僧長老,猛烈批評達摩難陀的“大逆不道”。

但達摩難陀不為所動,步步為營,不但要讓自己成為比丘尼,更要通過自己的手,將泰國女尼變成正式的“沙彌尼”。

2002年2月10日,她在卡耶尼寺舉辦了泰國曆史上第一次沙彌尼戒傳授儀式,親自將56歲的瓦蘭伽娜變為第一位在泰國本土受戒的沙彌尼。

此前,由於達摩難陀是在國外受戒,泰國長老尚且可以不聞不問。但這次發生在本土,觸及了1928年禁令的底線,讓泰國佛教界必須行動。

當年,為了這事兒,泰國官方、僧侶、媒體、學界,乃至國際機構,紛紛捲入,泰國鬧得沸反盈天,甚至造成了國際機構的關注和介入。

泰國政府大為緊張,指責女尼們違反了1992年的僧伽法案,也違反了大長老會1928年的禁令,因此不會得到官方承認。還批評此舉是在製造混亂,鼓動佛教分裂,是外國勢力借非政府組織之手妄圖顛覆泰國的佛教傳統,威脅國家安全

達摩難陀針鋒相對,認為“1928年禁令”本身違反憲法,應當予以廢除。

《泰叻報》公開譴責這次授戒,認為是對泰國佛教傳統的粗暴踐踏;

軍方旗下的第五電視臺全面禁播達摩難陀的節目。

而立場較為開放的《民意報》、《曼谷郵報》、大學學者、社會評論家、婦女團體,則一致站在達摩難陀的一邊,嘲諷泰國佛教“本就日益糜爛,醜聞纏身,有何理由禁止女性出家為尼”。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至於較為中立開明的泰國高僧,則呼籲雙方有話好好說——飯要一口一口吃,不要搞得這麼激進。

可以出家,可以建立尼姑庵,去斯里蘭卡受戒當比丘尼也可以。

但是不要在泰國境內公開違法,搞得這麼激進。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不承認,不搭理,不打壓,予以同情但是絕不支持”

這,基本上成為了泰國此後十餘年,直到今天,政府和宗教界對於“比丘尼問題”的官方態度。

傳統與信仰:

泰國女尼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

到了今天,泰國女尼的地位問題,仍然是一個模糊、尷尬、一言不合就會引戰的話題。

通過“境外受戒”和“本土自封”,如今泰國擁有大約150名比丘尼和沙彌尼。而在普通寺廟裡繼續當保姆的“白衣女”,數量在兩三萬左右。

雖然和全泰國30萬僧侶比起來,這個數字不大,但是女尼們的社會影響力,正在不斷上升。

泰國民間對於女尼地位的爭議,也逐漸在向女尼一方傾斜。不過在有生之年,想要看到泰國宗教界和政府正式承認女尼的地位,恐怕道路還很漫長。

老漢不是佛教徒,也不懂什麼艱深複雜的教派分別。

但是,從一個外人的角度,還是不免覺得,為了泰國能不能接受比丘尼這個問題而搞得這樣雞飛狗跳,實在是有些小題大做。

眾生皆有佛性,解脫無關性別,咱們這些臭男人都能達到的宗教境界,我是真心覺得女人沒啥理由做不到——說實在的,要說堅忍、慈悲、寬容之類的,女人明顯比男人要更靠譜些。

再說了,世界各大宗教裡,佛教本就是最開放寬容的一家。要說“允許女性入門傳教”,佛教還比其他各家宗教更早。

佛曆都2562年了,當年創始教主都可以認證的“比丘尼”,按說沒理由反而到了今天卻不行了。

無論從婦女平權的世界趨勢來看,還是佛教本身的大原則來看,死活不讓女子當一個名正言順的女尼,怎麼看,都是有點說不過去吧……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每當我看到那些白衣的女尼,行走在泰國的大地上,在清風落葉,晨鐘暮鼓中,為這個國度的芸芸眾生帶去寧靜輕柔的解脫,我都覺得,那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這個世界,已經足夠醜陋;這個人間,從來太過喧囂。

在這個充滿了分裂與對抗,仇恨與痛苦的世道里,多幾個女子,去為眾生們分擔一些苦楚,消解一點貪嗔,其實不也挺好的嗎?

願她們,終能在傳統與現實的糾結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佛在彼方,不知何言?

泰國,那些不被認可的“女尼”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