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代宰相數量會出現急劇增長現象?唐朝宰相權力到底有多大?

shi兔子


宰相,自設立以來便是當然的政府首腦,秦漢時期的九卿、隋唐時期的六部皆歸其節制。

相權之大,經常威脅到皇位,於是從漢武帝開始皇帝便想盡辦法限制相權,同時又使宰相制度正常運轉。

漢武帝時期設立了尚書檯,後來發展成以大司馬為首的中朝,與丞相為首的外朝相對,中朝決策,而外朝成了執行機構。這種辦法屬於相權轉移,時間一長,威脅皇權的就變成了中朝。

於是,皇家又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分宰相之權,這便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並非隋唐時期一下子誕生的,三省六部之名在南北朝之時其實已經有了,只是不常置,隋朝將其規範並確立下來,形成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在三省六部中,三省的長官中書令、尚書令、門下侍中均為宰相,其中中書省決策、尚書省執行、門下省駁議審查。如此以來,宰相的數量便增加了,相當於相權被稀釋了。

唐朝之時,由於李世民曾經做過尚書令,於是便不再設,而以副職左右僕射為尚書省長官,於是左右僕射也變成了宰相,只不過要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

這是因為唐朝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均為三品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即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品級相當。

比如,房玄齡是中書令,而長孫無忌是“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二人均是宰相。

唐朝三省長官聯合辦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後來除了尚書左右僕射外,只要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預朝政”“參議朝政”等均可以進入政事堂成為宰相。

比如魏徵在貞觀三年即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成為宰相。

因此,與秦漢時期的一個人任宰相不同,隋唐時期的宰相是一種制度,有時候同時有十幾個人都是宰相。


至於說唐朝的宰相權力有多大,“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天下幾乎沒有宰相不能管的事情。也就是說,唐朝的宰相與漢朝宰相的權力其實相當,只是唐朝宰相人數變多,一個人獨攬大權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到了宋朝,大宋官家又想到了一個辦法,以樞密使分宰相的軍權 ,以三司使分宰相的財權,總之從唐朝的稀釋變成了宋朝的直接分權。

後來到了明朝,朱元璋一氣之下直接廢了宰相,皇帝統領六部百官。

宰相與皇帝的相愛相殺,至此也走到了盡頭,這一年是公元1380年。


心向青山


三省六部這些機構以前不是沒有。

它們是在漢朝到南北朝,皇帝為了對抗相權,在內庭設置了秘書班子。內庭,廷就是宮廷,也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後來皇帝辦公的地方改叫“殿閣”,所以內庭就改叫內閣,這兩個詞沒有任何區別。

皇帝詔命出於內庭,丞相就無法參與國家決策了。原有的政府機構被架空,成了執行機構。這樣,丞相的地位逐漸下降。到爾朱榮當權的時候,把軍權和政權集中於自己,任柱國大將軍。丞相的地位就下降到可有可無了。

隋文帝廢除了柱國大將軍,以原有的內庭為基礎,重新組織政府機構,也就形成了後來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它們的長官全都是宰相。

中書省,設中書令兩人(正二品),中書侍郎兩人(正三品),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下屬官員若干。中書省的主要職責就是起草詔書,分成冊封用的冊書,賞罰用的制書,發佈命令的敕書。皇帝的正式命令都來自中書省,皇帝本人只是圈閱就可以了。

門下省,設侍中兩人(正二品),門下侍郎兩人(正三品),左散騎常侍兩人(正三品下),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下屬官員若干。門下省的職能是附署詔書,有封駁之權。

尚書省,設尚書令一人(正二品),左右僕射各一人(從二品),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政府的執行機構。

三省聯席會議,也就是政事堂,就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凡屬能夠參加這個會議的,就都是宰相。皇帝的詔命要有中書門下兩省的聯合用印,沒有皇帝的參與,這個系統一樣運行。所以說這才是真正的內閣會議。比明朝那個沒有決策權的被閹割的內閣重要的多,也更接近西方的內閣制度。

當然,皇帝仍然有最高否決權,也並沒有皇帝不可以不通過三省直接下達詔命的規定。武則天就經常這樣做,大臣劉禕對此堅決反對,“不經鳳閣鸞臺,何得為敕”。結果被武則天給殺了。

也就是說,三省六部有治理國家的一切權限,但他們沒有真正制約皇帝的權限。皇帝的信任,仍然是這個制度能發揮作用的前提。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我是空桑,我來回答。

宰相,主要職能就是代天理物,燮理陰陽。在秦漢時期,也叫丞相,基本都是一個,或者分為左右丞相,比如漢初的蕭何、曹參等人,漢末的曹操,最有名的就是千古一相諸葛亮了。

為什麼唐朝的宰相數量急劇增長?因為唐朝實行的是集體宰相制,集體麼,自然人數就多了。據統計,載入新唐書宰相表的宰相,共有369人之多。驚!



不過唐朝之前也有多人同時擔任宰相的例子,比如南朝時期宰相沒有定員,只要皇帝親信的,就是宰相。以至於有人感嘆,這麼多宰相,還怎麼治理國家呢。

回到唐朝,這裡說一下一個重要的歷史名詞: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中書負責起草發佈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駁議,

尚書省負責具體操作。

六部即: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以上六部由尚書省統屬。

這一套制度萌發於魏晉,成形於隋,完備於唐。當然也可以繼續往上追溯到漢代,特別是侍中等職位,逐漸由漢朝時的皇帝私人顧問走向前臺,變成政府高官。

然後來說唐朝的集體宰相制。可以被稱為宰相的往往有一群人,其中:

一種是本職宰相,比如三省的長官,門下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基本就被認為是宰相的基本班底。這裡一般會說到李世民,因為在登基前擔任過尚書令,為了表示尊崇,所以從太宗朝開始,一般不設中書令,而由尚書省的副官,左右僕射擔任主要負責同志。

第二種是兼職宰相。如果本來就是高官,那麼給你加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榮譽銜,那麼也被視作是宰相。比如開國功臣李靖、李世勣等人,太宗讓他們幾天來一下,討論討論問題。如果本來的官位稍低,那麼就加一個參知政事的頭銜,也進入了宰相班子。

第三種就是榮譽宰相。就是有以上的抬頭,卻不大管政事,比如郭子儀,還有後來的尾大不掉的地方節度使。

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唐初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任宰相時設在門下省,後來裴炎擔任宰相,就搬到了中書省。這主要看同期,誰說話比較有分量了。

由於宰相比較多,於是就有了一個比較人性化的制度,大家輪流當值,不當值可以回家休息,不過在決策文件上,還是要署名的,當然也可以委託當值的宰相代為署名。

到了唐德宗時期,終德宗一朝,在位26年,竟共用了35個宰相。多吧,但也很奇葩,短暫卻出現了另外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沒有宰相,政事堂只有一些文書小吏上班,供皇帝差遣。

皇帝呢,說好聽點凡事親力親為,天下細務皆自決之。其實呢,還是對下面人的不放心吧。

就一個宰相吧,權力太集中,容易出權臣,搞事情。人多點吧,大家分分權,扯扯皮,用效率換安全。最好吧,還是讓你消失吧,當然,這要等後世的朱大麻子來做了。

所以,宰相制度體現了權力的變化,反映的主要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